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高阳昆曲音韵研究

合集下载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各级非遗保护体系,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昆曲采取政策扶持,昆曲的地位与处境大为改善。

昆曲成为世界“非遗”这20年间,在昆曲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方面,既有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与相关部署,也有昆曲爱好者及学者的支持与工作。

在既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取得较多的成果。

特别是以昆曲传承与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与之相关的各级学校、学术机构为研究对象,可明显看到昆曲在这些领域和组织里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引言:2021年9月25日,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为爱新声—昆曲室内乐版《牡丹亭》”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上演。

这一版《牡丹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东西方艺术的跨界合作,作曲家张士超、彭荣鑫、徐可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质特点,以西洋多件弦乐乐器模仿中国古琴特色,小提琴、大提琴拨弦音色的有机组合,重新构建《牡丹亭》游园之景的清雅古静。

演出采撷[游园][惊梦][寻梦][离魂]等四个重要片段上演,这场演出在现代化昆曲音乐之路上,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但中西音乐文化上的碰撞与断层,如昆曲曲牌体的程式化旋律与西洋乐器复调的变化,竹笛、檀板、板鼓的固定音色与节奏在现代乐章中的处理与表达,人声表演的主导地位与整个大合奏音量的抗衡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1“专业化”保护专业化保护是中国戏曲在技艺规范和文化品格方面的规律性的保护方式,既符合中国戏曲整体传承发展的共通经验,也保证了中国戏曲剧种各具特征的个性化经验。

戏曲艺术从其成熟开始,就以职业化的方式进行演出创造,职业化的要求贯穿于一个演员从幼童时期的技术训练到专业素质的养成,当然也贯穿于一个表演团体乃至一个声腔剧种从形制简单到体制完备的过程。

这就让戏曲艺术在专业化的方向上不断提升,最终造就出戏曲这一表演艺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异军突起,独具中华审美风范。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天职业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天职业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天职业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小国寡民的体制B.城邦之间的矛盾C.奴隶制度的发展D.独特的地理位置参考答案:D古代希腊临海多山少平原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的出现,从而可以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因此最主要原因是独特的地理位置。

故答案为D项。

AC项对政治制度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中的“最主要原因”的要求,联系所学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确立原因中古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很大,据此确定答案。

2.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

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欧洲商业革命不断发展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D.武夷茶的质量逐渐下滑参考答案:B【详解】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欧洲的商品种类增加,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材料中“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说明商业范围的扩大,故B正确。

A项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材料没有反映武夷茶的质量问题,排除D。

3.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故B正确。

焚书坑儒,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

昆曲是一种大文化_访笛子演奏家曾明

昆曲是一种大文化_访笛子演奏家曾明

乐人乐事漫步乐林-59-这是深秋的北京。

阳光透过阳台落地窗照在一盆盆绿色阔叶植物上,一派绿意融融。

斑驳的阳光打在身上,让人仿佛置身于夏天。

在著名笛子演奏家刘森老师家里,来自南京的竹笛演奏家曾明侃侃而谈,说着他演奏昆笛的心得体会,时而还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一两段昆曲唱词,言谈话语里满是对昆曲的溢美之辞。

曾明曾经在江苏昆剧院工作多年,任昆曲笛师。

竹笛在昆曲伴奏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主奏乐器,作为在昆剧院司笛多年的演奏家,曾明有着丰富的昆曲伴奏经验。

据记载,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苏州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

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改革后,昆山腔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音乐婉转悦耳的演唱艺术。

从明末到清初,昆曲兴盛了200多年之久,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前后亦称昆剧。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闻昆曲厌 理解爱自深曾明8岁学习绘画,10岁开始学长笛,12岁改吹中国竹笛。

