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作文【高中高三6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第一,身披板甲但必先了解人心《三国演义》中诸位名将在征战中展示出了各自的卓越能力,有的英勇顽强、有的谋略过人,但都有一项共同的要求:具备洞察人心的能力。
著名的许褚,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十分粗鄙愚钝。
虽然被视为一个门外汉,许褚却熟悉士兵的心理,能够在战场上激励士气、稳定局面。
在这一点上,他的能力比许多有才华的将领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他了解的是人性。
因此,无论是对于军事领域还是商业领域,了解人心乃是用人之道的根本。
第二,视实绩为唯一标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是最值得借鉴的。
在他看来,任何人才都必须先走上动手做的道路,只有在经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重用。
而这种用人法则,最终使得曹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成为当时金戈铁马的强国。
若在用人上,只看重学历背景、职称头衔,而忽略了实际表现,那么用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只有在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坚持考察人才实际表现,才能真正解决用人之道的难题。
第三,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以信义为本、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人,他的招才收人秉持着这份原则,最后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历来强调“人以信为本”,实际上便是在传递这一信息: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机构,人之间的交流都需要信任的基础,而且任何一种“短视行为”都可能严重损害用人信誉。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一旦失去信份,便难以在用人市场立足。
因此,以道德、尊重、信任作为用人之道的核心准则,是任何企业、国家、机构应牢记的智慧。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虽然是历史书上的故事,但随时间推移却愈发证明了它的价值。
综合来看,《三国演义》共传达出三条精髓的思想:了解人心,视实绩为唯一标准,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
对于今天的社会,这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原则。
谈三国人物作文6篇

谈三国人物作文6篇谈三国人物作文篇1三国,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时代,《三国演义》,一本讲述眼界、人格的书。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它时,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感动了。
那里面,我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爱才如命的曹操;聪明机智的周公瑾还有武艺高强的赵云。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关羽关云长了。
我喜欢关羽的忠义。
当曹操为了让它降曹,封官赐宝,还把最心爱的赤兔马赐给了他,但是关羽却始终忠于刘备,没有丝毫降曹之意。
最后,关羽得知刘备所在之处,丢下曹操所赐的高官厚禄,金银珠宝,毅然弃曹而寻刘备。
从这个举动中,让我感受到了关羽忠于蜀国,重义轻利的好品质。
我喜欢关羽的勇猛。
当董卓的大将华雄出战时,连斩袁绍两员大将,袁绍问众将:“谁敢出战?”众将无言。
这时,只听关羽在大喊:“我能斩华雄,如不能斩了华雄,甘当兵法!”曹操斟了一杯热酒,请关羽饮下,关羽说:“待我割下华雄的头,再饮酒。
”说罢,冲了出去。
袁绍和曹操只听鼓声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关羽手里拿着华雄的头颅,朝大殿一扔。
众将震惊,曹操连忙捧起那杯热酒,关羽一饮而尽,那酒还热着呢!从这个举动中,我感受到了关羽的勇猛。
从关羽身上,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我懂得在名利面前,不能心动,在危险之际,要挺身而出,总之,要时刻忠于祖国。
谈三国人物作文篇2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一员大将?有勇无谋的吕布、奸险毒辣的曹操、阳奉阴违的司马懿、没有主见的袁绍、软弱无能的刘禅、一夫当关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只会调兵谴将的周瑜,还是黑脸的张飞?我最喜欢的人物,他一尺九,赤红色的脸上长着长长的胡须,他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
我相信经我这么一说,你们都知道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了。
没错,他就是有武圣之称的——关羽了。
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武艺高强。
一次,曹操带着十八路诸侯去讨伐董卓,可十八路诸侯却被董卓派去驻守在汜水关的上将华雄截住了,十八路诸侯派了许多大将去杀华雄,没想到反而被华雄杀了。
谁才是三国中的真英雄作文

篇1:论三国真英雄作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此话出自曹操之口。
如果按照这句话的标准来衡量,那《三国演义》中谁是真正的英雄呢?关羽确实是武功盖世,十分讲义气,曾有过“温酒斩华雄”和“过五关斩六将”等辉煌业绩,史称“义绝”。
但他骄傲自满,不能论英雄。
张飞勇猛无比,但缺少谋略,性情暴躁,经常贪杯误事,也不能论英雄。
曹操虽有谋略,胸怀大志,且能笼络人心,广纳贤才,但他私心太重,疑心太浓,奸诈狡猾,史称“奸绝”。
所以,曹操也并非真正的英雄。
而孙权不图进取,周瑜嫉贤妒能,他们都谈不上真英雄。
话说诸葛亮在隆中立下安邦定国的大志,勤学经邦济世的本领,未出山便知天下三分的大势,真是深谋远虑。
他辅佐刘备时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舌战群儒”、“智取汉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其中,《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更说明诸葛亮智勇双全,知天知地知人心。
