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MG1423045 王鸿祥马克思在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确立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从而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革命性的转变,即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诞生,为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人自身的有机统一架构了现实的桥梁,同时还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众所周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

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从内容上实现了对传统实践观的唯物主义解读,以全新的世界观来解答客观世界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从而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与此相反的是,费尔巴哈和其他一切唯物主义一样,只把人看作“感性对象”,没有把人看作“感性活动”,把客观世界仅仅看作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改造的对象,因而不能正确改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费尔巴哈等人没有认识到,人只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去认识世界,而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在观察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把实践排除去了。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实践观,不懂得现实实践的革命意义,继而也不能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而“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摘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去考虑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去考虑这个系统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相互关系的纽带和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便要问四个问题即:人类社会与自然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怎样产生关系、产生怎样的关系以及其最终导致的结果。

首先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人类能且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解释是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因为世界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这些也都是我们所能认识的,这就决定了实践观的唯物性和可知性;原初的自然界并不是完全的适合我们人类生存和满足我们的需求的,于是要通过实践对世界进行相应的改造。

然后是怎样产生关系,那就牵涉到了实践运用机制,即人类通过自身需求,制定目标方案、实施实践方案、依据方案目标进行实践控制、反馈调节,最终便是总结以为以后实践作指导,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是交互式的闭环反馈调节,否则就会失衡。

接着便是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人类社会与自然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关系并不恰当,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等等都是具体事实的体现,通过对历史的的总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即其中要有一个度,而不是人类驾驭自然抑或人类人类坚决不能亵渎自然,当然,这个度,也是要通过人的具体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把握的。

最后便是最终导致的结果,这里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目的之外的副产物,或者说是生存需求满足后的副产物。

在实践过程中远古人类脑容量逐渐增大,心智不断发展,于是便有了现代人;在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的知识的总结和探索便有了科学,科学是对经验的超越;在实践中产生了艺术、音乐,这些是对自然界的超越;产生了宗教,这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产生了真、善、美、君子和西方所谓的绅士,这是对人性的超越,我们可以这样说,远古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实践和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原初的善恶对错真假观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道德的雏形。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认识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实践方法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改造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对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实践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相符合时,才能说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的具体目的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核心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科学、精确的认识和分析。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实践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4.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摘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
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自然界是自发运动,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关系系统。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合适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要深入实际生活中,联系实际,将人的意识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正确的认识引导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当今的生态,环境,人口和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现今人们不断将自然界朝着自身发展需要的方向改变,但出现的很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问题已经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这就需要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指导,认真面对错误深入反省,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从中更好地指导实践。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体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毛泽东说的更明白:“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尊重实践。

首先在于尊重以往的实践的检验,坚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敢于否定陈旧的结论,敢于坚持正确的结论。

他坚决否定“两个凡是”、辩证的审视和处理市场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都是尊重实践得出的结论。

江泽民继邓小平之后,继续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实践的观点使我们具备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眼光去面对发展中的问题。

只有具备批判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在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中,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抓住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就必须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的对待一切事物。

在批判的同
时还要作创新,发挥人们群众的首创精神。

马克思的实践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社会历史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结果。

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和破坏,而是为了创造和发展,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在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建造一个新世界。

特别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人在实践中具有创新的精神。

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践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科学地开展实践,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批判和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将世界改造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肖磊、孟小月、金鑫,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J】,湘潮(下半月), 2012年01月
[2]贾君亮、王惠霞,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和实践批判【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月,第32卷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4]李秀林、杨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5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