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优质教案
科学冀人版(2024秋)三年级上册教案:15分离盐和沙第一课时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盐和沙是什么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盐和沙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简短介绍盐和沙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离它们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盐和沙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盐和沙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差异。
过程:
讲解盐和沙的定义,包括它们的组成和外观特征。
4.学习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盐和沙的物理性质差异;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过滤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e.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想法,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5.学习迁移:
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同时,学生在学习其他科学课程时,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分析、合作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6.课后反馈:
通过课后作业和反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进。此外,学生能够主动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提高家庭对科学教育的关注。
1.盐是一种______物质,而沙是一种______物质。
2.过滤器在分离盐和沙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三、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如何使用过滤器分离盐和沙。
2.请列举至少三种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四、实验操作题
1.请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分离盐和沙的实验。
人教鄂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 建筑中的材料 教案

15 建筑中材料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是建筑材料。
2.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标准。
3.通过学习意识到使用材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4.了解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的优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难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活动设计】区分人工材料与合成材料.jpg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我们居住的房屋是用砖瓦、水泥、木头等材料建造的,这些材料有的是人工的,有些是天然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区分人工材料和合成材料【展示】课件展示木屋、石桥、茅屋、砖房、铁塔和玻璃房。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几幅图片中的建筑,然后说一说这些建筑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总结】木屋主要是由木头制成的,石桥主要是由石头经加工制成的;草屋主要是由稻草搭建而成的;而砖房主要是由砖头搭建而成的;铁塔主要是由钢铁建造而成的;而玻璃房是由玻璃改造搭建而成的。
【组织讨论】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你将会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总结】我们可以按照材料的来源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现在我们按照人工材料和合成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
【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呢?【展示】【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砖头、钢材、水泥都是人工材料;而石块、茅草和木材都是天然材料。
【提问】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说说哪些是天然材料做的?那些是人工材料做的?知识点二:建筑材料的发展【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建筑材料的分类,那么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什么有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从古至今建筑的变化。
【讲述】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分离盐和沙 冀教版

4、得出结论
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做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讨论:从盐与沙的混合物中将食盐与沙分开,主要经过了几个步骤?
小结:将盐与沙的混合物分离主要经历了溶解----过滤----结晶几个过程,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过滤法。
思考:利用过滤法,还可以分离哪些混合物?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依据盐溶解于水而沙不溶解于水的特点来分离盐和沙。
2、分离盐和沙
(1)掌握方法
播放:试验方法课件或视频。(教师提示学生关注:实验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怎样加热盐水得到纯净的盐?)
指定学生复述实验过程与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并引领学生找出中心词:搅拌、过滤、蒸发。
(2)温馨提示。
a、溶解:搅拌时玻璃棒不要接触烧杯的底和壁。
五、本课总结
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可以利用盐溶于水而沙不溶于水来分离盐和沙。)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册
反思与改进: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情境与问题:
出示:晒盐的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海水晒出的食盐与我们食用的食盐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海水晒出的食盐比食用盐颜色发黄,里面混有一些泥沙。怎样将食盐中的沙子出去呢?要除去食盐中的沙子需要先将它们分离,那么怎样才能将食盐和沙分开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与发现:
b、过滤:滤纸的边缘略低于漏斗口,水位低于滤纸边缘;漏斗颈下口直面靠在烧杯内壁上,把玻璃棒一端放在三层滤纸那一侧上,将浑浊的液体沿倾斜的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
(3)实验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蒸发盐水
(1)掌握试验方法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 第15课 珍惜水资源

15.珍惜水资源【教材分析】《珍惜水资源》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资源》第四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中3~4年级要求。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有河流和湖泊、地下水、海洋的基础上。
通过感受生活中水的用途,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通过活动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变得越来越匮乏。
继而引发学生要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把珍惜水资源的感情落到实处,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家庭中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节水措施。
课后在通过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一周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经常听父母老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他们心理会有一些疑惑,诸如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水,到处都有水,怎么就说水是有限的呢?老师总要求我们主动节水,可是爸爸妈妈也没有主动节水,反而为了卫生让我们使用流动水冲洗。
这些疑惑留在学生的小脑袋里,不能解决这些疑惑便不能将节水行动落到实处。
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地球上水资源的稀缺。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淡水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
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