如此好男儿,正是英雄本色,连聪明绝顶的周瑜都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再说刘备是汉室后代,眼见汉朝将要灭亡,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便举事谋天下以救苍生。
他才识过人,虽在谋略方面稍逊曹操一筹,但他用人有方,敬贤重才,使天下众多有才干的人都投奔到他的旗下。
因此军威大振,最终在劣势中建立蜀国,与孙权的吴国和曹操的魏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如此出众之人,难道不是真英雄吗?真正的英雄,首先要志向远大,其次要智谋超人、胆识过人,再次要用人有方。
由此可见,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真英雄非诸葛亮和刘备莫属了。
篇2:论三国英雄作文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满天星斗般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
可谓是天下无敌。
可是又有谁能力盖群雄,天下无双呢?关云长狂妄自大,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张飞脾气暴躁,贪杯误事,惨死于营帐之中;周瑜年少有为,却小肚鸡肠,被诸葛亮气死在了长江边;司马懿疑神疑鬼,优柔寡断,诸葛亮一个空城计就将他的四十万大军吓退了几十里,为后人所耻笑;吕布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但他三易其主,毫无信义,又贪酒好色,好大喜功,只是一个勇而无信的人。
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2017-05-09在谈论到人才”这个话题的时候,结论总是常谈常新的,因为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不断变化。
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也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需要才能,更需要有品德修养。
如果一个人有才而没德的话,那不仅仅会害了任用他的人,更会害了他自己,而一个人有才也有德的话,就会得到使自己的任用他的人双方都受益。
在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以说是会聚了形形色色的人才。
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告诉了我们关于各种人才和他们品德给他们带来的福和祸就像吕布一样,尽管他神力过人,在战场上杀敌十分勇猛,但是最后却被身边的人背叛落了个白门楼斩吕布”的结局。
是什么使这样一个猛将落了这样个下场?或许是和他的品德有关吧,吕布是个出尔反尔的人,他先是因为财力背叛丁原投奔董卓,后又因为美色背叛董卓。
对于一个出尔反尔、两次背叛主人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如果任用不慎的话就会害了自己,谁还会用他呢。
而像关羽一样,他不仅才能出人,而且品德高尚,他虽然落如了曹操的手里,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曹操与赤兔马、锦袍相
赠,但是他仍然不忘桃园三结义的刘皇叔。
这样对之人忠心耿耿的人才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忠义双全的武圣。
一个对自己主人忠贞不渝的人才会得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
一个人可以无才,但不可以无德。
如果把才比作是刀刃,那么德就是刀柄,没有了德,就像刀没了刀柄,这把刀谁用了就可能害了谁;只有才德兼备,才像刀刃加上刀柄,才可以运用自如,才是一把宝刀。
文章。
★《三国演义》的人才论作文_读后

★《三国演义》的人才论作文_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人才论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巨著,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
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魏国有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在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
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合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张辽也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
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
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也正如此,资源优势雄厚方能统一世界。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一些关于用人之道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展开探讨,分析书中的角色形象,归纳出对用人之道的启示。
书中塑造了一些具有过人智慧和能力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用人方面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领袖,他重用荀彧、郭嘉等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曹操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他懂得用人之道,知道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和性格来分派任务,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在书中,曹操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善于用人,才能使团队更加强大。
书中也塑造了一些不善于用人之道的人物形象。
刘备虽然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但却常常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在书中,刘备多次失去了机会,错失了用人之道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备的不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使是有着高尚情操的人,如果不善于用人,也会在领导中失去先机。
