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鲁教版)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套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2.能够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教学重难点】1.神经系统的组成。
2.神经元及结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幻灯片、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神经系统的组成一、神经系统组成二、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激素调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变化。
2.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事例人类活动既能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
【教学反思】《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节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介绍多少环境保护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明确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师通过布置学生课前分组查找资料、课上展示分析、课后付诸行动等一系列学生活动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生物备课 全册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稱為中樞神經系統,它們發出的稱為。
3、神經元又叫,包括和兩部分。
長的突起外表有一層鞘包圍,組成。
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面包有膜,構成。
三、知識梳理(一)神經系統的組成(二)神經元的結構及功能1、結構:(1)細胞體;(2)突起2、功能:受刺激后產生興奮并傳導興奮。
四、學習檢測1.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 )A.反射弧 ? B.脊髓 ? C.神經元 ??? D.大腦GAGGAGAGGAFFFFAFAF2.中樞神經系統的組成是()A.腦和腦神經?B.脊髓和脊神經C.腦和脊髓?D.腦神經和脊神經3.人喝醉酒后,走路搖搖晃晃,這是因為酒精麻醉了:(???? )A.小腦?????B.大腦C.脊髓????D. 腦干4.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是( )A.脑神经B.脊神经C.脊髓D.脑干5.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C.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D.神经元包括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两部分8. 如果脊髓在胸部横断,会造成患者小便失禁,原因是GAGGAGAGGAFFFFAFAF()A.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损坏了B.大脑中的排尿中枢损坏了C.大脑失去对排尿中枢的控制D.膀胱缩小了9、右图所示的是神经元的结构,根据此图完成下列各题。
(1)神经元结构包括①;②。
(2)在长的外套有一层鞘,组成,它的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
(3)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有膜,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条。
(4).A图中显示的是显微镜下、神经元突起的末端相互联系,形成。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实例引路:例1.如图脊髓反射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生物备全册

板书设计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发病部位及症状
脑颅内有肿瘤,压迫大脑,失明
腰部受伤,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
腰部脊髓受伤,右下肢麻木、疼痛
可能的解释
2、神经系统是由、和它们发出的组成。其中和
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发出的称为。
3、神经元又叫,包括和两部分。长的突起外表有一层鞘包围,组成
。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
3、制定实验方案(提示:可利用手电筒);
4、讨论和完善方案;
5、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反思实验得失。
学习任务四
1、自学教材:根据视觉形成的过程,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理解近视的形成过程。
2、小组内交流,相互说一说近视的成因。
3、近视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4、结合教材中给提供的预防近视的措施,(“三要”和“四不看”)反思自己的用眼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用眼。
3、观看教材P79图,认识插图中眼球各部分的名称,小组成员互相指认眼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
4、展示学习成果,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
5、尝试应用:
(1)同桌对视,观察眼球的结构。判断你所观察到的是眼球的什么结构。
(2)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黑眼珠”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3、思考: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声波是怎样转化成声音信息的。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什么地方?
4、自学,回答:
(1)什么是噪声,它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如何注意用耳卫生?
4、拓展反思:组成爱心小组,选择帮助对象,讨论制定“爱心行动”计划,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和帮助聋哑等残疾人。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食品的营养成分课题食品的营养成分新授课型1.知识目标:掌握人体中的六类营养成分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诊断缺少哪一种营养成分造成何种病症。
3.感情目标:教育同学们做到合理饮食,不挑食,健康成长。
重点:糖类、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成分的作用重难点难点:维生素的主要种类、本源及缺少症状教法讲解法谈论法学法实验法、练习法授课准备课件实验用具导入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研究点拨解疑练习达标拓展提升授课过程(主要环节)集体备课为什么人每天要吃各种食品人因此每天要吃食品,是由于食品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
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品中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问题。
(1)人体需要哪些营养(2)怎样检验食品中维生素的含量请你说出以下疾病与缺少哪些营养物质相关:夜盲症 -------------------佝偻病脚气病 -------------坏血病 -----------------1. 做菜时,不要切碎了再洗的原因是-------------------------------------------2.你来做医生:欣欣同学夜晚时看不清东西,你建议她多吃些什么并说明原因。
3.聪颖的你: 16 世纪时期,长远在海上航行的水手们,常得一种可怕的疾病,病人牙龈充血肿胀,因皮下淤血,皮肤也青一块紫一块的,严重的甚至死亡。
请你解析:这些水手们得了什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轻者应怎样治疗以下是“新盖中盖”钙片的说明:主要原料:碳酸钙、维生素D人的饮食中若是缺钙,成年人将会患------------------。
此药物中除含钙外,还有维生素D 的原因是 ------------------------------------------消化和吸取课题消化和吸取新授课型学习目标1、记住吸取的看法,认识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取能力是不一样的。
2、归纳营养物质的吸取过程。
3、知道小肠适于吸取的结构特点。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生物下册

