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推断题综合题汇编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有机推断题集锦

高考化学有机推断题集锦
两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有 _______种。
2
4. A 、 B、C、 D 四种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A
B
C
D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 A 中无.氧.官能团的名称
, C中含氧官能团的结构简式为

( 2)用 A、 B、 C、 D 填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
,既能与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能
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 B___________,C__________。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 。
10.为扩大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一些油品中加入降凝剂
J,以降低其凝固点,扩大燃料油品的使用范
围。丁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的合成路线可以设计如下,其中
A 的氧化产物不发生银镜反应:
65 %,
则Y的分子式为 ______________ A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 。
( 2)第①②步反应类型分别为 ①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化合物B具有的化学性质(填写字母代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G、 H和 D 互为同分异构体,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① G 和 H 都是苯的二元取代物,这两个取代基分别为羟基和含有-
② G 和 H 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不同结构;
③ G 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H 分子中苯环不与取代基碳原子直接相连
写出 G和 H的结构简式: G:
; H:

COO-结构的基团;
A. H2O B . CO2 C . O2 D . H2 答案:第 1 题答案 C 第 2 题答案 CD。第 3 题答案 A 第 4 题答案 A。

2020-2021高考化学 有机化合物 推断题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 有机化合物 推断题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推断题综合题及详细答案一、有机化合物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模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属于比例模型的是___(填“甲”、“乙”、“丙”、“丁”或“戊”,下同)。

(2)表示同一种有机化合物的是___。

(3)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是___,写出其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

(4)含碳量最低的是___,含氢量最低的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是___(保留一位小数)。

(5)C8H10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共有___种。

【答案】乙、丙甲、丙戊 CH3CH2CH2CH2CH3、CH3CH(CH3)CH2CH3、C(CH3)4甲、丙 16.7% 4【解析】【分析】甲、丁、戊分别是甲烷、丁烷、戊烷的球棍模型,乙、丙分别是乙烷和甲烷的比例模型。

【详解】(1)乙、丙能表示的是原子的相对大小及连接形式,属于比例模型;(2)甲、丙分别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属于同一种有机化合物;(3)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是戊(戊烷),其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CH3CH2CH2CH2CH3、CH3CH(CH3)CH2CH3、C(CH3)4;(4)烷烃的通式为C n H2n+2,随n值增大,碳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逐渐增大,含碳量最低的是甲烷,含氢量最低的分子是戊烷,氢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是126012×100%=16.7%;(5)C8H10属于苯的同系物,侧链为烷基,可能是一个乙基,如乙苯;也可以是二个甲基,则有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三种,则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

2.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的工业用乙烯气体(在储气瓶中),使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让乙烯与溴水反应。

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推断题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推断题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推断题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一、有机化合物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已知:A、B是两种单烯烃,A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B分子中含有4个碳原子,其中A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一个吸收峰而B有两个;②烯烃复分解反应可表示为R1CH=CHR2+R1’CH=CHR2’R1CH=CHR1’+R2CH=CHR2’。

请根据如图转化关系,回答相关问题:(1)反应②的反应类型为___,反应③的反应条件为___。

(2)当与Br2,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反应时,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3)聚异戊二烯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其中天然橡胶为顺式聚异戊二烯,杜仲胶为反式聚异戊二烯,则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__。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

(5)C的结构简式为___。

【答案】加成反应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CH3CH=CHCH32【解析】【分析】由流程图及信息R1CH=CHR2+R1’CH=CHR2’R1CH=CHR1’+R2CH=CHR2’,可逆推出A为,B为CH3CH=CHCH3;二者发生复分解反应,可生成二个分子的;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②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反应③为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为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

答案为:加成反应;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Br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反应时,可以发生1,2-加成,生成物(2) 与2的结构简式为、,也可以发生1,4-加成,生成物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为:;;;(3)反式聚异戊二烯是异戊二烯发生1,4-加成,形成新的碳碳双键处于链节主链中,碳碳双键连接的相同基团处于双键异侧,故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为:;(4)反应①为和CH3CH=CHCH3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3CH=CHCH32。

答案为:+CH3CH=CHCH32;(5) 发生加聚反应,可生成C,则C的结构简式为。

备战高考化学专题复习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备战高考化学专题复习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备战高考化学专题复习高无机综合推断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一、无机综合推断1.固体X由四种元素组成,为探究其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1)固体X中含有H、O、______和______元素。

(2)写出固体X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取少量固体B溶于稀硫酸,加入适量的KI溶液,反应后溶液显棕黄色,同时产生一种白色的碘化物沉淀,写出产生该现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答案】C Cu Cu3(OH)2(CO3)23CuO+H2O+2CO2↑ 2Cu2++4I-=2CuI↓+I2【解析】【分析】由固体隔绝空气加热生成1.8g水可知,含H原子的物质的量n=1.8g/18g∙mol-1×2=0.2mol,质量为0.2g;气体A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钙,其物质的量n=20.0g/100g∙mol-1=0.2mol,所以碳原子的物质的质量为m=0.2mol×12g/mol=2.4g;固体B与CO反应生成紫红色固体为Cu,则B为CuO,其物质的量为24.0g/80g∙mol-1=0.3mol,所以铜的质量为m=0.3mol×64g/mol=19.6g;剩余质量为34.6g-0.2g-2.4g-19.6g=12.4g,所以X中含O为n=12.4g/16g∙mol-1=0.8mol,则n(Cu):n(C):n (H):n(O)=3:2:2:8,X为Cu3(OH)2(CO3)2,以此来解答。

