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顶下沉
(整理)拱顶下沉回归曲线图

结论:ID1K827+373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381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389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结论:ID1K827+389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397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结论:ID1K827+397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405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结论:ID1K827+405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413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结论:ID1K827+413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422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结论:ID1K827+422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431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结论:ID1K827+431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440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结论:ID1K827+440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ID1K827+447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447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ID1K827+453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453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ID1K827+474拱顶下沉回归曲线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474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494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517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540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565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精品文档结论:ID1K827+585断面拱顶下沉趋于稳定,可以进行衬砌施工。
探究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的分析与预测

探究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的分析与预测摘要:通过现场调研及分析某市地铁工程所产生的沉降状况,运用回归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得到拱顶下沉与地表沉降的关系的几点结论。
揭示地铁隧道施工中,应力释放变形及水体流失变形对拱顶和地表下沉关系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预测1现场调研与实测图1是某市地铁一期工程所产生的沉降状况。
在图中,起点里程值是SK4+475。
由图可知,地表沉降要比拱顶沉降高。
而从当地的地质状况及相关的地层数据来分析,地层强度相对较低,而且地下水位也相对较高,部分位置的隧道上层还有一层砂层。
对于水的处理采用了堵和引的方法,其中上地层具有显著变形,拱顶沉降要比地表沉降大小低60%。
如果地层条件佳,同时隔水层较厚实,那么拱顶下沉将会显著。
可以参看下页图2。
据监测数据,测量拱顶下沉数值的位置约在滞后掌子面的10m处,这比隧道的直径要大。
如果是地表观测则能够全面获得数据。
所以要对测量部分的拱顶下沉(YG2)进行优先分析。
通过具体的现场调研及分析,将该市地铁分成6标段,然后进行地层的变形监测。
其中隧道断面初期支护被敷设测沉点,数量为9个,每个点相距1m。
然后使用混凝土进行固定,并进行零距离观测,从而获得正确的拱顶下沉数据。
图1中显示了这个实际测量的数值。
其中拱顶沉降水平已经达到地表沉降的72%。
结合图2进行研究,可以获知针对拱顶下沉的测量相对于掌子面具有一定的滞后距离,此处的数值要比实际拱顶下沉值要小。
图1中,起始点实际上是砂层和普通层的临界处,在左侧是砂层,因此具有较显著的沉降。
拱顶和地表的沉降比达到68%。
而在右侧,地形几乎没有变形,所以此时两者之比达到76%。
从其他的测点来看,拱顶下沉的曲线是一种指数模式,这说明针对软土的拱顶下沉的回归分析应该使用指数函数。
2回归分析依据前文提到的测量模式以及相应的位移预测模式,再结合滞后观测拱顶下沉和掌子面的施工前进距离的关系曲线图就能够据此进行回归分析,也就是进行指数函数回归。
会昌县站塘桥拱顶下沉的加固维修

