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命题实证叙述的反思——兼论实证社会科学视域“道德滑坡”言说的得与失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研究综述
《 代 价论 》 ( 生活 ・ 读书 ・ 新 知 三联 书 店 1 9 9 5年 版) , 李刚 、 张 晓芒 合 著 的 《 社 会 转 型 代 价 论 》( 山
西 教 育 出版 社 1 9 9 5年 版 ) , 丰子义的《 现 代 化 进
明地 指 出改革 开放 以来 中国社会 的道德状 况 确实
李静 ( 1 9 9 0一) , 女, 湖北鄂州人 ,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科学技 术哲 学专业 2 0 1 3级硕士 研究生 , 研究 方 向:
科技伦理学 。
8 6
报》 1 9 9 4年第 4期 上 发 表 的 《 试析道德代价论》 。
这 些早 期 的“ 道德 代 价论 ” 多结 合 马克 思关 于 “ 历
国 内伦 理学 研究 中夺 目的篇章 。本 文试 图对 近些 年 的相 关研 究进 行综 述 。

历史进程中付 出的必要道德代价 。
较早 的研 究 成果有 罗元 1 9 8 8年 发表 在《 思想 战线》 第 1 期 上 的《 代价 问题探 索 》 一文 , 王永清、 杜 大 宁二人在 《 百 科知识 》 1 9 9 0年第 1 0期 上发 表
以来我 国社 会 道 德 的现 状 便 给予 了 关 注 。到 了
牺牲 掉某些 固有 的道 德 观 念 为 代价 , 因 而 对市 场 经济 发展 过程 中出 现 的一 些 离 经叛 道 、 道 德沦 丧 现象 大可 不必 过分 地惶 恐不 安 。
“ 道 德代价 论 ” 最 先 解 释 了发 展 市 场 经 济 初
发展 的 曲折性 和复 杂性 。
控 。党 的十六 大 以后 , 我 国 开始 进 入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会 时期 , 新 一 届 中央 领 导对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提 倡 也促 使学 界 对道 德 代 价 有 更 系 统 、 更 完 善 的研 究, 代 表 性 的 著 作 有 周 显 信 著 的 《目标 与 代 价 》 ( 人 民出版 社 2 0 0 3年 版 ) , 袁 吉 富著 的《 社 会 发 展 的代 价》 ( 北 京 大学 出版 社 2 0 0 4年 版 ) , 刘 福 森 著 的《 西 方文 明 的危机 与发 展 伦 理学 》 ( 江西 教 育 出 版社 2 0 0 5年 版 ) , 邱 耕 田著 的 《 低代 价发展 论》 ( 人 民 出版 社 2 0 0 6年 版 ) , 毛 园芳 著 的《 社 会 发 展 与社会 代 价 》 ( 浙 江 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9年 版 ) 以 及

道德难题与立法选择_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及实践检讨_孙海波

道德难题与立法选择_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及实践检讨_孙海波

文章编号:1674-5205(2014)04-0003-(010)收稿日期:2013-11-14基金项目:2013年北京大学才斋奖学金课题项目(CZ201309)“疑难案件的裁判经验和方法”作者简介:孙海波(1986—),男,江苏徐州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英美法哲学、司法制度及法律方法。

道德难题与立法选择———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及实践检讨孙海波(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摘要〕传统的法律道德主义者认为国家对道德事务享有判断权,并且在必要时为了保护社会可以动用法律限制公民的道德自由。

然而该理论却无法回应“道德民粹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法律道德主义理论尽管精致,但仍然面临着“帕累托挑战”和“权衡难题”。

有关法律道德主义的主要争议并不在于道德是否能够入法,而在于其入法的限度和具体方式。

中国的立法、执法及司法的各阶段中均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法律道德主义形态,隐藏于其背后的“道德的法律强制”值得警惕,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地确定出一条自由社会的道德底线,而注重各种价值之间的权衡却实属重要。

〔关键词〕法律道德主义;道德强制;伤害原则;政治至善主义;价值权衡Abstract :Traditional legal moralism argue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entitled to judge on moral matters ,and when neces-sary ,it may utilize the law to restrict citizen's moral freedom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ociety.However ,this theory is unable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moral populism and empiricism ,the new legal moralism theory developed on this basis also still faces “Pareto challenge ”and “problem of weigh ”.Major controversies about legal moralism lies not in whether morals can get into laws ,but in the limits of its penetration and concrete ways.Different forms of legal moralism do exist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a ’s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process ,the “legal enforcement of morals ”hidden in the above three proces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eriously.We are unable to determine the moral bottom line for a free society once for all ,but focus on the balance between a variety of values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legal moralism ;enforcement of morals ;harm principles ;legal theory ;political perfectionism ;measure-ment of value中图分类号:DF081文献标识码:A一、导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被誉为“法哲学的好望角”,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派法律学者必争之地。

怎样看待道德“滑坡论”与“爬坡论”之争?

