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凯迪公司锅炉掺烧菌棒试验方案
锅炉性能试验方案

2t/h实验炉性能测试实验方案月10年2016.目录1前言 (1)2设备概述 (1)3实验目的 (3)4实验依据 (4)5试验工况设置 (4)6测量项目及方法 (5)7实验仪器、仪表校验 (6)8实验条件及要求 (6)9实验内容及方法 (7)附表1实验所需仪器及材料 (8)附表2电脑记录数据清单 (9)1前言哈尔滨华氏海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煤污染物节能减排实验室新建2t/h蒸汽试验锅炉,锅炉为双锅筒纵置链条炉,采用D形布置,尾部受热面采用铸铁空气预热器及热管相变换热器,单炉膛单侧送风,室内布置,固态排渣。
设计煤种:二类烟煤。
采用垂直提升机和刮板机上煤。
本方案为锅炉性能试验的指导性文件,制定了试验的方法及为确保测试精度所应采取的测试手段。
2设备概述2.1本工程装设1台2t/h蒸汽锅炉。
锅炉为双锅筒纵置链条炉,采用D形布置,尾部受热面采用铸铁空气预热器及热管相变换热器,单炉膛单侧送风,室内布置固态排渣。
设计煤种:二类烟煤。
采用垂直提升机和刮板机上煤。
2.2锅炉出口蒸汽参数为0.7MPa/300℃锅炉主要参数见下表表1 锅炉主要特性汇总额定蒸汽流量 t/h 2.0(0.3/1.7)300 蒸汽出口温度℃0.65 MPa( 蒸汽出口压力表压)100.0 给水温度℃0.9 给水压力MPa() 表压378 计算燃料消耗量 kg/h3324.01 kw/m 炉膛容积热负荷3466.41 炉排面积热负荷kw/m908.02 炉膛出口温度℃1587.2 理论燃烧温度℃80 排烟温度℃10℃冷风温度.热风温10082.89%锅炉效燃料分析2 表46.55 收到基碳3.06 收到基氢6.11 收到基氧0.86 收到基氮1.94收到基硫32.48收到基灰份9 收到基水份%17693低位发热值 kJ/kg干燥无灰基基%挥发份 38.53 表燃料分析4.391 设计余量排烟热损失%% 0.0000固体未完全燃烧热7 损失锅炉效率%% 82.89气体未完全燃烧热1 保热系数 / %损失 0.959378 3.5 kg/h 散热损失总燃料消耗量%352.8 灰渣物理热损失1.219 % kg/h 计算燃料消耗量空气及烟气容积4.8104 RO2理论容积NM3/kg NM3/kg 理论空气需要量0.8822NM3/kg NM3/kg 理论容积N2理论容积3.8071 H2O 0.52873实验目的性能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考核锅炉的性能是否达到计算值的标准,主要试验以下内容:在下述工况条件下,锅炉保证热效率82.89%(按低位发热量)1)燃用设计煤种2)大气温度不低于10℃3)过热蒸汽温度应在280℃~320℃之间。
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方案

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1、消除在煤泥使用量加大后造成锅炉床温下降的现象;2、改变目前二次风风压、一二次风配比等参数,试验其是否能对加大煤泥用量产生积极作用。
二、组织机构及分工组长:马瑛成员:崔彪殷勇王鹏军李军龙马战强张慧斌郭慧军许红卫各值长各锅炉运行班长分工说明:组长:负责本次调试的全面工作;运行车间:负责锅炉的稳定运行,同时做好试验记录。
具体由殷勇、崔彪、王鹏军和炉运行班长负责;燃料车间:负责输送合格的煤泥(控制煤泥水份在30%--35%之间、煤泥系统能满足运行要求),并按要求调整好入炉固体燃料热值及粒度。
具体由李军龙负责;检修车间:负责锅炉主辅设备的正常维护及异常设备的抢修。
具体由许红卫负责;生技室:负责对各值长生产环节的协调。
具体由郭慧军负责;安监室:负责试验期间现场安全监督工作。
具体由马占强负责。
三、试验开始前应具备的条件3.1 锅炉燃烧稳定床温:控制在930~950℃、差压:控制在8.5~8.8Kpa、负压:维持在-50pa、一次风量:保持在130k m3/h、返料风机:母管风压保持在20-22Kpa、其它参数确保在规程允许范围内。
