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大众化的特征述论——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新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新探作者:龙鸿祥孙丰鸣张群来源:《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11期【摘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报刊的经营管理体制逐渐向体制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央苏区红色报刊大量涌现奠定了体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这一体制包括了报刊的行政组织机构关系、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经营体制、发行体制、编辑制度和报刊的专业化发展等。
临时中央政府所建构的新闻体制,一脉相承地发展为新中国新闻体制建设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中央苏区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向农村进行革命斗争。
之后党也开始领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报刊进行新闻体制建设。
这种报刊体制也为之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新闻体制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一、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体制形成的历史语境临时中央政府的报刊事业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背景之下开始的。
临时中央政府报刊事业在政府成立之前就已有了初步发展。
1927—1928年,红军初创时期,共产党在中央苏区主要采用演讲、标语、布告、传单、墙报等形式开展宣传。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新型政权。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后,便开始加大了报刊宣传力度。
在内忧外患之下,共产党非常重视党报,认识到党报是“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因此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新闻出版事业在内的方针政策,并指出党办报刊的目的在于革命宣传。
这些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央苏区报刊事业的发展。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环境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从问世起,作为宣传工具的报刊便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工具性。
论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论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对发展、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苏区文化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革命为苏区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苏区是中国领导的革命
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斗争中,改革了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民并加强了
农民群众的组织,为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机关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苏区机关领导把文化建设作为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组织推动各类文化活动,支持文
化人士的创作和研究,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
3.注重群众参与和思想教育。
苏区文化建设注重宣传教育的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活动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
主义建设中来,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和道德观念。
对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有:
1.坚持群众性、大众化原则。
苏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群众是文化
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
成为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注重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苏区文化建设注重思想教育,培养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给我们
的启示是,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提供娱乐和消遣,更要引导和塑造人们
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支撑。
苏区的经验表明,
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附属品,也不仅仅是政治建设的附属品,它应当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互相促进,为全
面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坚实基础。
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者:谢显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0期摘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取得的辉煌成果,它开始了我们党领导和管理国家的最初实践,提供了中共党人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学校;它成立后,组织和领导了苏区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号召和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并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历史地位作用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19YB380)。
作者简介:谢显纹,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馆员,研究方向:赣南地域文化研究、博物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D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7.237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根据地军民,在江西瑞金叶坪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取得的辉煌成果,它开始了我们党领导和管理国家的最初实践,提供了中共党人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学校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依据八七会议的精神,开始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但是,武装斗争的方向应该指向哪里?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成了中共党人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带领人民不怕困难,进行了异常艰苦的探索。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从而顺利地把全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到了乡村,并在全国建立了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
苏区精神PPT

结束语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 合、在艰辛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的 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并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 的直接源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苏区精神“既蕴涵 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 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和价值追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 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 重要尝试。苏维埃政权作为新生的国家政权,不仅是工 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而且代表了工农 劳苦大众的利益,践行了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共 产党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的重要性,而且从行动上非常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因 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前四次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均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到王 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致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 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 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 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 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 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 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使 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如何“抓落实”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如何“抓落实”
廖九平;苏春生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
【年(卷),期】2024()3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极端困难下,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广大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心实意为群众”“一切为了苏维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开创了“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决策部署是如何贯彻落实的?苏区干部是如何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快抓落实的?对当下以高质量落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有益启示?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廖九平;苏春生
【作者单位】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工会;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瑞金市史志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大众化的特征述论——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为考察对象
2.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
3.中央苏区时期汀州苏维埃政府
与私营商业关系研究——基于领导者与追随者角度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发展群众的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5.中央苏区时期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治理体系探究——以中央苏区为中心

、
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政 治 治 理 的 历
成 的标志 。 l 1 ] 族 长无 不 出 自于豪绅 地 主与 官僚 , 他 们往 往利 用族 权 和族 规 , 对 普 通 民众 进行 控 制 和 剥削 。这 种封 建 族 权 与地 方 政 权 的 紧密 结 合 , 导
致豪 绅地 主掌 控着 当地 的各 种权 力 和资 源 。如 宁
二、 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政 治 治 理 体 系 的建 构
中 国共产 党 在 革 命 实 践 过 程 中 , 已充 分认 识 到 了清 末 以来 封 建 制 度 、 军 阀政 治 和 国 民党 政 治
的运作机制 包括 权力运行机制 、 廉 洁 自律机制和权 力监督机制 。
关 键 词 :中华 苏 维埃 共 和 国 ; 政 治 治理 体 系 ; 中央 苏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D 2 3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2 4 8 ( 2 O 1 7 ) O 3 —0 0 6 1 一O 6
第2 7 卷 第 3期
Vo 1 . 2 7 No . 3
四川 文理 学院 学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7年 5月
Ma y . 2 01 7
在 中华 苏维 埃 共 和 国 时期 ,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 苏 区
赣 南 和闽西 地 区是 客家人 的 主要 聚居 地 。客 家人 聚集 区具 有 一 些 共 同 的特 点 : 居 住 地 理 环 境
以山地 、 丘 陵为 主 , 自然 生态 良好 , 讲客 家话 , 文 化
中央苏区精神

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论文姓名:***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本2班学号:*********提交日期:2013年11月5号论中央苏区精神【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河中,苏区历史是这长河中涡流险滩最多因而时显惊涛骇浪的那一段。
谱写这段历史的苏区精神也因之惊天地、泣鬼神。
苏区斗争已成为历史。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执政党。
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精神意义。
【关键词】历史形成,苏区建立与发展,苏区的精神意义,时代意义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电视剧里,书上,知道有关中央苏区的故事,那时候只觉得红军都是大英雄,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身不是红色土地出生的人,对这片土地的故事知之甚少,尤其是中央苏区,这个专有名词,包涵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到根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它所代表的意义,多到一说起它就停不下来。
我所理解是中央苏区是这样的...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小农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农民不但自己生产生活所需,地主和贵族也主要是自己想要剥削来的地租,而不是用来交换。
那是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十分缓慢。
与经济关系一致,地主阶级坏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就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最后的统治王朝----清王朝。
17世纪建立,中间极盛,19世纪前半页,其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
首先,政治上腐败,黑暗;其次,经济上贫富悬殊,民生凋零;再次,军事上军备废弛,军队瘫痪;最后,思想文化领域沉闷僵死。
正当我们国家日趋衰败是,欧美资本主义确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1851年之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
弘扬苏区文化_传承红色基因——简述江西苏区时期文化建设

弘扬苏区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简述江西苏区时期文化建设
文/杨可 周琦
当年的标语、漫画
共产党传播革命信仰、坚定必胜信念的宏大气势。
办报刊形成传播态势。
当时的瑞金,建立了十几个新闻出版单位,如中央出版局、中央局党报委员会、中革军委出版委员会、红军学校出版科、中央印刷局等,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创办出版的报纸杂志有130余种。
其中,《红色中华》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具有权威性的重要喉舌。
举办体育盛会别开生面。
1933年,中革军委在永丰
9
江西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