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鲁菜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山东各种菜的故事

山东各种菜的故事山东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以其丰富的农产品和多样化的菜肴而闻名。
山东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故事背景而备受喜爱。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道代表山东的菜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一、烟熏鱼:烟熏鱼是山东独特的传统菜肴之一。
烟熏鱼的制作过程历史悠久,源于山东半岛的渔民。
据说在古代,渔民们发现把新鲜的鱼挂在冰冷而湿润的海风中进行熏制,不仅能够延长鱼肉的保鲜期,还能赋予鱼肉独特的风味。
因此,烟熏鱼成为了山东传统的特色菜之一。
二、葱烧海螺:葱烧海螺是山东菜中颇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
这道菜的独特之处在于选用新鲜的海螺并与葱姜等调料一同烧制而成。
海螺是山东海岸线上常见的海鲜,其肉质鲜美而富有弹性,与葱姜的香味相互融合,使得这道菜具有鲜香可口的特点。
三、孜然羊肉串:虽然孜然羊肉串在中国不算独属于山东菜系,但山东地区对于这道菜的热爱程度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孜然羊肉串是一道将嫩羊肉与孜然等香料一同烤制的菜肴。
据说,这道菜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他们善于利用大篝火烤制食物。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孜然羊肉串成为了山东人烧烤时的首选之一。
四、鱼香肉丝:鱼香肉丝虽然源于四川菜,但它在山东也有独特的变化和故事。
山东的鱼香肉丝注重酱料的调配和炒制的技巧,使得菜肴更加鲜美。
据说,鱼香肉丝最早是由一位山东籍的厨师在四川学习后开创,并将其带回山东,在山东这片土地上逐渐演化成为一道与四川风味有所差异的特色菜。
这些山东菜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凝聚了山东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烟熏鱼的传统制作工艺,还是葱烧海螺的海洋特产,都体现了山东人对于食物的热爱和对于美食的追求。
这些菜肴的故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山东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鲁菜根画刊【2015】 (改后)

鲁菜根画刊『2015』◆根之名鲁菜根,以泰山文化为背景,以弘扬民俗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大汶河两岸民间传统特色名吃,再现历史悠久的农家饮食习俗,致力于打造大汶河口民俗文化主题酒店。
鲁菜根标志以山东省的简称“鲁”为基础,外形神似泰山“五岳独尊”景观石,上面是一条“鱼”,下面是一个“太阳”。
“鱼”寓意着“连年有余”;“太阳”代表蒸蒸日上。
其形很像一只鸟,昭示着鲁菜根事业飞黄腾达。
“鲁菜根”三个字采用宋体,体现出儒家的中正之道。
“根”字的底部生出一叶绿芽,说明鲁菜根“守正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自成菜系。
同时,意味着鲁菜根的本质为木,而木是草本,将秉承“回归自然,引领健康”的理念,为食客提供绿色天然的美味。
鲁菜根赋岱岳脚下,大汶河畔,有唐风汉韵之舍,店号“鲁菜根”。
室内诗书画印风雅颂,庭中案牍凳几赋比兴。
其宴品以鲁国旧邦古法为本,佐以历史轶事典故,做工求精道,用料追地道,配伍讲味道,效果益生道。
菜外治菜,菜以载道,此天地之道也。
足见店主潇洒之大气、亲人之和气、卓识之胆气。
赞曰:鲁菜之根在鲁邦,马君芒杖探神方。
追微寻赜有仙笈,百炼千锤御膳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根之源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
鲁菜,是汉族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据记载,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句话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自泰安东帄籍进士刘公瓘之口。
“山”,是指泰山;“水”,是指泉水;“圣人”,是指孔子。
至今,已经成为山东的靓丽文化品牌。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的东方,以“岱宗”之盛誉闻名于中外与古今。
泰山水资源丰富,河溪以玉皇顶为分水岭。
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黄河,东面的石汶河、冯家庄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北面的岩溶水向北潜流,并纷纷涌露,使古城济南成为“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泉城。
鲁菜中的菜式典故及其文化内涵