书中还塑造了一些以智谋和谋略见长的人物,他们在用人之道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诸葛亮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通过精妙的用人之道,使得蜀汉能够在三国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告诉我们:在领导中,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善于用人将为团队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人之道,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其用人之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领导者从中也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善于用人,善于发现和激发每个成员的潜能,能够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
要善于分辨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安排合适的工作,从而使组织迅速成熟壮大。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用人之道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用人之道水平,为团队的成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关于三国人物高二作文5篇

关于三国人物高二作文5篇关于三国人物高二作文1《三国演义》,人物很多,诸葛亮神机妙算,张飞勇猛无比,曹操奸诈多谋,这些人物各个让人不能忘记。
书中描写的人物大约有四百多位,其中生动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
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还有武将,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一个个栩栩如生。
其中,我认为称的上大智的有:诸葛亮、周瑜、曹操、司马懿。
不过这四个人都有指致命的弱点:诸葛亮太过于谨慎,周瑜心胸狭窄,曹操疑神疑鬼,司马懿阴险。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曹操。
曹操是大智大勇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敢作敢当,是非分明。
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曹操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董卓一直认为曹操是他的心腹,虽然董卓对曹操很好,可董卓对天下百姓却坏透了。
有一次,董卓带人出城打猎,村民在赶集,他恶性大发,将男女老少全都包围起来,将男的全杀了,一片混乱,血流成河。
曹操看不过去,众将也是恨之入骨,可都是敢怒不敢言呀!曹操暗地里和王允商量,王允将七星宝刀给了曹操,让他去行刺董卓。
可是没有杀成,到害的曹操把宝刀献给了董卓。
曹操这次没杀成,但他是非分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让我十分佩服曹操。
曹操虽然有远大的志向,可是他有致命的弱点:太过多疑,就因为这个,他错杀了他的伯父。
曹操的伯父吕伯奢好心收留了曹操,他去镇上买了点酒菜,可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曹操以为他去报了官,就杀了吕伯奢全家。
曹操虽然凭他的智慧收回了许多失地,可也有失策的地方呀!比如有一次,曹操听了庞统的计策,将军中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觉得心里才踏实多。
可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却对大家说如果吴军要用火攻,我们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在一起,到时侯不是一条船也跑不掉了吗?而曹操说现在是在深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假如他们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吗?晚上,黄盖登上火船,乘风而行。
曹操在在大船上观望,曹操心想一定是黄盖带着粮食来投靠,于是便命人去查看。
而黄盖的船行驶的速度快,一个劲的向曹操这边驶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在谈论到“人才”这个话题的时候,结论总是常谈常新的,因为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不断变化。
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也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需要才能,更需要有品德修养。
如果一个人有才而没德的话,那不仅仅会害了任用他的人,更会害了他自己,而一个人有才也有德的话,就会得到使自己的任用他的人双方都受益。
在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以说是会聚了形形色色的人才。
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告诉了我们关于各种人才和他们品德给他们带来的福和祸
就像吕布一样,尽管他神力过人,在战场上杀敌十分勇猛,但是最后却被身边的人背叛落了个“白门楼斩吕布”的结局。
是什么使这样一个猛将落了这样个下场?或许是和他的品德有关吧,吕布是个出尔反尔的人,他先是因为财力背叛丁原投奔董卓,后又因为美色背叛董卓。
对于一个出尔反尔、两次背叛主人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如果任用不慎的话就会害了自己,谁还会用他呢。
而像关羽一样,他不仅才能出人,而且品德高尚,他虽然落如了曹操的手里,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曹操与赤兔马、锦袍相赠,但是他仍然不忘桃园三结义的刘皇叔。
这样对之人忠心耿耿的人才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忠义双全的武圣。
一个对自己主人忠贞不渝的人才会得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
一个人可以无才,但不可以无德。
如果把才比作是刀刃,那么德就是刀柄,没有了德,就像刀没了刀柄,这把刀谁用了就可能害了谁;只有才德兼备,才像刀刃加上刀柄,才可以运用自如,才是一把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