【详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固体X中含有H、O、C、Cu元素,故答案为:C;Cu;(2)固体X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3(OH)2(CO3)23CuO+H2O+2CO2↑,故答案为:Cu3(OH)2(CO3)23CuO+H2O+2CO2↑;(3)取少量固体B溶于稀硫酸,生成硫酸铜,加入适量的KI溶液,反应后溶液显棕黄色,同时产生一种白色的碘化物沉淀,可知生成碘和CuI,产生该现象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4I-=2CuI↓+I2,故答案为:2Cu2++4I-=2CuI↓+I2。

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复习及练习(有答案)非常详细

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复习及练习(有答案)非常详细

必修二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更》复习一、化学反应的速度和限度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更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削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⑶ 计算公式:v=Δc/Δt (υ:平均速率,Δc :浓度变更,Δt :时间)单位:mol/(L •s )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化学反应速率 意义:衡量化学反应快慢物理量 表达式:v = △c/△t 【单位:mol/(L ·min)或mol/(L ·s) 】 简洁计算:同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浓度变更量之比 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结构的性质 外因 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加快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 温度:上升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 催化剂:运用催化剂可以改变更学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固体的表面积、光、超声波、溶剂压强(气体):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速率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2.化学反应限度: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故化学反应都有肯定的限度;可逆反应的限度以到达化学平衡状态为止。

在肯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各组分浓度不再变更时,反应到达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定义:化学平衡状态:肯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变更,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动:动态平衡等:υ(正)=υ(逆)≠0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更变:假如外界条件的变更,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3)化学平衡必需是可逆反应在肯定条件下建立的,不同的条件将建立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通过反应条件的限制,可以变更或稳定反应速率,可以使可逆反应朝着有利于人们须要的方向进行,这对于化学反应的利用和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2020-2021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推断题综合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推断题综合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推断题综合题及答案一、有机化合物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已知CH 3CHO 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氧化为CH 3COOH 。

(1)A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C 试剂是________,砖红色沉淀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B 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3)④和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分别为:④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 _________。

(4)由图示转化关系可知淀粉________(填“部分水解”或“完全水解”)。

某同学取图中混合液E ,加入碘水,溶液不变蓝色,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淀粉水解完全,原因是__________。

若向淀粉中加入少量硫酸,并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所需的试剂是________。

(填序号)①NaOH 溶液 ②新制Cu (OH )2悬浊液 ③BaCl 2溶液 ④碘水(5)在进行蔗糖的水解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某同学的操作如下:取少量纯蔗糖加水配成溶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 (OH )2悬浊液,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

