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合集下载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 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 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 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 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 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 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圈地运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马克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 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万物商品化——资本主义产生


一、“资本主义”一词的由来: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形成一种经济生活现象,首先在13世纪 -14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半岛。“资本主义”一词却产生在 几百年后。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价值
体力 脑力 耗费
凝结
体力、脑力耗费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劳动,是商品的社 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二、什么是资本主义:
1、获取利益的私人雇佣关系。 2、特定的交易关系——市场关系。 3、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15世纪末通往美洲和印度航道的新发现。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程。 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马原课件第4章

马原课件第4章
第四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7.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产生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 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⑴ 农村: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 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 关系好像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离开 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 的虚伪性就暴露无疑。劳动力的买者摇身一变, 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卖者则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前者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后者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就像在市场上卖了自 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结构是从封 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马克思
⑵ 城市:由商人程
“商品贸易,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和起 点。16世纪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使用价值
商品
外化
(内在矛盾)
价值
商品生产者
(商品甲)
商品生产者
(商品乙)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
(量上的比例) (从量变到质变) (两极矛盾)
“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来看,是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如果撇开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 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 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货币发展史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
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特殊 商品
使用价值
双重使用价值
商品二因素
自然属性
社会职能
金银的使用价值 反映别的商品价值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3、货币的职能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地位和作用 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生产力基础变了
生产社会化及劳动分工处于较低水平 生产高度社会化及劳动分工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ACD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生产其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为掌握一定 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于提供适合 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B选项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在什么时 间创造出来的,不是其价值构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5、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 (2009年真题)
A.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在必要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 C.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 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 要的费用
15、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 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 磨损是:(2005年真题)
A、1000元B、2000元 C、3000元D、4000元
【答案】D 本题考点: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题目中的说法表明,这台 磨床的物质磨损是4000元,精神磨损即价值的贬值为1000元=20000- (20000/10)×2-15000。
【答案】ADE 本题考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在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①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②在自由竞争资 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变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 系的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③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垄断 价格的出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据此分析,选项A、D、E正确。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 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 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答案】AC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 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 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 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 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 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20、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2003年真 题)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 币运动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 流通的共同特征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答案】CE 本题考点: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G-W- 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不同:前者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 征,其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货币;而后者目的是获取新的商品,它没 有也不可能概括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 方,即都包含了买和卖的过程、都有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据此分析, 选项D错误, C、E两项正确。 选项A、B属于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 同性,不符合题意。
选项A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B、D两项不能满足社会 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需求,都不正确。
1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2003 年真题)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答案】D 本题考点: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 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 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表现
1/20 1/10 1/4
3.4
根据上述材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1.0次 B.1.2次 C.1.3次 D.1.4次
【答案】B 本题考点: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 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的年周转价值总 额)/预付资本总额。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同量资本 中的可变资本就越小,所使用的劳动力就减少,从而剩余价值也越少, 导致利润率越低。反之,利润率就越高。所以,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 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变化,因此B项不正确。
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中的提法错误,B项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表现,C项是简单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均不符合题意。 18、(2003年真题)
生产资本构成 价值(单位:万元) 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 其中:厂房 机器 小工具 流动资本 1000 300 600 100 500
6、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2008年 真题)
A.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答案:AB
7、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可以看 出:(2007年真题)
A.Ⅰ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B. Ⅱ(v+m)是通过第Ⅱ部类内 部交换实现的
11、G-W-Gˊ是:(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年真题)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 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 答案:AD
1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 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2006年真题)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2010年真题)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2、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 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 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 (2010年真题)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答案: BD
9、利润率表示全部资本的增值额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2007年 真题)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答案:ACD
10、生产要素市场包括:(2007年真题)
A、土地市场 B、商品市场 C、资本市场 D、劳动力市场 答案:ACD
是C选项。
4、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 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2009年真 题)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 成
【答案】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章中的资本 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 式上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 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 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 用c:v表示。题干中只涉及到预付资本的价值总量由于价格的涨落发生 了变化,并未涉及到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变化,所以也不会影响到有机 构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3、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 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 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 (2009年真题)
A.4.2亿元 B. 3.5亿元 C. 3.3亿元 D. 2.4亿元
【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题干中给出商品价 格总额24万亿,货币量为3亿元,所以可求出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8次/ 年。根据题干,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24×10%=26.4,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今年流通中的货币量为26.4/8=3.3次。所以,正确答案
应用到本题,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00×1/20+600×1/10+100×1/4+500×3.4)/(1000+500)
=(15+60+25+1700)/1500
=1800/1500
=1.2 因此选项B正确。
19、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2003年真题)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 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 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21、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2003年 真题)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 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E.平均利润率下降
【答案】ACDE 本题考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 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例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例相 应减少,它必然导致:①可变资本吸纳的劳动力相对减少,相对过剩人 口出现;②由于可变资本减少,剩余价值量减少,导致利润率、平均利 润率下降;③由于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因而用于添加劳动资料的固 定资本比重增大,同时由于固定资本总体上周转较慢,导致资本周转速 度减缓。因此选项A、C、D、E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