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合集下载

复方甘草片的使用历史和使用现状

复方甘草片的使用历史和使用现状
低,但长期服用也会成瘾,被人体反复使用后,使用者会对它们产生瘾
癖,造成精神或身体上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要 连续或定时用药的行为。使用的时间愈长,依赖性便愈大。
服用复方甘草片的三个阶段
初服使人感到不太舒服,少数人会有恶心、呕吐、便秘或反胃;
继续大量使用会产生快感,用后感到十分松弛和舒服,逐渐对其产
生渴望感; 进一步发展为非用不可的强迫感,滥用者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药物来满足 瘾癖。如一停药,便会打呵欠、出冷汗、流鼻涕、竖汗毛或起鸡皮疙
瘩,即医学上所说的“戒断症状”。这种戒断症状多数人在停药2~
3天后达到顶点,但缓解起来却很慢,大约经过3~6个月恢复正常。鉴
于服用复方甘草片有可能出现依赖性,久服易成瘾,故不宜长期服 用。一般连续使用5日,等到咳嗽的症状减轻,即可停药。
没 落 の药中贵族
——复方甘草片
说到复方甘草片你会想到小药片
甘草
中成药
便宜

不好吃
副作用
药店好像没有
然而,复方甘草片是
“化药”
2005年转换为
“处方药”
《医药导报》: 一位65岁的男性,因患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口服复方甘草片4 片,每日3 次,
连续服用了15天后,他感到自己若不及时服药就会出现全身乏力、烦躁焦虑、流 泪、流涎、剧烈咳嗽等症状, 一旦按时服用,则上述症状可在10分钟左右完全 消失。
复方甘草片的劣势
① 毒副作用 ② 利润低 ③ 存在具有相同功效的替代品
Part. 3
使用现状
寻找替代品
复方甘草片有34个批准文号 复方甘草含片有2个批准文号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32个批准文号
成分比较
复方甘草片
甘草浸膏粉(中粉) 阿片粉或罂粟果提取物 樟脑 八角茴香油 苯甲酸钠(中粉)

常见中成药的真相

常见中成药的真相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镇咳祛痰。

【真相】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

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

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

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

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

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

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

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

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

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

浅谈中成药副作用以复方甘草片为例

浅谈中成药副作用以复方甘草片为例

浅谈中成药副作用以复方甘草片为例随着近几年关于中成药副作用的报道时而出现,人们也加深了对中成药的认识。

本文以最常见的复方甘草片为例,让人们更直观的了解中成药副作用产生的一般原因,并掌握降低中药副作用的方法和预防副作用的措施。

让人们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中成药。

标签:中成药;副作用;甘草1复方甘草片的功能及副作用复方甘草片主要成分有甘草流浸膏粉、阿片粉、樟脑、八角茴香油、苯甲酸钠,是一种具有良好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

甘草片以甘草为主,在传统医学上,甘草是多属于使药,它有调和诸药的功能,而且很多传统药方都会用上甘草配搭。

甘草的化学成份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为主[1]。

甘草的药理作用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过量的甘草会使到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身体会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水分储存量增加,会导致水肿。

同时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

复方甘草片的另一种成分叫阿片,取自尚未成熟的罂粟果,干燥后呈淡黄色或棕色,味苦。

有止泻、镇痛和止咳作用。

久服甘草片可能成瘾,不宜连续服用>5 d。

持续服用时间过长,可出现快感,并逐渐对其产生渴望和依赖。

一旦停药患者可出现频繁打呵欠、出冷汗、流鼻涕,甚至焦躁不安等症状,往往需2~3个月才能摆脱。

2副作用产生的原因从甘草片的副作用中也可以看出其他中成药的副作用,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每味药都有其所合适的用量,这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

药量不足,则不能治标;剂量过大,则易发生不良反应。

据欧盟2008年的检测报告,过度使用甘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肌肉无力,慢性疲劳,头痛,男性睾酮水平降低等问题。

同时还认为,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还有报告显示,长期使用甘草,还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等副作用。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等问题的人应避免摄入甘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存在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也应避免这种草药。

药店必学:复方甘草片功效、副作用及服用注意事项

药店必学:复方甘草片功效、副作用及服用注意事项

药店必学:复方甘草片功效、副作用及服用注意事项复方甘草片因其价格低廉,止咳效果明显,为很多呼吸科病人所选用,特别是有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会把它作为常备药物。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类药物具有成瘾性,长期服用反而会损害健康。

