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 和背景变化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 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 六、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 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 可以看出,总理生活简朴。
(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
谢谢!
▪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 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的作用?
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 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
▪ 《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的作用?
▪ 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 《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 “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 简单……”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 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 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烘托心情 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 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 三、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 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 。景物 ▪ 描写的作用?
▪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骆驼祥子》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 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 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 命。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 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 悲惨的主题。 (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
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
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
二、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例如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进城时有有这样一段描写:“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吴老太爷向前看。
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
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借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和纽约一样,,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吴老太爷却觉得自己被送到了“魔窟”,上海在他看来满街是“怪兽”。
又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背景,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背景和性格。
例如,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农村社会中长大的主人公,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可能会与在城市生活习惯的主人公有所不同。
描写社会环境的文句中增加一些细节,比如主人公生活的房屋状况、交通状况、街道的繁忙程度等,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可以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
通过具体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社会的阶级差异、贫富分化、道德败坏等问题。
这些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并从中看到一些社会问题的本质。
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从而激发读者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另外,社会环境的描写还可以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提供背景。
社会环境的变迁或者突发事件往往会影响到主人公的决策和命运。
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运用,作者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具有连贯性和真实感,让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情境中。
这样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走向,并加深对故事情感的投入。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
不仅能够丰富故事情境,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还能够反映出社会问题和现象,引发读者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加丰满和真实,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并且更深入地与作品产生共鸣。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500字)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臵,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
高尔基将它比作是?风俗画?。
我们打开小说这?半亩方塘?,常常会欣赏到社会环境这?天光云影?,徘徊其间,摇曳多姿。
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课文《曹操献刀》(《三国演义》选段)的开头,写司徒王允以过生日为名,把众位官员约邀到家中,忽然掩面大哭: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帝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
?这段话,是借王允之口,向读者传达了?曹操献刀?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引得朝野震怒。
乱世出英雄,为曹操的出场提供了社会环境。
再如课文《吴老太爷进城》(《子夜》选段)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吴老太爷向前看。
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
高尔基将它比作是“风俗画”。
我们打开小说这“半亩方塘”,常常会欣赏到社会环境这“天光云影”,徘徊其间,摇曳多姿。
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课文《曹操献刀》(《三国演义》选段)的开头,写司徒王允以过生日为名,把众位官员约邀到家中,忽然掩面大哭:“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帝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
”这段话,是借王允之口,向读者传达了“曹操献刀”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引得朝野震怒。
乱世出英雄,为曹操的出场提供了社会环境。
再如课文《吴老太爷进城》(《子夜》选段)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吴老太爷向前看。
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咸亨酒店,这里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注定下文中他不被人同情,而被冷馍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
二、渲染气氛如《故乡》第二小节:“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环境描写,描绘了故乡深冬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
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凄冷的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烘托出“我们”出行时“欢快、骄傲”之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第一篇: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 也有不同之处。
社会环境描写 , 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 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范围很广, 小至房间住所 , 一街一巷 , 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内容很多 , 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 住宅内外装饰布置 ,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
高尔基将它比作是“风俗画”。
我们打开小说这“半亩方塘” , 常常会欣赏到社会环境这“天光云影” , 徘徊其间 ,摇曳多姿。
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 要与中心联系起来, 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 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 要思路开阔 , 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 , 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 ,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课文《曹操献刀》 ( 《三国演义》选段 ) 的开头 , 写司徒王允以过生日为名 , 把众位官员约邀到家中 , 忽然掩面大哭 :“今日并非贱降 , 因欲与众位一叙 , 恐董卓见疑 , 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 , 社稷旦夕难保 , 想高皇帝诛秦灭楚 , 奄有天下 ; 谁想传至今日, 乃丧于董卓之手。
”这段话 , 是借王允之口 , 向读者传达了“曹操献刀”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 : 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 , 立留王刘协为皇帝 , 即汉献帝 , 引得朝野震怒。
乱世出英雄 , 为曹操的出场提供了社会环境。
