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一中2019届高三12月份月考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济宁市邹城一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济宁市邹城一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复兴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目前,“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有“CR400AF”和“CR400BF”两种型号。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新的动车组编制规则,新型自主化动车组均采用“CR”开头的型号,“CR”是中国铁路总公司英文缩写,也是指覆盖不同速度等级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系列化产品平台。
型号中的“400”为速度等级代码,代表该型动车组试验速度可达400km/h及以上,持续运行速度为350km/h。
“A”和“B”为企业标识代码,代表生产厂家;“F”为技术类型代码,红色的是中车四方的AF,黄色的是中车长客的BF。
今后,中国铁路总公司将根据运输市场需求,逐步研发CR300和CR20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
作为中国最新一代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真正实现了从“洋基因”到“纯中国”的转变。
在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因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整车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
“复兴号”“寿命”更长,它的设计寿命达到了30年,而“和谐号”是20年。
“身材”更好,采用全新低阻力流线型头型和车体平顺化设计,车型看起来线条更优雅,“和谐号”动车组车顶有一个“鼓包”(受电弓和空调系统)。
“复兴号”把这个“鼓包”下沉到了车顶下的风道系统中。
“容量”更大,列车高度从3700毫米增高到了4050毫米,座位间距更宽敞。
舒适度更高,“复兴号”空调系统充分考虑减小车外压力波的影响,通过隧道或交会时减小耳部不适感,列车设有多种照明控制模式。
车厢内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
(摘编自《中国高铁大揭秘,“复兴号”来了!》《人民日报》)材料二: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
精选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Ⅱ卷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0.5mm)写在答题纸上。
3.试卷卷面分3分,如不规范,分等级(3、2、1分)扣除。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戈壁滩以其简单的灰褐.色顽固地(冲击/撞击)着我的视线,举目所见处,是一片苍茫辽阔的灰暗。
①单调的色彩,使人无聊厌倦,昏昏欲睡。
向导把我从迷蒙中震醒,把总想结合在一起的上下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②车窗外,偶尔有漠风夹杂着沙尘疾驰而来,决尘..而去,(卷起/扬起)几片梭梭草的残枝在空中翻着跟头从眼前飘过。
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
我这双疲惫无神的眼睛,遇到这碧绿清澈.的眼晴时,瞬间明亮了起来。
眼晴锁定目标,心无旁鹜....,大步流星地走近,只想亲近戈壁大漠中那奇特的泉,那让无数游人顶礼膜拜....的泉,③那引无数摄影家魂牵梦萦.的泉,那令无数文人雅士咏之记之的泉。
离泉不远处有一石(竖立/树立),上书“第一泉”三个红色大字,字是行书,十分醒目。
大家喊:“快来合影!④快来合影!”便向那石头处奔去……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睑(lián)疲惫B.褐(hè)心无旁鹜C.澈(chè)顶礼膜拜D.萦(yíng)决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撞击卷起竖立B.冲击卷起竖立C.撞击扬起树立D.冲击扬起树立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结尾时,“重返”人间的红军英烈呐喊发问:“共产党人兑现当年的承诺了吗?……”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2019届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三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邹城一中2016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山东省邹城二中2019届高三语文12月摸底考试试题

山东省邹城二中2019届高三语文12月摸底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睿智....,不能自..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用其才。
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
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
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
有的甚至义气用事....,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自暴自弃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
2019学年山东济宁市高三(上)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2019学年山东济宁市高三(上)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
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努力推动大国间的文明对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世界各大国均拥有丰富多彩的伟大文明。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合了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其他各种文明碰撞、交流、融会,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洲文明同样极富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希腊的雕塑、罗马的万神庙、拜占庭的镶嵌画,还是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莫不是欧洲文明的奇丽瑰宝。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其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鉴互通。
自 2014 年启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以来,中法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发展迅速,而以此为依托的双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经贸往来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陆续建立了高级别财金对话、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机制,为各领域合作持续推进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中俄两国民众相知相亲的历史举世公认,已经成为了两国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国文化在彼此国家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国之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文明,与美洲文明结合,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文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然而 4 月 29 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就中美关系发表谈话,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文明较量”,宣称美国正在制定基于“文明冲突”的对华关系框架,从而将中美关系渲染至所谓“文明冲突”的层面。
山东省邹城二中高三上学期12月段性检测——语文(1)(语文)

C.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
D.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新华字典》1953年编纂完成,历经11次修订,日前以567亿册的总发行量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纪录。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山东省邹城一中高三12月份月考试题 语文.pdf

邹城一中高三(语文)月度质量检测题 第Ⅰ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锹(qiāo) 上吐(tǔ)下泻 披阅 披沙拣金 B.作(zuò)物 不着(zhuó)边际 发轫 震古铄今 C.露(lòu)骨 妊娠(shēn) 翱翔 独当一面 D.圈(juàn)养 当(dàng)年 爆冷门 一摊血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大手拉小手。
”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许多地方的做法经验和实际成效________了群众的这句话。
②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有利于________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C.验证 调控 荣誉 D.印证 调控 荣誉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一些娱乐新闻成了“愚乐新闻”,有些娱乐记者被视为“狗仔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需要怎样的娱乐新闻?B.郭沫若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
有人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总理引用这句名言意在说明:要想了解政策的缺失,就必须深入民间调查。
D.宿舍里的家当很简单:32元新买的草席和蚊帐,一床棉被,一个小四方形枕头是从家里带过来的,曾陪他度过艰苦的高中生活。
下列句子中的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宝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巴掌拍不响,董事长李一奎和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共商计策,共谋发展,创建掌控生物技术大格局。
B.天气忽冷忽热,因感冒到医院就诊的人已经人满为患了。
D.听说深圳股票大幅度下跌,老张如冷水浇头,一片冰心,所有希望在瞬间破灭。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一中2019学年高三月考试题试题(含答案)

邹城市第一中学十月份月考试题英语第I 卷(共95 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 分)第一节(共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7.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 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 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请听下面 5 段对话,选出最佳选项。
1.When will the flowers come out probably?A. In February.B. In March.C. In May.2.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probably?A. Sunny.B. Cloudy.C. Rainy.3.Why does the man refuse to buy a new cellphone now?A. He’s waiting for the latest iPhone.B. He likes his old one very much.C. He is short of money.4.How will the speakers go to the cinema?A. By taxi.B. By bus.C. By underground.5.What time is it now?A. 8:45.B. 9:00.C. 9:15.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22.5 分)请听下面5 段对话或独白,选出最佳选项。
请听第 6 段材料,回答第6、7 题。
6.What will the girl eat tonight probably?A. Beef.B. Bread.C. Tomato.7.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the girl?A. Worried.B. Proud.C. Annoyed.请听第7 段材料,回答第8、9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城一中2016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2018.12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怕周海亮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
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
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
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
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
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
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
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
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
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
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
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
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
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
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
没有枪的新兵很多。
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
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
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
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
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
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
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
他懂。
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
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
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
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
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
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
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
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
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
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
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
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5.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6.文中划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