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二轮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历史分析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限时训练(含解析)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限时训练(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解析:B 由“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战争既有陆上又有水上,由此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A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C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D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
故选B项。
2.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
据此他要论证的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 ) 错误!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B.我国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的逐步过渡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解析:A 从史料中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奴颜媚骨、德军控制区民族资产阶级的变化及知识分子的前后态度等信息可知,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民族意识的淡漠和沦丧,由此可判断20世纪初的中国反帝反封建成为主要任务,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故本题选A项。
3.(2014北京检测)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C.义和团 D.八国联军解析:C 由于“匪徒”“仇教”而致“各国”“合而谋我”,“匪徒”是指国内的民众,B、D两项错误。
太平军信奉拜上帝教,故A项错误。
义和团是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的,故C项正确。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2部分 热点主题四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热点主题四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主题热点解读]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中外近(现)代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高考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
[主题史实链接]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史实链接点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等)。
史实链接点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史实链接点③: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史实链接点④: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林、魏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15届高三历史现代史总结

2015届高三历史现代史总结一、中国现代史(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成功与失误相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崛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世界现代史(一)20世纪上半期经济模式的探索:资本主义国家模式调整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世纪上半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美苏争锋,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
二战后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都发生重大变化。
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特征概述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战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主要表现]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由苏维埃政权实施。
它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
这是列宁对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尝试,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4)斯大林体制。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为标志,斯大林体制确立。
高度集中、集权是其基本特征。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不能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要求。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2.8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训练(含2014年最

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某某某某期末)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解析该题的题眼是“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正确答案为C。
A、B、D三项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答案 C2.(2014·某某某某模拟)“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某某条约》 B.《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故选D。
A、B、C三项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签订的。
答案 D3.(2014·某某某某一模)当初次起义(1895年某某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
惟□□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2015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专题综合(三)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中国近代史大总结一、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1.特征及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19世纪40~60年代(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1)侵略方式:政治: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2)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传统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20世纪三四十年代(1)侵略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1)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3)思想文化:日本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精神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侵略方式: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2)主要侵略国家:美国(1)政治:美“扶蒋反共”,内战爆发;(2)经济: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2.对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
高三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

课题六中国近代史(1840——1949)辛集育才中学何铭晚清时期(1840—1912)一、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两个阶段:1856——1858年,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3、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4、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5、1856年天京变乱6、重建领导核心,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7、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4、旗号:“自强”和“求富”5、具体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筹建近代海防(4)创办近代教育(5)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2)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3)洋务运动的诱导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①民族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
对 思想(早期维 帝 新—康梁) 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 主 思想(三民主义)义 ③新文化运动 抱 (民主与科学) 有 ④“实业救国” 幻 ⑤社会生活:西 想 方化程度加深, 对传统抨击猛烈
总况: 两半程度大大加深至形成;两大矛盾汇流;近代化推进
同时期的西方: 二工后,垄断组织出现,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 ②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济 ③社会生活的政治色彩强烈,生活必需品
主要按计划供应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至今)
总况: 从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到中国人民推翻美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同时期的西方: 从反法西斯战争到雅尔塔体制
经
1、抗战时期:
济 2、国统区:经济崩溃
思
想
日占区:殖民掠夺,以战养 背景: 战
1、抗战(持久
战)
国统区:遭破坏,战时经济; 美在华势力强大 民族工业内迁(影响)
中共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 官僚资本膨胀 设(减租减息运动) 2、内战时期: 解放区:土改(反封建, “耕者有其田”
反帝反封建 文明转型
走向近代化 融入世界
关于近代史复习的分期: 一、19世纪40至70年代:外敌入侵、近代化起步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化、近代化推进 三、1919至1927: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四、1927至1936:由两党对抗转向抵御外侮 五、1937至1949:中国人民的浴血新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三二轮通史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历史一、【概念阐释】1、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
(城市化、多样化)二、【中国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三、【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阶段划分:(一)总体划分分期界标:“五四”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含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特征】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革命阶段】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阶段:(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含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革命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第四阶段: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阶段特征】1、历史分期:1840——1894年2、阶段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映,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知识结构】一、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
②中国的禁烟运动断绝了非法的鸦片贸易这条罪恶的“商路”。
(2)后果: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3)影响: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④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权益,进一步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①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洋务运动(1)背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内容:①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3)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洋务运动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矿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大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近代化的中国外交。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阶段特征】1、历史分期: 1895——1919年2、阶段特征: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震撼了中华民族。
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1919年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
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深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知识结构】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1.沉重的民族危机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4)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背景①民国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主张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揭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成为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民主与科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