4.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科学探究:1.通过活动能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是稀少的。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节水行动。
科学态度:1.能够感悟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稀少的。
2.能充分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学会保护、爱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水行动,真正的保护水节约水。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
【教学难点】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1L量杯一个,三个50ml烧杯,一个滴管,三个汤勺,一个水槽,两个水盆。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主要讲述了溶解的概念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原理,掌握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溶解能力的强弱方面认知尚不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及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溶解过程中的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量筒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表、溶解能力判断表。
3.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的概念,讲解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能力的强弱与溶剂、溶质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能力,填写实验记录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第15课《种子的结构》。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明白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种子的结构,并认识种子的各个部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种子样品,放大镜,剪刀,水杯。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2. 探究种子结构: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份种子样品,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并用剪刀将种子切开,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3. 讲解种子结构: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种子的各个部分,如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等。
4. 实验观察种子萌发:让学生将切开的种子放入水杯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种子吸水膨胀的过程。
5. 讲解种子萌发条件:教师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等。
6. 随堂练习:学生用手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种子的萌发水分温度空气七、作业设计1. 完成学生手册上的练习题。
2. 观察一颗种子的萌发过程,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种子萌发条件时,部分学生对水分、温度、空气三个条件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种植一颗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种子结构1.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如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小学科学第15课《小帆船》教案

小学科学第15课《小帆船》教案引言:《小帆船》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课,通过介绍小帆船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理解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小帆船的运动规律,并且探究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本教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3. 能够探究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1. 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实验观察并探究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3. 探索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内容1. 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介绍小帆船的组成部分,如船体、帆、舵等。
- 分析小帆船航行的主要原理,如风力带动帆的收放和船体的转向。
2. 实验观察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利用风力将小帆船放入水中进行观察实验。
- 观察小帆船在不同风力和风向下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 分析小帆船的运动规律,如帆的方向和角度对船体运动的影响。
3. 探究小帆船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小帆船除了娱乐之外的其他应用领域。
- 以科学竞赛、海洋探险等为例,探讨小帆船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小帆船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简要介绍小帆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3. 实验观察- 将小帆船放入水中,通过调整帆的角度和方向观察小帆船的运动情况。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运动规律分析- 学生围绕实验数据进行讨论,找出小帆船的运动规律。
5. 应用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小帆船的其他应用领域,并以科学竞赛、海洋探险等作为例子展开讨论。
6. 小结- 通过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小帆船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情况。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 第15课 珍惜水资源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第15课珍惜水资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资源》第四课,我们将研究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了解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感受到地球上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现状,学会珍惜水资源,保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二、呈现----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1.教师出示一个1L量杯,三个50ml烧杯,一个滴管,三个汤勺,一个水槽,两个水盆。
2.教师将1L的水倒入水槽中,让学生估算出水的量。
3.教师要求学生将1L的水平均分成10份,即每份100ml,用50ml的烧杯倒出一份,用滴管滴出10份,用汤勺舀出一份。
4.教师让学生将10份水倒入另一个水盆中,观察水的量。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水是我们一周的用水量,那么这些水能够供应多少人使用?如果这些水是全球的淡水资源,那么这些水能够供应多少人使用?6.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越来越匮乏的原因。
三、探究----节约用水的方法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家庭中可以进行哪些简单的节水措施?3.教师让学生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
四、总结----珍惜水资源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水资源。
五、作业----落实节水行动1.要求学生在家中制定节水方案,记录一周用水量,并比较节水前后的用水量变化。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约用水的行动,真正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地球上水资源的稀缺,进而引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并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家庭中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节水措施。
同时,通过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节水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啸带来灾难
狂风吹倒大树
大雾使飞机停飞……
1、天气对我们有利的一面是什么?
2、天气对我们有害的一面是什么?
3、天气与疾病的关系是什么?