再如课文《吴老太爷进城》( 《子夜》选段 ) 开头 , 有这样一段描写:“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吴老太爷向前看。
天哪 ! 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 , 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 , 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 , 忽地又没有了 ; 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 , 无穷无尽地 , 一杆接一杆地 , 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 , 忽地又没有了 ; 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 , 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 , 啵——啵——地吼着 , 闪电似的冲将过来 , 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 ! 近了 ! 近了 ! 吴老太爷闭了眼睛 , 全身都抖了。
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 ; 他眼前是红的 , 黄的 , 绿的 , 黑的 , 发光的 , 立方体的 , 圆锥形的 , ——混杂的一团 , 在那里跳 , 在那里转 ; 他耳朵里灌满了轰 , 轰, 轰! 轧, 轧, 轧! 啵, 啵, 啵! 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 , 借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 , 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上海 , 与纽约一样 , 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吴老太爷却觉得自己被送到了“魔窟” , 上海在他看来满街是“怪兽”。
二、渲染故事的境气氛作家往往用生的社会境描写 , 来造故事的特定氛 , 从而增故事的真性。
如: 《小媳之死》 (《呼河》段 )“看的人 , 不” ;“没有白看一 , 到底是开了眼界 , 了世面”;“于是人心大振 , 困的也不困了 , 要回家睡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是秘密” ; “她去 , 看看有死没有 ?”“家家都睡得沉的” ; “吃了才回来⋯⋯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两个是年回来的”等等。
段描写 , 揭示小的所故事的境氛——小媳的婆婆待如此小媳 , 而且理直气壮。
她是众迫害者中的一 , 她做了大家极可又极以常的一件事 , 有落后愚昧的民民俗作支撑 ; 残忍的度 , 种冷漠的眼光 , 源于生命的毫不怜惜 ; 种天地的气 , 源于一种文化同 : 媳的地位 , 媳的生存价不得一提 , 而婆婆有管教的利 ; 里有世俗人心的期待 , 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可看 , 哪怕是以人的生命代价 , 人生百无聊 , 精神 , 才使得人性淡失。
周的人在小媳之死中既推波助又充当子手角色。
文中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四月十八娘娘大会 , 些俗的描 , 无不表了当地人的蒙昧落后。
“ 天星光 ,屋月亮 , 人生何如 , 什么么悲凉 ?”三、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境描写 , 能表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如文《做客》( 《平凡的世界》 ) 中, 有一段描写 : “ 在没法拒了 , 少平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
他一路相跟着和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
进了大门后 , 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
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个斜坡一行行排上去 , 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 , 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
在晚上 , 要是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 , 简直就象一座宏伟的大厦。
”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样, 孙少平跟润叶进县革委会大门到她二爸家, 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 县革委会“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 非常壮观 , 这段描写烘托了少平的身份——农家子弟 , 未见过世面的 , 其特征性格是腼腆、拘谨的。
再如《红高粱》中 , 有一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描写 : “八月深秋 , 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成了洗洋的血海 , 红高粱高密辉煌 , 红高粱凄姚可人 , 红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 , 阳光很旺 , 瓦蓝的天上激荡着一朵朵白云。
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裸子里穿梭拉网 , 几十年如一日 , 他们杀人越货 , 精忠报国 , 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 , 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细。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 , 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而这一段话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 , 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调情、在这里喝高粱酒打日本鬼子。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 , 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 , 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 , 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
在本文中 , 主要的流血死亡者是罗汉大爷和“我奶奶” , 此外还有不知名的被日本鬼子杀死的乡亲。
人与红高粱连在一起 , 共同构成风景 , 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
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
故而社会环境描写 , 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如课文《小二黑结婚》中 , 有这样一段描写 :“有事人那里睡得着 ?人散了之后 , 二诸葛家里除了童养媳之外 , 三个人谁也没有睡。
二诸葛摸了摸脸 , 取出三个制钱占了一卦 , 占出之后吓得他面色如土。
他说 :‘了不得呀了不得 ! 丑土的父母动出午火的官鬼 , 火旺于夏 , 恐怕有些危险了。
唉! 人家把他选成青年队长 , 我就说过不叫他当 , 小杂种硬要充人物头 ! 人家说要按军法处理 , 要不当队长那里犯得了军法 ?’老婆也拍手跺脚道 : ‘小爹呀 ! 谁知道你要闯这么大的事啦 ?’大黑劝道 : ‘不怕 ! 事已经出下了 , 由他去吧 ! 我想这又不是人命事 , 也犯不了什么大罪 ! 既然他们送到区上了 , 我先到区上打听打听 ! 你们都睡吧 ! ’说着点了个灯笼就走了。
”在叙述中 , 在语言描写中 , 间接地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在解放区 , 代表着封建迷信的老人常常胆战心惊 , 代表着新生力量的青年人勇敢果断 , 预示着双方的命运 : 一个趋于消亡 , 一个趋于胜利。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 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 , 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例如 , 《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 , 忽阴云漠漠 , 聚雨将至 ,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
”一句 , 因为天气的变化 , 引出了对“龙”的评论 , 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 : “天已快夜 , 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 , 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 , 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 , 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 , 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 , 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 , 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 , 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 ,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 但不成”。
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 , 有孤单失落之感。
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 , 顾不上她 , 杜鹃叫个不息 , 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 , 生意人的杂乱声音 , 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 , 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 , 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六、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 , 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 , 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例如《小团圆媳妇之死》 ( 《呼兰河传》选段 ) 中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的段落 , 描写了一种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刑法 , 偏偏这样施刑还打着治病的幌子 , 在小团圆媳妇的苦苦挣扎中,众人快意着 , 他们却又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小团圆媳妇没有反抗的力量 , 甚至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
那是个荒寒、冷寂的社会 , 是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 , 这个环境甚至对于人生价值的形成都会产生长久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 , 有无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以及它能否充分展示历史真实和民俗真实从而成为一幅真实的风俗画, 是区分小说艺术价值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