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教学提纲
家国情怀(历史人物)作文提纲

家国情怀(历史人物)作文提纲
一、烽火岁月中的坚守。
那年代,炮火连天,人心惶惶。
可就有那么一些人,心比天高,胆比海大。
他们坚守着家乡,守护着每一寸土地,用血肉之躯筑起
了抵抗外敌的钢铁长城。
他们的故事,不是传说,是真实的历史,
是永不褪色的英勇篇章。
二、江山代有才人出。
说到历史,你可别以为只有那些打打杀杀才算数。
其实,每个
时代都有那么几个“牛人”,他们或许没扛过枪,没打过仗,但他
们的智慧和创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那
些默默无闻,却又才华横溢的科研家、发明家、文化巨匠。
三、家国情深似海。
话说回来,家国情怀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词汇,它其实就是一
种朴素的情感。
就像你为了家人,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那些
年代,很多人就是这样,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舍弃了小家的温馨
和安逸,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中去。
这种情怀,纯粹而深厚,让人动容。
四、历史的回响。
历史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过去的模样。
每当我们回望那些峥嵘岁月,总会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激励。
那
些先辈们的故事,就像一首首激昂的歌曲,回荡在我们的心间,激
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示儿》的爱国情怀 - 教案

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示儿》的爱国情怀教案一、引言1.1诗词背景1.1.1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1.1.2陆游的生平与创作背景1.1.3《示儿》的历史意义1.1.4诗歌中的爱国主题1.2教学目标1.2.1理解《示儿》的内容与情感1.2.2分析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2.4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1.3教学方法1.3.1讲授法:介绍背景,解析诗句1.3.2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1.3.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感受诗情1.3.4比较分析法:对比其他爱国诗词二、知识点讲解2.1陆游与《示儿》2.1.1陆游的生平介绍2.1.2《示儿》的创作背景2.1.3诗歌的结构与韵律2.1.4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2.2爱国情怀的体现2.2.1诗句中的爱国情感2.2.2与其他爱国诗词的比较2.2.3爱国情怀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2.2.4爱国情怀对现代的影响2.3诗词鉴赏技巧2.3.1如何理解诗句的意义2.3.2如何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2.3.3如何感受诗词的情感2.3.4如何评价诗词的价值三、教学内容3.1诗歌内容解析3.1.1逐句解读《示儿》3.1.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3.1.3探讨陆游的爱国情感3.1.4解读诗歌的艺术特色3.2爱国情怀的讨论3.2.1讨论古代诗词中的爱国主题3.2.2分析爱国情怀在不同时期的表现3.2.3探讨爱国情怀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3.2.4分享个人对爱国情怀的理解3.3诗词鉴赏实践3.3.1鉴赏其他爱国诗词3.3.2分析比较不同诗词的艺术手法3.3.3感受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3.3.4评价诗词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并解释《示儿》的内容。
4.1.2学生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示儿》的历史背景。
4.1.3学生能够分析《示儿》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4.1.4学生能够对比《示儿》与其他爱国诗词的主题和风格。
4.2技能与方法4.2.1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 教案

