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导体与绝缘体》实验改进报告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及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导体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区别。
2. 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的实验观察。
二、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三、教学准备:导线、灯泡、电池、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实验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 讲解:讲解导体的概念,介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 实验1:引导学生进行导体导电实验,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4. 实验2:引导学生进行绝缘体导电实验,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
6. 总结: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及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学生绘制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图。
3. 学生写一篇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实例的文章。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实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方面,仍需加强。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电器、绝缘手套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与反思

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P33~3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3.提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一元硬币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羽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你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吗?(预设:大多数相同,只有铅笔芯和羽毛预测错误。
)你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预设:一样。
)4.讲解: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金属通常是导体,非金属则多是绝缘体。
铅笔芯是由石墨制成的,也是一种导体。
5.追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和一元硬币是导体,橡皮、木质铅、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和羽毛是绝缘体。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列举身边容易电流通过的物体和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了解学生对物体导电性的初始认知;再通过检测并拓.提问:(教学提示:示教材P35各种电器元件的图片。
)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制成的?(预设:电池盒、灯座、开关和插头的金属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电池盒、灯座、开关的塑料部分和插头上的橡胶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
)2.追问: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预设: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绝缘体还可以防人们触电。
)3.讲解: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环境下,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提示:出示安全提示资料,给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初步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1.注重实验操作:本课的教学中,实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如金属、塑料、橡胶、纸等常见物体,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
例如,在实验中,学生发现金属钥匙可以导电,而塑料尺子则不导电。
2.引导探究思维: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和联系,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让他们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例如,学生提出猜想:水是否是导体?通过实验发现,水能够导电,因此学生得出结论:水是导体。
3.培养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我强调科学态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需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学会尊重科学事实。
例如,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异常现象时,我鼓励他们反复验证,直到得出可靠的结论。
4.拓展知识应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开关、插座等。
我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导体的导电性制作电线,利用绝缘体的不导电性制作插座等。
通过《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我认识到科学课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年级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1.在做指示之前引入修订。
将由灯泡和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的电路图与电路检测器的电路图相比较,以巩固回路,开路和短路的概念,并且准备以下测试以判断导体和绝缘体。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思路清晰,效果非常好。
2.自制教具。
导体一般不导电,但在某些情况下,情况会改变。
例如,一根棒,干时不导电,但在湿后会导电。
这是应该告诉学生安全的常识。
开始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由于灵敏度不高,电路检测器两端的电线捕获潮湿的小砖块没有响应,即使电线的两端浸入水中的情况也是如此。
后来,黄培青老师带来了他的自制导体,绝缘子探测器的教具。
教学辅助器对反应非常敏感,人手打两次电击,小喇叭叫起来,引导灯也亮起来。
放湿的小棒也放了一个哭。
类,我使用这个教具给学生做一个演示,让学生看到原来不导电的小棒子在潮湿的形象变化后的表现,成为导体。
同时但也加深了水是导体,身体是导体的理解。
这种教具显示效果非常好,系统也很简单,资金不高,应该做几个,在未来教学中的小组实验。
科学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科学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科学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科学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1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同学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
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掌握同学的发现,激励同学进行科学研究”故此:第一,教师要善于捕获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同学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
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发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同学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探究,这样才干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同学感受到自身思维的价值,发生不时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同学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身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同学感到的不只是自身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
而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和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
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缺乏以使小电灯泡发亮。
而小朋友们不知道这些。
来自同学的问题,同学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同学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同学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科学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2在本单元教学中,有两条贯穿于始终的内容,就是人们对于电的应用和用电安全。
这是与现代人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内容,要求在每一课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及反思

13《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物品的导电性能进行区分的。
教材围绕“利用简易检测装置识别导体和绝缘体”这一主线安排了四个渐进式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首先利用前一课中所使用的导线这一元件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说一说它的制作材料以及各自的作用,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
再通过预测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用一个简单电路作为检测装置对它们进行实际检测,根据小灯泡的亮和灭进行判定,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
