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中国古代文人
传统魅力中国酒文化中的历史名人

传统魅力中国酒文化中的历史名人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其间融合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智慧和情怀。
这些名人不仅在政治、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对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名人对传统魅力中国酒文化的影响。
一、李白——酒仙诗派的代表李白,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他对酒有着执着的情感,并将酒与诗歌完美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酒仙诗派。
李白的许多诗作都表达了对美酒的赞美和追求,如《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名句,使得李白成为了酒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李清照——宋代才女与酒文化的结合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酒的情感和对宴会、聚会的描绘。
她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展现了她对酒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闲态度。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才情,为中国酒文化注入了浓烈的文学气息。
三、苏轼——士人饮酒文化的象征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也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他对酒的热爱和对饮酒文化的推崇,使得他成为士人饮酒文化的象征。
苏轼经常与朋友们聚会饮酒,以饮酒来寻求放松和创作的灵感。
他的饮酒文化观念也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洒脱和豪放。
四、陆游——酒中有诗、诗中有酒陆游,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将领,他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善饮的士大夫。
他的诗文之中常常流露出对美酒的述怀和对醉态的歌颂,如《酒泉子·兰舟摇棹过青门》中的“夲(tà)想潇湘依曲尽,嫁(getClass(舸移))燕津转雁平”,将酒与诗意娓娓道来。
陆游将酒作为他创作和人生的灵感,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而深刻。
综上所述,中国酒文化中的历史名人们以各自的才情和追求,为酒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的诗作、酒宴和生活态度,既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酒与文人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

酒与文人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酒与文人: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酒,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无论是庆祝喜事还是解忧忘愁,都脱离不了酒的陪伴。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名士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用心灵与文化之酒,开创了独特的酒文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位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
李白,唐代文学巨匠,他的酒量如传说般的惊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饮酒狂欢的场面,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将进酒》。
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表达了他对生命与酒的豪迈态度。
李白以其风趣幽默的诗风,将酒文化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象征。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政治家,被誉为文人中的豪放派代表。
苏轼不仅是一位酒品高雅的酒徒,同时也是一个对酒文化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
他曾言:“酒凡三杯则功利闲形,五杯则胸次開朗,七杯则言笑横生,凡是(xxxx),十杯则神知浩渺,再多则吞明寐。
”这段话既表达了他对酒的深情,也凸显了酒的不同饮用量对人的心境的影响。
苏轼以他的酒文化研究和诗词墨迹,将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推向了高峰。
辛弃疾,南宋文学家,他诗文间流露出对人生坎坷与社会疾苦的思考。
辛弃疾深受岳飞所赋予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的影响,他酷爱竹叶青酒,酒后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青玉案·元夕》。
诗中的“欢宜今夜宴,灯火起无边”表达了他与友人在元夕晚会上共饮美酒的情景。
辛弃疾以他的诗文,将酒与爱国精神融合在一起,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晏殊,北宋中期文人,他的作品以情和景的结合而闻名。
晏殊笔下的诗歌往往以花鸟山水为背景,烘托出酒文化的浓厚氛围。
《画堂晨光图》是他的一首名篇,诗中的“珊珊来迟,转盼多时”,形容了晏殊与友人品酒赏景的场景,给人以宴会如画的美妙感受。
晏殊以他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将酒的优雅与文人的情怀交融在一起,为酒文化注入了富有艺术性的灵魂。
酒与中国古代文人生命的宣泄方式之略论

酒与中国古代文人生命的宣泄方式之略论酒和中国古代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酒被视为一种美妙的饮品,也是文人诗词、对话和友谊的重要源泉。
酒在文人生命中发挥了宣泄情感、释放思维和建立联系的重要作用,这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于许多古代文人而言,酒是一种直接的宣泄方式。
饮酒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抑的情感,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
当一个人面临着困境、挫折和艰难时,饮酒就成为了一个舒缓的方式,使古代文人能够释放自己的痛苦和不安。
望江南·超然台记中的“黄菊酒一杯,慷慨吟咏天地”,和辛弃疾的“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就很好的展示了这种情感宣泄方式。
酒也是古代文人释放思维的利器。
在饮酒之时,古代文人们可以放松自己的神经,释放自己,思考并产生新的思想。
例如,李白饮酒后的诗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深刻阐释了一个人饮酒后清舒幽静的思维状态。
在这些思考过程中,文人们能够超越常人的思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
此外,酒还是古代文人建立联系和交友的主要途径。
在饮酒之时,万物都在慢慢沉醉,心灵开始放松,真正的交流也就开始了。
古人经常在饮酒之后举办音乐会和诗歌晚会,进行深度的互动与交流。
这些活动在建立文化和艺术交流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唐朝的神龙二年诗会,就吸引了大批著名文人共同参与,建立了奇妙的文化和友谊纽带。
在总体上看,酒和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紧密相关。
酒成为了文人情感宣泄、思维解放和友谊交流的主要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讲,酒与古代文人的生命如影随形,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神奇的魅力和流传千年的价值。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酒和中国古代文人生命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强调酒在文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探讨了酒和文人之间的联系,包括酒作为情感宣泄方式、思维解放工具以及交友纽带。
文章的优点在于作者选取了多个方面来探讨酒和古代文人生命的联系,每个方面都有充分的论证和相关例子。
这种方法使得文章具有丰富性和感性的魅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酒和文人之间的关系。
酒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

