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治生祖 白圭

合集下载

「《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

「《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

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 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商祖——白圭

商祖——白圭

商祖——白圭白圭,名丹,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

其师傅为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传于白圭。

白圭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秦,也是一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汉书》称他是经营贸易发展工商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

《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称其为“治生祖”,即经营民生之鼻祖,并说到:“白圭其有所试,能试有所长,非荀而已矣。

”就是说他曾经过商,有过实际的经商实践,而且他还十分善于经商,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他的经商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颇有见地。

被司马迁誉为“治生祖”,足见白圭的经营之术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但由于史料原因,关于他并没有更多的史实记载,但仅留下来的商业理念也是聚集了当时经营之道的精华,一直为后人所借鉴。

(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白圭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弃者,无用也,是指在一定期内消费者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是已经贬值了的商品,一般情况下商人见到这种情况也会大量抛售,以防止更大的亏本。

取者,购进、收购之意。

在商品贬值之机大量购进似是愚蠢之举,很多人认为这样不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底洞之中吗?问题的关键在于,购进的是那些由于市场暂时变化而忽然供大于求贬值了的商品,它们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市场潜力,而是一时由于市场变化的原因而滞销。

对于商贾来讲,能够看到这种商品潜在热销的可能性时,就应大量购进。

而对于已丧失了消费潜能的商品当然不能购进。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思想,是白圭对中国商业发展的最大贡献,也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较为推崇的出奇制胜的重要策略。

(二)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白圭在经营中,始终掌握一个“薄利多销”的原则。

他说:“欲长钱,取下谷。

”下等谷物虽然利薄,但为广大民众所必须,销量极大,故可取得巨额利润。

在白圭生活的时代,粮食谷物是市场上最大宗的商品,消费者也都是一些平民。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商人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

《史记。

货值列传》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

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

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

3、白圭:战国初期周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

李悝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

《史记》推其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

4、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5、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

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

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

6、伍秉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

同年在广州病逝。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

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

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

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8、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9、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货殖列传》句子及翻译

《货殖列传》句子及翻译

《史记?货殖列传》经典句子及翻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译:《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译: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

至于像《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荣耀,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译:……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采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物品来(供他们选购)。

这哪里是因为国家颁布了政令来要求才做到的呢?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

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货殖列传

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译文作者: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到,而各国人民却都以自家的饮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事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到了近世,如果还要按这一套去办事,那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几乎是无法行得通。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

至于像《诗》、《书》所述虞舜、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耳目总要听到最好听,看到最好看的,口胃总想尝遍各种肉类的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的环境,心中又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统治者让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这些妙论挨门逐户地去劝说开导,终不能感化谁。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其次是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多有鱼、盐、漆、丝、美女;江南出产楠木、梓树、生姜、桂花、金、锡、铅、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兽皮;龙门、碣石山以北地区盛产马、牛、羊、毡裘、兽筋兽角;铜和铁则分布在周围千里远近,山中到处都是,有如棋子满布。

白圭

白圭

白圭目录[隐藏]战国经济家白圭详细明代大臣白圭相关史料图为战国白圭像[编辑本段]战国经济家白圭白圭(前370年———前300年),(前463年———前385年)? 名丹,战国时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

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白圭,周人也。

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

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

至午,旱;明岁美。

至酉,穰;明岁衰恶。

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

至卯,积著率岁倍。

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

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

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昌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白圭,(前463年———前385年),东周洛阳人,中国古代经商的代表人物。

他通过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成丰歉的变化,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方法,丰收年景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

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

用观察天象的经验预测下年的雨水多少及丰歉情况。

若当年丰收,来年大旱,今年就大量收购粮食,屯积货物。

想让粮价增长,就专买下等谷物;想让成色提高,就专买下等谷物。

为掌握市场的行情及变化规律,经常深入市场,了解情况,对城乡谷价了如指掌。

白圭虽为富商,但生活俭朴,摒弃嗜欲,节省穿戴,与他的奴仆们同甘共苦。

白圭经商速战速决,不误时机。

他把经商的理论,概括为四个字:智、勇、仁、强。

他说,经商发财致富,就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筹划谋略,像孙子、吴起那样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样果断。

