2020人教版生物必修二 第1章 第2节

合集下载

2020-2021生物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

2020-2021生物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1节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

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1.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感知生命的神奇。

2.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发,体会“假说-演绎法",并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探究分析。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二、分离定律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2.分离定律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4.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提示] 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当二者相符时,假说就是正确的,不相符时,还需对假说进行修正,再进一步进行实验检验。

2.√3。

√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及分离定律1.彩球组合为Dd所代表的配子结合方式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相同.因为D(雄)+d(雌)→Dd,D(雌)+d(雄)→Dd。

2.孟德尔是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各指什么?提示:(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中为什么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课程要求核心素养知识导图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1.通过遗传图解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理解假说演绎法在发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过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2.通过实例分析,明确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4.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和人类遗传病的预防等方面的应用。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基础知识·双基夯实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933 1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作出假说1.理论解释(1)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2)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1.验证方法:测交实验。

2.遗传图解四、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得当: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科学地确定研究对象: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科学的统计方法: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设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表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活学巧练〕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2)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时,正交与反交后结出的种子不都为黄色圆粒。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指所有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具有遗传信息传递和能量转化功能的物质。

-细胞:生物的最基本单位,包含许多细胞器,如细胞核、质壁、细胞质等。

-有机体:由细胞组成、具有生命活动、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生物个体。

2.生命起源:-地球的年龄:大约46亿年前形成。

-原始地球的环境:主要是无机物质和小分子有机物质,缺乏氧气和稳定的气候。

-生命起源的理论:包括自然选择理论、地球原始蛋白质中的有机分子理论、原始海洋热液喷口理论等。

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生命起源的具体过程。

3.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分类的意义:便于研究、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依据。

-分类的基本原则: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结构和分子系统等。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指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能繁殖后代的个体群体),再由物种组成属、科、目、纲、门等分类单位。

-生物的分类等级:物种→属→科→目→纲→门。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个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4.生物的进化:-进化的概念:生物种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包括宏观进化(种类形成)和微观进化(个体遗传信息变化)。

-适应与进化:生物在特定环境中适应生存,适应程度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繁殖,从而将适应性特征传递给后代,进化能够推动物种的适应性变化。

-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

5.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的现有理论:地球原始蛋白质中的有机分子理论、原始海洋热液喷口理论等。

-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的环境:原始地球缺乏氧气和稳定的气候,生命可能起源于海洋。

-生命的起源:可能是由化学反应和分子自组装逐步形成的。

-早期生命的形态:通过进一步的进化,最早的生命形态可能是原核生物。

总结起来,生物必修二第一章主要学习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命起源、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等内容。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电子课本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电子课本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电子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 必修遗传与进化》科学家访谈我赞叹生命的美丽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科学家的故事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
第3节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科学·技术·社会DNA指纹技术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科学前沿生物信息学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3节人类遗传病
科学·技术·社会基因治疗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化石标本的制作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思维导图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思维导图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定义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范围: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方法样方法范围: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的卵、蚜虫、跳蝻)和植物求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标记重捕法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初捕标记/N=重补标记/重捕总数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定义死亡率定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最主要的生物因素,也是直接因素繁殖能力有差别会影响种群数量二胎、三胎与计划生育---出生率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迁出率定义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定义:(比例)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改变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影响出生率实验:探究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确定样方:多少、大小、取样方法取样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第2节 种群数量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的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建立数学模型过程数学模型类型坐标曲线图-直观但不准确数学方程式-准确但不直观“J”型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田地和其他竞争物种模型:Nt=N0λt曲线起始点不为0,呈指数增长增长率=λ-1>0且不变增长速率一直增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s”型曲线高斯--大草履虫(注:大小草履虫是两个物种)条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增长速率:现增加后减少最后为0增长率:一直下降K值定义环境决定K值大小种群数量一般围绕K值上下波动K值应用增大K值: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也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减小K值:有害生物防治,如老鼠,增大阻力,降低K值K/2应用捕鱼:区分最大日捕量和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有害生物:在K/2前捕杀种群的数量波动相对稳定 (一段时期)衰退 消亡 种群数量过少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酵母菌真核生物、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液泡--可做质壁分离的原料工具-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6*25 25*16只能冲洗不能刷计算公式方法:抽样检测法过程:先盖后滴、自行渗入计数时间: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计数取样前:振荡摇匀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数量过多:增大稀释倍数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自身前后对照需要设置重复实验种群数量增长趋势:现增加后减少增加:开始时培养液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物质的积累,pH不适宜(CO2引起)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非生物因素(影响往往是综合的)阳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温度温带和寒温带:种子萌发主要受气温升高影响蚊类昆虫:寒冷季节全部死亡,主要受气温降低影响水干旱缺水:许多植物种群死亡率升高东亚飞蝗在干旱的时候爆发式增长生物因素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捕食与被捕食相互竞争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渔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定义-不是简单集合)范围、边界多少种群、优势种群占据位置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分群落的重要特征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因素物种丰富度定义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控制放牧强度种间关系(定义、曲线)原始合作(互惠)定义例:海葵与寄生蟹互利共生定义例: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间竞争定义例:非洲狮和斑鬣狗捕食定义寄生定义例:马蛔虫与马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意义注意: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垂直结构,只是明显不明显植物分层:地上-光的利用和温度;低下-水分和无机盐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水平结构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植物自身生长的特点镶嵌分布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生态位定义动物生态位: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或者是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植物生态位:研究在某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关系意义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不用样方法的原因: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记名计算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目测估计法按照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等级划分: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诱虫器原理土壤与花盆壁有空隙电灯状态酒精作用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分类依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荒漠生物群落分布结构特点生物特点生活如何适应环境仙人掌骆驼刺蜥蜴某些爬行动物生物特点草原上的植物适应干旱的特点森林生物群落分布结构特点生物特点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的原因湿地生物群落常见植物动物海洋生物群落常见动植物第3节 群落的演替演替演替定义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定义举例特点次生演替定义举例特点演替的原因演替方向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内容举例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定义生物圈定义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形辨析食物网和食物链(营养结构)区分第*营养级和**消费者食物网和食物链的计算规律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定义过程某一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计算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意义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定义别称特点C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生物群落内部循环途径图形辨析生物富集定义特点扩散途径:大气、水、生物迁徙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载体--物质动力--能量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选材方法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的制备方法过程结论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举例来源化学信息举例来源行为信息定义举例来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个体角度种群角度群落角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动物传粉养鸡时延长光照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定义生态平衡特征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定义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定义价值直接简接潜在丧失原因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异地保护第3节 生态工程一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整体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实例农村综合发展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前景幕布 - 思维概要整理工具。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科学思维—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的“S”形增长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原因:随种群数量的增多,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以大熊猫为例)(1)大熊猫锐减的重要原因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