其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 .蔗糖尚未水解b .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c .加热时间不够d .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液无法中和稀硫酸【答案】CH 2OH (CHOH )4CHO 新制Cu (OH )2悬浊液 Cu 2O 中和稀硫酸 2CH 3CH 2OH+O 2Cu 加热−−−→2CH 3CHO +2H 2O 氧化反应 CH 3CH 2OH +CH 3COOH 垐?噲?CH 3COOCH 2CH 3+H 2O 酯化反应 部分水解 不能 I 2与过量的NaOH 溶液反应 ①②④ d【解析】【详解】(1)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 (OH )2悬浊液反应,所以水解后先加NaOH 溶液中和H 2SO 4后才可与新制Cu (OH )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答案为: CH 2OH (CHOH )4CHO ;新制Cu (OH )2悬浊液;Cu 2O ;(2)淀粉水解后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与新制Cu (OH )2悬浊液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所以水解后先加NaOH 溶液中和H 2SO 4,故答案为:中和稀硫酸;(3)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可生成乙醇和CO 2,D 为乙醇,乙醇被氧化为乙醛,乙醛被氧化为乙酸,乙酸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专题练习题带答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专题练习题带答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专题练习题带答案⾼⼆年级化学选修四同步⼩题狂练第⼀章第⼀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单选题1.下列对能量转化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 电解⽔⽣成氢⽓和氧⽓时,电能主要转化为化学能B. ⽩炽灯⼯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C.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D. 风⼒发电时,风能主要转化为电能2.在⼀定条件下,1mol⽩磷转化为红磷放出29.2KJ热能.在该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磷⽐红磷的能量低B. ⽩磷⽐红磷稳定C. 该变化为物理变化D. 该变化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放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发⽣B.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C. 需要加热才能进⾏的化学反应不⼀定是吸热反应D. 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4.从如图所⽰的某⽓体反应的能量变化分析,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 这是⼀个放热反应B. 该反应可能需要加热C. ⽣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D. 反应物⽐⽣成物更稳定5.已知:常温下,0.01mol?L?1MOH溶液的pH为10,MOH(aq)与H2SO4(aq)反应⽣成1mol正盐的△H=24.2kJmol1,强酸与强酸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H=?57.3kJ?mol?1,则MOH的⽔溶液中电离的△H为()A. ?69.4kJ?mol?1B. ?45.2kJ?mol?1C. +69.4kJ?mol?1D. +45.2kJ?mol?16.已知中和热的数值是57.3KJ/mol.下列反应物混合时,产⽣的热量等于57.3KJ的是()A. 500mL1 mol/LHCl(aq)和500mL 1mol/LNaOH(aq)B. 500mL 1mol/LH2SO4(aq)和500mL 1mol/LBa(OH)2(aq)C. 1000mL1.0mol/L的CH3COOH(aq)和1000mL1.0mol/L的NaOH(aq)D. 1000mL1.0mol/L的HCl(aq)和1000mL1.0mol/L的NaOH(aq)7.肼(N2H4)是⽕箭发动机的⼀种燃料,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成N2和⽔蒸⽓.已知:N2(g)+2O2(g)=N2O4(g)△H=+8.7kJ?mol?1N2H4(g)+O2(g)=N2(g)+2H2O(g)△H=?534.0kJ?mol?1下列表⽰肼跟N2O4反应的热化学⽅程式,正确的是…()A. 2N2H4(g)+N2O4(g)=3N2(g)+4H2O(g)△H=?542.7kJ?mol?1B. 2N2H4(g)+N2O4(g)=3N2(g)+4H2O(g)△H=?1059.3kJ?mol?1C. N2H4(g)+12N2O4(g)=32N2(g)+2H2O(g)△H=?1076.7kJ?mol?1D. 2N2H4(g)+N2O4(g)=3N2(g)+4H2O(g)△H=?1076.7kJ?mol?18.已知:(1)H2(g)+12O2(g)=H2O(g);△H=a kJ/mol(2)2H2(g)+O2(g)=2H2O(g);△H=b kJ/mol(3)H2(g)+12O2(g)=H2O(l);△H=c kJ/mol(4)2H2(g)+O2(g)=2H2O(l);△H=d kJ/mol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 aB. b>d>0C. 2a=b<0D. 2c=d>09.常温下,1mol化学键分解成⽓态原⼦所需要的能量⽤E表⽰.、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共价键H?H F?F H?F H?Cl H?IE(kJ?mol?1)436157568432298A. 432kJ?mol?1>E(H?Br)>298kJ?mol?1B. 表中最稳定的共价键是H?F键C. H2(g)→2H(g)△H=+436kJ?mol?1D. H2(g)+F2(g)=2HF(g)△H=?25kJ?mol?11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如图所⽰,测定中和热时,⼤⼩两烧杯间填满碎纸条或泡沫塑料的⽬的是固定⼩烧杯B. 若⽤50 mL 0.5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 mL 0.50mol?L?1的盐酸和50 mL 0.50mol?L?1的硫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中和热不相等C. 中和热测定实验也可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 为了简化装置,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的环形玻璃搅拌棒可以由温度计代替⼆、填空题11.(1)肼(N2H4)是发射航天飞船常⽤的⾼能燃料.将NH3和NaClO按⼀定物质的量⽐混合反应,⽣成肼、NaCl和⽔,该反应的化学⽅程式是______ .(2)在⽕箭推进器中装有强还原剂肼(N2H4)和强氧化剂过氧化氢,当它们混合时,即产⽣⼤量⽓体,并放出⼤量热.已知:H2O(l)H2O(g)△H=+44kJ/mol.12.8g液态肼与⾜量过氧化氢反应⽣成氮⽓和⽔蒸⽓,放出256.65kJ的热量.①请写出液态肼与过氧化氢反应⽣成液态⽔的热化学⽅程式______ .②则16g 液态肼与⾜量过氧化氢反应⽣成液态⽔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 .12.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程式.