1979年,曾明在江苏昆剧院恢复两年之后,吹着竹笛跨进了昆剧院的大门。

曾明第一次听演员唱昆曲的感受令他十分难忘:“当我拿着笛子来到排练厅,一听昆曲,吓了一跳!赶快跑,心想:这有什么好听的,咿咿呀呀的没完没了。

”然而,昆剧院需要笛子给演员吊嗓子,曾明只好硬着头皮为演员伴奏。

慢慢的几年下来,曾明对昆曲的“恐惧感”逐渐减弱,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昆曲丰富的内涵,不知不觉地品味到了昆曲独特的韵感,从此渐渐喜欢上了昆曲。

这期间正逢时任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倡导的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成立,苏州等地相继组织了传字辈老先生们的传艺项目。

他被派到苏州跟传辈字老先生们学拍唱念并为同去的演员司笛。

“那时候几位不同行当的老先生们都已是古稀高龄,仍然在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地为大家进行着一字一句、一腔一调的拍曲示范。

”曾明回忆此事时充满了敬意之情:“有一次我们到北京演出《牡丹亭》,著名导演阿甲给演职员们上课讲《牡丹亭》的戏文,南京大学的吴新雷教授给大家讲昆曲的词义,我开始对昆曲的词义入迷,以后便对昆曲的词义特别留意”。

高阳“北方昆曲”研究

高阳“北方昆曲”研究

106高阳“北方昆曲”研究井春妹 陈静 王洁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要:高阳县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清朝末期,濒临消失的昆曲在高阳县得以存续并由此复兴,实属奇迹。

究其原因,是高阳的人文环境和昆曲的大胆改革使它重新焕发出活力。

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方昆曲,目前在高阳县已属濒危,建立剧团,发展昆曲文化产业,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来进行保护,应是保护这一艺术瑰宝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给予政策的倾斜,是传承和保护高阳北昆的保障。

关键词:高阳县;北方昆曲;复兴;保护北方昆曲曾一度被称为“高阳昆曲”和“高阳北昆”,表明昆曲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有着很深的渊源。

高阳昆曲是北方昆曲的代表,高阳县河西村则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

明代中叶昆曲传入北方,因其唱腔优美婉转,很快受到民众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喜爱,但昆曲附庸风雅的追求,使其日趋繁难[1],普通民众渐渐失去了兴趣。

清代乾隆时期,昆曲几乎成为宫廷王府专属大戏。

清中叶,虽然昆曲仍以高傲的姿态被称为“雅部”,与地方粗陋的“花部”戏曲相区别,但在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中逐渐失去了光芒。

醇亲王府的恩荣班是这一时期宫廷王府昆曲班社中的一个,光绪十六年(1890)醇亲王去世,恩荣班也随之解散,其中一批艺人随着戏箱流落到高阳县的河西村,这个岌岌可危的剧种竟然奇迹般在此地生存下来,并由此走上了复兴之路。

然而,如今高阳县的昆曲已属濒危剧种,笔者对昆曲在高阳县存续和复兴的过程及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以探讨高阳北昆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一、昆曲在高阳的存续与复兴清代中叶以后,昆曲在京城衰落,从宫廷流入农村才得以存续,经过改革和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昆曲,得以再次走向兴盛,这个过程的转折点就在河北省保定市的高阳县。

醇亲王府的恩荣班解散之时,全套的戏箱都卖掉了,一部分卖到京东,另一部分被高阳县河西村的财主侯月岩买走。

侯月岩酷爱戏曲,尤喜昆、弋,家中有祖传的戏箱,他千方百计买来了恩荣班的部分戏箱,并邀请一部分艺人来到河西村,组成“庆长昆弋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高阳昆曲音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高阳昆曲音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高阳昆曲音韵研究作者:付文娟付文静王立峰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35期[摘要]本文对高阳昆曲从其时代背景和现状入手,研究高阳昆曲唱腔和音韵特点,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高阳昆曲在文学、戏曲、音乐、舞蹈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昆曲;音韵昆曲历史悠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高阳昆曲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河北中部、东部及北京、天津一带,因发祥在高阳县,又称高阳昆曲。