复方甘草片功效复方甘草片一直是百姓青睐的“应急药”之一,其实功效和效果自然是不在话下。

但俗话说要对症下药,下面我们就来整理下复方甘草片的功效与用途吧。

1、复方甘草片作为镇咳祛痰的良药,在对付咳嗽方面自然有很好的效果。

但并不是每一种咳嗽都适合用复方甘草片来治愈。

复方甘草片只是针对咳嗽中无并发症的干咳有较好的疗效。

2、复方甘草片中含有阿片粉等成分,因为阿片有镇痛、镇静、镇咳作用,而甘草浸膏成分则是具有促进咽喉及支气管分泌的功能,能够使痰更容易吐出,所以这两种成分组合起来镇咳祛痰的作用很显著。

3、复方甘草片中甘草浸膏成分中的甘草酸,还有抑菌抗炎的功效。

4、据悉,临床上并不把复方甘草片当成止咳药,而是将复方甘草片当成是治疗频繁、剧烈的干咳和无痰干咳的药物。

5、甘草性平、味甜,是一味补气益脾的中药,在中药里面,甘草的作用很多,除具有补气、益脾之外,甘草片还具有清热解毒、通淋利尿的功能。

6、复方甘草片的正确用法为口服或含化。

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

总体来说,复方甘草片口服或舌下含化都可以,但舌下含服的效果更好。

复方甘草片副作用据报道,一位病患因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自行连续服用半个月复方甘草片,后来若不及时服药就会出现全身乏力、烦躁焦虑、流泪流涎、剧烈咳嗽等症状,而服药后,上述症状就会很快消失。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5年就将复方甘草片定为处方药,那复方甘草片究竟是有哪些副作用呢?1、复方甘草片会使人上瘾。

因为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或罂粟果提取物粉等容易上瘾的成分,所以一般服用复方甘草片最好是不要超过五天以上,避免成瘾成药物依赖,因为一旦上瘾要戒掉并不容易。

2、若是对复方甘草片成瘾,则很有可能会产生类似打呵欠、出冷汗、流鼻涕、竖汗毛或起鸡皮疙瘩等症状,而这种症状在医学上也被称为是“戒断症状”。

复方甘草片的功效与副作用

复方甘草片的功效与副作用

复方甘草片的功效与副作用复方甘草片是一种中药制剂,由甘草等多种天然草药配制而成。

它具有多种功效和适应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复方甘草片的功效与副作用。

首先,复方甘草片具有抗炎作用。

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因此,复方甘草片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咽喉炎、肺炎等。

其次,复方甘草片还具有舒张支气管、平喘止咳的作用。

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扩张支气管,促进呼吸道的畅通,减轻哮喘发作。

因此,复方甘草片常被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复方甘草片还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甘草中的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能够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增加胃黏膜的耐受性,预防和治疗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另外,复方甘草片还能降低血压、抗菌消炎、抗过敏等。

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扩张血管,减少血液循环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同时,甘草还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感染风险。

此外,复方甘草片还能够抑制过敏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然而,复方甘草片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首先,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复方甘草片可能导致钾潴留,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风险。

其次,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复方甘草片时应注意控制用药剂量,避免长期连续使用。

另外,部分人群对甘草中的成分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如果使用复方甘草片后出现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结一下,复方甘草片具有抗炎、舒张支气管、保护胃黏膜等多种功效,适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剂量,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此外,对甘草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复方甘草片。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复方甘草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复方甘草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复方甘草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复方甘草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甘草为主要成分,配合其他草药而成。

它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1.抗炎作用:复方甘草片含有丰富的甘草甜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咽喉炎、肺炎、胃炎等。

2.镇咳平喘:复方甘草片对咳嗽和气喘有一定的镇咳平喘作用,可缓解呼吸道痉挛,舒张支气管,改善呼吸困难。

3.保护消化系统:复方甘草片能够增加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食物和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4.调节血压:复方甘草片中的甘草酸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5.免疫调节:复方甘草片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抗体产生,对于提高机体抵抗力有一定的作用。

用量复方甘草片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成人的推荐用量为每次2片,每日3次。

儿童的用量应减半,即每次1片,每日3次。

使用方法如下:1.将复方甘草片放在口中含服,不要立即咽下,以便让药物溶解在口腔中,增加药效。

2.最好在饭前30分钟或饭后2小时服用。

3.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如有不适或不良反应,请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使用复方甘草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2.对复方甘草片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3.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用药期间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冒和疲劳,以免降低免疫力。