怎样看待道德“滑坡论”与“爬坡论”之争?

怎样看待道德“滑坡论”与“爬坡论”之争?作者:葛洪泽? 编辑:刘莹? 日期:2003-07-29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关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被一些人奉为人生信条,“一切向钱看”的利己主义思想膨胀,诸如见利忘义、制假造假、贪污受贿、坑蒙拐骗、制黄贩黄、走私贩私、卖淫嫖娼、见死不救、人情冷漠等等。

一句话:社会的道德陷入危机之中,因而提出要“救救道德”。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要被某些局部的道德滑坡现象所迷惑,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处在“爬坡”之中。

主要表现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旧的小农经济、封建等级的思想残余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冲击,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从总体上说,社会正在向文明、富裕、民主的方向发展,因而不能笼统地说我们的社会道德陷入了危机,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

如果简单地就事论事,把上述所谓“道德滑坡”现象归因于改革开放或搞市场经济,则更是错误的。

????我认为,对上述这两种观点,都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大破坏的基础上起步的。

尽管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一套十分宝贵的道德规范,并在50年代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页)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左”的错误逐渐加剧,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搞阶级斗争为纲,最终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道德水准下降。

这是必须正视和不能忘记的历史曲折。

明乎此,就不能把我国改革开放前的道德水准理想化,就不能把现在社会存在的种种不道德行为简单地说成是“道德滑坡”。

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

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

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第一篇: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论文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缺失;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出现了严重缺失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妨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而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精心构建社会信用制度,使之能与各种禁止规则配套运行,将成为有效摆脱“诚信危机”.实现社会诚信的转折点。

一、杜会诚倍缺失的严重态势社会诚信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品格.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么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评价标准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宁.当今时代,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还是经济交往的必然要求,是建构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伦理基石。

然而,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处于严重缺失状态,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既所谓“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以经济领域作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非诚信现象存在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

在生产消费方面,生产经营者、销售者制假、售假、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令消费者如屡薄冰;在市场进人方面。

有假出资、假注册、假地址、假担保等坑蒙拐骗现象;在市场交易中则虚假广告到处有,合同欺诈满天飞,侵权违约、赖帐不还、偷逃税金等现象屡禁不止;在市场监察中假审计、假处罚、假查真放,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在市场退出方面,作假帐、报假亏、假破产等五花八门.如此等等.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猖撅,问题之严重、性质之恶劣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或诚信经济.信用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支柱.因此,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急需新制度的供给来保障诚信的实现。

对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的反思

对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的反思

对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的反思
马庆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是在对各种以往道德实在论的批评中形成的。

它把
道德客观性看成是非个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用投射论下的第二属性作为客观性的依据,自称是一种弱的实在论。

虽然它得到了不少认可,但也遭到了不少挑战。

在对主流道德实在论的批评和反思中,另一种以“善”为核心的道德实在论得以呈现。

【总页数】8页(P92-99)
【作者】马庆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当代英美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语境中的他心问题 [J], 江怡
2.荀子如何调解\"其善者伪也\"与道德实在性的冲突\r——荀子的道德理论是道德
建构论还是道德实在论? [J], 刘纪璐
3.实在论的“思辨转向”——当代欧陆哲学视域下的思辨实在论 [J], 郝苑;孟建伟
4.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 [J], 翟

5.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论战述评 [J], 张今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

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社会处于激烈而探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都在调整之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滑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道德滑坡表现原因应对措施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

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

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一)诚信缺失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

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完善,加之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

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

以企业道德缺失为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老酸奶事件”等等一系列企业的道德缺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极限。