(1)1g碳与适量⽔蒸⽓反应⽣成CO和H2,需要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程式为______(2)已知2.0g燃料肼(N2H4)⽓体完全燃烧⽣成N2和⽔蒸⽓时,放出33.4KJ的热量,则肼燃烧的热化学⽅程式为______(3)2molAl(s)与适量O2(g)反应⽣成Al2O3(s),放出1669.8KJ的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程式为______(4)2.3g某液态有机物和⼀定量的氧⽓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成2.7g液态⽔和2.24LCO2(标准状况)并放出68.35KJ的热量.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程式______ .13.某实验⼩组⽤0.50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进⾏中和热的测定.Ⅰ.配制0.50mol/L NaOH溶液(1)若实验中⼤约要使⽤245mL NaOH溶液,⾄少需要称量NaOH固体______ g.(2)配制过程中需要⽤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有______ 、______ .Ⅱ.测定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3)⼤⼩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是______ ,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缺少的⼀种玻璃仪器______ .(4)使⽤补全仪器后的装置进⾏实验,取50mL 0.25mol/L H2SO4溶液与50mL0.55mol/L NaOH溶液在⼩烧杯中进⾏中和反应,实验数据如表.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终⽌温度t2/℃温度差平均值(t2?t1)/℃H2SO4NaOH平均值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②通过计算可得中和热△H=______ (精确到⼩数点后⼀位)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有偏差,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填字母)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盛有硫酸的⼩烧杯中d.⽤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5)实验中若⽤60mL0.25mol?L?1H2SO4溶液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所放出的热量______ (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 (填“相等”、“不相等”);,若⽤50mL0.50mol?L?1醋酸代替H2SO4溶液进⾏上述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会______ (填“偏⼤”、“偏⼩”、“不受影响”).答案和解析【答案】1. B2. D3. A4. D5. D6. D7. D8. C9. D10. C11. 2NH3+NaClO=N2H4+NaCl+H2O;N2H4(l)+2H2O2(l)=N2(g)+4H2O(l)H=?817.625kJ/mol;408.8125kJ12. C(s)+H2O(g)=CO(g)+H2(g)△H=+131.28kJ?mol?1;N2H4(g)+O2(g)=N2(g)+2H2O△H=?534.4KJ/mol;4Al(s)+3O2(g)=2Al2O3(s)△H=?3339.6kJ?mol?1;C2H5OH(l)+3O2(g)=2CO2(g)+ 3H2O(l)△H=?1367KJ/mol13. 5.0;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环形玻璃搅拌棒;3.4;?56.8kJ?mol?1;acd;不相等;相等;偏⼩【解析】1. 解:A、电解⽔⽣成氢⽓和氧⽓的电解装置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故A正确;B、⽩炽灯⼯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故B错误;C、物质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主要是热能,故C正确;D、风⼒发电时,风能主要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故选B.A、电解⽔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炽灯⼯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C、煤燃烧主要转化为热能;D、风⼒发电主要是风能转化为电能.本题考查学⽣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的知识,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回答,较简单.2. 解:4P(s,⽩磷)=P4(s,红磷)△H=?29.2kJ/mol,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红磷能量⽐⽩磷低,红磷⽐⽩磷稳定,放热反应中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低于形成新键所放出的能量,A.分析可知红磷能量⽐⽩磷低,故A错误;B.则红磷能量⽐⽩磷低,磷⽐⽩磷稳定,故B错误;C.该变化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故D正确;故选D.4P(s,⽩磷)=P4(s,红磷)△H=?29.2kJ/mol,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红磷能量⽐⽩磷低,红磷⽐⽩磷稳定,放热反应中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低于形成新键所放出的能量;本题考查反应热的分析以及同素异形体的判断,题⽬难度不⼤,注意物质能量越⾼越活泼,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3. 解:A、部分放热反应也需要反应条件,如碳的燃烧等需要点燃,故A错误;B、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分析,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故B正确;C、有的吸热反应常温下也能发⽣,如碳酸氢铵的分解,故C正确;D、参加反应的物质越多,放出热量越多,所以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故D 正确;故选A.A、部分放热反应也需要反应条件;B、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形式分析;C、有的吸热反应常温下也能发⽣;D、参加反应的物质越多,放出热量越多,本题主要考查了放热与吸热反应的原因、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是对基本知识的考查,较简单.4. 解:A、图象分析可知反应物能量⾼于⽣成物,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B、反应可能需要吸收能量引发反应进⾏,故B正确C、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于⽣成物,故C正确;D、物质能量越⾼越活泼,⽣成物⽐反应物更稳定,故D错误;故选D.A、分析图象可知反应物能量⾼于⽣成物;B、反应进⾏需要变化为活化分⼦可能需要吸收能量;C、依据化学反应能量守恒分析判断;D、物质能量越⾼越活泼;本题考查了物质能量变化的分析判断,图象分析是解题关键,题⽬较简单.5. 解:常温下,0.01mol?L?1MOH溶液的pH为10,说明MOH是弱碱:MOH(aq)+H+(aq)=M+(aq)+ H2O(l)△H1=?12.1kJ?mol? 1①,H+(aq)+OH?