工 程 技 术
会 昌县站塘桥拱顶下沉 的加 固维修
杨 朝 辉
( 西省 会 昌县公 路 管理 站 . 西 赣 州 3 2 0 ) 江 江 4 6 0
撼 要 : 者 曾经对站塘 桥进 行过 维修 加 固 , 运 营情况 来看 , 得 了较好 的经 济社会 效 益。 文主要 介 绍其 中充 分利 用桥 位特殊 地 作 就 取 本 形, 因地 制 宜地 对拱顶 下沉进 行 维修加 固的方 法 , 有关 工程技 术人 员在 对双 曲拱桥 进行 维修 加 固时参 考 。 供 关键 词 : 双曲拱桥 ; 顶下沉 ; 拱 维修 ‘
通车。20 07年进行了维修加固 , 加固后 的站 塘桥以崭新的面貌赢得 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
好评。 2 主要病 害 该 桥 由于采用 民工 建勤 , 计边 施 工 , 边 以及通 车后 长期失 养 , 表损坏 较 大。 要病 外 主
害除桥面网裂、 渗水, 栏杆 、 人行道破损及其 他 附 属工程 损坏 等外 ,最严 重 的病 害是 东至 岸桥 台刚完 工后 就 出现下沉 ,致 使该 岸 边孔 拱顶 下沉 , 拱肋开裂 , 桥梁 安全 隐患 较大 。 3 维修加 固方 案选择 据 近几 年观 测资料 分 析 ,该桥 边孑 拱顶 L 下 沉无 明显 加重 。 在实施 维修加 固之前 , 技术 人 员请 教 了当年 的设计 、 工负 责人 , 对该 施 又
一
一
双 曲拱桥 ,是 我 国江苏省 无锡 县 的建 桥 工 人 , 继承石 拱桥 传统 的基 础上 , 吸取 了 在 并 装 配式钢 筋混 凝 土结构 的优 点 ,经过 实践 于 l6 年 创 造 出 的 一种 具 有 我 国民 族 风 格 的 94 新 颖 的圬工拱 桥 。由于这 种 桥梁具 有 节省 材 料 , 他拱 桥施工 简便 等优 点 , 以一经 出 比其 所 现, 迅速 在全 国得到 了大 量 的推广 应 用 , 为我 国公 路 桥 梁 建 设 事业 的 发 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会 昌县在 此期 间先 后修 建 了 、 大 桥 、 西河 站 塘 桥 、 虎寺 桥 、 坊大 桥 和湘 江大 桥 , 老 黄 但 是 由 于当时 双曲线 拱桥 的设计 荷 载较 现在 都 偏 低 , 上横 向联 系也偏 弱 。在长 期重 荷 载 、 加 大 交通 量运 营情况 下 ,都 出现 了不 同程度 的 病害, 限制 了其 进一 步发展 。 塘桥 由于运 营 站 时间长 ,出现多种 病害 ,对众 多有 病 害 的桥 梁, 如全部 拆 除重建 需要 大量 的 资金 , 而且 也 是 不现 实的 。事实 上双 曲拱桥 具 有较 大 的超 载 能力 ,它们 中的 大多 数经 过维修 加 固是 可
云湖1号隧道断层破碎带拱顶下沉处理施工方法

云湖1号隧道断层破碎带拱顶下沉处理施工方法发布时间:2021-06-18T02:30:10.243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5期作者:陈荣张瀚链[导读] 为解决云湖1号隧道断层破碎带拱顶下沉问题,采用了I18工字钢临时支撑、径向注浆、二衬“跳模”施工等措施进行处理,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处理后断层破碎带固结形成应力圈,线状渗水减少,拱顶下沉得到了有效控制,其研究成果为同类型问题处理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
陈荣张瀚链重庆千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700重庆巨能建设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为解决云湖1号隧道断层破碎带拱顶下沉问题,采用了I18工字钢临时支撑、径向注浆、二衬“跳模”施工等措施进行处理,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处理后断层破碎带固结形成应力圈,线状渗水减少,拱顶下沉得到了有效控制,其研究成果为同类型问题处理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断层破碎带围岩;钢临时支撑;钢花管径向注浆;二衬跳模施工1 工程简介1.1 工程概况绵茂公路横跨德阳绵竹市和阿坝州茂县两地,其中云湖1号隧道属于绵茂公路二期起点位置。
隧道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断裂构造带,属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带中段。
经过了5.12大地震和8.13泥石流重大地质灾害后,地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围岩破碎。
绵茂公路(二级公路)云湖1号隧道全程3420m,属项目经理部施工范围为K13+170-K12+250,施工范围内隧道为白云岩、灰岩质围岩,设计净空断面为11m(宽)×7m(高),隧道设计围岩分为Ⅲ、Ⅳ、Ⅴ级。
其中,K12+610-K12+585属于Ⅴ级围岩,长度25m,位于F28断层上盘,岩层向斜,层间结合较差,岩体较破碎,洞室开挖时地下水主要以细股状、滴水状流出。
围岩稳定性较差,开挖过程中拱部时有发生小塌方、落石,侧壁有小塌方。
1.2 设计参数[1](1)围岩类别(拱顶下沉段):Ⅴ级围岩。
(2)初期支护(拱顶下沉段):I20b工字钢(75cm)+D25中空注浆锚杆+超前小导管+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
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监测方法分析

