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作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
②帘栊:窗帘和窗户。
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2.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读懂题目要求,分析古诗句含义,看该古诗句在时间上如何延伸,突出古诗情感。
【译文】寂寞的夜晚,月色穿过帘桃,格外清明;阵阵铃声,从城墙传来,惊破梦境。
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早有金黄的枯叶随风飘落,带来悦耳的秋音:独将丝丝凉意,伴随了流萤,点点星星。
明天早上,定要去南轩,凭栏而望,一场秋雨洗沐后的庐山,定然苍翠欲滴万丈青。
1.C:错误。
颔联翻译为: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2.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早在梦醒前便已是“淡月笼云”了;尾联推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
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

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之作。
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和心中郁闷。
B. 词中的李广,实则词人的自我写照。
为其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
C. 下阕四句,作者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
D. 此篇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与众不同,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话说的极其风趣,实则带泪的微笑。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 C2.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错误。
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表面上很自信,其实是自我解嘲。
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作业(2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登雨花台魏禧①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剪伐到园陵③?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注] 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峰。
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
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激愤的责问,接着说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陵墓也难逃厄运。
B.颈联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
C.颈联中的“旧”字写出了前朝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
D.尾联下句写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他仿佛听到了从江上传来的猎猎风声。
答案 D解析D.“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错,此处是说诗人心中悲愤,故听到风声、江水声也觉得那声音是悲痛的。
“他仿佛听到了从江上传来的猎猎风声”错,末句听到的风声为实写。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答案①诗歌开头两句不仅点明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三、四两句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③五、六两句由愤怒转为憎恶怨恨;④最后两句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风声、水声都被诗人的情绪感染上一层悲痛,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解析通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再分层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本诗中诗人情感一联一转,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出每一联所蕴含的感情,中间加上必要的连缀转换词句即可。
白话诗歌四十年来,我甘守贫困度残生。
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可叹太祖之墓也被肆意践踏!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藉。
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日夜吹江起呜声。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精测卷(3)(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精测卷(3)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
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
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
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
尽管自己也像袁宏那样富有才华,而谢尚却不可复遇,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感喟。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旅夜书怀[注]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永泰元年(765),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
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从成都到渝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县)的途中。
3.下列对本诗和《登高》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夜书怀》的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一诗精选意象,多处写景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因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
4.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
“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精测卷(1)(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诗精测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深湾夜宿王勃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
②岑:小而高的山。
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
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张九龄尝闻继老聘,身退道弥耽。
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
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
山光纷向夕,归兴杜城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继老聘”“道弥耽”反映出李尚书脱俗境界,引出后文对其隐居住所的描写。
B.居室傍着青翠峭壁,清静幽雅;淙淙的泉水喷涌而出,汇聚成碧绿的深潭,充满活力。
C.石上滋生的苔藓,伴随主人一同岁月静好;空中绽放着绚烂烟花,主人与友人把酒言欢。
D.诗歌语言清新淡雅,虽辞无丽藻,但却富含情思,体现了诗歌的清淡风格与深远寄托。
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南池[宋]陈丕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
②蛋:蟋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渐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形象类题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
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 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 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 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2. 这首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解析】D项,“畏老情绪”错误,诗句中表现的是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并不是真正的“畏老”,所谓“畏老”情绪只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
2.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
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作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
③曲笔,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②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③西,青海际④。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⑤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当时作者己被调离南郑前线,在成都就任闲职。
师伯浑:陆游友人。
②笳:古代军中用的一种管乐器。
③雁门:雁门关。
④青海际:
青海湖边。
⑤封侯: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汉书·班超传》)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词以“雪晓清笳乱起”开篇,运用白描手法,视听结合,描写了富有特色的边塞风光,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B.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展现了军队整肃的阵容与浩大的声势,侧面反映出军纪之严明。
C.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与“梦游处、不知何地”形成照应,在欲扬先抑的跌宕中,凸显自己梦游之所在。
D. “寒灯”“漏声断”“月斜窗纸”,融情入景,以实衬虚,借写梦醒后周遭环境的冷清死寂衬托岀心境的凄苦悲凉。
4.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解析】C项,“欲扬先抑的跌宕”错误,词中没有“抑扬”手法。
故选C。
4.同: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信,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壮志未酬的伤感。
异:词句侧重抒发了自己被朝廷投闲置散的愤慨,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中的诗句着重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5~6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宋]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5.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成气势能横压过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解析:此题颔联中的“如”和喻体能明显地看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找到要描述的对象和特征,最后答出“形象、生动”的效果。
6.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恶风”“黄流”寓示诗人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诗人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被罢职”和诗中的关键词句“恶风”(现实)“空”(孤独)“头白”(年华易逝)和“还家去国情”(被罢官后的孤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8题。
思远人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当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7.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词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词人流露出的情感。
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8.“就砚旋研墨”与“当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当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
“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
而用来研墨的是前句“当窗滴”下的“泪”。
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9~10题。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唐]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看新月吐蛾眉。
9.“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
解析:首先找出诗句中的“两重对比”,再结合具体诗句加以描述,可结合“当年”“自守空帷”“梦”“别离”来组织答案。
10.“漫漫轻云露月光”和“惟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
“惟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也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
解析:这两处均为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
“漫漫轻云露月光”借哀景写哀情,衬托人物的心情;“惟看新月吐蛾眉”直接写人物的活动来抒情。
月光和新月都有寄托思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