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中共党史近现代史硕士课程设置

中共党史(近现代史)硕士课程设置类别课程代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时间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必修课公共课052180100101218020030121802001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01836312√√考试考试考试基础理论课7777777703228020010322802002博士生导师学科前沿问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04040122√√专业课03228020720322802073032280207403228020750322802076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中共中央文献选读中共党史专题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研究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404040404022222√√√√√王金艳宋连胜杜君陈松有杜君选修课032280207703228020780322802079032280208003228020810322802082中国近现代边疆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404040404040222222√√√√√√郭永虎王广义吴蓓王平曹冬梅曹冬梅注意:1、学生选课必须达到32学分;2、必修课必选;3、选修课可在专业选修课基础上进行全院性的选择;3、选修课要达到14学分,所以要慎重选择课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韩喜平王为全教师职称:教授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和自我反思、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之中。
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运动、制度形态的发展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史、教育史和自我捍卫史。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史专题五工业革命复习课

延伸: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 世界市场形成的?
(提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开展,迫使资产阶级竭 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其次,轮船火车为列强征服世界提供便捷的交通 条件。
第三,极大增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 从而增强了征服世界的能力。
1.市场的需求 2.原料的需求 3.交通运输条件 4.经济和军事条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 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 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 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 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
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
A、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义代议制度 B、殖民扩张,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广阔的市场 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 D、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a、政治方面:民主化改革。 b、经济方面:奉行自由主义思想。 c、法制方面:法制化建设。 d、外交方面:“炮舰政策”。 e、文教方面:兴办教育,传播科技。
(3)思想文化: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诞生; (4)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5)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渐成熟:
• 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其丌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 它不1776年、1789年和1917年的政治革命相比 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 发生的,而丌是一下子席卷全国。它的重要意义 丌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 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材料重在说明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张 • B.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毛概 5-社会主义本质1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社 会矛盾;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根本不同,人民 内部矛盾是非对抗的、是分清是非问题,坚持民主 的、说服教育的方针,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 法解决;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问题, 用强制的方法解决;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经济 上“统筹兼顾”,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政治上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案例1
艰辛探索
镜头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5月16日,毛泽 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图为1966年夏,毛泽东、 林彪在天安门城楼上。
从1966年8月至11月,毛泽东先 后八次接见红卫兵,接受检阅者达上 千万之多。这是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 接受检阅时的壮观场面。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专题九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案例1
艰辛探索
镜头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斗场景
专题九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案例1
艰辛探索
镜头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知识汇编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知识结构】知识点一、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
2.概况(1)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
(2)表现: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民大量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影响深远。
3.胡佛政府的应对(1)对策①前期: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大幅度提高关税。
②后期: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签署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法,扩大投资。
(2) 结果: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生活困苦,竞选总统连任失败。
4.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1)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5.影响(1)社会危机加深:这场经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国际关系恶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加强殖民掠夺: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4)“自由放任”失败: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尖锐。
知识点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胡佛的失败: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
(2)人民的呼声: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
(3)罗斯福的当选:1933年,罗斯福誓言实行新政,赢得选民的信任,成功当选。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业:颁布《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专题01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2024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带到遭 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 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 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 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 了
高频考点一:比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比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结果
封建 社会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 和推广,手工业进一步 发展,生产力发展到新 水平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 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 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 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 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严没有 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 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高频考点二: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相对过剩。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具体表现 ,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
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①表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②缘由: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 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阶级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 发展趋势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7.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
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资本的本质,为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最基本的部分。
专题六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专题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一、判断题。
(共12题)1.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使得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对)。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错)。
3.2008年,由英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发酵,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灾难,暴露出了在物质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质(错)。
4.2016年,反建制派政治人物特朗普入住白宫;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独立候选人马克龙高票当选,终结了法国传统两大政党轮替执政的历史。
这一切,都说明欧美传统的精英政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
5.美国福特公司的莱曼汽车,设计在德国,而制动装置生产在韩国,在美国生产燃油泵,在澳大利亚生产发动机,一部车从设计到装配,竟涉及8个国家。
这说明莱曼汽车这个“全球产品”,是经济全球化的杰作(对)。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由美苏对抗带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割被打破,经济全球化开始萌芽(错)。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错)。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但它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在本质上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制度(对)。
9.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错)。
10.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错)。
11.大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排挤或吞并中小企业,资本积聚和集中,从而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垄断(对)。
12.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所以垄断可以消灭竞争()。
二、单项选择题。
(共6题)1.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专题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专题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专题作业一、单项选择1、商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正确答案是】:B2、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正确答案是】:A3、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正确答案是】:D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正确答案是】:D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正确答案是】:C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正确答案是】:C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正确答案是】:C10、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正确答案是】:C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正确答案是】:C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正确答案是】:D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正确答案是】:C1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A.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B.生产使用价值或商品C.生产价值D.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供资本家使用【正确答案是】:A16、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个专题测验参考
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计66分)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使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凡是商品都有价值,商品价值量是根据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个别劳动时间(×)。
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无论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有独立的自主权,这说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6.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决定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7.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是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8.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者对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没有把握的(√)。
9.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掠夺货币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主要途径(√)。
10.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1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各种形式体力的总和(×)。
1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1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获取利润最基本的方法(×)。
1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15.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获得50万元的利润后,将所有利润用于各种消费,从而把再生产出来的10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这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家把所赚取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了扩大再生产,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
17.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19.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将最终被克服(×)。
2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2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所宣称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都具有真实性和全民性(×)。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计40分)
1.苹果、葡萄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对人们是有用的,这种有用性指的是商品的(A)。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经济价值
2.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围绕( C )上下波动。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个别劳动时间
3.在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A)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A. 具体劳动
B. 社会劳动
C. 个别劳动
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4.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是(B)。
A.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D. 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5.自15世纪末开始到17世纪初,下列哪个国家没有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C)。
A. 荷兰
B. 葡萄牙
C. 美国
D. 西班牙
6.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它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而这个增殖的价值就被称为( C )A. 交换价值B. 使用价值C. 剩余价值D. 超额价值
7.对于资本家而言,他会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看成是( B)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资本家这样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
A. 可变资本B. 全部预付资本C. 生产资料D. 不变资本
8.在生产某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因个别生产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成本,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个利润被成为(C)。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 超额剩余价值
D. 一般剩余价值
9.下列哪项不属于资本积累带来的结果(B)。
A. 工人经常性失业
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
C.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加剧
D. 社会两极分化
10.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以下哪项关于生产过剩的说法是正确的(B)。
A.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个别资本家生产的有计划性,不会导致生产过剩
B.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
C.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性特征
D.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11.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
B. 集体主义
C. 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
D. 个人主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