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也称“昆弋腔”,建国后随着北方昆曲剧院的成立改称“北方昆曲”高阳昆曲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南方昆曲的艺术风格。

浓重的吴音逐渐减弱,冀中地区“慷慨悲歌”的意蕴不断增强,但其字调和乐调仍然结合完美,艺术感染力也未因地域的调整而有所削弱。

它在北方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和东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一、高阳昆曲背景昆曲于明万历年传人北京,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纳为御用。

弋阳腔也在此时传人北京,清初昆曲与以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为主的“花部”(乱弹)与昆曲“雅部”之争。

由于弋阳腔历史悠久,朝廷出面将弋阳腔同样纳为御用使得出现了昆、弋同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被称为“昆弋不挡”或“两下锅”。

后来由于英法联军侵入和国葬禁演等原因,大批艺人流入冀中民间以演出和传授昆弋为生,在传入河北的昆曲中以高阳昆曲最具有代表性。

作为高阳昆曲的发源地,高阳县河西村给昆曲在北方地区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这里的百姓勤劳智慧热爱生活,他们对昆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是他们使处于转折时期的昆曲在乡村兴盛的发展并延续下去,同时还把昆弋同当地古歌调河西调、高阳高腔等相结合,并受当地语言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南方昆曲婉约、秀丽的粗旷、豪放的高阳昆曲。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46讲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一、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b)1.从昆腔到昆曲(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昆曲的兴盛(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一时。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3.昆曲的衰落(1)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部”和“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2)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二、“近代百戏之祖”——(c)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三、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1.将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唱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华丽典雅。

2.一千多个曲牌专用于各种剧情场面,各种角色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感情,形成载歌载舞艺术特色。

3.剧中人物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而“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也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4.服装、化妆、头饰、脸谱、道具美轮美奂。

四、昆曲的拯救与保护——(c)1.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自身唱词艰深,不易听懂。

“非遗”保护语境下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一一关于桂林戏曲、曲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

“非遗”保护语境下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一一关于桂林戏曲、曲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

觀226桂学研究“非遗"保护语境下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一一关于桂林戏曲、曲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①王福近②[内容提要]以桂林为中心向南广泛流布的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均已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这些文化遗产能在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观众审美趣味丰富变化的情况下得以传承保护,有四个方面值得思考:建立戏、曲数据库实现文献汇集保护;打造戏、曲公共艺术彰显历史文化符号;戏、曲学习从娃娃抓起夯实传承基础;戏、曲下乡演出培育发展土壤。

[关键词]桂林戏曲曲艺传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勾勒出享誉世界的桂林山水,宋人曾在独秀峰镌刻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叹诗句。

古往今来汉、壮、苗、瑶……各族人民积淀的智慧,形成了八桂大地上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一批以桂林为中心向南广泛流布的艺术形式: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均已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如同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观众审美趣味丰富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传承下去,并使文化产业生态链能与之链接,就成了当今时代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谈谈桂林戏剧、曲艺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

一、建立戏、曲数据库实现文献汇集保护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

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①本文系“广西地方戏曲文献整理研究”(编号:F-KS&4002)阶段性成果。

②王福近(1952—),男,桂林广播电视报原主任编辑。

&999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班。

研究方向为影视、地方戏曲。

广西戏曲研究227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将传统的文化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整理、收集起来,在世界上已有不少,我国后发而广种,在全国已建立了相当多而又有特色的数据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之昆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之昆曲

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
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


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









五大行当

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官生 巾生
老旦 正旦 作旦 四旦
厚。的响
。昆结广
曲晶泛
艺,而
术也深
物作批此由
2001
质”“

文,人

化 遗 产 代 表 性 项 目 。
也 是 第 一 批 入 选 的 国 家 级 非
类 口 头 和 非 物 质 遗 产 代 表
年 入 选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首
曲 具 有 的 独 特 文 化 价 值 , 因



