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创新教学设计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

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

本设计立足于诗歌特点,短文长教,以“读”突破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读”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
活动一: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情感”
活动二:建议你这样品读——扣住“志向”
活动三:建议你这样说读——展示“个性”
活动四:建议你这样背读——想象“画面”
“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悟诗情,在读中品味妙点,在读中领略人物的雄心壮志。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同时,本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力求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快乐课堂。

教学目标:
1、激情朗读,体会诗意诗情。

2、合作品读,理解诗人壮志。

教学重点、
激情朗读,体会诗意诗情。

教学难点
合作品读,理解诗人壮志。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话法
教学设备: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乐曲,营造气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动画,教师激情配音:东汉末年,朝廷昏庸无能,连年战乱,无数人战死沙场,大地血雨腥风,在这乱世中,只有一人能傲视三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灭吕布,逐刘备,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他是谁呢?(学生答:曹操)对,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观沧海》(点击出课题)这是怎样一首诗呢?下面请同学们听读全诗,整体感知。

二、听读全诗,整体感知。

1、投影显示以下内容:
(屏幕显示:
听读感知
1、请同学们用心听读,注意字音;
2、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粗知诗意。

点击链接,播放《观沧海》flash范读)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名展示探究结果。

3、教师小节:
三、反复朗读,品味诗人情感与志向
1、投影显示“活动一”:
活动一: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情感”
(1)、进入诗境,体会慷慨豪迈之情。

(2)、通过语音的轻重,音节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来表达慷慨豪迈之情。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的关键是读出“情感”,以上两点既是要
求,更是朗读指导。


2、点击大屏幕链接按钮,多媒体显示以下助读资料。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但其残余势力逃至辽东半岛的乌桓。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征乌桓,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

曹操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等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设计意图:读诗歌,必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感)
3、唱读:自选曲调,和乐而歌,唱出诗人慷慨豪迈之情。

(设计意图: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在古代乐府是和乐而歌的。

设计此环节,既使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府”这一诗歌体裁,又因形式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投影显示“活动二”:
活动二:建议你这样品读——扣住“志向”
话题1:第一、二句中的“临”、“观”二字让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话题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让你产生哪些联想?
话题3:诗的3-8句与9-12句在写作角度上有何不同?
话题4:仿照前三个话题,你也能问上一问吗?
(设计意图:在“朗读”基础上“品读”,由浅到深,品味诗之妙,人之志。

前三个问题紧紧扣住是个赏析的关键“志向”来赏析关键词、诗歌的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虽是以问题形式出现,实际意图是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归纳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从“个
别”上升到“一般”。

而最后一问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练习环节,所谓从“一般”到“个别”。


话题4预设(不求学生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发现和体验):
(1)、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在写作角度上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是静景,后者是动景,所谓动静结合法。

(2)、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诗人写实景、虚景与表达其志向有何联系?
提示: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澹澹”“耸峙”“丛生”“丰茂”“涌起”“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各有什么表现力?
提示:“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草木的什么特点?传达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提示:特写山岛之景的勃勃生机,突出欣欣向荣景象,表达出作者的乐观情怀。

(5)、“大海”和“日月”分别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5、投影显示“活动三”:
活动三:建议你这样说读——展示“个性”
读了曹操的《观沧海》,我有话要说:
(1)、对自己:。

(2)、对曹操:。

(3)、对大海:。

(4)、对历史:。

(5)、对文学:
(设计意图:在“品读”的基础上“说读”,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

山东省自06年就在语文学科进行“个性化阅读”课题研究,我校也是实验学校之一,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就是设计该环节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最想表达的阅读体验说出来,这才是学生的独特收获)
6、投影显示“活动四”:
活动四:建议你这样背读——想象画面
1、登山望海图
2、水荡山耸图
3、草木争荣图
4、风吹浪涌图
5、海托天宇图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就是理解成诵。

而将诗歌想象成一幅幅美丽雄壮的画面,不仅是进入诗境的要求,也时长久记忆的保证。


四、激情吟诵,升华情感
教师有感情朗诵:这首诗写于公元207年,而现在是公元2007年,时间尽管过去了1800年,但今天我们读来,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曹操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两个优秀传统,即(投影显示以下内容):
1、登山则情满于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临海则情溢于海
2、诗言志
(设计意图:将这一首诗歌与我国的优秀诗歌传统联系起来,从“这一篇”上升到“这一类”,从局部到整体,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结束语: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乐曲)
教师激情朗诵:现在让我们在雄壮的音乐声中,再一次齐背这首诗,体会诗人的壮志、文学的魅力和历史的沧桑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