教案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教案一、引言1.1杜甫生平背景1.1.1生于唐朝盛世,经历安史之乱1.1.2仕途坎坷,关注社会现实1.1.3诗风沉郁,被誉为“诗史”1.1.4家国情怀贯穿其诗歌创作1.2杜甫诗歌的地位与影响1.2.1唐诗代表人物之一1.2.2诗歌内容广泛,反映社会现实1.2.3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1.2.4家国情怀成为其诗歌核心主题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1.3.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感1.3.3深化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认识1.3.4提升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二、知识点讲解2.1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2.1.1沉郁顿挫的诗风2.1.2精湛的诗歌技巧2.1.3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2.1.4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2.2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2.2.1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2.2.2对战争和乱世的悲愤之情2.2.3对英雄和民众的赞美和同情2.2.4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2.3杜甫诗歌的鉴赏方法2.3.1关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2.3.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2.3.3探究诗歌的情感和主题2.3.4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三、教学内容3.1杜甫诗歌作品选读3.1.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1.2《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1.3《北征》:“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3.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2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分析3.2.1《春望》中的忧国忧民之情3.2.2《登高》中的孤独悲凉之感3.2.3《北征》中的忠诚与坚定3.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3.3杜甫诗歌的教学活动设计3.3.1诗歌朗诵与品味3.3.2诗歌创作背景与情感体验3.3.3诗歌意象分析与讨论3.3.4家国情怀主题的深入探讨与反思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4.1.2阅读并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家国情怀4.1.3学习鉴赏杜甫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1.4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对当代的意义和价值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阅读和分析杜甫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4.2.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2.3通过写作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2.4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杜甫诗歌,提高学生的历史和文化意识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尊重和欣赏4.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4.3.3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3.4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杜甫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5.1.2杜甫诗歌中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5.1.3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5.1.4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5.2教学重点5.2.1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5.2.2杜甫诗歌中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和意义5.2.3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阅读和分析能力5.2.4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杜甫诗歌的相关图片和视频6.1.2教学课件:包含杜甫诗歌的文本、背景介绍和鉴赏分析6.1.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诗歌的重点内容6.1.4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杜甫诗歌的朗诵音频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诗歌内容和课堂笔记6.2.2杜甫诗歌选集: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6.2.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合作和分享6.2.4写作材料:用于诗歌创作和反思写作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7.1.2引导学生分享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初步了解和感受7.1.3提出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7.1.4分发杜甫诗歌选集和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7.2诗歌鉴赏与分析7.2.1学生自主阅读杜甫诗歌,标记生词和难点7.2.2教师讲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7.2.3学生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7.3教学活动与练习7.3.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7.3.2学生小组合作,创作诗歌并进行分享和展示7.3.3教师提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7.3.4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7.4.2学生分享对杜甫诗歌的新认识和感悟7.4.3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努力7.4.4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八、板书设计8.1诗歌创作背景与特点8.1.1安史之乱与杜甫生平8.1.2诗歌风格:沉郁顿挫8.1.3诗歌主题:家国情怀8.1.4诗歌影响:诗史地位8.2诗歌鉴赏与分析8.2.1《春望》解析8.2.2《登高》解析8.2.3《北征》解析8.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8.3教学活动与练习8.3.1诗歌朗诵指导8.3.2创作练习:写一首诗8.3.3分析练习:意象与情感8.3.4讨论主题: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九、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1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9.1.2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9.1.3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阅读感悟9.1.4准备下次课堂的诗歌分享9.2分析作业9.2.1比较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风格9.2.2分析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反映9.2.3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9.2.4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国情怀的短文9.3创作作业9.3.1以杜甫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9.3.2绘制一幅与杜甫诗歌情感相符的画作9.3.3编写一个小剧本,展现杜甫诗歌中的场景9.3.4制作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电子杂志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程度10.1.2教学方法和活动的有效性10.1.3学生参与度和兴趣的提升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杜甫诗歌的其他主题10.2.2研究杜甫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10.2.3比较不同时期的杜甫诗歌风格10.2.4结合现代背景,探讨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与重点(五):这一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因为理解杜甫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以及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的内涵,是本课程的核心。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17讲 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教案

【一】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二】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本课的经典原文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经典原文: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二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 兴亡荣辱 民族往来
教学目标
1.了解历代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与故事,剖析其中的价值追求
2.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中国人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
教学难点
注意汲取和发扬家国热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难,却总是能够转危为安,焕发生机,表现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从何而来?它源自一份深广磅礴的家国情怀。历代中华儿女无不对家国怀有拳拳之心,他们以国为家,舍家为国,展现了深厚的爱国精神、博大的民族心胸和热切绵长的乡土情怀。这样的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部分,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不朽凝聚力。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汲取和发扬这样的精神传统,为我们的人生之梦和民族的复兴之梦注入精神动力吧!
初中文言文家国情怀教案

初中文言文家国情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2)家国情怀的理解;(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句理解;(2)家国情怀的深度把握;(3)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家国情怀;(2)介绍课文背景,作者简介,为学生朗读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讲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3)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总结讨论成果,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巩固学习成果;(2)布置文言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3)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3.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4. 学生课后练习的成果,包括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心得体会的深度。
《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优秀教案