近年来,随着传统戏曲演出在城市中的衰微,
汉 族 传 统 戏 曲 中 最 古 老 的 剧 种 之 一
,“(
现昆
又腔
被”
称 为 “ 昆 剧 ” 。
, 是 中 国 古 老 的
) , 原 名 “
戏昆
曲山
声腔
腔”
、或
Kun Opera
昆 曲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



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
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

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 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
结强系
、、
主和念在 ,北白语 北昆特言 昆:色上 以南,, 大昆该根 都以剧据 韵苏种丑 白州通、 和白常副 京和可两 白扬分类 为州为角 主白南色 。为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高阳昆曲音韵研究本文对高阳昆曲从其时代背景和现状入手,研究高阳昆曲唱腔和音韵特点,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高阳昆曲在文学、戏曲、音乐、舞蹈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昆曲;音韵昆曲历史悠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高阳昆曲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河北中部、东部及北京、天津一带,因发祥在高阳县,又称高阳昆曲。

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也称“昆弋腔”,建国后随着北方昆曲剧院的成立改称“北方昆曲”高阳昆曲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南方昆曲的艺术风格。

浓重的吴音逐渐减弱,冀中地区“慷慨悲歌”的意蕴不断增强,但其字调和乐调仍然结合完美,艺术感染力也未因地域的调整而有所削弱。

它在北方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和东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一、高阳昆曲背景昆曲于明万历年传人北京,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纳为御用。

弋阳腔也在此时传人北京,清初昆曲与以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为主的“花部”(乱弹)与昆曲“雅部”之争。

由于弋阳腔历史悠久,朝廷出面将弋阳腔同样纳为御用使得出现了昆、弋同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被称为“昆弋不挡”或“两下锅”。

后来由于英法联军侵入和国葬禁演等原因,大批艺人流入冀中民间以演出和传授昆弋为生,在传入河北的昆曲中以高阳昆曲最具有代表性。

作为高阳昆曲的发源地,高阳县河西村给昆曲在北方地区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这里的百姓勤劳智慧热爱生活,他们对昆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是他们使处于转折时期的昆曲在乡村兴盛的发展并延续下去,同时还把昆弋同当地古歌调河西调、高阳高腔等相结合,并受当地语言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南方昆曲婉约、秀丽的粗旷、豪放的高阳昆曲。

二、高阳昆曲音韵(一)特点高阳昆曲擅长演净、武生、老生等剧目,以武打见长,唱念加入了当地方言土音,脸谱、服装、音乐伴奏也有独到之处。

自北京昆曲艺人注入河北乡间,使高阳县河西村昆弋兴起。

高阳昆弋在乡间演出时是多昆少弋的表演风格,从角色行当分析:以阔口(红净、黑净、架子花脸和老生)等武戏见长,且行当分工相当宽,一个演员可兼演几个行当的角色,如昆弋班早、中期以“红头儿”和“黑头儿”两行挑班:“红头儿”指红净,演关羽、赵匡胤等戏,“红头儿”还要兼唱金王帽,如秦始皇、唐明皇、崇祯帝等戏,还要兼唱高腔正生,如《白蛇记》刘汉卿投水、《抱盒打御》的陈琳等;“黑头儿”指黑净,演尉迟恭、包拯等戏,“黑头儿”还要兼演白胡须生(如《打父》《指路》等)和老旦戏(如目连戏中的刘青提等)。