3.2 四台煤泥泵正常运行,煤泥水份控制在30%--35%,入炉固体燃料热值及粒度合格。
3.3 锅炉的除灰设备运行正常。
3.4 除渣设备3.4.1 两台冷渣器运行正常。
3.4.2 1#、2#链斗运行正常。
3.4.3 放渣管保持畅通。
现场捅渣工具及人员防护设备完好齐全。
四、试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4.1 锅炉专业在试验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燃烧调整。
要以安全稳定运行为主。
严格控制各参数底限。
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试验,确保锅炉稳定燃烧。
4.2 锅炉要做好一台突然停止运行时的事故处理(一般当一台煤泥泵故障停止时,锅炉运行工与煤泥值班工做好联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它煤泥泵的用量增加,如其它煤泥泵的泵送次数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增加煤量,以防灭火)。
4.4 床温在低于920℃时应尽快采取开放料门放灰、放低炉床差压和减小煤泥用量来提高床温。
电厂锅炉掺烧试验总结

燃煤掺烧试验总结一、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掌握各煤种在不同负荷、不同掺烧比例及燃烧调整情况下的结焦特性、燃尽性能,为燃料采购及锅炉燃烧调整提供依据。
二、试验前的煤质及设备现状1、煤质情况(1)入炉煤在灰熔点、水分等指标上严重偏离设计煤种,致使锅炉结焦严重,甚至发生#2炉被迫停运的事故。
(2)入厂煤矿点多、各矿点煤质相差较大,与露天煤掺烧,使入炉煤煤质变化大、无法准确区分各矿点煤质的优劣。
2、设备情况(1)#1(A层未调整)、2炉切圆调整后,水冷壁结焦情况比去年同期明显减轻,但屏过及遮焰角部分结焦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2炉停炉后,屏过处仍有大块结焦。
(2)由于只有前、后墙设有看火孔,受安装位置限制,只能观察到左右水冷壁、喷燃器附近有限面积、前屏部分区域结焦情况,其它部位的结焦无法直接观察,因此必须根据炉膛出口烟温、减温水流量以及捞渣机落焦情况综合判断炉膛结焦状况。
三、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为保证试验安全进行,根据以往调整经验,吸取#2炉被迫停运的教训、结合现场实际,制定了以下措施:1、成立了掺烧试验小组、制定了掺烧试验措施2、与物资公司协商确定了掺烧矿点顺序表3、燃料专业制定了确保掺配比例稳定的措施4、对掺烧煤种进行了灰熔点及灰成分化验,并对其结焦特性进行了分析,作为试验开始的调整依据。
试验用煤结焦特性对照表注:RT=(T2+4T1)/5RT<1149℃易结焦1149<RT<1343℃中度结焦RT>1343℃不结焦SiO2%= SiO2/( SiO2+ Fe2O3+CaO+MgO)*100% 50%--64% 严重结焦65%--72% 中度结焦73%--80% 不结焦四、各煤种掺烧情况1、陈兴远+准东混煤时间7月7日—7月12日掺烧比例5:5陈兴远的软化温度为1210℃,按灰熔点属于中度结焦煤种,按灰成分计算属于不结焦煤种。
试验开始采取平均配风,试验期间,炉膛无结焦现象,其中#1炉炉膛出口最高温度为825℃(蒸发量424.6t/h),一、二级减温水调门开度在50%以下;#2炉炉膛出口最高温度为815℃(蒸发量431t/h),一、二级减温水调门开度在50%以下,飞灰及炉渣可燃物呈上升趋势。
锅炉施工过程检试验计划

R
质量评定资料
锅炉质量控制与检验计划
序号
控制项目
检验内容
检查方法
工程标准/规范
质量控制与检验
呈交见证资料
类别
停点
见证点
1
施工准备
1、设计图纸技术条件及合理性的审核
审阅图纸
相关标准
A
R
图纸审核汇记录
2、工艺文件正确性,完整性可行性,先进性的审核
审阅图纸
相关标准
A
工艺文件
3、焊接工艺评定中各参数据的审核
6
管道中间检查