如果智能不能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善于取舍,强不会守业,无资格去谈论经商之术了。

白圭

白圭
白 圭的这些经 商 理 论 , 为 后 世 商人 效 法 和 借 鉴 。 中 国 古 代 商人 把 他 奉为祖 师爷 , 司马 迁 对 他 也 有很 高的评 价 : “ 白 圭其有所试 矣 , 能试 有所 长 , 非荀 而 已也 。 ” 宋景德 四 年 , 真 宗 封 其 为 商 “ 圣”

元 前30 0 年 ) .
名丹 战国时 ,
人 曾在魏 国 ,
做官
《汉

书 》 中说 他 是
经营贸易发展
生产 的理 论 鼻


即天

下 言治生者


他也 是 一 位 著 名 的经 济谋 略 家和理

财家 。
白圭和范蠡都提 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 .
即农业 的丰收和天 时有关 认 为十二 年为一 ,
个周 期 。 开 始 的第~
譬弱豳
A C C O UNT ING HO R IZ O NS
重庆维普
白圭
做 官时 主张 轻税
擅 长 经 商, “ 天 下 言 治 生祖 白 圭 ” 提 出 “ 人 弃我 取 ” 和 “ 知 进 知 守” 的 理 财 思 想
白圭 (公
元 前 3 7 0 年一 公
润 可谓一 举两得 利国又利 民



白圭 还 有 一 个让 现 代人 汗 颜 的经 商思
想 他 以讲 求诚 信 为 基 础 操纵 着 自己 独 有


的经 商之 术 在奸伪 之 风 弥 漫 的商界里 驰骋 ,
纵横 。
他指导人 们
“ 欲 长钱 ,
取下谷 j
长石

斗 取上种 ,
他 一 边 指 导 着农 民选 择优 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治生祖白圭
白圭(公元前370年—前300年),名丹,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商人,与范蠡齐名,初周(今河南洛阳)人。

他曾任魏惠王大臣,善于建堤,自称治水本领胜过禹。

在税收方面,白圭主张实行轻税政策,
即“吾欲二十而取一”,后来弃官从商。

他才智出众,独具慧眼。

他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就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提出“欲长线,取下谷”的经营策略。

《汉书》中说白圭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被誉为“天下言治生者祖”。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范蠡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的方法。

白圭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

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

他认为,经商应掌握时机运用权变,“犹如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就是“智”;有决断,就是“勇”;做到“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就是“仁”;能坚守时机,就是“强”。

白圭作为中国商人中最早的商业理论家被誉为“天下治生祖”,足见白圭的经商之道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1.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圭是战国时期的洛阳人,当时著名的大商人,他从事的是农副产品的贸易。

白圭的经商之道并不复杂,用八个字就能概括——“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意思是说,在丰收的年份以及粮食大量上市的季节,农民总要把剩下来的多余粮食脱手卖出去,这时市场上就会出现粮价下跌的现象,而白圭就在这时大量的把粮食收购到自己的粮仓之中,这就是“人弃我取”。

在粮食歉收的年份或者是青黄不接之际,农民就急需要购买粮食以维持生活,这样粮价就会暴长,而这时白圭就把存粮再拿到市场上出售就可以获取暴利,这就是“人取我与”之道。

这就叫做“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买,虽贱已贵”。

不仅如此,在歉收年份粮价上涨的同时,往往手工业产品和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会下跌,而白圭也就及时地大量收购这类物品,即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卖出粮食。

这还是“人弃我取”,这套商业理论给白圭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而白圭也将此做法自我标榜为“仁术”,这也是白圭“待乏”的原则。

白圭还有一个自己的经营原则,那就是薄利多销。

他主要经营的是谷物粮食、丝绵蚕茧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不高,但是成交量大,以
多取胜,仍可获厚利,而且他主张选择品种优良的种子,提供给农民以增加谷物的收获量,作为一名当时的商人,白圭能够从观念上把商业的发展放到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来运作,这实在难能可贵,白圭不愧商业理论家之称。