所以这一支脉造就多面手的演员人才很多。

唱文戏时往往也要穿插一些武打场面。

晚期乡间昆弋班进入城镇后,尤其是进京后,生、旦戏渐多,改以著名旦角挑班,而且戏路是多昆少弋了。

(二)唱念做打表演基本功术语。

指昆曲舞台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习称“四功”。

唱,指演唱;念,指念白;做,指身段手作、脸部表情等做功;打,指武打,即翻打跌打的总称。

戏曲表演艺术主要由“歌”“舞”两大要素构成,唱、念属“歌”,做、打属“舞”。

(三)演唱昆曲演唱注重依字行腔,从吐字发声、换气等方面都有许多严格的规定。

首先,要分清汉字的四声(平、上、去、入)、阴阳、尖团清浊等。

其次,昆曲的发音讲究运用丹田之力,气发丹田,才会吐字清晰,行腔才能圆润。

演唱时经常使用嚯腔、掇腔、搂腔、橄榄腔等装饰腔。

按角包行当来分类,不同行当在真假声的运用、共鸣位置的处理都有非常独特的地方。

由此形成了每个行当典型的音乐,如老生的嗓音是苍劲宽厚,净角的音色则雄浑厚亮,小生则是真假结合的龙凤音,旦角是婉转清脆。

演员在演唱时还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的需要,来随时调整嗓音。

北昆刚劲雄健,断而有连;南昆起伏多变,以连为主。

北昆一人独唱,一出到底,留有说唱艺术遗迹。

南昆在一出中的演唱形式有独唱、接唱、同唱、齐唱、独唱等形式。

有些学者认为北方昆曲去掉了人声字,这是不全面的,如在韩世昌的演唱中就运用了入声字。

(四)念白念白与演唱相互配合,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昆曲的念白分两类:一是韵律化的“韵白”,如剧中人物在一出场后念的引子、诗词、对子大多是用“韵白”;另一种是以各种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是有节奏的“散白”。

昆曲中的念白多用韵白。

过去有“南从洪武,北据中原”的说法,即南昆用《洪武正韵》与苏州的话近似,北昆用《中原音韵》与普通话近似。

有些曲家将北方昆弋称为“怯”昆腔,似乎这一派的唱念不足为法。

实际上正如苏昆带有苏州乡音一样,高阳一派昆腔只是在音色上帶有京南、京东的乡音。

至于吐字发音,收声归韵仍然是恪守昆曲传统的规律。

这正说明,高阳昆曲在北方流行期间受当地语言影响,它的念白带有当地语言的韵味,形成了高阳昆曲特有的风格。

(五)曲牌分类及套数曲牌,无论是倚声填词,还是因词制乐,都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可歌可唱的声乐艺术作品,就文字部分来说,曲牌多作长短句,各曲的句数、用韵以及各句的字数,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的格式,就曲牌的音乐来说,每支曲牌都有自己的曲式、调式、调性。

1.曲牌分类昆曲的曲牌,通分为南曲、北曲两大类。

南北曲因其形式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化和经济条件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北曲字多腔少,字密而少拖腔,多高亢昂扬、慷慨朴实;而南曲则字少腔多,字位疏散而旋律流丽。

一般认为,南曲是在南方俚俗歌谣和宋人词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北曲则承续了元杂剧和北方民间说唱艺术的遗产。

南曲的所有曲牌分为引子、过曲、尾声三大类。

北曲没有引子和过曲之分,除尾声曲牌外,其他曲牌统称“只曲”。

2.套数曲牌是昆曲的唱腔的基本单位,套数则是昆曲唱腔的结构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它由同一宫调或宫调不同但笛色相同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有头有尾,自成起讫。

换言之,将南曲或北曲中不同性质的若干支曲牌,按头、腹、尾“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即成套数。

以南曲曲牌联成的称南套,以北曲曲牌联成的为北套,南北和北曲相连的为南北合套。

一部剧目的唱腔即由数目不等的套数曲成,少则数套,多则五十余套。

这种形式被人称作“曲牌联套”。

(1)南套的基本公式:[引子]→[过曲](正曲或集曲)→[尾声]如《长生殿·雨梦》中越调[小桃红]套:引子[霜天晓角]→过曲[小桃红][下山虎][五韵关][哭相思][五般宜][山麻秸][蛮牌令][黑口麻令][红神子]→[隔尾]在一套中,引用可用一到两支。