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了。

(二)职业道德缺失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

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

_道德滑坡_的社会学分析

_道德滑坡_的社会学分析
一般地说 这种现象具有一种道德反叛 的含义 是对一种已经过了时的道德的反叛 许多西方国家在经历急剧的社会变迁的时候 都曾发生过类似的现象 嘻皮士 性解放 吸 毒 都是伴随着这样的一个时代而来的 因 此 如果用这个思路来解释目前我们生活中 存在的 蹂躏道德 现象 似乎也说得通 因 为中国也在经历变革 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时 期 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 就可以发现 这 种解释未免失之简单 因为目前我国的情况 毕竟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类似现象发生的 背景有着截然的区别
个系统的不同取向的功能 造成了整体的和 谐 但在我们的社会中 往往是在一个中心 之下 不同结构体的功能取向高度趋同 并 由此造成功能的变形与扭曲 市场中拉开不 应该拉开的差距 政府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 文化则在对大款顶礼膜拜 于是 就 造成了个人收入分配的全面混乱
道德问题也是如此 有相当一部分人 将道德的重建寄托于一种想象中的 完善的 市场 在他们看来 目前的道德滑坡是一种 必须的代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有 关的问题就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不错 发育
道德滑坡的原因分析 对目前严重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 有人 将其归之于 文化大革命 对道德观念的破 坏 有人将其说成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的 结果 我认为 当务之急并不在于追踪这种 现象的根本原因 而是需要分析一下造成道 德滑坡的那些具体的因素或机制是什么 为讨论问题 首先我们要做两个最基本 的假定 一是承认绝大多数的人在选择自 己行为的时候 是要对这种行为所要付出的 代价和可能获得的收益进行计算的 只有在 他认为收益可能会高于代价的时候 才可能 选择这种行为 二是承认就绝大多数的人 而言 由于对社会中的某些占支配地位的价 值观念的内化与认同 在不需要付出很大代 价的情况下 是愿意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 情的 从上述两个基本的假设出发 我认为 造成当前道德滑坡的一个主要原因 是社会 中的种种制度安排客观上使得遵从道德的行

分析哲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论考察

分析哲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论考察

分析哲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论考察
阎建锋;肖甦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一致
认同的,但是,关于当前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人们观点不一。

有些人认为,经济发展自然伴随着道德的进步,而有些人则从现实社会不断出现的道德危机事件中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和道德危机。

如何准确地说明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时代问题。

综合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语言研究成果和道德心理学理论,可以发现,道德认知水平受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相对独立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在同等的道德认知水平上,经济发展有助于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且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才会普遍出现道德认知转换为相应的道德行为现象。