(aq)=H 2O(l)△H2=?57.3kJ?mol?1②,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得:MOH(aq)?M+(aq)+OH?(aq)△H=(?12.1+57.3)kJ?mol?1=+45.2kJ?mol?1,故选:D.由题意知MOH是弱碱:MOH(aq)+H+(aq)=M+(aq)+H 2O(l)△H1=?12.1kJ?mol?1①,H+(aq)+ OH?(aq)=H2O(l)△H2=?57.3kJ? mol?1②,根据盖斯定律构造MOH(aq)?M+(aq)+OH?(aq)并计算焓变.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判断和反应热的计算,综合性较强,注意弱电解质的判断和利⽤盖斯定律进⾏构造⽬标热化学⽅程式并计算焓变是解题的关键.6. 解:A.500mL1mol/LHCl(aq)和500mL1mol/LNaOH(aq)⽣成的⽔的物质的量是0.1mol,放出的热量是28.65KJ,故A错误;B.500mL1mol/LH2SO4(aq)和500mL1mol/LBa(OH)2(aq)反应⽣成的⽔的物质的量是1mol,但是有硫酸钡沉淀⽣成,放出的热量⽐57.3kJ⼩,故B错误;C.1000mL1.0mol/L的CH3COOH(aq)和1000mL1.0mol/L的NaOH(aq)反应⽣成的⽔的物质的量是1mol,但是醋酸是弱酸,弱酸电离吸热,放出的热量⼩于57.3kJ,故C错误;D.1000mL1.0mol/L的HCl(aq)和1000mL1.0mol/L的NaOH(aq)反应⽣成的⽔的物质的量是1mol,放出的热量是为57.3kJ,故D 正确;故选D.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中和反应⽣成1 m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57.3kJ?mol?1,⽽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反应不能⽣成沉淀,⽣成沉淀会放出热量.本题考查了中和热的数值和概念理解,反应过程中热量变化是解题关键,题⽬难度中等.7. 解:已知①N2(g)+2O2(g)=N2O4(g),△H=+8.7kJ/mol,②N2H4(g)+O2(g)=N2(g)+2H2O(g),△H=?534.0kJ/mol,利⽤盖斯定律将②×1?①可得2N2H4(g)+N2O4(g)=3N2(g)+4H2O(g),△H=(?534.0kJ/mol)×2?(+8.7kJ/mol)=?1076.7kJ/mol,或N2H4(g)+12N2O4(g)=32N2(g)+2H2O(g);△H=?538.35kJ/mol,故答案为:2N2H4(g)+N2O4(g)=3N2(g)+4H2O(g),△H=?1076.7kJ/mol,或N2H4(g)+12N2O4(g)=32N2(g)+2H2O(g);△H=?538.35kJ/mol.故选D.已知①N2(g)+2O2(g)=N2O4(g),△H=+8.7kJ/mol;②N2H4(g)+O2(g)=N2(g)+2H2O(g),△H=?534.0kJ/mol;利⽤盖斯定律将②×1?①可得2N2H4(g)+N2O4(g)=3N2(g)+4H2O(g),并以此计算反应热.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题⽬难度不⼤,注意盖斯定律的应⽤,注意反应热的正负.8. 解:A、c 中⽣成的是液态⽔,热量多,绝对值⽐a⽓态⽔的⼤,但绝对值越⼤相应数值越⼩所以cB、d中⽣成的是液态⽔,热量多,绝对值⽐b⽓态⽔的⼤,但绝对值越⼤相应数值越⼩所以dC、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系数确定d=2c<0;b=2a<0,故C正确;D、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系数确定d=2c<0;b=2a<0,故D错误;故选:C.根据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系数确定d=2c<0;b=2a<0;d中⽣成的是液态⽔,热量多,绝对值⽐b⽓态⽔的⼤,但绝对值越⼤相应数值越⼩所以d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热⼤⼩的⽐较,难度不⼤,需要注意的是a、b、c、d含有+/?的⽐较的时候要带⼊⽐较.9. 解:A.依据溴原⼦半径⼤于氯原⼦⼩于碘原⼦,半径越⼤键能越⼩分析,所以结合图表中数据可知432kJ?mol?1>E(H? Br)>298kJ?mol?1,故A正确;B.键能越⼤形成的化学键越稳定,表中键能最⼤的是H?F,最稳定的共价键是H?F键,故B正确;C.氢⽓变化为氢原⼦吸热等于氢⽓中断裂化学键需要的能量,H2(g)→2H(g)△H=+436kJ?mol?1,故C正确;D.依据键能计算反应焓变=反应物键能总和?⽣成物键能总和计算判断,△H=436KJ/mol+157KJ/mol?2×568KJ/mol=?543KJ/mol,H2(g)+F2(g)=2HF(g)△H=-543kJ?mol?1,故D错误;故选D.A.依据溴原⼦半径⼤于氯原⼦⼩于碘原⼦,半径越⼤键能越⼩分析推断;B.键能越⼤形成的化学键越稳定;C.氢⽓变化为氢原⼦吸热等于氢⽓中断裂化学键需要的能量;D.依据键能计算反应焓变=反应物键能总和?⽣成物键能总和计算判断.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和键能的关系分析判断,焓变计算⽅法是解题关键,题⽬难度中等.10. 解:A.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作,⼤⼩烧杯之间填满碎纸条的作⽤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故A错误;B.中和热是稀的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成1mol⽔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量⽆关,所以两反应测定的中和热相等,故B 错误;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测定反应热,符合中和热的概念,故C正确;D.温度计不能⽤于搅拌溶液,所以实验中环形玻璃搅拌棒不能由温度计代替,故D错误;故选C.A.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作,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是保温;B.中和热是稀的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成1mol⽔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量⽆关;C.中和热是稀的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成1mol⽔时放出的热量;D.温度计不能⽤于搅拌溶液.本题考查有关中和热的测定,掌握中和热的测定原理、过程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11. 解:(1)根据题意可以知道NH3和NaClO反应⽣成肼、NaCl和⽔,根据得失电⼦守恒和原⼦守恒来配平⽅程式即2NH3+NaClO=N2H4+NaCl+H2O,故答案为:2NH3+NaClO=N2H4+NaCl+H2O;(2)①根据12.8g液态肼即0.4mol肼与⾜量过氧化氢反应⽣成氮⽓和⽔蒸⽓,放出256.65kJ的热量,可写出热化学⽅程式:N2H4(l)+2H2O2(l)=N2(g)+4H2O(g)△H=?641.625kJ/mol①⼜知:H2O(l)=H2O(g)△H=+44kJ/mol②将①?②×4即得液态肼与过氧化氢反应⽣成液态⽔的热化学⽅程式:N2H4(l)+2H2O2(l)=N2(g)+4H2O(l)△H=(?641.625kJ/mol)?(+44kJ/mol)×4=?817.625kJ/mol,故答案为:N2H4(l)+2H2O2(l)=N2(g)+4H2O(l)△H=?817.625kJ/mol;②根据热化学⽅程式:N2H4(l)+2H2O2(l)=N2(g)+4H2O(l)H=?817.625kJ/mol可知,1molN2H4(l)即32g肼完全燃烧放热817.625kJ,则16g 液态肼与⾜量过氧化氢反应⽣成液态⽔时放出的热量是408.8125kJ,故答案为:408.8125kJ.(1)NH3和NaClO反应⽣成肼、NaCl和⽔,根据得失电⼦守恒和原⼦守恒来配平⽅程式.