过曲的曲牌则多少不拘,可长可短。

(2)北套的基本公式:用作引子的[只曲]→[只曲(包括“借宫”或“带过曲”)]→[尾]或[煞]如《西游记·借扇》中的正宫[端正好]套:代引子用的只曲[端正好]→[滚绣球][叼叼令][白鹤子][快活三][鲍老儿][古鲍老][对玉环][柳青娘][道和]→[煞尾]。

在北曲中,联结套首的曲牌也很固定,北曲的有些只曲可以像南曲一样连用,连用的只曲统称为“么篇”。

(3)南北合套南曲和北曲组成的套数称为南北合套,戏曲中最早出现南北合套的是南戏《小孙屠》,后在昆曲中广泛使用,南北合套所选用的南北曲牌必须是同一宫调,可以先北后南,也可以先南后北。

如先北后南的《长生殿-惊变》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所唱的[粉蝶儿]套:北中吕宫[粉蝶儿]→南中吕宫[泣颜回]、北中吕宫[石榴花]、南中吕宫[泣颜回]、北中吕[斗鹌鹑]、南中吕宫[扑灯蛾]、北中吕宫[小上楼]、南中吕宫[扑灯蛾]——南[尾声]先南后北的如《紫钗记-折柳阳关》中霍小玉和李益所唱的[金珑璁]套:南双调引子[金珑璁]→北仙吕调[点绛唇][寄生草][么篇][么篇][么篇]、南仙吕调[斛三酲][前腔][前腔][前腔]——尾声[鹧鸪天]由于冀中一带“音乐会”非常盛行,百姓在农闲时既演奏“音乐会”的曲目,又参与昆曲的伴奏,所以他们在昆曲的伴奏上比较靠近吹打乐,大多数的艺人都是“音乐会”成员出身,这些吹打乐还存有明代以来的遗风,由于他们参与多种音乐演奏形式的活动,所以这些音乐形式互相影响、融合,产生了一些有特色的曲牌,如[中风韵]、[工尺上]、[回回曲]、[傍妆台]等。

较有名的笛师有民国初年的高森林,田瑞庭,还有北方昆曲剧院的高景池。

高阳昆曲的曲牌十分丰富,从演奏形式上可分为“粗吹”“细吹”。

“粗吹”以唢呐为主奏,“细吹”以膜笛为主奏,一般将纯器乐曲称为“清牌子”。

在演奏中加入戏曲打击乐的称为“混牌子”。

按照曲牌的作用又可分为“六奏”,即:舞乐、军乐、哀乐、宴乐、神乐、喜乐。

曲牌音乐是根据剧情需要来使用的。

经过几代艺人的实践和演变,大多数曲牌已成为专用曲。

一般不随便使用。

常用的专用曲牌有:帝王上下场登殿——[朝天子]神仙出场——[庆六歌]文官上下场及重要的迎送场面——[工尺上]、[将军令]、[六么令]、[步步娇]等,将帅开帐、出兵、操练、摆练、回营等——[大开门]。

[大玉英蓉]、[水龙吟]、[江儿水]、[画眉序]、[滴溜子]、[得胜令]、[朝之令]、[风人枕]、[三接头]、[泣颜回]、[醉太平]、[普天乐]、[叨叨令]等。

摆宴、迎親、拜堂等——[小开门]、[万年欢]、[川拨棹]、[傍妆台]、[酒令]等。

法场、祭奠、吊孝、哭丧等——[哭相思]、[哭皇天]、[哭挑]等。

换装、打扫、跳形等——[灯歌]、[吹腔]、[柳青娘]、[老人枝]、[回块玉]、[哪吒令]等。

三、结语总之,高阳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阳昆曲作品继承了中国悠久的诗歌和文学传统,文辞优美而又丰富多彩;行当分工精细,表演规范而细致入微,乐家、表演家,对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在文学、戏曲、音乐、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