【总页数】6页(P104-109)
【作者】阎建锋;肖甦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4.5
【相关文献】
1.分析哲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论考察 [J], 阎建锋;肖(更生);
2.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思考 [J], 张运桥
3.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思考 [J], 张运桥
4.社会道德的滑坡与爬坡——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 [J], 谈天
5.共和后期罗马公民社会道德滑坡原因的历史考察 [J], 杨俊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 命题 实证社 会科 学 阐释的 非道德 可能
对道 德现 实始终 保 持 关注 的一些 社 会 科 学 ( 如
难经得起道德哲学的追问的。对道德命题进行实证 言说 实际上 是使 用非 道德 语言 , 甚 至使用 恶 的语 言 , 来叙述善和美德 , 这种实证言说方式 , 在逻辑上是有 缺漏的, 其 得 出的结论 是 经验 的 , 其 后果 是非 道德 的 甚 至是 恶 的 。对 此 , 彰 显 辩 证 的 否定 性 实 践 理 性 的 道德哲学不能对其作壁上 观, 而应 当对其进行深入 分析 , 在发 掘 其 积 极 意 义 的 同时 , 指 出其 存 在 的 问 题, 并提出根本性治疗方案。下面 , 我们就 以对“ 道
面对 当代哲学向社会学转 向的趋 势, 反思实证
社会 科学 对 诸 如 “ 道 德 滑坡 ” 之 类 的道 德 现 象 的言 说 方式 是 十分必 要 的。虽 然这种 实证 社会 科 学 的言 说 方式 对 “ 道 德 滑坡 ” 的 阐释是所 谓 “ 科学” 的, 但是
德滑坡” 的实证 社会 科 学 言说 的得失 分 析 为例 展 开 讨论 , 希望 这个 探讨 能对 纯化道 德舆论 语 境 、 对建 立
2 0 1 3年 9月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m ̄ o f Z h o n g z h o u
第 9期 ( 总第 2 0 1 期)
S e p. , 2 01 3 No . 9
【 伦 理与道德 】
对 道 德 命 题 实 证 叙 述 的 反思木
7 1 0 1 2 7 ) 。
刘 顿, 男,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生( 西安
7 1 0 1 2 7 ) 。
9 5
中州 学 刊 2 0 1 3年 第 9 期
第一, 道 德命 题 的对 象异 变 了。在 道德 哲 学 的
评 判上 , 道 德 哲 学 被 不 太 恰 当地 、 普 遍 地 引 入 了观
研 究方 法 的殖 民地 。在 主 流哲 学 家 看 来⑨ , 美 德 与
类似 于 “ 我为 人 人 , 人人为我” 的道 德பைடு நூலகம்命 题 , 其 背 后
运行 的程 序是价 值 交换 思 维 、 回报 意识 、 互 惠 意识 ,
而非结论 的形 成。道德命题 只有在一种审慎的道德文化 自觉性 的基调上 , 其叙 述才是 可 以接 受的, 其境界才是 值
得 努 力追 求 的 。
关键词 : 道德命题 ; 实证 叙述 ; “ 道德 滑坡 ”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0 7 5 1 ( 2 0 1 3 ) 0 9 —0 o 9 5 —0 5
法” , 完全 否认 道 德 社 会 作 用 的观 点 是 不 妥 的 。但
是, 这里 面也包 含着一定 的积极 的道德智 慧 因素 , 它 使我 们 明 白 : 算 计 既 不是 道 德 也 不 会 “ 引发 道 德 ” ,
学 视域 的实 证言说 使道 德哲学 变成 了高深 的经 济学 理论 、 心理 学原理 或 者社 会 学 范 畴等 实 证社 会 科 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 —3 1
社会学等 ) 对“ 道德滑坡” 等伦理现象 的研究 , 无论 是从逻辑看还是从结论和影 响看 , 都是不容易令人 满意 的。它们使用了“ 另类的” 隐喻、 描述和评价道 德行 为 的方法 , 这样 , 它 们就把 道德 活动 变成 了别 的 东西 , 从 而改 变 了道德 行 为 发 生 于其 中并 借 此 而被
点 间接证 明 了经 济学 “ 计算 ” 、 “ 算计 ” 式 的道 德践 履
是 虚伪 的 , 是 非 道 德 的 。在 此 , 韩非 “ 不 务 德 而 务
察、 经验、 实验、 社 会 调查 等 在 自然科 学 或社 会 科 学
研 究历 史上 的成 功 的实 证 方法 , 道德 哲 学 的社 会 科
— —
兼 论实证 社会科 学视域 “ 道德滑坡” 言说 的得与失 李 建 森 刘 顿

要: 对诸如“ 道德滑坡” 之类的道德命题进行实证言说 , 使道德命题 的对象、 道 德 命 题 的运 思 方 式 以及 道 德 命 题
发挥 的积极作 用都 发生 了异变 , 也减 弱 了道德命题 的普遍 确定 性。这种 实证 言说 方式 , 在逻辑上是 有缺漏 的, 其得 出的结论是经验 的, 其后果是非道德 的甚 至是 恶的。在 道德认 识论上 , 实 证社会科 学 的道德 阐释 只是研究 的开始
判定 为善 或恶 的道 德语 境 ; 同时 , 它们忽 视 了用 来描 述 和评价 道德 实 践 的专 业 语 言 及其 体 系 。于是 , 在 对道 德 实践 的研究 中 出现 了诸 多 非 道 德 问题 , 这 些 问题 归纳 起来 主要 体现 在下 面 四个 方面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项 目《 历史虚无 主义 思潮对 青年 学生 的影 响及其对 策研 究》( 1 3 C K S 0 3 5 ) 、 陕西省教 育厅科 学 研 究项 目《 历史虚无主义对 陕西大 学生的影响研 究》 ( 1 1 J K 0 0 3 5 )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李建森 , 男, 西 北 工 业大 学 人 文经 法学 院 博 士 生 ( 西 安 7 1 0 1 2 9 ) , 西北 大 学 哲 学 与社 会 学学 院教 授 ( 西安

种 基 于审慎 的道德 文化 自觉 性 的基 调 上 的道 德命
题 的言说 方式 有所裨 益 。

其理论大多只是关注现象 , 且建立在“ 定量分析” 的 基 础之 上 , 它们 或者 是 未 加 批判 的简 单 化 的似 善 而
恶的“ 宏 大叙 事” , 或 者 是 未 经 反 思 的 “自然 思 维” ( 2 ) 。这 些 言论表 面上 看头 头是 道 , 可 实 际上 是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