(2)①依据盖斯定律计算的⽅法结合热化学⽅程式书写⽅法写出,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反应焓变.②依据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热化学⽅程式,得到反应的焓变.本题考查了反应的书写、盖斯定律的应⽤和反应热的计算,难度不⼤,注意物质的状态的不同对反应热的影响.12. 解:(1)由1g碳与适量⽔蒸⽓反应⽣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则1mol碳与⽔蒸⽓反应,吸收10.94KJ×12=131.28kJ,则此反应的热化学⽅程式为C(s)+H2O(g)=CO(g)+H2(g)△H=+131.28kJ?mol?1,故答案为:C(s)+H2O(g)=CO(g)+H2(g)△H=+131.28kJ?mol?1;=0.0625mol,可知1molN2H4(l)在O2(g)中燃烧,⽣成N2(g)和H2O(g),放(2)根据2.0g的物质的量为:232出534.4kJ热量,热化学⽅程式为:N2H4(g)+O2(g)=N2(g)+2H2O△H=?534.4KJ/mol,故答案为:N2H4(g)+O2(g)=N2(g)+2H2O△H=?534.4KJ/mol;(3)2molAl(s)与适量O2(g)反应⽣成Al2O3(s),放出1669.8kJ热量,则4Al(s)+3O2(g)=2Al2O3(s)△H=?1669.8kJ?mol?1×2=? 3339.6kJ?mol?1,故答案为:4Al(s)+3O2(g)=2Al2O3(s)△H=?3339.6kJ?mol?1;=0.15mol,(4)2.3g某液态有机物和⼀定量的氧⽓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成2.7g⽔物质的量= 2.7g18g/mol=0.1mol,n(C)=0.1mol,n(H)=0.3mol,n(O)=2.24LCO2(标准状况)物质的量= 2.24L22.4L/mol2.3g?0.1mol×12g/mol?0.3mol×1g/mol=0.05mol,n(C):n(H):n(O)=0.1mol:0.3mol:0.05mol=2:6;1,16g/mol化学式为C2H6O,物质的量为0.05mol,并放出68.35kJ热量,1mol有机物燃烧放热1367KJ,热化学⽅程式为:C2H6O(l)+3O2(g)=2CO2(g)+3H2O(l)△H=?1367kJ/mol;故答案为:C2H5OH(l)+3O2(g)=2CO2(g)+3H2O(l)△H=?1367KJ/mol.(1)由1g碳与适量⽔蒸⽓反应⽣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则1mol碳与⽔蒸⽓反应,吸收10.94KJ×12=131.28kJ,并注意物质的状态来解答;=0.0625mol,可知1molN2H4(l)在O2(g)中燃烧,⽣成N2(g)和H2O(g),放(2)根据2.0g的物质的量为:232出534.4kJ热量,据此书写热化学⽅程式;(3)2molAl(s)与适量O2(g)反应⽣成Al2O3(s),放出1669.8kJ热量,则4Al(s)+3O2(g)=2Al2O3(s)△H=1669.8kJmol1×2=3339.6kJmol1,由此分析解答;=0.15mol,(4)2.3g某液态有机物和⼀定量的氧⽓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成2.7g⽔物质的量= 2.7g18g/mol=0.1mol,n(C)=0.1mol,n(H)=0.3mol,n(O)=2.24LCO2(标准状况)物质的量= 2.24L22.4L/mol2.3g?0.1mol×12g/mol?0.3mol×1g/mol=0.05mol,n(C):n(H):n(O)=0.1mol:0.3mol:0.05mol=2:6;1,16g/mol化学式为C2H6O,物质的量为0.05mol,并放出68.35kJ热量,1mol有机物燃烧放热1367KJ,由此书写热化学⽅程式.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化学⽅程式的书写,需要注意的有:物质的状态、反应热的数值与单位,反应热的数值与化学⽅程式前⾯的系数成正⽐.同时还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题⽬难度不⼤.13. 解:Ⅰ.(1)容量瓶没有245mL规格的,只能⽤250mL规格的,需要称量NaOH固体m=nM=cVM=0.5mol/L×0.25L×40g/mol=5.0g,故答案为:5.0;(2)配制0.50mol/LNaOH溶液需要⽤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和玻璃棒,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Ⅱ.(3)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作,⼤⼩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由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故答案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环形玻璃搅拌棒;= (4)①4次温度差分别为:3.4℃,6.1℃,3.3℃,3.5℃,第⼆组数据舍去,三次温度差平均值=3.4℃+3.3℃+3.5℃33.4℃,故答案为:3.4;(H2O)=②Q=△H=?△Tcm=?3.4°C×4.18J/(g?℃)×100g=1421.2J=1.42KJ/mol,△H=?QN56.8KJ/mol,故答案为:?56.8kJ?mol?1;③a.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测得的热量偏⼩,中和热的数值偏⼩,故a正确;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量的氢氧化钠体积偏⼤,放出的热量偏⾼,中和热的数值偏⼤,故b错误;b.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盛有硫酸的⼩烧杯中,热量散失较多,测得温度偏低,中和热的数值偏⼩,故c正确;b.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插⼊稀H2SO4测温度,硫酸的起始温度偏⾼,测得的热量偏⼩,中和热的数值偏⼩,故d正确,故答案为:acd;(5)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并若⽤60mL0.25mol?L?1H2SO4溶液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成⽔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成1mol⽔时放出的热,中和热相等;⼜醋酸是弱酸,电离过程吸热,所以⽤50mL0.50mol?L?1醋酸代替H2SO4溶液进⾏上述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会减⼩,故答案为:不相等;相等;偏⼩.Ⅰ.(1)根据公式m=nM=cVM来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但是没有245mL的容量瓶;(2)需要⽤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容量瓶、胶头滴管和玻璃棒;Ⅱ.(3)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作;根据量热计的构造来判断该装置的缺少仪器;(4)①先判断温度差的有效性,然后求出温度差平均值;②根据公式Q=△H=△Tcm来计算反应的焓变;③a.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测得的热量偏⼩;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量的氢氧化钠体积偏⼤,放出的热量偏⾼;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盛有硫酸的⼩烧杯中,热量散失较多;d.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插⼊稀H2SO4测温度,硫酸的起始温度偏⾼;(5)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并根据中和热的概念和实质来回答.本题考查热中和热概念、测定原理及反应热的计算,题⽬难度⼤,注意理解中和热的概念以及测定反应热的误差等问题.。