(2)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2.具体计数过程: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堂作业: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堂作业: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第二节A组基础题组一、单选题1.(2020·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B.孟德尔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解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不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A项错误;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B 项错误;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3×3×3=81(种),C项错误;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即与aabbcc个体杂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2×2×2=8(种),D 项正确。

故选D。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表型也不同C.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解析]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基因也称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但是表型可能相同,如DD与Dd基因型不同,但是都表现为显性,B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产生的F2的表型及比例是由F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决定的,所以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D正确。

3.(2020·河北承德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网课测试)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因都位于(D)A.同源染色体上B.非同源染色体上C.细胞质中染色体上D.细胞核中染色体上[解析]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的遗传,核基因位于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细胞质中没有染色体。

2020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020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学习目标1.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 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 生物在新陈代谢、DNA 的结构与功能等方 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自主预习®播新一、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两大学说1 .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2 .两大学说的内容(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 原因。

二、地层中陈列的证据一一化石1 .化石的概念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等。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 .化石的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 等特征。

3 .化石证据证实的问题1 .说出支持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

2 .阐述通过化石证据研究生物进 化的原因。

(重、难点) 3 .说出生物进化的其他方面的证(1)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大量化石证据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三、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一一其他方面的证据1.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特征,如都有能进行代谢厚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具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⑵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贴士
FF 22 中中
的 的
重 绿
组 圆
型是相对于亲本的性状表现而言的。若亲本为黄圆和绿皱,则 (占3/16)和黄皱(占3/16)为重组型;若亲本为绿圆和黄皱,则F
2
中的黄圆(占9/16)和绿皱(占1/16)为重组型。
对性状
的典例杂孟交1 德实尔验选,用以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 下说法正确的是
纯种绿色 (
的。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不同相对性状的组合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遗传因子控制性状: (1)写出遗传因子的表示方法: 黄色和绿色:分别由____Y_、_y____控制 圆粒和皱粒:分别由____R_、_r____控制 (2)写出遗传因子的组成: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___Y_Y_R_R______ 纯种绿色皱粒豌豆:____y_y_rr______ F1:_____Y__yR_r____
本 传
进 。
行 下
杂 列
交 对
,F2得的到描的述F中1错为
普 误
通 的
叶黑色种 是


F
1自 (

得 )
F
2,







A.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表现类型
B.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
D
C.与亲本表现类型相同的个体约占3/8
D.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有4种
[解析] 该题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可参照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配子
YR
yr

F1
YyRr
黄色圆粒
↓⊗
F2 YR(1/4) yR(1/4) Yr(1/4) yr(1/4)
YR(1/4)
YYRR 黄色圆粒
YyRR 黄色圆粒
YYRr 黄色圆粒
YyRr 黄色圆粒
yR(1/4)
YyRR 黄色圆粒
yyRR 绿色圆粒
YyRr 黄色圆粒
yyRr 绿色圆粒
Yr(1/4)
可设基因型为aabb)个体为32株, 株应占2/16,即32×2=64株。

