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010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2007—2010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回顾1

2007—2010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回顾1

(2007年)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 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 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 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 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 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思想感情类题注意点:
1.主要关注以下感情内容:思亲(乡)、惜别 (祝福平安、前程迷茫)、壮志难酬、昔盛今 衰、恢复中原、奸邪(奢侈)误国、立志报国 的豪情壮志(边塞诗) 、皇恩不达(边塞 诗)。 2.结合具体诗句提炼感情内涵。(同学们最好 还是联系具体诗句阐述一下,但核心还是感情 的内容) 3.思想感情变化脉络:逐句分析,不可遗漏。 4.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炼字类题注意点:
1.两种类型:一种是明确指出所炼 “字”;一种不指出,要同学们自己寻找; 2.自己寻找一般要注意诗句中的动词、形 容词;(“诗眼”) 3.结合具体句子作阐述,好在哪里。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注意点:
1.关注以下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衬托 (反衬)、对比、主客移位(对写法、设 想对方)、托物言志(象征,一般用于咏 物诗)、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细节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借古讽今(怀古诗)等。如果实在看不出 什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尤其是命题者明确 的“作具体分析”。

2007~2012年新课标历年诗歌鉴赏题

2007~2012年新课标历年诗歌鉴赏题

新课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萃二、诗歌命题的特点:1.在语料的选择上,以唐宋诗词为主。

07~12年古代诗歌所选体裁:律诗:2;绝句:1;宋词:2;乐府诗:1。

07~12年古代诗歌所选题材: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怀古(怀古)诗、思远(闺怨、爱情)诗2.从表达方式来看,近五年所选诗词均为写景抒情类诗歌。

3.从命题的角度上看,考查的两个题目,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

内容上,主要是对诗歌所写内容(包含诗人感情的把握和分析)、语句含意以及形象的理解;形式上,主要是对语言(重点是炼字或者用词)的鉴赏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历年试题2007新课标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008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2007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析-精选教育文档

2007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析-精选教育文档

2007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析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词)一般为一首,题量基本为2题,分值大致在6-8分。

这样适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思考解读一首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只有北京、上海卷出了三道题,但这三道题中题型多样,有选择,有填空,因而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学生思考动笔的内容并不太多。

湖南卷虽出一道题目,但要求学生就颈联、颔联逐联赏析,其实动笔量也不小,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海南、宁夏出的新课标试卷将诗歌鉴赏的分值提高到了11分,其地位与散文、文言文逐渐接近,表明新课程对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引起课改地区广大考生的注意。

2007年不少省的自主命题还注意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除辽宁、重庆、湖北、江西卷选用二首内容相关的诗进行比较阅读外,浙江卷选了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词《人月圆》、元人赵善庆的曲《山坡羊?燕子》,让考生从三篇截然不同的作品中找相同的答题要素,旨在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

不过三首诗词,分值只有6分,这样的阅读量与赋分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1 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借景抒情。

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 ,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楹联的历史悠久,和汉字同宗同源,她孕育在先秦两汉,鼎盛在明清,现代又是一个发展高峰。最早认为,楹联的起源是后蜀主孟昶(公元965年)自题的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经谭嗣同考证,中国的第一副楹联,就是刘孝绰在罢官后书写的。联曰:“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这副对联,充分反映出这位“彭城才子”的“乖忤”性格。谭嗣同的考证,不仅把楹联的历史上推了400多年,而且引证出徐州是中国楹联故乡的重要史实。现在,刘孝绰作为“中国楹联第一人”的论点,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原诗】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鉴赏】(陈志明):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

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

“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

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

“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

“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

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土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

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

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

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

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

2007诗歌鉴赏真题

2007诗歌鉴赏真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 (江苏) • 鹧鸪天· 送人 • 辛弃疾 •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 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 路难! •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2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 作简要分析。 •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 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 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 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
•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 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前和迷茫的郁闷之情。 •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 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 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 • 乌衣巷 (唐)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人月圆 (金)吴激① •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 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中吕]山坡羊· 燕子 (元)赵善庆 •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 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 些;亡,都尽说。 •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 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 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 子。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十读”一、读懂开头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

读懂开头,一要联系诗题。

二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

三要体会感情基调。

如: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抓住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二、读出妙处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可以是一个句子,可以是一个情节。

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江阴浮远堂》2005年山东卷)试题要求分析“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的表现力。

因为看不到想看的而心生怨恨,这是人之常情,但该句却描绘了一种特殊心态——抱怨无山遮挡视线。

这是因为看到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好河山却无力收复,只能更添悲愤之情。

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山河破碎之感表达得更为曲折与深沉。

三、读出变化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

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

如: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并引》2006年全国卷Ⅰ)其中一题为:“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其中一题要求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该题并不是在考查抽象的概念。

所谓的“对比”“虚实”其实就是“变化”。

2007诗歌鉴赏

2007诗歌鉴赏

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表现凄厉、哀伤。
风急天高猿 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啼血猿哀鸣。 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 鸣三声泪沾裳。 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猿啼。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象征孤直、 象征孤直、顽强 松 柏
《论语》:“岁寒,然后知 论语》 岁寒, 凋也。 松柏之后 凋也。”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 岁寒松柏犹依然。 岁寒松柏犹依然。 另外: 另外:菊花象征 桃花象征 牡丹象征 杨花象征 柳树象征
高洁、隐逸、脱俗 高洁、隐逸、 美女的容颜 高贵、 高贵、富贵 飘零、 飘零、离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别
月亮时晦时明,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 时缺,周而复始, 时缺,周而复始,它 既是运动的代表, 既是运动的代表,又 是永恒的象征。 是永恒的象征。月升 月落,月圆月缺, 月落,月圆月缺,月 光是流逝的, 光是流逝的,月光的 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 展开, 展开,因而月光还是 生命的,是时间的。 生命的,是时间的。
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 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 界和情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 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 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
1、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 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 兰花、菊花、牡丹、桃花…… 兰花、菊花、牡丹、桃花…… 2、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蝉 、 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 猿、燕…… 3、乐器类:笛、羌笛、琵琶…… 乐器类: 羌笛、琵琶…… 4、自然类:白云、明月、水…… 自然类:白云、明月、 5、场所类:长亭、西楼、凭栏 场所类:长亭、西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2007年
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009年
12.(8分)(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出景色给2分,答出寓意给2分。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意思答对即可。

(2)(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答出情怀给2 分,能结合诗句分析给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2010年
12(8)
(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2011年
12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