酒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酒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文人墨客们创作和交流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通过探究酒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的地位和影响,展示酒对于他们创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一、酒与文人墨客的交流和创作1. 饮酒作为交流的方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圈子里,饮酒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他们常常会聚集在雅座之上,畅饮并进行精彩的思想交流。
酒能破除人与人之间的拘谨和隔阂,使之能畅所欲言,倾吐心声。
这样的场合不仅是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还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2. 酒与诗词创作的关系酒对于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常常在醉酒时,借由对酒的喜爱与沉醉,表达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一杯美酒可以让他们在沉醉的状态下,思绪万千,灵感涌动,进而创作出动人心弦的诗词作品。
二、文人墨客如何赞美和描绘酒1. 赞美酒的卓越品质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描绘酒的色泽、香气和味道来赞美它的卓越品质。
他们以凝练而生动的笔触描述酒的美妙之处,将其比作天上的星辰和大地的花朵,赞美酒的醇厚和芬芳。
2. 酒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善于借用酒来描绘自然景色。
他们常将酒与山水、花草融为一体,形成富有诗意的意象,以展现酒的千姿百态和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三、酒对于文人墨客生活的意义1. 酒作为调节情绪的工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中,他们常常经历各种喜怒哀乐。
而酒作为一种调节情绪和舒缓压力的工具,对他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时他们会以乐观浪漫的心态,品味美酒,享受人生的瞬间;有时他们会在酒的抚慰下,排解内心的郁闷和愁苦。
2. 酒作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对于一些文人墨客而言,酒是他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他们相信酒能让思想更加开放,触及灵魂的深处。
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到文人以酒为媒介,表达他们对理想、人生、人性的思索和思考。
结语总之,酒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创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与酒共饮、描绘酒的千姿百态、借酒陶冶情操,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酒的热爱和赞美。
历史名人与酒文化

历史名人与酒文化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文人,可真不少,流传着许多佳话和故事。
这里只能零星地作一点介绍。
西汉时,长于辞赋的文人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7年)与富人卓王孙的才女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司马相如,字长卿,汉孝景帝时曾任武骑常侍。
武骑常侍随侍皇帝畋猎,格斗猛兽,所以想必司马相如的武功是相当不错的。
由于景帝不喜好辞赋,司马相如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法施展,后来就跟从梁孝王为宾客,写了《子虚赋》。
粱孝王死后,相如返回故乡成都,因家贫,生活困难。
当时蜀郡临邛(今四川临邛县)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关系不错,邀他游临邛。
临邛巨富卓王孙设宴招待,相如勉强去了。
宴会上,以百计的客人都被他那雍容闲雅的举止和姣美的仪容所倾倒。
席间,王吉请相如奏琴,这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死了丈夫,孀居在家。
卓文君很有才气,懂音乐,听到相如奏出的琴音中含挑动之意,又偷眼看见相如的容止,深深爱上了他。
这样的婚事在当时是不能为礼教所容的。
于是卓文君毅然舍弃家庭,夜奔相如。
卓王孙得知大怒,不给他们一分钱。
聪明大胆的卓文君于是与司马相如决定在临邛开一个酒店,由文君当垆沽酒,相如穿着形如犊鼻的裤子,象奴仆般洗涤酒器,借此有意羞辱卓王孙。
他们的酒大概十分美好。
招来的客人极多。
卓王孙认输了,承认了婚事,而这一对夫妇,终于白头偕老。
这一美好的故事,拨动了后世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唐代杜甫有“酒肆人间市,琴台日暮云”的诗句,宋代陆游诗:“落魄四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
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上来”。
清代王闿运也有“华阳女士论邛达,惟有临邛一酒垆”的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在临邛建立了邛崃酒厂,以当年文君当垆时的井水酿酒。
东晋时的大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也是极好饮酒的人。
他曾说过:“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他的一生,曾作过几次小官,最后一次是作彭泽(今江西彭泽)令。
上任后,就叫县吏替他种下糯米等可以酿酒的作物。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因此诗中经常流淌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二、就是酒。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刘邦归故里酒酣
公元前209年,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
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
超级酒鬼刘伶
刘伶以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的刘伶,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颂扬以饮酒为荣,酗酒为耻,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
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
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阮籍
阮籍跟刘伶是好朋友,都是竹林七贤这个著名饮酒组织的骨干。
阮籍虽然嗜酒如命,曾因为步兵营房里有一个善于酿酒的老厨师贮藏了三百斛好酒,就主动去做了步兵军官(校尉),但是,他醉酒却从不误事。
因为他醉酒后从不乱来,以至于睡在酒吧年轻漂亮的老板娘身边,她丈夫都丝毫不介意;大醉中替人写文章,一个字都不需要修改;借着醉酒,躲过了很多次杀身之祸。
醉酒不但不误事,反而成事,古往今来,凤毛麟角。
阮籍代言酒文化,可以使人摒弃偏见,正确认识饮酒的积极意义。
从古代诗词看酒与中国文人