试压前检查系统的完整性、正确性及质量隐患,资料完整准确
现场检查
审阅资料
GB 50235-2010
DL 5190.5-2019
A
R
记录技术文件
7
管道试验
1、管道压力试验压力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分级缓慢升压,目测焊缝、法兰密封面及管子无泄漏和变形,不降压,试压后及时排除积水
现场检查
审阅资料
工艺管道质量控制与检验计划
序号
控制项目
检验内容
检查方法
工程标准/规范
质量控制与检验
呈交见证资料
类别
停点
见证点
1
施工准备
1、设计图纸技术条件及合理性的审核
审阅图纸
相关标准
A
R
图纸审核汇记录
2、工艺文件正确性,完整性可行性,先进性的审核
审阅图纸
相关标准
A
工艺文件
3、焊接工艺评定中各参数据的审核
检查评定报告Biblioteka 现场检查审阅资料A
H
R
管道压力试验记录
2、中间交接时检查工程漏项;质量;检验;记录;报告;试验记录;报告及资料的完整性
锅炉燃料掺烧方案及制度

锅炉入炉燃料掺烧方案及制度一、目的我厂入厂燃料比较多有稻糠、稻壳、树皮、苇渣、锯末、竹屑、药渣等,热值从3500cal/g 至600cal/g 等不等,粒度从粉末状的稻糠到300mm 长的树皮等,为了更好的使锅炉能稳定燃烧,不灭火不爆燃(稻糠过细其在炉内停留时间段,容易在炉膛及尾部烟道爆燃),特制订本方案。
二、掺烧比例稻糠、稻壳、棉花壳(碎树皮、棉花杆):2:4:4 稻糠、稻壳、碎树枝:2:3:5由于我厂的燃料比较杂,热值等变化较大,掺烧的比例当班值长、主值可根据燃料的实际情况予以实际的调整三、混料的方式及地点1、混料地点一般在大干料棚进行,把稻糠(稻壳)同碎树皮等平行交替卸下后,装载机垂直于料线把从大干料棚东侧向大干料棚的西侧收堆,在收堆过程中铲车斗抬起高度宜不使稻糠容易产生扬尘为宜。
2、小干料棚空旷时,也可在小干料棚北侧入口处进行。
四、转运路线路线一:削片机出料皮带处→小干料棚北侧入口处路线二:削片机出料皮带处→大干料棚→按比例掺混→小干料棚北侧入口处五、责任人料场站长:料场管理员:料场掺料司机:料场转运司机:六、监督机制1、燃料掺混均匀性的监督:燃料掺混均匀与否进入锅炉后,炉温的变化可以表现出燃料的变化,因此,当班的值长、锅炉主值等作为掺烧执行过程中的首要的监督人员,值长有权考核铲车司机及料场的掺料2、转运路线掺料方法的监督:燃料的转运一般在白班机中班进行,料场站长、副站长及料场管理员是燃料转运车辆规定路线转运的安排的人员,对转运车辆的路线予以监督及考核。
七、考核办法1、燃料掺混不均的考核:当班如果因燃料掺混不均,造成床温忽高忽低的现象时,考核当班的上料司机及料场管理员。
由于上料不均造成炉温过低投油枪助燃时,考核当班上料司机200元;由于上料不均造成过高,经司炉多方调整后造成分离器堵塞时,考核上料司机300;由于上料不均匀造成皮带压死,无法启动的考核上料司机100元。
2、掺混料方法及转运路线的考核:在掺料过程中若造成粉尘大量扬起的考核掺料司机200元;未能按照要求的比例及方法掺料的,考核掺料司机100元;发现掺料方法及比例不符合要求的相关监督人员未能及时纠正的,发电部长考核相关监督人员100元。
锅炉性能试验方案

#2炉性能试验方案编制:校核:审查:批准:1前言为获取SCR烟气脱硝改造、空预器改造和引风机改造设计所需的锅炉运行参数及相应设备性能,xxxxxx电厂特委托XXX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2炉的锅炉热效率、空预器性能、省煤器出口烟气参数、引风机进/出烟气参数、FGD增压风机进/出口烟气压力、烟囱进口烟气压力等项性能测试。
本方案是各项热力项目测试的指导性文件,制定了试验的方法及为确保测试精度所应采取的测试手段。
2测试依据➢《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 10184-1988);➢《入炉煤样品的采取方法》(DL/T 567.2-1995);➢《飞灰和炉渣样品的采集》(DL/T 567.3-1995);➢《入炉煤、飞灰和炉渣样品的制备》(DL/T 567.4-1995);➢《飞灰和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DL/T 567.5-1995);➢《锅炉机组性能试验规程》(ASME PTC4.1);➢《电站锅炉风机现场试验规程》(DL469-2004 B类试验);➢《电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GB/T13931-2002);➢《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技术协议及有关联络会议纪要。