交流我们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
小结: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汇报
学生分组交流
学生实验
汇
报
交
流
汇
报
交
流
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进一步了解天气与人们的关系
提高了收集能力
作业布置
知识巩固题
拓展延伸题
作业内容
观察今天的天气情况
收听天气预报,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反思
了解不同天气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引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几种常见天气现象,了解有关天气的谚语提高信息搜集能力。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பைடு நூலகம்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学生踊跃的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有风、雨、台风、龙卷风、雪、霜、春、夏、秋、冬四季等)
(学生自由发言:我喜欢晴天,那样就可以到外面去玩了;我喜欢下雨天,雨中的风景很美;我喜欢下雪天,那样就可以打雪仗、堆雪人了……)
(学生自由发言:春天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了,花也开了,我们可以到郊外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夏天的时候,太热了,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块去洗海澡,真的很舒服;我最喜欢有微风的天气,风轻轻地吹在脸上,感到很舒服,可是,风太大就不好了,那样会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脸上很疼;我最喜欢有雾得天,周围白茫茫的一片,就好像到了天宫一样……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天气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引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几种常见天气现象,增强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的能力。
2、知道获得天气预报的几种途径,提高信息搜集能力;搜集有关天气的美丽图片,了解有关天气的谚语。
3、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后了解灾害天气的危害,渗透环保教育;最后启发学生应用天气的知识,展开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完成一项小设计。
现在就小组合作进行活动,你可以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针对季节的变化,提出学校、社区以及家庭需要改进和预防的地方;还可以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增强自己看周围事物而知天气变化的能力……学生自由活动,提供相关的书籍、可以上网的计算机等。
交流展示
小组展示整理的作品,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三、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
星星密,雨滴滴。
3、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后了解灾害天气的危害,渗透环保教育;最后启发学生应用天气的知识,展开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完成一项小设计。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难点:认识几种常见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同天气下拍摄的照片,有关天气的书籍,关于天气的网络课件。
板书设计
15天气与生活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难点:认识几种常见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同天气下拍摄的照片,有关天气的书籍,关于天气的网络课件。
板书设计
15天气与生活
有利:收割庄稼灌溉农田、……
有害:淹没农田、吹倒大树……
一复习导入
(5分钟)
二、回忆探究
(25分钟)
三、自由活动
(10分钟)
导入: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课时教案
课题
15天气与生活
教案序号
29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11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天气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引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几种常见天气现象,增强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的能力。
2、知道获得天气预报的几种途径,提高信息搜集能力;搜集有关天气的美丽图片,了解有关天气的谚语。
(知道第二天下雨的话,我们就要多穿一些衣服,出门要带雨伞,像逛公园、爬山、打篮球等室外活动就要取消;遇到台风警报时,海上的船只可以提前进入避风港,避免船毁人亡的后果;外出旅行时,预知天气状况,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改变行程,做好下一步的打算;农民伯伯知道了天气的好坏,就可以安排好农业生产……
探究活动
看来呀天气真的对我们很重要呀!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不同的景观,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风景图)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天气现象对我们都有好处呢?
那你能告诉老师,在坏天气里,我们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雨天,要穿雨衣,不要扛着金属物品在室外活动,也不要在高墙、大树下避雨……)
我们怎么能知道天气的好坏呢?
(收听、收看、上网、天气预报服务、手机短信等方式)提前知道了天气的变化情况,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学生踊跃的回答。
小组讨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行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制作能力
作业布置
知识巩固题
拓展延伸题
作业内容
天气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
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有条件的同学还将这些美景拍摄下来,留作以后欣赏。能观测本地的天气情况并做好记录。
课时教案
课题
15天气与生活
教案序号
30
授课时间
2014年12月15日
天气与我们的关系:有利
有害
一导入
(5分钟)
二、探究
(25分钟)
三、自由活动
(10分钟)
1、引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天气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天气。
2、新授
谁能告诉老师,你都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在这么多的天气现象中,你最喜欢哪种天气现象呢?
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
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能告诉老师,在你喜欢的天气中,自己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自由发言:冬天下雪后,路很滑,对出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大雾天,视线状况不佳,汽车都不敢跑太快,上课会迟到,高速公路会关闭,飞机也会停飞;雨下的太多,会发生洪灾,冲毁我们的家园;冰雹会砸毁庄稼,毁坏农田,甚至会砸死动物和人;台风会冲毁海里的船只,毁坏岸边的设施,甚至会刮倒大树和房屋……)
)
生活导入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