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乔的传说
松乔之寿成语典故

松乔之寿成语典故
松乔之寿是一个成语,典故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位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
这个成语比喻长寿,通常用于祝寿或赞美长辈。
下面是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背景故事。
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常常被描绘为长生不老、逍遥自在的形象。
他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寻访仙境,并且常常向人们传授长生不老的秘诀。
王子乔是古代的一位王子,他聪明好学,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他曾经跟随赤松子学习仙术,最终也修炼成仙,长生不老。
“松乔之寿”这个成语就是由赤松子和王子乔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它比喻长寿,就像赤松子和王子乔那样,永远健康、快乐、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个成语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常常用“松乔之寿”来祝贺长辈或朋友长寿,或者用来赞美那些健康、快乐、自由自在生活的人。
同时,这个成语也鼓励人们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总之,“松乔之寿”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长寿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不仅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也是一个富有哲理和人生智慧的象征。
中国历史故事-张昌宗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他的结局如何?

中国历史故事-张昌宗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他的结局如何?武则天一共有几个男宠,大家知道吗?薛怀义、张昌义、张昌宗三人是最为出名的了,其中张昌宗是三人中长得最好看的,最有文艺气息的。
武则天对第一个男宠薛怀义非常宠爱,甚至还培养他的政治能力,把一个只会卖药的冯小宝给改造成了朝廷重臣薛怀义。
可是,薛怀义有了宠爱就越来越任性、贪婪,有一次他对武则天发火,还放火烧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明堂。
武则天大怒,没有公然杀掉薛怀义,而是让他重建明堂。
但是没过多久,薛怀义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为了排解母亲的寂寞,就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献给了母亲。
从此,张昌宗、张昌义兄弟便成为了武则天的男宠,很多时间都在一起。
张氏兄弟出身名门,张昌义善于玩弄权势,而张昌宗则喜好音律。
在家中,张昌义排行老五,而张昌宗排行老六。
为什么说张昌宗才是最好看的呢?因为张昌义只是普通的俊美,而张昌宗则生得一股谪仙气质。
武三思为了讨好武则天和张昌宗,就夸赞张昌宗的美,和王子乔一样,说不定张昌宗就是王子乔的转世呢!武则天也希望长生不老,对神仙的故事尤为喜爱,王子乔就是周灵王太子姬晋,传说王子乔擅长吹笙作凤鸣,后来他还跟着浮丘公羽化成仙了。
后人说有人看到过王子乔乘白鹤现于缑山,称王子乔为“升仙太子”。
武则天听了果然很高兴,她立刻让人将张昌宗打扮成王子乔的模样,果然是很像神仙,对张昌宗也更加宠爱。
后来很多人都学习武三思,纷纷拍张昌宗的马屁,在一次宫中游宴赏莲中,大家都说六郎美如莲花,有的人更是夸张,还说分明是莲花长得更像六郎。
张氏兄弟都很受宠,但是那时候并不是养男宠盛行的时代,对于男子来说,被一个女人当成玩物,还是很没有面子的。
如果这个人不是武则天,或者其他有权有势的人,张昌宗估计会被骂死。
前面我们也说了,张昌宗比起哥哥张昌义来,更文艺多情,所以他除了武则天以外,还勾搭上了另一个女人。
这个人就是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
张昌宗二十岁左右,而上官婉儿已经有三十多岁了,两人相差十来岁,但是上官婉儿和张昌宗惺惺相惜,便产生了感情。
仙人王子乔的典故

仙人王子乔的典故
仙人王子乔是一位传说中的道士和神仙,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颇有名气。
据说,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大道士,拥有非凡的法术和超凡的智慧。
他的
形象常常被描绘为一位年轻俊美的男子,梳着长发,穿着道士的服饰,拿
着神奇的法器。
据传说,王子乔在一次观光之旅中,误入了一个山洞,遇见了一位神仙。
神仙告诉他,只有通过七次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神仙。
王子乔接受了
这个挑战,并开始了七次考验的旅程。
在考验中,王子乔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和危险,如穿过火海和水波,
攀登险峰,避开陷阱等等。
他成功地完成了所有的考验,终于成为了一位
真正的神仙。
从此以后,他生活在仙境中,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难题和困难,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传说人物。
【唐朝历史】揭秘武则天男宠之死