3测试内容及方法3.1 测试内容(1)100%、80%、70%负荷工况下锅炉热效率试验;(2)100%、80%、70%负荷工况下空预器性能试验;(3)100%、80%、70%负荷工况下电除尘器性能试验;(4)100%负荷工况下省煤器出口烟气参数测试(流量、温度、成份、负压等);(5)100%负荷工况下引风机进口烟气参数测试(流量、负压、烟温);(6)100%负荷工况下引风机出口烟气压力测试;(7)100%负荷工况下增压风机进/出口烟气压力测试;(8)100%负荷工况下烟囱进口烟气压力测试;(9)入炉煤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发热量分析及可磨性指数分析;(10)锅炉入炉煤灰成份分析。
3.2 测量项目及方法3.2.1 锅炉反平衡炉效、空预器漏风3.2.1.1 排烟温度测量测量方法:排烟温度的测量按等截面网格法布置热电偶。
锅炉水质化验操作规程范文

锅炉水质化验操作规程范文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锅炉水质化验的操作过程,确保锅炉水质安全稳定,保证锅炉的正常运行。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锅炉,包括工业用锅炉和民用锅炉。
二、设备和试剂准备1. 化验设备:玻璃仪器(烧杯、量筒、试管等)、电子天平、锅炉水样采集器等。
2. 试剂准备:锅炉水样预处理试剂(硫酸、氯化铵等)、水质分析试剂(PH试剂、硬度测试剂等)。
三、操作步骤1. 锅炉水样采集a. 先关闭锅炉的给水阀,排空锅炉内的水,待排空完毕后,关闭放水阀。
b. 在锅炉的不同位置采集水样,使用锅炉水样采集器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
c. 用电子天平称量水样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 锅炉水样预处理a. 将采集的水样倒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硫酸和氯化铵,使水样中的杂质沉淀下来。
b.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水样,使预处理试剂充分混合。
c. 等待沉淀物沉淀完全,并倒掉上清液,保留沉淀物。
3. 水质化验a. PH值测试:取预处理后的水样,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水样的PH值。
记录下测试结果。
b. 硬度测试:取一定量的预处理后的水样,加入硬度测试剂,根据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测试,记录下测试结果。
c. 氯离子含量测试:取一定量的预处理后的水样,加入氯离子测试试剂,根据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测试,记录下测试结果。
d. 溶解氧含量测试:将水样倒入试管中,封闭试管,并用溶解氧测试仪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记录下测试结果。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1. 对于测试结果明显偏离正常范围的数据,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2. 通过对多次水质化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判断锅炉的水质是否稳定。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锅炉的水处理设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在进行水质化验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以避免与试剂接触导致伤害。