《汉书》中说他是“天下言治生者祖”,即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说到:“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矣。

”说明他不仅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且在经商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通过长期的经商实践,白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他很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从中掌握了粮食生产丰、灾的规律。

白圭和范蠡都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即农业的丰收和天时有关,认为12年为一个周期。

在12年的一个周期内,一般来说每隔3年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如前3年中有一个好年景,那么此后的第3年往往是大旱之年,大旱之后又是涝年,涝年之后又是好年景。

在好年景和荒年之间,谷物的价格会有一倍的差异。

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白圭提出了一套经商致富的原则,即“治生之术”,其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
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当时的贸易是以货易货,而白圭的高明之处就是准确掌握时常行情,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买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买进时,他就大量抛出。

这样低进高出,必能从中取利,积累财富。

2.治生祖的为商之道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察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白圭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白圭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

智,即机敏灵活,能够随时应付形式的各种变化;勇,即判断果决、当机立断,决不可坐失良机;仁,即取予适当,不要一味地与人争利;强,即意志坚定,时机不成熟决不能轻举妄动。

白圭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立即作出决定,是买进还是卖出,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用他的话说就是“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

白圭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既能使经营生财,又使生产有利其发展。

他认为只有以足补缺,以丰收补歉收,使全国各地物资互相支持才能在辅民安民的同时为国家理财致富。

如果一个地方盛产蚕茧,就购进这些产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换。

如果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这个地区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与之交换。

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又利民。

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地位远远高于经济,但白圭却将经济的重要性等同于政治和军事。

他认为,经商也需要大智大勇的素质,更要有仁义之心,这和治国统兵要求同样高。

“智、勇、仁、强”,是白圭对经商思想的高度概括,即要讲究商业经营中的谋略,要善于用脑筋,捕捉商机行动要果决,不优柔寡断,要心存仁慈,不巧取豪夺,要审时度势,临危不乱。

3. 勤俭吃苦:儒商风范长存
先秦时期,诸子大都肯定“俭”而否定“奢”。

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

”墨子曰:“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管子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可见,崇尚节俭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识,尤其儒家的崇俭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古有训诫:成由俭,败由奢。

一般来说,商人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奢侈挥霍,视钱如泥沙;一种是俭朴自守,希望一文钱掰成两半花。

与勤劳相连,节俭是商人精神中的重要一条。

伟大的商人懂得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是最古老的训诫,“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勤不得,不俭不丰”,俭以节支,勤而且俭才能聚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后不堵,必致财源流失。

由此可见,“俭”字之至关紧要,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经商的时候,节俭就是对成本的节约,成本的节约就意味着产品利润空间的增大,所以,节俭与成本会产生聚变效应,即节俭会导致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

白圭因经营有方而富甲天下,然而他在生活上毫不奢华摆阔,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

《史记•货殖列传》中介绍说:白圭一贯“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而对于下人僮仆能“同苦乐”。

这种难能可贵的操行,正是儒商风范的体现。

白圭不同于那些囤积居奇、在荒年以储存的粮食牟取暴利的商人。

他反对在粮食紧缺时蓄意哄抬物价。

在经营谷物时,白圭以薄利多销为原则,照顾到农民的利益,粮食是人们赖以活命的必需品,只能取微薄利润,然而进出的数量大,亦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他还主张“长石斗,
取上种”。

意思是将颗粒饱满的谷物作种子,在卖出时售价可适当高一些,这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白圭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还是一个学者,是一个思想家。

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称霸争雄的需要,纷纷加重赋税的征课,以富国强兵。

儒家反对重赋,主张推行“什一之税”。

而白圭认为,即使实行“什一之税”,其税负依然偏重,因而提出“二十之取一”的主张。

白圭的轻税观点,是从减轻税负以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因而,遭到注重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孟子的抨击,诉其为“貉道也”。

“貉道”指近于原始的部族实行的极轻的征税方法,孟子其意在于:税率过轻,根本不能适应国家最起码的需要。

白圭“二十取一”的税收思想虽无法兑现,但体现了商人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希望减轻商税的要求,他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商人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