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 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 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 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 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 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 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价值量
劳动 量
商品价值量的多 少由劳动时间决定, 二者成正比关系
劳动时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 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 商品的劳动时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丙 乙 甲
8 小 时
10 小 时
12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三、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 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相互作 用来表现的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 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价值 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价格波动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 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3、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 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件/小时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0分钟/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商品多少
商 品
价
劳 动 生 产 率
值 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圈地运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马克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 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万物商品化——资本主义产生
一、“资本主义”一词的由来: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形成一种经济生活现象,首先在13世纪 -14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半岛。“资本主义”一词却产生在 几百年后。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价值
体力 脑力 耗费
凝结
体力、脑力耗费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劳动,是商品的社 会属性
价
值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二、什么是资本主义:
1、获取利益的私人雇佣关系。 2、特定的交易关系——市场关系。 3、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马原课件第4章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7.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产生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 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⑴ 农村: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 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 关系好像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离开 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 的虚伪性就暴露无疑。劳动力的买者摇身一变, 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卖者则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前者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后者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就像在市场上卖了自 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结构是从封 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马克思
⑵ 城市:由商人程
“商品贸易,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和起 点。16世纪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使用价值
商品
外化
(内在矛盾)
价值
商品生产者
(商品甲)
商品生产者
(商品乙)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
(量上的比例) (从量变到质变) (两极矛盾)
“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来看,是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如果撇开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 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 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案例分析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其次,波米尔还强迫您的一些苦难臣民按照他的意愿接受其他地方的土地作为交换,那是比较坏的土地,土质和面积都不能与原来的相提并论,而且产权也模糊不清。
此外,这个约翰·波米尔还警告那些住在这领地上近海岸的沿街道的全部居民,要他们尽快退出他们的土地和租地。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
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叶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前后历时300余年。
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
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
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
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
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
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
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
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
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
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
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相关知识点:案例讨论:案例点评: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这种方式以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最为典型。
所谓“羊吃人”,是指英国新贵族为了得到赚钱的羊毛,用暴力圈占耕地改做牧场养羊,将农民逐出田园,使其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强暴行径。
英国这种用羊群剥夺农民饭碗,用圈地以图资本积累的暴虐经济活动,史称“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体现在提供了土地这样的物质条件,还体现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资本主义发展史表明,一部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就是用剑与火剥夺小生产者的历史,就是一部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历史。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案例资料2:皮尔发财梦的破灭什么是资本?资本常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而这些生产资料一定是资本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5章《现代殖民地理论》中,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转述了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英国经济学家描述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就是不幸的皮尔的故事。
皮尔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英国资本家。
他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发现新荷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物产富饶,所以他预测着到那里投资,一定为他带来丰厚的利润。
于是他把价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斯旺河去。
并同时带去了工人阶级的3 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企图在那里赚取剩余价值。
可是,英国工人一到物产富饶、极易谋生的澳大利亚,就纷纷离开,结果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
看来,即使拥有货币、生活资料、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但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丢失了雇佣工人这个补充物,货币、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也就仅仅是一般的生产资料而已,它们不能成为资本。
马克思于是幽默而讽刺地说,“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原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黑人就是黑人。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相关知识点:案例讨论:案例点评:资本常以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和辅助资料等生产资料的形式及劳动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一定是资本吗?本案例通过分析一个英国资本家携带生产资料和工人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投资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即不能简单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同于资本。
资本不是物,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在某种物品或劳动力上,并赋予该物品或劳动力独特的社会性质。
皮尔先生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工人在英国是他的资本的表现形式,为他所服务,可是到了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他原有的生产资料却没有了用武之地,原有的工人也跑得不知去向,更不要说继续给他带来剩余价值。
究其原因在于,他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将资本概念宽泛化。
一方面,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概念的基本界定;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全面、客观认识资本的一般属性,即在商品经济社,资本具有垫支性、运动性、增值性等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资料和货币也是资本,也必须在运动中保值、增值,也存在资本市场和按资分配。
案例资料3: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啃吃饭时间”英国1850年制定的现行(1867年)工厂法规定,一周平均每个工作日为10小时,即一周的前5天为12小时,其中包括法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和一小时午饭时间,做工时间净剩10.5小时;星期六为8小时,其中有半小时早饭时间。
为了监督法律的执行,设置了专门的工厂视察员,直属内务部,他们的报告由议会每半年公布一次。
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工厂视察员的报告吧。
“狡猾的工厂主在早晨6点前l刻就开工,有时还要早些,有时稍晚些,晚上6点过l刻才收工,有时稍早些,有时还要晚些。
他把名义上规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前后各侵占5分钟,一小时午饭时间前后各侵占10分钟。
星期六下午到2点过1刻才收工,有时稍早些,有时还要晚些。
这样每周多出来5小时40分钟,每年以50个劳动周计算(除掉2周作为节日或因故停工),共为27个工作日。
…‘这里捞一点时间,那里捞一点时间,一天多出一小时,一年12个月就变成13个月了”。
资本“零敲碎打地偷窃”工人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这种行为,又被工厂视察员叫做“偷占几分钟时间”,“夺走几分钟时间”,工人中间流行的术语,叫做“啃吃饭时间”。
童工9岁到10岁的孩子,在大清早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0、1l、12点钟。
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痴,麻木得像石头人一样,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栗。
陶业、火柴制造业工人的生活在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和在沃尔斯坦登这两个陶业区,人的寿命特别短。
20岁以上的男子从事陶业生产的,在斯托克区虽然只占36.6%,在沃尔斯坦登只占30.4%,但是在这类年龄的男子死亡人数中,死于胸腔病的陶工在斯托克区占一半以上,在沃尔斯坦登区约占2/5。
陶工作为一个阶级,不分男女……代表着身体上和道德上退化的人口。
他们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形的。
他们未老先衰,寿命短促,迟钝而又贫血。
他们常患消化不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质极为虚弱。
但他们最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
有一种哮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
还有侵及腺、骨骼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2/3以上。
火柴制造业是从1833年发明用木梗涂磷的办法之后出现的。
自1845年起,它在英国迅速地发展起来,它同时也使牙关锁闭症蔓延到各地。
工人中有一半是13岁以下的儿童和不满18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