2. 在处理锅炉水样时,必须注意防止水样的溅出,以免造成污染或伤害。
3. 操作过程中,严禁将试剂或处理后的水样倒入下水道或自然环境中,应妥善处理废液和废弃物。
锅炉水质检验制度-试验方法

锅炉水质检验制度1、总则为了有效地指导对锅炉水质的检验工作,以使锅炉水质的各类指标符合规定,确保锅炉使用时到达安全、经济、环保的目的,并根据本梁场所使用的锅炉特点,特制定此《锅炉水质检验制度》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直流蒸汽式锅炉且额定出口蒸汽压力P为(1.0-2.5)MPa之间并采用锅外水处理的工艺方法。
此制度规定了对锅炉水质的检验程序、检验项目、试验方法及验收标准。
3、主要引用标准GB1576-2008《工业锅炉水质》4、检验程序锅炉使用前由水质化验员对原水成分进行相应的化验,使用中对锅炉水进行化验,化验完后正确填写水质化验记录。
当检验结果不合格时及时向锅炉负责人通报化验结果,提出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并上报有关领导。
5、锅炉水的检验项目与指标锅炉首次投入使用前首先对所用的原水水质进行化验,主要化验项目:硬度、PH值、氯离子含量。
根据锅炉的使用频率制定原水化验周期为每月一次。
原水的检验指标不做要求,但根据其检测结果可以为原水的处理工艺进行指导并为得到优质的给水提供保障。
给水是直接进入锅炉的水,水质化验员必须对给水进行严格的化验,本梁场采用的是井水,其主要的化验项目:硬度、pH值、氯离子含量。
每工班测定一次,认真记录化验结果,并根据化验结果对锅炉水进行处理。
我梁场蒸养用的锅炉是直流蒸压锅炉,锅炉水质指标如下表:若PH值检测结果不在10-12之间,则需往锅内加入NaOH化学药剂调节PH 值;若氯离子和硬度超出要求,应对炉水进行排污,清除锅内有害杂质,每次排污以降低锅炉水位25-50mm为宜。
6、水质分析方法6.1试剂的纯度应符合GB/T6903的规定;分析实验用水应符合GB/T6682二等级水的规定。
6.2标准溶液配制和滴定的方法应符合GB/T601的规定。
6.3水样的采集方法应符合GB/T6907的规定。
6.4水质分析的工作步骤按DL/T502.1规定的次序进行。
平行实验的测定次数符合GB/T6903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河电厂锅炉试验掺烧菌棒方案
编写:
审核:
批准:
五河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一日
目录
1.概述 (1)
2.试验要求 (1)
3.五河电厂现状 (1)
4.试验组织结构 (1)
5.参加单位及各单位职责 (2)
6.试验条件 (2)
7.试验方法 (3)
8.试验事故预案: (4)
1.概述
为解决因入炉燃料单一导致负荷较低的问题,五河电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掺烧方案,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试烧了解燃菌棒对我厂锅炉有何影响同时收集掺烧试验数据,为以后正常掺烧菌棒做好基础工作。
2. 试验要求
燃菌棒综合入炉热值单价必须低于生物质燃料的综合入炉热值单价
3.五河电厂现状
3.1生物质燃料入炉热值约为1850大卡/kg,燃料的主要成分为小麦秸秆与少量的稻壳、树皮、秸秆及建筑模板;现料场细料存量较多,粗料少。
3.2炉前设备:
现状:炉前无加床料装置,无床料的吊装设备,欲开展燃菌棒掺烧试验,须在组合给料机门前进行合理掺配。
掺配方案:
●首次试验计划掺烧5%-10%的菌棒
●料场配料人员将生物质燃料在地面平铺一层后,将合格燃菌棒均匀洒在生
物质燃料上部
