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题

合集下载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习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习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2、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称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3、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4、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5、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学说D、劳动力商品理论6、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7、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的等价物C、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9、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A、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成正比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成反比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10、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余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A、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B、使余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1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3、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14、商品的本质属性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15、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6、同等重量的黄金和生铁,黄金的价值比生铁的价值更大,这是由于A、生产黄金比生产生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B、黄金的使用价值比生铁的使用价值更大C、黄金是贵重的,稀缺商品,而生铁不是D、黄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重要的价值尺度,而生铁不是17、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A、一般等价物B、特殊的商品C、商品世界中的一员D、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产生的18、在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A、供求机制B、价格机制C、竞争机制D、风险机制19、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20、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A、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的B、市场自发实现的C、自觉运用和自发作用共同实现的D、价格实现的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A、生产每个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C、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D、社会劳动生产率22、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A、商品二因素原理B、劳动二重性原理C、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D、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2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2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6、某纺织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27、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28、解决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矛盾的根本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A、使用价值的特殊性B、价值构成的特殊性C、形成条件的特殊性D、物质内容的特殊性29、剩余价值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30、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生产者的A、具体劳动而增值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抽象劳动而增值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31、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B、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程度C、生产资本的增值程度D、不变资本增值程度32、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作用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3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的劳动报酬B、工人的劳动价格C、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34、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原因是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35、以资本积累的方式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合并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D、组织股份公司36、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37、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A、资本的积累B、资本的积聚C、资本集中D、社会资本的扩大38、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C、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D、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3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逐渐消失B、能发生价值转移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40、从分析资本流通公式可以找到价值增殖的根源在于A、G--W阶段的货币上B、G--W阶段商品的购买行为上C、G--W阶段中所购买商品价值上D、G--W阶段中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41、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是A、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生产B、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生产C、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D、一方面是劳动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4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为:A.80万,100%B.40万,400%C.40万,100%D.80万,400%43、从劳动过程看,正在修配厂检修的汽车是A、劳动工具B、劳动资料C、劳动产品D、劳动对象44、机械设备成为资本是因为它是A、生产物质资料的手段B、生产商品的手段C、现代化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D、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45、超额剩余价值是A、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B、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C、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D、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生产的剩余价值4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47、资本积累的实质是A、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B、为了增加社会财富C、为了社会进步D、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48、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简单再生产B、资本积累C、物质资料再生产D、可变资本49、资本技术构成是指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C、机器设备与雇佣工人之间的比例D、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50、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会使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51、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A、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B、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C、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D、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5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C﹕VA、C的比重不断扩大B、V的比重不断扩大C、C与V同比例上升D、C与V 同比例下降5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5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55、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5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直接原因是: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及给商业资本家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品雇员的剥削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商业部门5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A、各部门资本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C、部门内部各企业相互竞争的结果D、资本积累的结果58、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A、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B、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C、银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59、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60、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一系列基本条件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B、社会总产品必须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同时得到实现C、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保持着比例关系的平衡 D、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求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61、下列物质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A、机器B、库存产品C、原料D、燃料6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63、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价值如何增殖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64、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资本是A、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C、生产资本D、流动资本65、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66、再生产需要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A、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B、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C、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6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绝对过剩B、生产相对过剩C、生产不足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6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D、生产无政府状态二、多项选择题1、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2、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A、市场竞争B、劳动生产率提高C、价格波动D、资源的有效配置E、供求关系的变化3、“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句话表明A、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分离B、只有具备使用价值的东西,才可能有价值C、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D、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其使用价值量决定的E、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体4、出现商品交换以来,总共出现的几种价值形式有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具体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5、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它们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E、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6、就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来说A、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价值E、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7、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小B、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小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8、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3、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有()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1台电视,一周后付款1000元C、顾客用4000元钱购买了1台电脑D、顾客向蛋糕店以98元的价格预订了一个蛋糕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17、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18、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19、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0、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表现形式2、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转化为资本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的凝结。

A.抽象劳动B.体力劳动C.具体劳动D.简单劳动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决定的。

