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摘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变革客体,使主体和客体不断统一的活动,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统一性是指矛盾对立双方有互相转化的趋势,可以合为一体,或者说可以和谐化。

同一性是指两个事物本来就是一样的,可以看做同一种事物,或者具有一致性。

统一的反面是对立,同一的反面是不同,是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但是涉及到矛盾同一性的时候最好还是用同一。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与认识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源泉。

实践不仅在理论上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在实际中引领着社会的变革。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是理论的基础,更是指导社会实践,并推动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其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升华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辩证关系、真理、标准、地位、社会变革、生命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它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的载体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的认识始终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开拓思维,提高认识水平。

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标准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实践的实际效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发展才能找到真理,将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源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认识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观察世界,指导行动,体现实践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反复观察、实验和检验,我们才能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任何理论都必须以实践为依据,通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才能够确认其真实性。

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1. 实践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它是与社会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的。

我们通过实践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方法要求我们深入社会实践,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规律,通过实践改造社会。

2. 实践的实证性与实践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实证性是指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必须具有实践基础和实践检验。

实践性是指实践方法必须具备实践指导、实践应用的特点。

只有实证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 实践方法的历史性与革命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方法具有历史性与革命性。

通过对历史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历史发展轨迹、把握历史走向,从而指导实践行动。

革命性是指实践方法要求我们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观念和模式,推动实践的不断革新和创新。

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人的实践能力。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目标。

第二,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实践要注重方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认识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实践方法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改造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对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实践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相符合时,才能说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的具体目的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核心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科学、精确的认识和分析。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实践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4.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
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
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
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
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
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
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
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
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