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推断题综合题试题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推断题综合题试题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推断题综合题试题及详细答案一、有机化合物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的工业用乙烯气体(在储气瓶中),使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让乙烯与溴水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使溴水褪色的反应不一定是加成反应 ②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③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不一定是乙烯 ④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烯(2)乙同学推测此乙烯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________,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前必须全部除去,除去该杂质的试剂可用________。

(3)为验证乙烯与溴发生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丙同学提出可用pH 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 ①③ 2H S 22H S Br 2HBr S ++↓ NaOH 溶液(答案合理即可)若乙烯与2Br 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 ,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若乙烯与2Br 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22CH BrCH Br ,溶液的酸性变化不大,故可用pH 试纸予以验证 【解析】 【分析】根据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该淡黄色的浑浊物质应该是具有还原性的硫化氢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硫单质,反应方程式为22H S Br 2HBr S =++↓,据此分析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推断题综合题汇编含答案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碳酸锰是制取其他含锰化合物的原料,也可用作脱硫的催化剂等。

一种焙烧氯化铵和菱锰矿粉制备高纯度碳酸锰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①菱锰矿粉的主要成分是MnCO3,还有少量的Fe、Al、Ca、Mg等元素②常温下,相关金属离子在浓度为0.1mol/L时形成M(OH)n沉淀的pH范围如表金属离子Al3+Fe3+Fe2+Ca2+Mn2+Mg2+开始沉淀的pH 3.8 1.5 6.310.68.89.6沉淀完全的pH 5.2 2.88.312.610.811.6回答下列问题:(1)“混合研磨”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焙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图1、图2,焙烧氯化铵、菱锰矿粉的最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净化除杂流程如下①已知几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NH4)2S2O8>KMnO4>MnO2>Fe3+,则氧化剂X宜选择__________A.(NH4)2S2O8 B.MnO2 C.KMnO4②调节pH时,pH可取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5)“碳化结晶”过程中不能用碳酸铵代替碳酸氢铵,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加快反应速率 MnCO3+2NH4Cl=MnCl2+2NH3↑+CO2↑+H2O 温度为500℃,且m(MnCO3):m(NH4Cl)=1.10 B 5.2≤pH<8.8 CO32-水解程度大于HCO3-,易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解析】【分析】菱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CO3,加入氯化铵焙烧发生MnCO3+2NH4Cl MnCl2+CO2↑+2NH3↑+H2O↑,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氨气、水蒸气,浸出液中含MnCl2、FeCl2、CaCl2、MgCl2、AlCl3等,结合表中离子的沉淀pH及信息可知,浸取液净化除杂时加入少量MnO2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加氨水调pH,生成沉淀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加入NH4F,除去Ca2+、Mg2+,净化液加入碳酸氢铵碳化结晶过滤得到碳酸锰,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混合研磨”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2) 根据流程,菱镁矿粉与氯化铵混合研磨后焙烧得到氨气、二氧化碳和Mn2+,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nCO3+2NH4Cl MnCl2+2NH3↑+CO2↑+H2O;(3) 由图可知,锰的浸出率随着焙烧温度、氯化铵与菱镁矿粉的质量之比增大而提高,到500℃、1.10达到最高,再增大锰的浸出率变化不明显,故氯化铵焙烧菱镁矿的最佳条件是焙烧温度500℃,氯化铵与菱镁矿粉的质量之比为1.10;(4) 净化过程:加入少量MnO2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加氨水调pH,生成沉淀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加入NH4F,除去Ca2+、Mg2+;①最合适的试剂为MnO2,氧化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2Fe2++4H+=Mn2++2Fe3++2H2O,且不引入新杂质,故答案为B;②调节溶液pH使Fe3+,A13+沉淀完全,同时不使Mn2+沉淀,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调节溶液pH范围5.2≤pH<8.8;(5) 碳化结晶中生成MnCO3的离子方程式为Mn2++HCO3-+NH3═MnCO3↓+NH4+,不用碳酸铵溶液替代NH4HCO3溶液,可能的原因是碳酸铵溶液中的c(OH-)较大,会产生Mn(OH)2沉淀。