A.简单劳动B.价格标准C.商品的使用价值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B.单位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单位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D.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5.货币的本质是()。

A.贮藏的手段B.流通的手段C.交换的媒介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B.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C.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7.()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加速准备条件的过程。

A.阶级革命过程B.产业革命过程C.资本原始积累过程D.民主法治过程8.()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A.资本积累B.货币流通C.劳动力成为商品D.扩大再生产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的比率。

A.可变资本B. 不变资本C.预付总资本D.流动资本10.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工人的()。

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实现的B.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作日长度实现的C.工作日长度不变,延长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D.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11.()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A.议会制度B.国家制度C.选举制度D.政党制度12.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瑞士D.德国13.公民普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

A.政党B.民主C.国家D.普选1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B.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C.无阶级性的思想体系D.建立在资本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15.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章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章练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不定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A、B、D、E)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存在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E、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是(A、E)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4、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体现在(A、B、C、D)A、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B、它在价值决定上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C、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会创造剩余价值D、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E、它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5、商品的价值量 (A、B、C、D)A、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C、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是商品交换的基础E、与劳动时间无关6、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有 (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7、把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是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 (A、B)A、价值量不发生增殖B、价值量只发生转移C、不转移价值D、不被消费E、不改变物质形态8、可变资本是 (A、C)A、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转移的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D、实物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不变的那部分资本E、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A、D、E)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之比C、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D、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E、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依靠(B、C)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D、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E、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11、超额剩余价值(A、D)A、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是商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就是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E、超额剩余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1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无人工厂”现象,那么(B、C、D)A、自动化的机器已经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B、“无人工厂”在本质上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C、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为先进了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E、科技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13、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E)A、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B、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下降是一般趋势C、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D、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E、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1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B)A、c的比重不断上升B、v的比重不断下降C、c和v按相同比例上升D、c和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E、v的比重不断上升15、资本积累(A、B、C、E)A、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B、加剧两级分化C、造成失业现象D、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E、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积累了物质条件16、关于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B、C、D、E)A、要经历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B、要分别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职能C、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D、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E、资本循环运动及其规律作用的发挥,受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17、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 (C、D、E)A、生产资料B、消费资料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E、剩余价值18、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A、B、C、D)A、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B、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实现补偿C、两大部类的生产在规模上保持一定比例D、两大部类的生产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E、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1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B、C)A、时而尖锐时而缓和,但总体趋势是缓和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D、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E、固定资本增长与流动资本增长之间的矛盾20、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B、D)A、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所以只能否定B、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C、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糟粕,要全盘抛弃D、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它的社会作用主要还是进步的E、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未起过进步的社会作用二、辨析题: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四章_练习题

第四章_练习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商品的货币C.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购买劳动力的货币3.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D.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5.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6.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B.货币资本、商品资本C.借贷资本、银行资本D.固定资本、流动资本7.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厂房、设备B.原料C.燃料D.劳动力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II c B.I (v+m)+I I (v+m)=I I (c+v+m)C.I(c+v+m)=I c+I I c D.I (v+m)>II c9.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量上( )A.二者相等B.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D.二者没有关系10.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有( )A.价值B.效用C.交换价值D.价格1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社会再生产规律1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了棉花是作为( )A.流动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剩余资本13.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的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14.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 .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15.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了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年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1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是逐渐消失的B.能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17.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A.超额剩余价值B.超额利润C.平均利润D.商业利润18.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利润率B.利息率C.剩余价值量D.剩余价值率1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2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C 2.C 3.C 4.B 5.B 6.D 7.A 8.A 9.C 10.A 11.A 12.A 13.B 14.B 15.C 16.C 17.A 18.D 19.D 20.C二、不定项选择题1.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商品价值下降B.劳动力价值上升C.劳动力价值下降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3.通过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A.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运动的目的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4.生产时间包括()A.劳动时间B.正常停工时间C.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D.生产资料储备时间5.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因素,两者的关系是( )A.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B.有价值就有使用价值C.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D.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6.下列选项中,属于货币支付手段的有( )A.地租B.租金C.工资D.债务7.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8.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A.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劳动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D.劳动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技能9.产业资本的循环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有( )A.两个属流通阶段,一个是属于生产阶段B.一个属流通阶段,两个属于生产阶段C.两个属于销售阶段,一个属于生产阶段D.一个属于购买阶段,一个属于销售阶段,一个属于生产阶段10.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固定资本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有()A.危机B.萧条C.复苏D.停滞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生产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C.社会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3.产业资本的循环是()A.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B.资本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统一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D.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1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D.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15.资本主义农场的役畜、种畜和奶牛等属于()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16.资本家用于购买原材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17.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靠(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考试题1.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是()A、由活劳动所创造的B、由物化劳动所创造的C、由工人劳动所创造的D、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参考答案:A解析: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是由活劳动所创造的。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本题选A o2.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参考答案:B解析: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的是()A、阶级斗争B、原始积累C、产业革命D、民主法治参考答案:C解析: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D项为无关干扰项。