知识点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设)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豌豆的黄色和绿色分别由 遗传因子Y、y控制。纯种黄色圆粒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纯种绿色皱 粒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F1黄色圆粒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新课标导学
生物
必修② · 人教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知识导图
目标素养 1.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体现科学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符合生命观念) 3.利用豌豆杂交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科学探究)
1
基础知识
2.孟德尔作出的解释:
(1)遗传因子的行为:
①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__。 ② 决 定 不 同 性 状 的 遗 传 因 子 _ _ _ _ _ _ _ _ _ _彼_此_ 分。离
(2)F1产生的配子及比 ________________
例: ____
_
__
_
自由组合
_ _ _ _ _ _YR_∶_Y_r_∶_y_R∶_ _yr。=1∶1∶1∶1
2.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中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手段与研究一对 相对性状时相同吗?
提示:相同。都是采用了假说—演绎法,都是亲本杂交获取F1,F1自交获取 F2,统计观察后代性状表现,验证假说时都使用了测交实验的方法。 3.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提示:F2中纯合子包括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所以 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2.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1∶)F11∶产1生∶雌1。雄配子各4种,它们是:YR、Yr、yR、yr,数量比接近
(2)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结合方式有 4种性状表现,数量比接近9∶3∶3∶1。
1
6


F
2

9








3.遗传图解
P
YYRR × yyrr
及 ;



( 3 ) 判 定 F 1 在 形 成遗配传子因子时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的 行 为 。
遗传因子
3.结果及结论:
孟德尔测交实验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符,从而证实了:
(((决132)))定FFF111不产是在同形生__性成___状_配__的_双_子__杂遗_时_四合_传_种,子__因类__决_型_子_定。且_表比同_例_现一_相为_等性___状___的___成___的对__配的_子_遗_。传_。因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




_
_
_
_
_____
测交法
_,
即让F
1与
_
_
_
_
__________
隐性纯合子(yyrr)
_
_
_
__
_
_
_
_
_



2.作用:
( (
1 2
) )
测 测
定 定
F F
1 1
产生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配_子的种组类 成


_
_
_
_
_
_
_ _ 对圆_粒_、_皱_ _粒_ _ _ 为
黄色
绿色
显性,_
_
_
_
_
___对
圆粒
3明.皱豌F粒豆2 中的粒粒色色的和分粒离形比的为遗:传_都_ _遵_ _循______,_粒_ _形_ _的_ _分_离_ 。比 为 : _ _ _ _ _ _ _ _ 。 表
4的.性F状2有重四新种组性合状类,型其,中表_明_________分3__∶离__1定___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是自3∶不由1 同的于、两随亲机本
数量 315
108
101
32
比例 9 ∶ 3 ∶ 3 ∶ 1
2.实验结果分析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
(1)F1 表现双显性性状。 (2)F2 有四种不同的性状类型,数量比接近于 9∶3∶3∶1。 (3)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
粒形圆粒种子 皱粒种子
粒色黄色种子 绿色种子
315+108=423 101+32=133 315+101=416 108+32=140
皱粒豌豆进 )
行两对相
A.只能对黄色圆粒豌豆进行去雄,采集绿色皱粒豌豆的花粉
B
B.豌豆的黄色和绿色是指子叶的颜色而不是种皮的颜色
C.F2中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豌豆占总数的7/16 D.对每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F2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
[解析] 孟德尔选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 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中,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所以黄 色圆粒豌豆既可作为母本也可作为父本,A错误;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 验中,F2出现了亲本的性状组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也出现了亲本所 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粒皱,其中,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占 总数的6/16,C错误;孟德尔对每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 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即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1∶2∶1 是遗传因子组合类型的比例,D错误;豌豆的黄色和绿色是指子叶的颜色, 而种皮由当代母本基因型决定,B正确。
4.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

5.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时,正交与反√ 交
后结出的种子不都为黄色圆粒。
()
提示:结出的种1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结果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
黄色圆粒
↓⊗
F2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Yyrr
yR
YyRR
____Y_y_R_r_____
yyRR
_____y_yR_r_____
yr
_____Y_y_R_r ____
Yyrr
_____y_y_R_r____
yyrr
(4)F2的组成: ①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_____种。
9
②写出性状表现及其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下列哪些属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_____________。
(1)(2)(4)
(1)正确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 (2)性状分析时,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两对或多对相对性 状进行研究。
(3)把一种生物的多种性状作为研究对象。 (4)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圆粒∶皱粒≈3∶1 黄色∶绿色≈3∶1
即 推
F导2F中2的黄
色 四
占 种
3/ 性
4,绿色占1/4 状表现之比:




3
/
4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