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监测方法分析对于隧道施工而言,如何有效的“防塌”是整个地铁隧道施工的技术难点所在,而其中在现场监测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拱顶下沉值进行监测,并通过有效的掌握,保证施工作业和以后交付使用的平安性。
大量的试验讨论和实践阅历表明,地铁隧道拱顶的下沉过程及其下沉值将直接影响着隧道的支护设计和地层掌握,本文就监测基准点的建立,及几种拱顶下沉值监测方法进行简洁的分析。
一、监测基准点及其建立依据实践阅历,我们可以将监测基准点的建立相关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距离的角度上看,监测基准点的位置与开挖隧道的直线距离应当掌握在500~1000m之间,监测基准点应由3个水准点构成,而且3者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3个水准点在设置上有主辅之分,其中1个水准点设置为主点,另外的2个水准点设置为辅点,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借助于水准点的设置保证并检核基准系统的稳定性与牢靠性。
2、从稳定性角度上看,3个水准点必需设置在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方,而且都应当设置特制而成的钢筋混凝土墩式的标志,3者连成闭合的水准路线,3者之间的高差应借助高精度水准仪(不低于)来回进行测量,并严格掌握。
3、实践表明,工作基点的选择与监测点的分布有关,通常状况下布置于观测断面的四周,在实践中,应定期保证工作基点与隧道外的水准基准点进行联测作业。
4、变形监测点应结合工程的实际,在隧道的拱顶匀称地布置,通常不同的施工实际,其布置方法也有所差异:(1)假如是小断面隧道,其设布置方法是:一旦施工的工作面进行开挖之后,初期支护立即实施,同时在拱顶锚杆的外端每隔肯定距离焊接特制的不锈钢球对变形点进行标志,通过对不锈钢球下沉的监测来反映拱顶的下沉,从实践的阅历来看,在钢球的设置上,其底部应比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外表面略微高一些,为了便于监测结果的记录和统计,钢球还需要编号。
(2)假如是拱顶较高的隧道,这一实际状况导致了立水准尺或放置棱镜使用受到了严峻的局限性,为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需事先借助于锚杆将监测点打入岩体,在锚杆的端部焊接一个小钢板,并将反光片贴在上面,保证全站仪测距的便利性;除了焊接一个小钢板以外,锚杆的端部还需要设计吊钩,方面钢尺的悬挂和水准仪作业。
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的分析与预测

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的分析与预测摘要:本文以某地铁隧道施工为背景,基于拱顶下沉监测数据分析,总结了粉质黏土地层隧道结构受力和变形规律,预测分析了左、右线隧道采取的两种不同处治方案沉降变形控制效果。
关键词:粉质黏土地层;地铁隧道;沉降变形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建设领域。
地铁隧道修建过程中地表沉降和自身结构的变形控制仍是隧道建设的一大技术难题。
1工程概况某地铁隧道主要穿越粉质黏土、碎石土、粉砂质泥岩、砂岩地层,粉质黏土层厚约5.8~13.4m,碎石土结构松散,强风化层风化呈土柱状。
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隧道埋深浅,整体稳定性较差。
隧道原设计采用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联合支护形式,分6部开挖,开挖工序转换频繁,对围岩扰动次数多,对地表影响较大。
左、右线洞口段设计采用Φ108大管棚和Φ42mm小导管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型钢拱架采用I18工字钢,纵向间距为0.6m,锁脚锚杆为8根Φ22早强砂浆锚杆,长度3.5m。
现场监测资料显示,在隧道左线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初期支护变形过大,隧道开挖内轮廓局部侵限,造成地表沉降较大引起隧道结构开裂和地表裂缝的现象,该位置属于隧道的洞口段,该洞口段埋深3.29~40.17m。
监测报告显示,地表沉降最大值56.2mm,隧道拱顶下沉最大值105.4mm,下台阶位移最大值39.66mm,周边位移最大值69.25mm,已处于急剧变形阶段,危及隧道施工安全,现场及时封闭了掌子面,立即停止施工,并分析研究沉降变形控制方案。
2沉降变形原因分析2.1地质因素隧道洞口主要穿越粉质黏土层、碎石土层和强风化粉砂质泥岩地层,开挖过程中,由于粉质黏土层基础承载力不足导致隧道结构和周围土体产生整体下沉以及初期支护生效前隧道周围土体对结构的挤压,共同引起较大沉降变形。
因此,地质原因是产生沉降变形最主要的因素。
2.2水文因素隧道洞口段施工主要在5~8月份,正值雨季,地表水下渗对粉质黏土地层土体软化作用明显,同时地下水位的升高引起土体的固结沉降,造成隧道结构产生沉降变形。
拱顶下沉量测

