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完美版)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 早期诗歌:国风、邶风、楚辞等- 国风:以山川河流、动植物、人民生活等为题材,以畅游山水、游乐自在、明忌悲追等表现手法刻画出儿女情长、田园生活和壮丽山河。

- 邶风:以家庭亲情、爱情及国家问题为题材,以亲情厚重、悲凉萧瑟、社会风尚等表现手法刻画出人性弱点、生活疾苦和社会腐败。

- 楚辞:以爱国之情、抒发个人遭遇、艰难求索和追求自由为主题,以豪放、激昂、激愤等表现手法刻画出个人奋斗、政治抗争和爱国情怀。

2. 宋代诗歌:唐宋骈文转变为自由散文- 唐宋骈文:诗歌通常遵循宫、商、角、征、羽五声,内容受到严格限制,注重音律和韵律的工整。

- 自由散文:突破了韵律和格律的束缚,诗歌不再拘泥于严格的形式,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突出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3. 唐代诗歌:杜甫、李白等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杜甫:以忧国忧民、抑郁愁怨、仰天叹息为主题,以伤感、孤独、悲情的情绪和写实手法刻画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 李白:以豪放、激情、奔放的诗风和广阔、辽远、奇特的意境为特色,以追求自由、陶醉于自然和壮丽山川为主题。

4. 宋元诗歌:以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为主要流派- 边塞诗:以塞北边塞的军事生活、士兵辛苦战斗、边城风情和抗敌英勇为题材,以咏史抒怀、抒发爱国之情、表达自己的遭遇和奋斗意志为主要表现手法。

- 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的优美风景、安闲自在、恬静舒适为题材,以描写山川河流的秀丽景色、田园生活的幸福和宜人气氛为主要表现手法。

二、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强调真实、直接、自由的表达方式,提倡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和颠覆。

2. 五四运动和新诗运动: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倡导个人自由和人道精神,在创作风格上强调新意、新形式和新语言,形成了一批有活力和革命精神的新诗作家。

3. 抒情诗:以表达深情、内心的愿望和感受为主要目的,强调自由、个性和情感的独立性,追求真实、简练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全) 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一、高考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考卷上的结构及设题1.诗歌鉴赏题一般在高考试卷结构上属于第Ⅱ卷第四大题第2小题,分值在6-8分左右。

2.设题形式:主要是主观题,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

①设一道题(短评式):从整体上赏析一首诗,选取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作评论点,答案要点主要有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两个着眼点。

②设两道题(简答式):往往一题考思想内容,一题考艺术形式。

三、古代诗歌的主要类别:1.送别诗古人离别之际,折柳相送,设酒饯别,吟诗话别。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是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景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等。

2.怀古诗怀古咏史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特点是忠君报国,爱国忧民,XXX等。

情感倾向是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运用的手法多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任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3.思乡诗古人或旧宦在外,或流离漂泊,或旧戍边关,总会激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类诗词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亲念友,或写征人怀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等。

4.战争诗边塞战争诗词代表人物是高适、XXX、XXX。

形式标志是标题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基本主题是表达建立功业的渴望和XXX的决心,倾诉山河沦丧的痛苦和报国无门的怨愤,吐露久居边关的乡愁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铺陈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高考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考查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体现。

在高考中,诗歌鉴赏通常占据较大的篇幅,因此了解并熟悉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探讨高考诗歌鉴赏的知识点。

1. 诗歌基本概念诗是一种以语言为表达工具,通过对感情、思想和形象的艺术处理而形成的文学形式。

它以高度浓缩、经过精心组织的语言塑造形象。

要理解诗歌,首先要了解韵律、格律、节奏、韵脚等基本概念。

韵律是诗歌的基本特征,格律是对诗体形式的约束,节奏是诗歌的基本节奏感,而韵脚则是诗句中结尾音节的押韵方式。

2. 诗歌意象与比喻手法在诗歌中,意象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形成的生动形象。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突出了诗歌的表达力和想象力。

熟悉常见的比喻手法,如拟人、象征、夸张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3. 诗歌主题与意境诗歌主题是指诗歌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情感。