【唐朝历史】揭秘武则天男宠之死揭秘武则天男宠之死【科技讯】11月7日消息,张昌宗(?-705年)唐朝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与其兄张易之都是武则天的男宠。
美姿容,人称六郎美如莲花,在神龙政变中被张柬之等大臣起兵杀死。
揭秘武则天男宠之死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张昌宗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张昌宗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兄弟一起入寝宫侍奉。
朝内高官、宗室并称易之、昌宗二人为五郎、六郎。
史家多认为这二人的受宠与其美貌有关。
例如《唐书》载杨再思对昌宗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
学者多认为张易之与张昌宗是武后的男宠(又称面首)。
张昌宗官至春官侍郎,封为邺国公,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敕昌宗和李峤、张说等学士编撰《三教珠英》。
武周晚年,与其兄张易之把持朝政,败坏朝纲。
关于这件事情大约在公元695年以后,本年二月,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失宠被杀,太平公主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送给母亲解闷。
从此,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就成为武则天最心爱的侍寝男宠。
张昌宗是个男宠,但并不是绣花枕头。
他出身名门精通音律,容貌俊美也工于心计,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张六郎昌宗远远不如他的五哥张易之出名。
但是在则天一朝的宫廷中,张昌宗才是最出色的美男。
武则天和所有的帝王一样都追求长生登仙之术,她很羡慕传说中的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乔),这位王子乔传说擅吹笙作凤鸣,后随浮丘公登仙而去,成仙后还乘白鹤现于缑山,人称“升仙太子”。
揭秘武则天男宠之死武则天男宠张昌宗武则天曾经为这位升仙太子题写过碑文,于是马屁应运而生,武三思想讨姑妈的欢心,便将她最羡慕和最心爱的人扯到一起,说:“我以为六郎之美,已非凡世所能有,他一定是王子乔转世。
”武则天很欢迎这个比喻,下令造鹤麾并制木鹤,将张昌宗打扮成她心目中的王子乔模样,果然仿若神仙中人。
后来宫中游宴赏莲,马屁又诵道:“六郎似莲花。
”谁知高手还在后面,宰相杨再思的发言更胜一筹:“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
王子乔传说考辨

在《 楚辞》 中还 有 出现 “ 王乔” 、 “ 王侨” 各 两 次 王子乔的传说 , 而 且 这 个 故 事 明显 与前 面三 位 王 子 乔 的故 事 没 有 交 集 , 在《 列仙传 》 、 《 风俗通 义》
“ 好 吹笙 , 作风 鸣 ” 、 乘 白鹤 驻 “ 缑 氏 山巅 ” , 可 称 为 的记 录 。在 王 逸 的注 里 面完 全 没有 提 到前 面 三位
有三 人④ 。此 外还 有各 种 说法 , 不一 一 列举 。张文
称 王 子 乔 仙 。( 应劭《 风俗通 义》 卷二 )
介、 陈全 之 , 杭世 骏 等还试 图用 “ 王子 乔 ” 和“ 王乔”
的不 同名称 来 区分 这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 混 乱 的神 仙⑤ , 总 不 免
王子 乔者 , 周 灵王 太子 晋也 。 好吹 笙, 作风 呜 。
至叠堡 耋盐
这两 段记 载 的 是最 著 名 的王 子 乔 ,后 来凡 又 鸟而 鸣 , 开 而 视之 , 翻飞而去 , 文 子 焉 能 亡 子侨 之
称王 子 乔为 “ 王 子晋 ” 、 “ 子晋” 的种 种 文献 , 都 是 根 身 乎 ?言 仙人 不 可杀 也 。”
源 于此 , 其特征为“ 周灵王太子” 、 “ 自豫 知 其 死 ” 、 “ 太子 王 子乔 ” 。 东 汉 时还 有 另一个 王 子 乔 的记载 :
叶令 祠俗 说 孝 明 帝 时 ,尚 书 郎河 东王 乔 迁为 中也 没 有 这个 故事 。所 以 , 可 以 推 断 这 是 另一 位
叶令 , 乔 有神 术 , 每 月 朔常诣 台朝 。 帝怪 其 来数 而 王 子乔 。 无 车骑 , 密令 太史候 望 。 言其 临 至 时 , 常 有 双凫 从 东南飞 来 。因伏伺 , 见凫 , 举 罗, 但 得 一 双鞋 耳 。 使 还 有一 个故 事 , 见《 仙人 王 子乔 碑 》 :
《王子求仙》的典故

