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各种物理现象的探索精神。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学难点
探究声音的传播ຫໍສະໝຸດ 流程教学内容学生笔记或教师复备
新课引入
【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树林里鸟儿清脆的鸣叫声,马路上汽车的轰鸣声,工厂里机器的运转声,课堂上老师的讲话声,……,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生活中既有我们听得到的也有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可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究竟有什么特性?为什么有的声音我们会听不到?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开始本章声现象的学习。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备课人
审核
授课人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掌握本节课中出现的物理思想方法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师】既然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是声音又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呢?这里我们还是以老师的讲课为例,我们假设声音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将只有我前面的同学能听到我的声音,可是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不仅我前面的同学能听到,后面的同学也能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就像水中的波纹一样。
【小结】因此,声音是一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叫它声波。
2.1真空中的闹钟实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⑴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教师进行板书。
⑵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例如: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敲击桌面等。
⑷全班按小组进行交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
⑸初步得出实验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⑹教师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举例或现场实验等得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⑶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
⑷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①空气可以传声②真空不能传声。
⑸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⑹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金鱼”实验、“敲课桌”实验并做“土电话”的游戏。
⑺由“金鱼”、“敲课桌”“土电话”这几个趣味小实验讨论得出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
⑻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
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38页了解下列问题⑴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声波。
⑵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⑶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当然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初中阶段一般不考虑。
⑷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回声。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这个原理。
知能应用,总结规律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例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研析】此题是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问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过程、现象分析、推理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验探究,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学法: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自主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应用。
【课前准备】玻璃罩,音叉,乒乓球,烧杯,闹钟,抽气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体产生一些声音。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提出活动内容:让同学们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喉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1.你在说话的时候,是否感觉到喉部在振动?2.你知道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吗?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课桌的器材产生声音,并仔细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各有什么特征?教师活动: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活动,概括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简要提示——声音不一定消失。
教师活动:物体振动发声的事例有很多,如:音叉振动发声。
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振动发声音叉发声时,我们能否清晰地看到音叉的振动,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想到哪些方法会使得音叉的振动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使音叉振动更加明显的方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展示,看看能否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利用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
(2)利用水证明音叉的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溅起水花。
学生:认真观察,体会音叉振动放大的具体的方法。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小结:
说说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交流
作业:
吃饼干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身旁的同学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回去查阅资料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器材
音叉、橡皮筋、钢尺、气球、乒乓球、铁架台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教学:
引入:
演示实验:扬声器小球跳舞
要解决的问题:
1、产生
2、传播
3、声速
提出问题:
想知道我的小球为什么会跳舞吗?对于声音,你希望了解什么知识?从提问中挑选出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声音产生
传播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声的产生:
请你设法让身边的器材发出声音。
找出发声的共性
小结: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课
程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假说的方法探究声音是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2.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真空不传声。
3.利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知识反馈。
建立假说:有哪些物体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

2 2.1 声响的发生与传达课型新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看法声响发生和传达的条件知道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声响在不同介质中的传达速度不同2、进程与方法:经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求声响是如何发生的,声音是如何传达的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先生初步的观察才干和初步的探求效果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学活动,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和求知欲望,使先生乐于探求,擅长与其他同窗协作重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难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教学预备教员预备橡皮筋、鼓、钢尺等先生预备教科书、练习本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习稳固学习物理的方法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课堂活动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探求声响发生的条件实验一:拉长橡皮筋,用手拨动,观察橡皮筋并听声响实验二:用钢尺伸出桌面三分之二,拨动钢尺,观察钢尺并听声响实验三:击鼓,观察鼓面状况并听声响总结:声响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3、结合教材前四幅图说明声响发生的条件4、各种声源:人、蝉、蚊子、笛子、鸟等强调〝正在〞鸟-鸣膜;青蛙-气囊;蚊子-翅膀;打击乐-面;弦乐-弦;气球炸-周围空气。
课堂活动5、声响的传达介质:声的传达需求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重点〕6、声响以波的方式传达7、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8、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9、普通状况下,声响在固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液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空气里的传达速度预备实验器材:橡皮筋、音叉、乒乓球、烧杯〔水〕、鼓、弦乐。
知识运用基础训练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由于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要空气能传达声响B.空气和水都能传达声响C.声响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响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作了变化2、关于声响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响可以在真空中传达C.应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D.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的快3、一艘快艇在安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散步的人也可听到马达声.假定距快艇的距离相反,那么最先听到快艇启动的马达声的是,这是由于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速度 .才干提升才干提升1、以下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响的发生或传达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拟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逝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先生小结声响的发生和传达条件课堂检测见小卷分层作业A 作业卷必做B 作业卷选做板书设计第一节声响的发生和传达一、声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声源二、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三、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四、声以波的方式传达五、声速课后反思这节是声学第一节,课堂上做了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先生可以经过观察现象很容易得出结论。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教材分析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3.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
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观察和实验,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过程】【评价任务】1.独立思考P27“想想议议”中的现象,小组内合作交流学案“合作探究一”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条件,观察“真空罩中的闹钟”一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合作探究二”,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目标1)2.自主学习课本P29页“声速”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声速的特点。
(目标2)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1)你能听到身边的那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例如操场、教室、马路上等)(2)利用你身边的物品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班级:20131212
姓名:高顺勇
学号:201312123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5、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6、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一、按照自学提纲阅读
(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再用手摸住自己的喉咙,读一段文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声源: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2)、人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空气的振动;
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空气发生振动。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扩展:录制声音
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3、介质:
(1)、如右图,A同学轻敲桌子,B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
上。
B同学能(选“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从这
个实验可以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这是因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靠空气作为介质传播的。
4、真空不传声
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
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1)该实验的现象是逐渐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至听不到声音;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增强。
(2)该实验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月球上的宇航员靠无线电交谈。
5、声波: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
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
对外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学生展示,讨论提纲问题
(三)学生提问,讨论生成问题
三、教师分析归纳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四、课堂训练
(一)、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1、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摩擦产生的,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_.
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
第6题图
4、四川芦山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B )
A 、传热
B 、传声
C 、通风
D 、导电
5、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B )
A .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 .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 .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 .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6、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真空能否传声
C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7、小明将手机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你 不能(“能”或“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8、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随音乐起舞;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这说明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隔墙有耳表明固体能传声。
(二)学生展示,教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
四、质疑解难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P31“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
【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传声
四、声速:
1、
2、回声
五、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造
2、骨传导
【教后反思】
气体液体固体v v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