了解诗歌的主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也是重要的鉴赏内容。

通过诗歌的语言、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诗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将读者带入诗歌中真实或幻想的情境之中。

4. 诗歌节奏与声音美诗歌的节奏是指诗句中的音节排列顺序,体现出一种韵律感。

通过掌握诗歌的节奏感,能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此外,诗歌中的声音美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通过押韵、变音、声势等手法,诗歌在朗诵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5. 诗歌流派与作家中国古代的诗歌流派有乐府、绝句、律诗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了解不同流派及其代表作品,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了解著名的诗人及其作品也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因素,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作品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6. 诗歌的隐喻与象征隐喻是诗歌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间的联系隐藏起来,使得作品更加深沉和寓意丰富。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XXX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1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平(朴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寄义:表层寄义+深层寄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2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归纳综合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伎俩+抒发什么情感+评判(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诗歌鉴赏1. 唐诗宋词元曲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唐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忆江南》。

- 宋词: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

-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代表作品如《西华山》、《蝴蝶梦》。

2.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比喻手法- 唐诗的意象: 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宋词的意象: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茶杯盈满香泛泛,看指尖生白月圆”。

- 古典诗歌的比喻手法: 如“花前失却消息,天外月孤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3. 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表达- 唐诗:以清新含蓄、咏怀忧愁为主要特色,表达心境、抒发情感。

- 宋词:以空灵浪漫、婉约柔情为主要特色,抒发爱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元曲:戏剧性强,情感表达直接、豪放,兼具唐诗和宋词的特点。

4. 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律、韵脚- 韵律:指诗句中的声调、音长、重音等读法,使整首诗的朗朗上口。

- 格律:唐诗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宋词的词牌,元曲的五律、七律、八行双调等,是规定诗歌的韵律长度和节奏。

- 韵脚:诗句末尾的音节,如仄韵和平韵。

二、现代诗歌鉴赏1. 新诗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新诗:自由诗、意象诗、写景诗,代表作品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 现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特点: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诗人对时代、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的运用、语言的简洁明快、意境的抒发和节奏的变化等。

3. 新诗派别及代表诗人- 流派:白话诗派、新感觉派、新月派、壁报诗派等。

- 代表诗人:郭沫若、毛泽东、艾青等。

4. 现代诗歌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代诗歌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社会问题和思想状况,与现实主义文学有紧密的联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总结(共九种题材)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八、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常见技巧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六、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见技巧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必考知识点对于高考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的总结。

一、诗的基本特点1. 抒情性:诗歌是一种高度抒情的文学形式,表达着诗人的情感、思想、意境等主观感受。

2. 美感:诗歌追求美的境界,通过诗人的艺术创造和语言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悟。

3. 精炼性:诗歌要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义,具有高度的凝练性。

4. 音乐性:诗歌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通过音韵、押韵等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音乐感。

二、诗歌的基本元素1. 主题:诗歌的核心思想和表达内容,是整首诗的中心和灵魂。

主题可以是感情、思想、景物、人物等。

2. 情感: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泛情、婉情、咏情等方式展现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情感态度。

3. 意象:诗歌中的形象化的描述,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观形象,也可以是抽象意象。

4. 语言:诗歌语言是与众不同的,它精练、精确、富有诗意,语言运用需要注意音韵、节奏、押韵等方面。

5. 结构:诗歌结构包括意象的组织、诗句的布局、语言的节奏等,决定了诗歌的整体形式和完整性。

三、韵律与格律1. 音节:诗的基本音单位,包括开声和收声两个部分。

2. 韵尾:音节的结尾部分,有韵脚和韵尾两种形式。

韵脚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位于诗句的末尾,表示诗歌的押韵规则;而韵尾是位于韵脚之后的个别音节,不参与押韵。

3. 押韵:是指诗歌中相邻诗句末尾音节的重复现象,可以是完全押韵、残韵、充实音或者无韵诗等。

4. 格律:诗歌的音韵规律,包括平仄、押韵、排比、对仗等。

平仄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押韵是指诗歌中押韵的规律,排比是指句与句之间的音韵、句式、词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对仗是指句子之间的句式、词法、意义等方面的对应规律。