根据所学知识辨别常见电工材料和工具的各部分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达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最后利用其他检测工具对人体和不同的液体进行导电性能检测,使学生知道人体、自来水、盐水是导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进入到四年级,部分学生通过看书或课外科学活动对电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的。
对于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能够进行一些比较片面的解释,但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另外在前一课中很多学生对于连接简单电路的活动念念不忘,希望有机会能够多多动手参与其中,所以本课通过对简单电路知识的复习进行导入,使学生了解简易电路检测装置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借助检测装置,知道有些物品容易导电,有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借助验电球、LED灯等材料作为检测工具,知道人体、自来水、盐水是导体。
2.科学探究:通过将不同物品接入简单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的活动,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或材料,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物品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身安全。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检测导体和绝缘体的一般方法。
难点:指导导体和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各种常见物品(如橡皮、铁钉、硬币、木筷、玻璃片、纸片、陶瓷片、金属格尺、塑料格尺、湿纸片等)、简单电路组成的检测装置、验电球、烧杯、自来水、纯净水、食盐等。
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节内容是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物质的基础知识,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他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铜线、塑料尺、电池、灯泡等。
2.课件和教学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电线、手机充电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能够传导电流,从而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实验中的表现,如铜线能够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等。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并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
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实例,如电线、绝缘手套等,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 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例子。
3. 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例子。
2. 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铜线、塑料尺、玻璃杯、水、电珠等。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绝缘体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导体吗?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根铜线、一个塑料尺、一个玻璃杯、一杯水、一个电珠。
让学生将这些材料连接起来,看电珠是否亮起来。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铜线和电珠连接时,电珠亮起来,而塑料尺、玻璃杯和水连接时,电珠不亮。
3. 提问:为什么铜线能让电珠亮起来,而塑料尺、玻璃杯和水不能呢?三、学习常见导体和绝缘体:1.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2. 展示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导体和绝缘体。
四、巩固知识:1. 填空题:导体是____,能导电;绝缘体是____,不能导电。
五、课堂小结:2. 强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掌握了它们的性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知识点拓展方面,还需加强引导,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续):六、拓展练习:1.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导体和绝缘体。
2. 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某些物体能够导电,而其他物体则不能。
七、家庭作业:2. 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
八、课程评价:1.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他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导体与绝缘体》实验改进报告
作者:张大端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年第04期
《导体与绝缘体》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5课。
本课中的原型实验存在材料太简单、可靠性差等不足,不能对铅笔芯、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等身边的材料做出是绝缘体还是导体的正确判断。
实验改进涉及的材料有触摸开关、导线、灯泡等。
实验改进之后效果明显、易于观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将安全教育变得形象直观。
一、教材分析及原型实验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通过将身边的物体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区分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第二部分“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体”。
这部分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其中强调了用电安全教育,提出了“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二、原型实验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为什么不能用湿布去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是一个安全教育常识,也告诉我们人体和水(湿的东西)是导体。
由于教材中“电路检测器”太简单、可靠性差,只能证明电阻小的金属材料是导体,而对电阻稍大的铅笔芯是不是导体的实验效果不明显。
更没办法证明人体、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是导体(以下实验中所说的水均指自然界中的水)。
对“为什么不能用湿布去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这个对学生来说很重要的安全教育也不能用实验来证明。
这就为我们对科学教学的探究留下了更多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在完成了第一部分的教学后,我用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实验器材和工作原理
这个实验改进的关键是将一种灵敏度非常高的新型材料“触摸开关”运用到教学中。
把触摸开关、导线、灯泡等组成一个“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接入照明电路中。
其工作原理是将这个“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接通电源,只要是导体接触触摸开关,电路接通,灯泡发光。
反之,用绝缘体接触触摸开关,灯泡则不会发光。
四、实验操作
(一)检查设备“导体绝缘体检测器”的可靠性
用橡皮等绝缘材料接触触摸开关,灯泡不会发光;用回形针等金属物体接触触摸开关,灯泡发光。
(二)证明人体是导体的实验
用手接触一下触摸开关,灯泡发光。
我们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个地方接触这个开关,效果是一样的。
(三)证明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的实验
用一张纸巾,让它一头保持干燥、一头沾水,分别接触触摸开关,观察实验现象。
我们会看到:用干燥的纸巾接触触摸开关,灯泡不会发光;而用沾了水的纸巾接触触摸开关开关,灯泡会发光。
我们注意到这组对比实验中:相同的条件都是同一张纸巾,改变的条件是水,就会出现一个发光另一个不发光的现象。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
(四)证明铅笔芯是导体的实验
用教材中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出的导体是金属材料,而检测铅笔芯的效果不明显,学生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铅笔芯不是金属,也不是导体。
可能有的学生会做出用铅笔芯去捅插座、开关等危险行为,引发触电事故。
那么怎样证明铅笔芯是导体呢?那我们来观察一下实验现象。
用铅笔芯接触触摸开关,我们发现灯泡也会发光。
(五)我们用“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检测出大地、活树枝等身边的物体是否导体
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个实验之后,就不会做出用铅笔芯去捅插座、开关等行为了。
也不会用湿布去擦拭电器和开关了。
(六)本实验改进的价值
通过对该实验的改进,既证明了人体、自然界中的水、铅笔芯是导体,又将简单空洞的安全教育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更易于接受。
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不能用湿布去擦拭,也不能用湿手去触摸电器和开关了。
(七)其他的改进方法
关于本课的实验改进,我注意到有两种方法。
1.用万用表代替教材中的“电路检测器”,来证明人体、水、铅笔芯是导体。
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需要将万用表放在展台上,再通过投影到大屏幕上;二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点抽象不直观。
2.也有老师用二极管、小喇叭等材料做成的“声光电路检测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它存在的问题是不易制作,也不便于推广。
(八)推广与运用
由于用触摸开关等材料组装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具有成本低、材料易找、组装简单、效果明显等优点,所以它更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单位: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三岔小学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