【点睛】考查物质制备流程和方案的分析判断,物质性质的应用,题干信息的分析理解,结合题目信息对流程的分析是本题的解题关键,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处理信息应用的能力,注意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灵活运用,综合性强。

2.甲醇(CH 3OH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生活中有重要用途,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甲醇燃料电池是目前开发最成功的燃料电池之一,这种燃料电池由甲醇、空气、KOH 溶液(电解质溶液)构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已知甲醇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 2和H 2O ) A .电池放电时通入空气的电极为负极B .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 3OH-6e -=CO 2↑+2H 2OC .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D .电池放电时每消耗6.4gCH 3OH 转移1.2mol 电子(2)写出甲醇燃料电池在酸性条件下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

【答案】CD CH 3OH+H 2O-6e -=CO 2↑+6H + 【解析】 【分析】 【详解】(1) A. 通甲醇的电极为负极,通空气的电极为正极,A 项错误;B. 在碱性电解质溶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332CH OH+8OH 6e =CO +6H O ----,B 项错误;C. 在放电过程中,OH -参与电极反应,不断被消耗,导致电解质溶液碱性减弱,C 项正确;D. 电池放电时每消耗6.4gCH 3OH ,即0.2molCH 3OH ,转移电子数60.2mol=1.2mol ⨯,D 项正确;故答案选CD ;(2)甲醇燃料电池中,在酸性条件下甲醇在负极失电子生成CO 2,电极反应式为CH 3OH+H 2O-6e -=CO 2↑+6H +,故答案为:CH 3OH+H 2O-6e -=CO 2↑+6H +。

3.已知反应:3I -(aq)+S 2O 82-(aq)I 3-(aq)+2SO 42-(aq)+Q(1)写出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

(2)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的能量,则反应过程中的Q_____0(填>、<、=);(I )、(II )两曲线中,使用催化剂的是______曲线。

(3)反应的速率可以用I 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反应显蓝色的时间t 来度量,t 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下表是在20℃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从表中数据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显色时间t1=_____s;最终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433228c SO c Ic I c S O----()()()()> (II)研究I-、S2O8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乘积成正比【解析】【分析】(1)K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2)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使用催化剂不改变焓变,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只有浓度为变量,且反应速率与浓度的乘积成正比,以此来解答。

【详解】(1)由3I-(aq)+S2O82-(aq)═I3-(aq)+2SO42-(aq)可知K=2433228c SO c Ic I c S O----()()()();故答案为:2433228c SO c Ic I c S O----()()()();(2)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则Q>0,使用催化剂不改变焓变,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则使用催化剂的是(II)曲线;故答案为:>;(II);(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只有浓度为变量,该实验的目的为研究I-、S2O8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且反应速率与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可知③⑤中浓度乘积相同,则t1=22s,实验结论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乘积成正比;故答案为:研究I-、S2O8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2;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乘积成正比。

4.某兴趣小组为研究上述反应中钾元素的熔出率(液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占样品质量的百分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实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获得数据曲线如图。

主要反应是:NaCl(l)+KAlSi3O8(s)⇌KCl(l)+NaAlSi3O8(s)+Q;(1)分析数据可知,Q_______0(选填“>”或“<”)。

(2)950℃时,欲提高钾的熔出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填序号)。

a.延长反应时间b.充分搅拌c.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d.将钾长石粉粹成更小的颗粒(3)要使钾元素的熔出率和熔出速率都达到最大,反应温度应为_____________。

(4)工业上常用KCl冶炼金属钾。

反应方程式为:Na(l)+KCl(l)NaCl(l)+K(g)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该方法可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 d 950℃利用钾的状态与其他物质不同,可以将气态钾分离出来,②降低了产物的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解析】【分析】(1)由图象中曲线变化可知,温度越高钾元素的熔出率,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据此判断;(2)该转化过程没有气体参与,应使反应物充分接触提供反应速率;(3)根据图象曲线变化可知,温度越高,钾元素的熔出率和熔出速率都增大;(4)K为气态,将钾分离出来,降低了产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详解】(1)由图象曲线数据可知,温度越高钾元素的熔出率越高,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Q<0;(2)a. 延长反应时间,不能提高反应速率,a错误;b. 充分搅拌,反应物充分接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c. 该反应体系没有气体参加,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不能提高反应速率,c错误;d. 将钾长石粉粹成更小的颗粒,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d;(3)根据图象可知,温度为950℃时熔出率和熔出速率都最高,故合适温度是950℃;(4)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金属K为气态,将钾分离出来,降低了产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合理原因是将气态钾分离出来,降低了产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反应条件的选择,要结合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答,注意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5.(1)二氧化硫一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利用大气所含SO2快速启动,其装置示意图如图:①质子的流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从A到B”或“从B到A”)。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吸收和转化SO2的电解装置示意图如下(A.B均为惰性电极):①B极接电源的________________极(“负”或“正”)。

②A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