4.关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社会分工是私有制的产物B、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C、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的产物D、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参考答案:D解析: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的。

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故本题选D。

5.资本主义生产的成本不包括()A、工人的工资B、原材料的耗费C、固定资本的折旧费D、固定资本未折旧的部分解析: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①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成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选题1.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答案:B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包括历史跟道德因素.答案:D解析:劳动力作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的制约。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答案:A解析: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答案:D解析: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6.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A.具体劳动B.必要劳动C.个别劳动D.剩余劳动答案:D解析: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B.三权分立制度C.国家制度D.选举制度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马克思-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

马克思-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

2021/4/6
10
2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值物 D货币是财富的一般代表 22、货币与资本的关系,正确的是 A 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 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 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D 只有能增值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下列内容作为尺度的 A 具体劳动 B 简单劳动 C 复杂劳动 D 个别劳动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 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 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C 单位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单位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2021/4/6
1
3、商品生产者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 决有赖于 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C 商品交换的实现 D 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8、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C 流通手段 D 价值的表现形式
9、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下列职能派生出来的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2021/4/6
4
10、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A 可以用观念的货币 B 必须是现实货币 C 必须用金属货币 D 必须是支付债务的货币 11、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贴有价格标签,这 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在 A 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 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C 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D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2021/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C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货币的本质是( B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B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13.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14.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D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15.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B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16.利润本质上是( D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1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18.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C )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利润D.利息19.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B )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20.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 AC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BCD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有用性3.商品的价值是( AB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4.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BD )A.资本循环B.资本积聚C.资本周转D.资本集中5.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AC )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6.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AC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7.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BC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固定资本8.资本主义的利润率( BC )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BC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D.使用价值量成正比10、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 AC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1.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CD )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1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B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13.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C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5.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CD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三、辨析题1、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2)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

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

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又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如果个别劳动时间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的商品就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量,这样不利于交换进行。

而且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惰,因而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会越大。

显然,这种情况是极不合理的,不利于技术进步。

四、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1】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唯一财产——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但又不能把劳动力全部卖光,“因为要是一次卖尽,卖绝了,那就等于出卖了自己,让自己从自由人变为奴隶,从一个商品所有者变为一个商品”。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7页。

)【材料2】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已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0页。

)【材料3】“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会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种情况丝毫也不会改变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1)根据材料,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劳动者为了生存而出卖劳动力,表明他们已经是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了,而且强调不能把劳动力全部卖光,是为了保证自己是个自由人。

这些条件正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备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结合材料,谈谈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理解。

(2)材料3的两段话说明,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因此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1】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这个生存的基本权力,工人们曾作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人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连续工作24小时。

1884年,美国劳工联合会等组织决定,在1886年5月1日发起一个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运动。

这一天,美国近50万工人参加了全国性罢工。

但是,罢工遭到芝加哥政府当局的暴力镇压,多人死伤。

5月4日晚,3000多名工人聚集芝加哥秣市广场,悼念死难工友,又遭到武装警察的镇压。

芝加哥讴歌工人的鲜血,燃起了全美工人斗争的烈火,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