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既是卓越的理论家,又是激进的政治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柯尔施的重新阐释,深刻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原则就是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理论,是一种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强调社会变革,强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对权力、财产和阶级制度的根本颠覆。
柯尔施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只有经过革命,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这一观点对于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延续革命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更应该是一种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更应该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柯尔施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的组织和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强调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于革命实践,才能够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这一观点提醒着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探讨之中,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批判和革命的精神。
它要求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实现象,揭露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弊端,同时要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研究--基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研究--基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邹剑波;乐见玲【摘要】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它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对构成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
这种总体革命观要求把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来对待,它的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
柯尔施的这种“反哲学”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Korsch believed that Marxism was a philosophy in nature.As the revolutionary philosophy of the working-class,it should put forward an overall criticism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bourgeois society which consist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law,and ideology of arts,religion and philosophy.The holistic of revolutionary require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be treated as the concrete reality;its aim is to wipe out philosophy as a part of wiping out the whole bourgeois so-ciety.Thus Marx's theory which is embodied in a kind of non-philosophy,or even anti-philosophy,as an alternative of philosophy occurred repeatedly.So,how could it be an anti-philosophy while it is a philosophy?How could the unifica-tion of philosophy and anti-philosophy be possible?These questions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Marxism in nature, but also provide u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the totality of Marxism.【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64-67,79)【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革命【作者】邹剑波;乐见玲【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吗?究竟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还是以总体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还原它本质的、历史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和视角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是否理解或者是否理解准确的问题。
重审“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互释

重审“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互释倪寿鹏*【内容提要】自从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质问题以来,“马克思主义是哲学还是科学”就成为国内外理论界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狭义的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对立,既不是纯粹的批判哲学或实践哲学,也不是与哲学无关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兼有哲学批判性和科学实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跨学科理论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经验实证科学于其中的广义的哲学。
它在存在论上主张实践论,在意识论上主张辩证法,在价值论上主张现实的人道主义!【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哲学还是科学?这一问题在国内外理论界引起经久不息的争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曾对此有过开创性的讨论。
但是柯尔施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从根本上了结这一学术公案。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此仍然未达成共识。
譬如,在徐长福和邓晓芒之间、段忠桥和俞吾金之间就分别进行过学术论战。
相较而言,徐长福和段忠桥两位先生更注重马倪寿鹏,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2020年第1#总第34#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邓晓芒和俞吾金两位先生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
这些讨论使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质的理解大为深化%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超越了狭义的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对立,既不能还原为某种纯粹的批判哲学或实践哲学,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与哲学无关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兼有哲学批判性和科学实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跨学科理论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经验实证科学于其中的广义的哲学%一“柯尔施问题”的提出与影响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开篇就提到,当时国际理论界左右两翼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哲学内容%—方面,许多资产阶级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德国哲学中黑格尔主义无足轻重的余脉,没有发展岀有自身特色的哲学。
试论柯尔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试论柯尔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老师:王南湜(杨水兴宗教学专业 0311260)【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柯尔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理论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的内容,具体分析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个阶段的划分,考察了他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批判和对以苏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的指责,指出应该辩证地看待柯尔施的这些批评。
最后以实践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这种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得失,并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理论实践总体性实践哲学引论提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他于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和卢卡奇于同期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起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因此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柯尔施可谓是与卢卡奇并驾齐驱的关键人物,有论者就认为如果说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至圣”,那么柯尔施也便算得上是“亚圣”了。
客观说来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而且柯尔施在当时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远大于卢卡奇1。
这可以从当时《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发表在共产国际中引起的比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更巨大的轰动得到证实。
从六十年代起,随着他的著作在西德、意大利、英、美等国的广泛出版,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柯尔施思想的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并且掀起了一股研究柯尔施的热潮。
法兰克福学派“最有权威的”研究者马丁·杰伊(Martin Jay)就认为1961年柯尔施死后,在一段长时期对他的压制后,他的著作首先被重新出版且广泛传播,意味着柯尔施的影响实质上被视为卢卡奇的两倍2。
1这与柯尔施在当时的重要身份有关,同时也与事后柯尔施与卢卡奇各自做出的截然不同的选择有重大关系。
20世纪20年代柯尔施和卢卡奇都遭到了第三国际严厉的批评,卢卡奇作了一个一半出于策略一半出于诚实的自我批评,继续留在了共产主义运动之中。
而柯尔施则拒不接受批评,坚持毫不妥协的立场,结果被开除出德国共产党,此后他继续以“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名义从事理论活动。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