一、古代诗词中的“酒诗词”“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首诗中,写到酒的就有44首之多,首开了我国诗酒联的先河,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酒在宴飨、祝寿等场合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
此后的历朝各代中,酒都是文人诗词题材里的宠儿。
据近人逯钦立先生的统计数字,“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其中年代可考的有40余篇”。
方勺提到:“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有八百首。
”郭沫若亦直言:“李白诗现存1005首,涉及酒的有170首,约占总数的18%;杜甫诗现存1400首,涉及酒的有300首,约占总数的21%。
”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篇有46首,占了总数的15%。
可以说“酒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的《短歌行》)其中名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脍炙人口。
这是一首较早期的“酒诗”,诗人感慨人生苦短,时光如“朝露”转瞬即逝,心中烦忧;但又借酒解忧进而渴望尽早建功立业。
整首诗意境雄浑豪迈,以酒为媒介探索生命的价值所在。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曹丕的思考细腻而富于理性,在这首《善哉行》中执着探求人生真谛的思想理路,不安于物质享乐。
酒所引发的依旧是建功立业的豪情。
陶渊明则在《读山海经》其一中“欢然酌春酒”,抒写辞官后,远离宦海浮沉,享受隐居后的田园之乐。
“盛唐之音”:“今日一樽酒,欢畅何恰恰。
乐天从中来,他人安可知……不叹乡园远,不嫌官职低。
但愿我与你,终老不相离。
”(白居易的《对酒示行简》)诗人与弟弟白简之久别重逢,欣喜若狂,别人不知道他心中的欢畅之情,至于乡园路远官位高低更无须理会。
只有相聚和相聚时的乐饮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酒文化与文人墨客雅致诗礼的交融之地