拱顶下沉量测
2. 拱顶下沉测试原理
由已知高程的临时或永久水准点(通常借用 隧道高程控制点),使用较高精度的水准仪,就 可观测出隧道拱顶或隧道上方地表各点的下沉量 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隧道底鼓也可用此法观 测。通常这个值是绝对位移值。另外也可以用收 敛计量测拱顶相对于隧道底的相对位移。
拱顶下沉量测
隧沉的特点
隧道拱顶内壁点垂直方向的绝对位移值称为拱 顶下沉值。单位时间内拱顶下沉值称为拱顶下沉速度。 在开挖后的拱顶壁面上及时安设测点,通过已知的高 程水准点(通常借用隧道高程控制点),用悬吊钢尺 和水准仪测量读出测点高程,两次测定的高程之差即 拱顶下沉值,根据拱顶下沉值和下沉速率,可判断围 岩的稳定状态和支护效果。也可用收敛计测出拱顶相 对于隧道某点(边墙或隧底)的位移。
拱顶下沉量测
实践操作
2)量测要求
(1) 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距、量测频率、初读数 的测取等同收敛量测。
(2) 每个断面布置1~3个测点,测点设在拱顶中 心或其附近。
(3) 量测精度为±0.1 mm。 (4) 量测时间应延续到拱顶下沉稳定后。
实践操作
3)量测仪器
拱顶下沉量测
拱顶下沉量测主要用 隧道拱部变位观测计。
隧道的拱顶是坑道周边上的一个 特殊点,是挠度最大的一个点,具有 较强的代表性。浅埋隧道洞顶地表下 沉量测应在隧道尚未开挖前就开始进 行,借以获得开挖过程中的全部位移 曲线。
3. 实践操作
1)量测方法
拱顶下沉量测
对于浅埋隧道,可由地面钻孔,使用 挠度计或其他仪表测定拱顶相对地面不动 点的位移值。对于深埋隧道,可用拱顶变 位计,将钢尺或收敛计挂在顶点作为标尺, 后视点可设在稳定衬砌上,用水准仪进行 观测。
拱顶下沉量测
铁路隧道拱顶下沉监测与数据探究

铁路隧道拱顶下沉监测与数据探究0引言隧道監控量测贯穿于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监测的目的主要包括:保证施工安全;预测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施工;总结工程经验,提高设计、施工技术水平。
隧道拱顶下沉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
本文以新歌乐山隧道地表沉降为例,阐述了监测项目现场操作具体过程、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
1.新歌乐山隧道工程概况新歌乐山隧道属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位于既有渝怀线歌乐山隧道左侧约25~50m,设计时速120km/h。
隧道进口里程K1106+280,出口里程K1108+547,全长2267m。
隧道进出口为浅埋段,洞顶覆盖层仅4~8m,出口洞顶及周边有大量民房,且下穿公路,出口段约300m采用非爆破法开挖。
不良地质有岩溶、煤窑采空区、富水软弱围岩,特殊岩土为盐溶角砾岩及石膏。
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高,为极高风险隧道,如图1所示。
图1 新歌乐山隧道现场图图2拱顶下沉点布置示意图2.拱顶下沉crown settlement随着隧道开挖,在围岩自重、爆破震动等因素影响下,隧道拱顶绝对高程降低称为拱顶下沉。
拱顶下沉量测属位移量测,对于特殊地质段地层和浅埋段地层,此项量测比收敛值量测更为重要,其量测数据是判断支护效果,指导施工工序,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的资料。
3.监控量测方案设计监控量测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在隧道施工做好方案设计,在施工开始后根据现场情况做出细微调整。
新歌乐山隧道的设计是由中铁第二设计院完成,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26-2007)、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等国家标准前提下制定了详细方案。
3.1测点布设拱顶下沉仅需隧道中线顶端绝对高程的变化量,一般而言,拱顶下沉监测可与周边位移监测同时进行。
因此,按照断面间距10m布设监控点,并将拱顶监测点布设成挂钩、反光贴片,如图2中G点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