柯尔施简介:作为德国的著名的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的卡尔?柯尔施正是有意识地从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当时第二国际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做法。
在柯尔施的主要作品,如:《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卡尔?马克思》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文章》等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柯尔施(1886一1961)的一生崎岖波折,角色多次转变,这与他的思想的几次大的转变是基本吻合的。
根据他在不同时期对革命的工人运动及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的态度,大致可以把他的思想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一)从费边社会主义到列宁主义阶段1917年,柯尔施加入了独立德国社会党。
没有迹象表明他在士兵委员会或1919年的柏林起义中表现积极。
然而,他的确参加了1918年的工业社会化委员会.从这时起他把他的经历汇编成了一本小册子《什么是社会化?》在这本书里,他批评当时德国流行的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观念,主张用社会主义的公社取代资本主义的私人经济,其思想己经基本接近马克思主义。
(二)从列宁主义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阶段1923年,几乎与卢卡奇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同时,柯尔施发表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也就是这部著作标志着他的悲剧命运的开始。
此书一面世,就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样,遭到了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在内的猛烈批判,但是与卢卡奇所采取的态度不同的是,柯尔施拒绝接受批评,甚至还在稍后的时间里重版了这本书,还特意增加了一个《反批判》。
(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自由批判的理论家1929年,柯尔施发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系统地批判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的基本观点。
1930年,柯尔施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并增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1931年,他发表了《关于黑格尔哲学与革命的提纲》,重新评价黑格尔哲学。
柯尔施_马克思主义和哲学_的启示

2011年第10期下半月·总第492期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
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
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学内容,并且认为他们正在说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东西。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互相担保,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并认为他们正在说出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东西。
”说到底,在这些人的眼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缺乏哲学内容的。
”在柯尔施看来,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否认马克思是哲学的看法也是“有据可查”的,并非凭空捏造。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都说过要“消灭”和“终结”哲学,所以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首先就要真正解释清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何种意义上说过要“消灭”和“终结”哲学。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反对的哲学并不是“部分的”以德国古典哲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关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结论,而是“完全反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前提,这种对前提的反对在此时更为彻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终结”和“消灭”的哲学理解为是资产阶级哲学。
二、马克思的哲学是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最鲜明的特点正在于其主客二分的模式,以柯尔施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断言,论述马克思的哲学是如何超越主客二分的模式,也是他们证明马克思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整体上对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正是以前的哲学家不曾做到的。
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本来就表现于意识和现实的一致,把意识和现实,主体和客体割裂开来,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缺陷之一。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摘要: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这些理论对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柯尔施理论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总之,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背景(一)、柯尔施的费边社会主义初期费边社成立于1884年。
它是一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立的改革派,在英国工人运动高涨时推动社会主义思想。
他们主张只有个别制度才能得到改善,才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1912年后,柯尔施被引入费边社,他的思想倾向于费边社的动态。
此时,费边社强调了思想,社会主义意志和积极的社会主义精神。
在费边社思想的影响下,柯尔施提出了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公社是取代资本主义私营经济的最佳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思想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
费边社对柯尔施的巨大影响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使柯尔施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因素之一。
(二)、柯尔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阶段柯尔施于1920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理论。
同时,柯尔施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在书中,他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观点,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具体思想。
它提出了马克思从整体的角度来面对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的危险。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是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但不久之后,柯尔施的思想受到共产国际的批评,最终柯尔施被驱逐出德国共产党。
(三)、柯尔施自由批判理论阶段被驱逐出党后,柯尔施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并开始自由批评。
他批判了考茨基、列宁的一些哲学思想。
随后,对黑格尔哲学也进行了重审和评价。
二、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理论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整体基础的马克思主义。
人们只有在总体的视角上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丰富,其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一种“总体性理论”。
这种总体性就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也就是说涉及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
标签:总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构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问题,做为一种辩证的方法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的运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个既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为一个有机整体,又以整体性的方法、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总体性的辩证法柯尔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把全部社会历史运动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为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和思维观念领域共同组成了这个过程的整体。
在这一整体中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实践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是同一个世界。
它们的统一就是在于这两个部分都是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自己的劳动和思维中不断再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整个现实。
这样柯尔施就把意识、思想同现实结合起来,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理论和实践看做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而就提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关联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总体性,并且强调了意识革命在这一总体性中的重要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理论上的批判和实践上的推翻在这里是不可分离的活动”,而这就是“新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精确的表达”[1]37。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一种“总体性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实践的理论。
”[1]38这种总体性就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关于社会生活的一般科学理论,也是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