酒文化与文人墨客雅致诗礼的交融之地酒,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料,与文化息息相关。
它不仅是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代表着人们情感交融和人际关系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酒文化与文人墨客雅致诗礼的交融之地,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景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酒文化的传承。
古人常说:“羲和尝百草,日暮饮于汉宫。
”可见,饮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而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酒是一种能够陶冶情操、激发灵感的媒介。
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不难发现对酒的赞美和倾情。
李白曾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这一句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饮酒与品味美景的快乐与豪情。
苏东坡更是在他的《赤壁赋》中将酒与诗歌、音乐、山水等元素相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富有艺术感的境界。
可见,酒文化与文人的心灵共鸣,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
在中国古代,举行文人雅集、诗礼酒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以文人雅集为例,这种活动多在文人的宅邸中举行,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诗文、品味美酒。
饮酒成为了文雅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这样的场合中,文人往往能够感受到酒的醇香,自然地流露出诗情画意。
同时,在酒的作用下,大家彼此之间的羁绊更加紧密,互相促进着彼此的创作和成长。
一些著名的文人,如辛弃疾、欧阳修,都将酒文化与雅集相结合,举办过许多盛大的宴会,使得酒与文人的关系更加深入人心。
酒文化与文人墨客雅致诗礼的交融之地不仅在于他们的创作和社交活动,也体现在文人们对于酒的态度和风格上。
中国古代文人重视雅正、克己奉公的品质,在饮酒方面也不例外。
文人们都倡导酒的适量饮用,并将之看作是一种清新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们讲究用逸品来品味酒的香醇,将饮酒看作是审美的一种方式。
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文人墨客们将酒与诗礼相结合,使得酒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畅谈人生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文人墨客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的士人阶层。
然而,酒文化与文人墨客雅致诗礼的交融之地仍然存在。
一些喜爱文学艺术的人士,仍然将酒作为一种与文化交融的载体,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与中国古代文人
酒,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中国的文人有很深的渊源。
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中,有无数的前辈先驱倾倒的酒的气质中,他们欣赏酒,他们沉醉在酒中。
酒,给沉醉在它中的人们它自己的气质,它的炽热似火,它的冷酷似冰,它的缠绵如梦,它的柔软如锦缎,它的锋利似钢刀。
它在他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它叫他们力大无穷,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叫他们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叫他们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叫他们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
酒与大部分中国文人有密切关系,密不可分。
文人雅士在酒後或者记下各种酿酒技术,或者写出各种酒诗、酒谈。
於是,酒更丰富了中国人多彩多姿的生活面。
汉魏名士能饮五斗、一石的例子,不胜枚举。
酒席宴饮,猜拳奋臂,叫号喧争,就像战场一般,是为酒战。
两方对饮之际,犹如两军对阵,猜拳行令、即席作歌、赋诗、唱和、起舞等等,都成为酒席之间增添酒趣、闹趣的花样。
文人和酒的渊源极深,并非从魏晋名士开始。
但是像酒占据竹林七贤生活中显着地位,甚至几近生活的全部,却是不容忽视的事。
他们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借酒浇愁、以酒避祸、酒后放狂言以表达对时政的不满,反映了乱世文人的无奈处境。
从此,文人酗酒不再被看成是败德丑行,而被视为风流韵事。
而唐朝诗人似乎都喜欢豪饮,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李白、杜甫,都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
由于中国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的抒情性都很强,酒能使人回归纯洁、本真的人性,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因此令后人对酒、诗、文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浪漫的遐想。
陶渊明喝酒最有酒兴,小饮小舒适,大饮大舒适,再喝多了他会说:“我欲睡眠卿且去”,他可以独酌、自酿,细细品悠然的乐趣。
他的酒兴与魏晋名士「无事常痛饮」,并不相同。
他把酒与文学创作融合为一,有人说他「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
萧统《陶渊明传》载:“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因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
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但他不同于一般的酒鬼,他借酒抒情言志,寄托情怀。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李白喝酒最狂,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喝酒不是一般文人那样小酌,而是狂饮,然后借酒发挥。
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诏书。
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
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高力士正站的皇帝身边。
李白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
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向皇帝请求说允许他把鞋子脱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同意了。
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
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
就是借着酒力,李白把他那足以和他才华媲美气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他博大的胸襟,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对自由的追去,对权贵的憎恶,表现的都是那么的直白。
酒对于李白,也是作为交友旧论诗的最好的调味品。
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
信上写着:“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
”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万家酒店了。
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
我就是汪伦。
”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万家酒店,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
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
又有一回,李白同一位朋友到出门去游玩,遇到了贺知章,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
酒过三杯,开始论诗….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
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
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
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
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
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
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
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
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
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
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
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中国文学史上,酒与诗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文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文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从屈原到嵇康,从阮籍到陶渊明,无不是狂饮之辈,李白更是嗜酒。
在中国文人喝酒嗜酒的一般都是男子,中国古代,文人中女子很少,爱喝酒的女子就更少了,李清照就是个爱酒的女子。
女子嗜酒和男子是有所不同。
男子多是因为怀才不遇或是忧国忧民,女子则多是因为思念寂寞。
李清照喝酒最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因为她要抒发心中的愁绪,又命运多舛,无法排解,只好借酒浇愁.....李清照生于世家,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了她刚柔兼并的性格,从她的夏日绝句等诗可以看出来,加上家人的理解和开放使她有如男子般豁达.加上夫妇两文人朋友众多,丈夫也很开放,大家一起饮酒是很平常的事情,后来,她的丈夫逝世让她非常伤心,便借酒销愁.岂知借酒浇愁愁更愁,她饮酒大概就是这样了.
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饮酒,是中国古代文人同样的爱好。
不论是在哪个年代,不论是所处的阶级地位,爱酒饮酒成了历代文人默认的传统。
酒使他们的心回归纯洁、展现本真的人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才华。
论中国传统文化,就少不了论中国的文人,论中国的文人,就更少不了论中国的酒与酒文化。
酒与中国文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是经过几千年沉淀而来的,我们后世子孙只有用心去品味其中韵味,用心感知其中的奥妙,然后身体力行,将我们的酒与酒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