总结复方甘草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炎、镇咳平喘、保护消化系统、调节血压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

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用量。

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如有不适或不良反应,请及时停用并咨询医生。

复方甘草片的副作用

复方甘草片的副作用

复方甘草片的副作用
复方甘草片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中药处方药。

因为其对于咳嗽痰多治疗的效用显著,所以是一种常用药。

复方甘草片的价格比起一般的止咳药来说也更为低廉,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药物,所以在医疗市场上很畅销。

但是复方甘草片作为一种药物,其药理性如何,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去解答关于复方甘草片的副作用吧。

复方甘草片的副作用
1、复方甘草片属于一种呼吸内科的常用药,对于哮喘有显著作用,但是如果说再服用复方甘草片一周左右,所带的症状,仍然没有缓解,那么久应该去寻求医生的治疗。

因为可能患者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造成对于身体难以预估的伤害。

2、复方甘草片还可能会引发癫痫,这是因为复方甘草片中的主要成分是针对我们的大脑皮层以及中枢神经进行治疗,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呼吸中枢以及大脑很有可能受到复方甘草片的影响,小剂量短时的服用尚不要紧,但是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很可能会引发惊厥癫痫,适得其反。

3、复方甘草片还不适合一些胃肠道有疾病的人食用,这是因为复方甘草片中的成分可能会加重胃炎或者胃溃疡的情况,加重胃部的
负担,使得病情加重,所以这些人群尽量不要食用复方甘草片,如果一定要食用的话,也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切记自己任意食用,病急乱投医。

复方甘草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复方甘草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复方甘草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一、功能主治复方甘草片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多种中药材复方制成,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以下是复方甘草片的主要功能与主治:1.清热解毒:复方甘草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发热引起的症状,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2.润喉止咳:复方甘草片含有甘草成分,具有润喉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咽喉干痛等症状。

3.调理胃肠:复方甘草片可以调理胃肠功能,具有护胃、护肠的作用,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问题。

4.舒缓神经:复方甘草片中的成分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舒缓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5.保护肝脏:复方甘草片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脏负担。

6.提升免疫力:复方甘草片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7.缓解疼痛:复方甘草片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二、具体适应症复方甘草片在中医药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以下症状和疾病:1.感冒发热:复方甘草片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2.口腔溃疡:复方甘草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口腔炎症等问题。

3.咽喉肿痛:复方甘草片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有效缓解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状。

4.胃肠不适:复方甘草片可以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5.焦虑紧张:复方甘草片中的成分有舒缓神经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

6.失眠多梦:复方甘草片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作用,适用于失眠多梦等问题。

7.肝脏不适:复方甘草片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用于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脏负担。

8.免疫力低下:复方甘草片可以提升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9.其他:复方甘草片还可以用于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三、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复方甘草片的用法为口服,一般每次服用2片,每日3次。

2.遵医嘱使用,具体用量和用药时间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2008-12-12 02:42:57)
转载▼
标签:
分类:中医批判
健康
【标明的成分】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
镇咳祛痰。

【真相】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

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

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

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
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

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

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

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

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

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
0.015~0.229毫克[13]。

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

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1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

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

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1]。

【文献】
[1]余明,中国内科实用杂志,1995,15(3):148
[2]汤明启,医药导报,2003,22(3):195
[3]孟宪泽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56
[4]Conn JW et al, JAMA. 1968,205:492-496
[5]Sigurjonsdottir HA et al, Hum Hypertens. 2001, 15:549-552
[6]张永生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68
[7]Somjen D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4, 91:147-155
[8]Strandberg TE et al, Am J Epidemiol. 2001;153:1085-1088
[9]Strandberg TE et al, AmJ Epidemiol. 2002;156:803-805
[10]孙明,江西医学院学报,1995,30(4):255
[11]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
[13]Isbrucker RA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6(3):167-92
[14]van Gelderen CE et al, Hum Exp Toxicol. 2000, 19:434-439
[15]王静竹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35
[16]郑晓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5):292
[17]邓朝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69
[18]孟桂凤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6,12(2):74
[19]王海平等,人民军医,2001,44(2):1
[20]李宁娜,广东医学,1998,19(10):772
[21]吴伟群等,临床荟萃,2000,15(4):185
[22]孙秀芝,中华儿科杂志,1995,15(3):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