四、诗歌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创造形象,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知识点总结。

一、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和展示形象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特点:(1)节奏感:诗歌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通过音韵和韵律的排列组合来表达情感。

(2)形象感:诗歌以形象为基本表现方式,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直接感动读者的感官。

(3)抒情感: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目的,通过表达情感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4)凝练性:诗歌的文字表达非常精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丰富的信息。

二、诗歌的常见艺术手法1.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象征、隐喻等方式,增强语言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3.排比:通过一系列连续并列的修辞句式,增强语言的力度和表现力。

4.对称:将诗歌结构分成等量的部分,增强整体的平衡感和和谐感。

5.夸张: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和表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张力。

6.重复: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句子、表达方式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7.押韵:通过词尾音节的相同或相近来增强韵律感和美感。

三、诗歌的主题内容1.自然景观:描写自然美景、自然现象和自然动物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感叹之情。

2.爱情:表达对爱情的渴望、表达对爱人的感情和思念之情。

3.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现实、呼唤社会公正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

4.人生哲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人生的道理和人生的出路。

5.历史人物:描写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倾情于历史的响彻和感慨之情。

6.自我表白: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体验,展现内心世界和自我心态。

四、鉴赏不同年代诗歌的特点1.古代诗歌(先秦至唐代):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手法多样化。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推荐共85页文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谢谢!
1
0














。பைடு நூலகம்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推荐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完美版)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

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作用】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线索线索有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

【作用】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之感。

过渡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

【作用】“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

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

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

(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析】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这似乎不是考“诗歌结构”。

但我们要回答第二问,就必须注意到:正是由“凉”这个字,诗人将笔触从“床上之月”巧妙自然地过渡到“梧桐缺处”的“天上之月”,让“梧桐”、“月影”进入画面与“凉床”组合,共同渲染愁情,从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详略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作用】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析】此诗以今比昔而有盛衰之感,在内容上是以写今为主,在形式上却以描写过去为主,为上三下一结构。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评此诗云:“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由于诗人在上三句是一气而下,将过去的繁荣,美好,热闹,欢乐竭力渲染,写足写透,所以第四句的转折才格外冷峻有力,使人见到无论怎样兴盛繁华,最后都免不了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析】上片写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知识储备:读懂诗歌需要积累的特殊词汇1.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

(韦庄《古离别》)2.处表时间,意思是“……的时候”。

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等闲(1)平常。

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

(张谓《湖上对酒行》)(2)随便。

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3)无端,平白地。

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再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4.风流(1)英俊,有才华。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遗风。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风度。

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5.会应当。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6.浑简直,几乎。

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7.将(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

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白居易《长恨歌》)(2)读qiānɡ,意思是“请”。

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8.可、可堪可:有时不作“可以”讲,而作“岂”“哪”讲,表反问。

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可堪:岂堪,哪堪。

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可怜(1)值得怜悯,哀怜。

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2)可惜。

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3)可叹。

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4)可爱。

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5)可羡。

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10.肯(1)愿,愿意。

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2)表示反问,岂肯。

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杨万里《野菊》) 11.阑干(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

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栏杆。

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12.来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

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3.漫莫,不要。

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罗隐《始皇陵》)14.那堪哪能忍受。

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15.弄(1)用手把玩,戏耍。

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2)玩赏。

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李白《别山僧》)16.傍旁边。

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孔雀东南飞》)17.凭请,请求。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赠猎骑》)18.其(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

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经·邶风·北风》)19.却(1)退,退回。

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白居易《琵琶行》)(2)副词,还,再。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0.忍岂忍,怎忍,不忍心。

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宋祁《落花》) 21.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孙元晏《晋·卫玠》)22.煞副词,极,很。

如:为别后、相思煞。

(柳永《迎春乐》)23.生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24.无端无因,无缘无故。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25.无赖(1)调皮可爱。

同“亡赖”。

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

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

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黄宗羲《柳敬亭传》)(4)无奈。

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杜甫《绝句漫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