3. 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感官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4. 引导学生关注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如何通过感官去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人体感官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感官的功能及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体的主要感官器官及其功能,掌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对人体周围环境的感知过程。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3. 通过对人体感官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生物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感官功能的具体实例,如视觉的形成、听觉的感受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婴儿出生时是如何感知周围环境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3. 总结:婴儿出生时主要依靠感官来感知周围环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4. 板书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1.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感官器官。
2.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集体备课卡(学年度第一学期)备课要求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根据教研室要求,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为了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使集体备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特提出以下要求:1、集体备课卡包括:备课要有学期(全册)备课----学科教学计划表、单元备课---单元集体备课卡、课时备课------课时集体备课。
2、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好教学设计文稿,严禁照搬照套,所有教案均需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二次修改(个性展示)。
3、撰写字体要求:课题用小四楷体,居中;正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设置为0。
页面设置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为2厘米。
4、单元备课具体要求:重点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进行研究,拿出统一的办法。
5、课时备课具体要求:每课备课要求备的是堂课。
即要求分课时备,不能有二个或者三个课时连在一起备,每课时要有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过程。
(1)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题目。
(2)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层次性。
(3)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学会和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集合。
(4)教学难点:是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较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5)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
其中包括主要知识的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重点体现“高效课堂六环节”流程和“课堂教学五步流程”。
(6)作业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开放性。
(7)板书设计:新授课必须要有完整的板书设计。
(8)每课一反思,要言之有物,有一定的深度,不泛泛而谈。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学科教学计划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一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二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能力是不同的,其中消化道中基)布赖恩从箱中走出后住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二章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一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二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三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单元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第一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二节课时集体备课卡 备课日期:第三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四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四章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一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二节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1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5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标号表示反射弧传导神经冲动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脊蛙反射试验中,脊髓破坏后,刺激1,是否发生搔扒反射?四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五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一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二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一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二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
鲁科版生物初中电子教案

鲁科版生物初中电子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政策。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政策。
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设备。
2. 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2. 提问: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 提问: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层次?每个层次的含义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如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学研究、法律法规等。
3. 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政策及取得的成果。
四、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评价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2.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政策。
2. 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案例,如自然保护区建设、物种拯救等。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评价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2.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四、实践活动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定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互相鼓励和支持。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5

2.教学过程:
a)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新闻事件引出传染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b)新课导入:介绍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c)课堂探究:分组讨论传染病的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传染病及其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关键知识点。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为主题,紧密结合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健康、生命等问题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策略:
a)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
b)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体验;
c)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生物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传染病这一主题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传染病的具体分类、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鲁教版)本文由查字典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2019年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藻类植物一、学习目标: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
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三、学习过程:(一)情景引入: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
”这些诗句描写的是植物。
(二)学习任务: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种。
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
(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等。
(3)海洋藻类常见的有:,,,,,,等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a)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
(2)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能进行___ ______,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__ ________。
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结构简单,没有,,的分化。
b)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释放,(2)可做。
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2)可供。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2)将一块新鲜海带,(干的应提前浸泡1小时)放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加热,并把温度计插在烧杯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观察海带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
这是什么原因?(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四、学习检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导学案教学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自主学习: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方案一: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
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检测反馈: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会自学获得知识。
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那里来的?5、移栽植物时,如果根损伤大多,植物会有什么变化?6、扦插后的枝条如何处理,成活率会提高?7、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树怕去皮,不怕空心”这句8.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
这是为什么?9.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上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
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
气生根有什么作用?10.分析:将两株同样大小健壮的幼苗,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
过几天,可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这个实验说明。
11.导管存在于,能输送,输送方向是。
筛管存在于,能输送,输送方向是。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
_______或_____ 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
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2、芽的结构有哪些?3、什么是居间生长?自主学习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 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
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习《基础训练》P15—P18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习(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探究释疑,合作交流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试一试: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又说“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这两种说法是否符合科学种田的道理? 当堂练习《基础训练》P15—P18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导学案学习目标: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和之间有形成层。
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和,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作用散失的。
5、一株玉米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还多,有的植物还不止这么多,那么多的水分都用来组成植物体了吗?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讨论得出结论:-----------------------------学习任务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⑴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
⑵四人小组根据问题思考:“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总结: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讨论回答: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学习目标】1、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前小测】 (每空1分,共3分) 小测得分:( )1、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2、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增加。
三、【新知预习】阅读P119-122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2、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场所: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就都有能够制造有机物。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四、【实验操作】(每空1分,共8分)1、暗处理:实验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其目的是让叶中的运去或耗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
(实际上是作对照实验,用同一片叶,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即和。
)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将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热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使酒精燃烧引起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