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1. 读懂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2. 体会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感,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揭示新课A: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组爱国诗词”,去感受古人的爱国情怀。
A:第一位要认识的诗人是宋代的“林升”,请XXX读一读诗人的简介。
其他孩子仔细听。
A:《千家诗》《东瓯诗存》都有收录此首诗,可见《题临安邸》是林升创作生涯的一首经典。
请翻到课本50页,齐读这首有名的《题临安邸》A:谁愿意来完整的说说你从“诗题”中得到的信息。
二、品“美”A:临安即是现在的“杭州”。
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向往的一个“风景名胜之地。
诗歌中那一句是描写杭州“美景”的?A:结合注释和课文的插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美吗?美,那请你读读。
)A:(读的真美,我也先去看看)还不够美,那我们再去欣赏欣赏。
看:青山绿水、亭台楼阁,山环抱着楼、楼依靠着山、山山水水让人陶醉,这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
A: 人们到这儿“不光可以饱览美景还可以做什么(多么惬意啊”!)A: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A: 这儿的“几时休”怎么理解?完整的说说句意。
A:自古以来人们努力创造、辛苦的劳动,不就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美好的生活吗?“林升”为什么会说“几时休”此处的问号又是再“质问”谁呢?A:读到这儿,孩子们知道林升在“质问”谁了吗?三、悟“情”A:我们接着往下读,去看看这群权贵到底在干嘛?A:这里“游人”代指的(“权贵们”旁批)A:读到“暖风熏得游人醉”这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此处的“醉”字和平时我们看到大人“喝醉酒”的“醉”是否一样?有何区别?A:说得真好!是啊,此处的“醉”字,并非权贵们一两天的醉,而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醉生梦死的状态。
通过这个“醉”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又听到了什么?A: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贪图享乐的权贵们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A: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A: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感教案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感教案一、引言1.1 诗词与家国情怀的关联1.1.1 诗词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其中家国情怀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主题。
1.1.2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国家和家园的深厚感情,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1.1.3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爱国情感的重要性。
1.2 诗词中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1.2.1 描绘家国美景,表达对家园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2.2 歌颂英雄事迹,展现对国家和民族的敬仰和赞美。
1.2.3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担忧。
1.3 诗词中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1.3.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1.3.2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3.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主题2.1.1 诗词中常见的家国情怀主题包括对家园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自豪等。
2.1.2 家国情怀主题在古代诗词中尤为突出,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和家园的深厚感情。
2.1.3 家国情怀主题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2.2 诗词中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2.2.1 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描绘美景、抒发情感、运用比喻和象征等。
2.2.2 描绘美景可以表达对家园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抒发情感可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和担忧。
2.2.3 运用比喻和象征可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家国情怀更加深刻和生动。
2.3 诗词中家国情怀的案例分析2.3.1 以《登高》为例,分析其中描绘家国美景、抒发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
2.3.2 以《满江红》为例,分析其中歌颂英雄事迹、表达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
2.3.3 以《将进酒》为例,分析其中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内容3.1 古代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1.1 介绍古代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和表现手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是一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尊、自豪的一种情感体验。
作为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改革,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知,激发并培养其爱国情怀。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1.突出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突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伟人,如秦始皇、刘邦、汉武帝、岳飞、文天祥、郑和等人物,通过传记形式深入了解其为国家、民族所做出的贡献。
同时,还要介绍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活力和创造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强调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影响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了解国家的兴衰、演变和进步,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辉煌、唐朝的盛世、宋朝的科技革新、明朝的海上贸易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发展史实,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加深对祖国事务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祖国的繁荣充满敬意和自豪感。
3.关注现代国家的壮丽进程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中国现代史的介绍,特别是近代中国的抗战史和建国史。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感受到祖国的坚定意志和伟大力量,将这些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对祖国发展壮丽进程的自豪感。
同时,还应关注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其对祖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1.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社会,媒体的普及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
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
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
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著深情。
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如其《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精通音乐,由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
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
”他着力于自然山水的创作,寄托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空明、宁静的自然美抒发了自己的爱景、爱物、爱国情思。
天才诗人——李白
一生充满神奇色彩的天才诗人李白,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性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祖国壮丽奇景,又有标举风韵神情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他的诗情诗境美不胜收。
李白以独有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国人,他为我国盛唐的丰富文化背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宝贵诗篇。
他的诗歌具有溢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旷世奇才,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几乎无人可及,但就这一点,他就是我国的文学国宝级人物。
我非常喜欢李白洒脱豪迈的文学艺术人生,更喜欢他那或超然意趣、或慷慨激昂、或大气磅礴的绝妙诗句。
如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之豪壮气概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具有一气贯流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如抒情喷发式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宋代词人——苏轼
苏轼即苏东坡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诗、文、词均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全集》等。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他的散文如《记承天寺夜游》,记述各种见闻和感受,涉笔成趣,处处生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他的诗如《惠崇春江小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他的词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文人,苏轼的浩然正气,广漠绵邈的覃思深虑,情感复杂的精神生活,常通过此类作品表现出来。
苏轼是具有爱国忧民的中国文人代表,他的思想及文学作品对后世具有很深的影响。
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宋代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他的“稼轩词”充分体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他的词一举南下,发扬光大,再加上当时渴望恢复的民情国事,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曾率五十名骑兵,生擒了叛徒张安国,如他的词《鹧鸪天》所写: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寄情山水,壮心不已,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抗金激情,如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辱,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度以恢复中原自任。
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同时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