《王子求仙》的典故:
王子求仙的典故在古代文化中有很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朝王子刘向的《王子乔》。
这个故事讲述了王子乔在人间和仙界之间的游历,以及他在求仙过程中的种种经历。
故事中,王子乔因为对神仙的向往,开始在人间寻找神仙。
他听说一位叫王乔的仙人住在山上,于是决定前往求仙。
在山上,王子乔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找到了王乔仙人。
仙人告诉他,要想成为神仙,必须经历三次考验。
第一次考验是跳过一条河流,河中有一块巨石,必须借助一根拐杖才能跳过去。
王子乔成功地跳过了河流,获得了仙人的赞许。
第二次考验是在一座险峻的山峰上找寻一棵灵芝草。
王子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山顶找到了灵芝草,再次获得了仙人的赞许。
第三次考验是在一个幽深的洞穴中寻找一把神奇的宝剑。
在洞穴中,王子乔遇到了一群怪物,仍然坚定地寻找宝剑。
最终,他找到了宝剑,并用它成功地击败了怪物。
仙人看到王子乔已经通过了三次考验,便授予他仙术,使他成为了神仙。
乔在成为神仙后,在人间和仙界之间游历,帮助了许多人,成为了一个传说中的英雄。
这个故事传承了千百年,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之作,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仙的向往和追求。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的意思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的意思“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出自古诗作品《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生年不满百》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注释】嗤:轻蔑的笑仙人王子乔二句:“王子乔”,古代传说中著名的仙人之一。
“期”,待也,指成仙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期待【翻译】整天不快乐的人,只想为子孙积攒财富的人,就显得格外愚蠢,不肖子孙也只会嗤笑祖先的不会享福!像王子乔那样成仙的人,恐怕难以再等到吧。
【赏析】那时再思享乐,已经晚了。
这就是在诗人世间“及时”行乐的旷达之语后面,所包含着的许多人生的痛苦体验。
从这一点看,“惜费”者的终日汲汲无欢,只想着为子孙攒点财物,便显得格外愚蠢了。
因为他们生时的“惜费”,无非养育了一批游手好闲的子孙。
当这些不肖子孙挥霍无度之际不可能会感激祖上的积德。
也许他们倒会在背底里,嗤笑祖先的不会享福。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二句,正如方廷珪所说:“直以一杯冷水,浇财奴之背”(《文选集成》)。
其嘲讽辞气之尖刻,确有对愚者的“唤醒醉梦”之力。
全诗抒写至此,笔锋始终还都针对着“惜费”者。
只是到了结尾,才突然“倒卷反掉”,指向了人世的另一类追求:仰慕成仙者。
对于神仙的企羡,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都干过许多蠢事。
就是汉代的平民,也津津乐道于王子乔被神秘道士接上嵩山、终于乘鹤成仙的传说。
在汉乐府中,因此留下了“王子乔,参驾白鹿云中遨。
下游来,王子乔”的热切呼唤。
但这种得遇神仙的期待,到了苦闷的汉末,也终于被发现只是一场空梦(见《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所以,对于那些还在做着这类“成仙”梦的人,诗人便无须多费笔墨,只是借着嘲讽“惜费”者的余势,顺手一击,便就收束:“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这结语在全诗似乎逸出了主旨,一下子岔到了“仙人”身上,但诗人之本意,其实还在“唤醒”那些“惜费”者,即朱筠《古诗十九首说》指出的:“仙不可学,愈知愚费之不可惜矣”。
笙是什么乐器

笙是什么乐器诗中的仙人指的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本名姬晋,后世也称太子晋、王子晋),他善吹笙,乐声优美犹如凤凰鸣唱,传说后来跨鹤仙去,这则故事也成为了历代诗人吟咏向往的对象。
南朝·王子乔吹笙引凤彩色画像砖[画面讲述的是王子乔吹笙引凤,后游于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在缑氏山驾鹤升仙的故事。
]唐·王子乔吹笙引凤铜镜据《列仙传》记载: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善吹笙,不由乐师,自成曲调。
后来弄玉与善吹箫的萧史结为夫妇,夫妻唱和,笙箫和鸣,感百鸟来集,凤凰来仪。
后云二人登仙而去,更是成为一桩美谈。
明·仇英吹箫引凤图恬和而清越的笙音似乎与很多美妙的故事有着不解之缘,带着与生俱来的神秘。
我们来一探它的究竟。
相传笙由女娲所作,没错,就是补天的那位!深圳蛇口女娲补天雕像《礼记·明堂位》:女娲之笙簧。
《世本》:女娲作簧。
原来女娲不仅抟土为人,炼石补天,还独制笙簧,让音乐丰富先民们的生活。
那为什么偏偏是造笙呢,《中华古今注》上说:“女娲欲使人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
”笙寄予着创世神对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期盼。
《释名》: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表明了笙象征着万物生发之意,犹如植物贯地而出。
《说文》: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白虎通》:笙者,大簇①之气,象万物之生故。
[注]①大(音太)簇,十二律之一,为阳律,商音,应一月。
正月是一年中之岁首,是春回大地之月,由此说明笙象征着生命之音,春天之音。
女娲作笙簧也可视作中国音乐史上的精神渊源。
让音乐母语重回生活《说文》:笙,十三簧,像凤之身也。
古人常把笙的外形比作凤身,甚至认为笙音能引来凤鸟。
凤凰与笙图源《中国笙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笙的形制主要由笙斗、笙苗(又叫笙管)、簧片、吹嘴和腰箍等部件组成。
笙斗有方形、圆形两种,上插笙管,并通吹口。
笙管多为竹制。
吹奏者将气流吹入笙斗,通过笙管使笙簧振动而发音。
笙的构造图源《中国乐器大典》在祭祀大典和宫廷宴享时,笙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子乔的传说
*导读:王子乔为太原王氏系姓始祖,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
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
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
仁而合于天道。
此谓之天。
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
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
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
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
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
太子晋进谏曰:不可。
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
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
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
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
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
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
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
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
《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
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
好吹笙,作凤凰鸣。
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
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o喻洒脱不凡之人,或指鹤。
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二:范蠡舟扁小,王乔鹤不群。
另参见九流部神仙王子乔、器用部车船鹤驾、文明部礼乐子晋笙、人事部雅逸吹笙客。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
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
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唐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
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
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
屈原在《远游》诗中
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