●在以上燃料基础上再将其它燃料均匀洒在上面
●铲车从料堆一侧逐渐翻动燃料,保证燃料掺配均匀(燃菌棒无明显成团积
聚现象)
●菌棒到场后在干料棚的西侧与菌棒、树皮进行第一次掺配,掺配均匀后倒
置干料棚。
●正常上料从组合式给料机进行上料,此时把菌棒、菌棒等掺配好的燃料从
小干料棚加入输料皮带上实现二次混配,确保了菌棒与其它燃料的均匀性。
4.试验组织结构
试验领导小组
组长:姚德付
副组长:王海泉郭新平丁希平张贵军
成员:赵志良崔建军李晓明董辉范家宝马正兵袁晓虎
韩郑洲马军朱旭吴顺徐福寅万基辉宋本昌5.参加单位及各单位职责
●燃料部:按平时情况燃料供给情况正常供给生物质燃料;供应试验所需的
燃菌棒(相关要求见后);做好燃料掺配,保证掺配均匀;
●发电部:负责试验前期准备工作(组织人工,试验前做好安全技术交代,务
必要参加人员熟知试验情况,预计可能出现问题及处理措施)及试烧工作,保证锅炉安全稳定运行。
6.试验条件
6.1机组运行情况
6.1.1机组主辅设备运行正常,无影响机组正常出力和经济性的重大缺陷;6.1.2试验期间机组运行方式不变:主汽温度,主汽压力参数保持稳定;床温,床压,料层差压,炉膛差压,返料温度,返料压力的波动须在安全范围内。
6.2 燃料条件
6.2.1燃料化验准备工作
菌棒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
(菌棒样需先化验)
6.2.2燃料数量准备:先期准备数量50吨菌棒(根据菌棒化验报告:热值为4500大卡、水分小于8%,挥发份大于15% )。
粒度范围为0-5mm,最大不得超过10mm。
生物质燃料:热值约1850大卡,数量约需600吨。
6.2.3燃菌棒计量准备:
试验前应将试验用菌棒及生物质燃料准确称量,单独掺配。
注:五河电厂必须维持平时的燃料掺配状况(热值为1850大卡),在混烧阶段保证生物质综合燃料的水分、热值、掺配比例试验期间一致。
6.2.4燃菌棒入炉条件准备:
燃菌棒与生物质燃料在料场进行掺混,必须保证掺配均匀。
6.3人员准备
试验电厂应安排以下人员参与试验工作。
●电厂机组运行值班人员(所有参与试验人员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DCS数据提取人员热控1人;
●炉前捅料人员2人;
6.4试验依据:
《锅炉说明书》
《五河电厂锅炉运行规程》
7.试验方法
试验前维持机组负荷稳定,锅炉主要参数稳定。
当现场燃料、机组运行条件、人员条件等准备工作均达到试验要求时,开始掺烧菌棒的试验,试验期间,须力保锅炉在试验过程中参数稳定。
试验期间,主要参数须保持稳定,允许波动值如下:
密相区床温±30 ℃任一点床温不得高于985 ℃
密相区床压±500 Pa
主汽压力±2% Mpa
主汽温度 430-440℃
试验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稳定工况,进行入炉热量
0%的掺菌棒试烧试验,稳定工况2h。
第二阶段:稳定工况,进行入炉热量
5%的掺菌棒试烧试验,稳定工况3h。
第三阶段:稳定工况,进行入炉热量
10%的掺菌棒试烧试验,稳定工况3h。
说明:
⏹试烧方案按三个阶段进行,目前先执行第一个阶段。
若因锅炉床温高,
负荷带不起或其它原因导致负荷无法稳定,无法继续进行试验时,须
及时停止试验,不得因强行试验导致锅炉结焦,停炉事件的发生。
⏹若第一个阶段试验正常,可另行安排时间继续进行其他掺烧阶段。
⏹根据目前情况,菌棒最大掺配量重量比不得超过15%
8.试验事故预案:
在燃菌棒试烧过程,锅炉为变工况运行,与平时纯烧生物质燃料有较大的差异,运行人员须加强监护,做好事故预想,避免事故的变生。
1.锅炉床温过高。
处理措施:适当减少燃菌棒量,略增加一次风量,改变风料配比,必要时可短时降低负荷。
2.炉膛温度过高。
处理措施:增加二次风量,根据床温情况调整一次风量,必要时可短时降低负荷。
3.料层差压过高。
处理措施:合理调整一次风量,降低料层差压。
4.锅炉返料不畅。
(返料温度高,返料多,堵塞)
处理措施:最大可能为返料量过大,返料不及致料腿堵塞,可根据情况适当事故放灰
5. 加强排渣,以便及时发现床料有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