鲁菜中的菜式典故及其文化内涵鲁菜,是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以山东省为代表,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鲁菜以其独特的烹调技法、丰富的口味和严谨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鲁菜制作过程中,有许多菜式与典故息息相关,这些典故除了为我们带来美味的味觉享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鲁菜中的菜式典故及其文化内涵。
一、传世经典之“东坡肉”在鲁菜的菜肴中,东坡肉无疑是备受推崇的一道传世经典。
相传,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位于山东的曲阜,临安时下定决心要打造一道美味佳肴,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烹制出了东坡肉。
这个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东坡肉也因此得名。
东坡肉不仅在制作上注重猪肉的选材、切割和烹调技巧,更在其菜名中蕴含着苏东坡豪放多情的精神。
东坡肉的烹饪过程需要齐全、周全,象征着对人生的态度。
菜中入味的猪肉皮象征韧性和毅力,肉质的软嫩象征情感细腻。
通过制作和品尝东坡肉,人们可以领略到苏东坡豪情激昂的文化内涵。
二、红烧肉与宴席文化红烧肉是鲁菜中一道备受争议的菜品,同时也是一道富有文化内涵的经典菜品。
红烧肉在山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成为了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
红烧肉的烹制方法独特,需要控制火候和炖制的时间,让肉烂而不散,入味而不腻。
红烧肉在文化上代表了富贵和喜庆的象征。
在传统的山东宴席上,红烧肉往往是贵宾桌上的招待之一。
红烧肉的红颜色寓意着幸福和吉祥,品尝红烧肉时,人们可以感受到富贵繁荣的氛围,领略到鲁菜文化中对于喜庆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鱼香肉丝与中华饮食文化鱼香肉丝是鲁菜中的一道经典川菜,虽然起源于四川,却在山东的鲁菜中被广泛接纳并发展成独特的鲁菜风味。
鱼香肉丝是一道以猪肉丝和豆瓣酱为主要配料,并加入葱、姜、蒜等调味品制作而成的菜肴。
鱼香肉丝在视觉上色彩丰富,口味鲜香,体现了山东鲁菜“味道至上”的烹饪理念。
鱼香肉丝以其鲜美的风味和独特的调料搭配,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它既在传统川菜中承载了丰富的川菜文化,同时也借助山东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独创的鲁菜风味,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和融合的魅力。
经典名菜的传说故事由来

经典名菜的传说故事由来名以食为天,各个地方名菜不计其数,每一道名菜都有其精彩的故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菜的传说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名菜的传说故事:东坡肉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名菜的传说故事:水晶肴肉肴肉传说: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
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经典鲁菜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经典鲁菜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鲁菜历史极其久远,早在《诗经》里就有食用黄河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
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比如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王吃的易牙,实际上是当时善于调味的烹饪大师。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道经典鲁菜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九转大肠说到鲁菜,很多人会想到九转大肠。
此菜是济南传统名菜,以猪大肠为原料,配以药材,红烧而成,味型咸甜酸辣香,成菜色泽红亮,大肠软嫩,肥而不腻,久食不厌。
相传清光绪年间济南县东巷北首有一处“九华楼”饭庄,老板杜九龄,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归一”之说。
有一次,他到一个做肉食的朋友家去喝孩子的满月酒,酒后朋友回礼并额外送给他一挂猪下水。
回到九华楼,杜九龄找来大厨于长宝,让他做个肥肠尝尝,于长宝回到厨房,左思右想反复试做,都不好吃,他又去肉铺买了一些大肠回来继续做,反复试制多次,终于做出了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肠菜。
杜九龄听到消息,立刻赶了过来,见到盘中油亮金灿的猪大肠,夹起一块送入嘴中,连声称香极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尝此菜并为之定名。
次日,宾客们来到九华楼,店小二张罗着先上一些别的菜,就在客人们翘首以待的时候,大肠上了桌。
人们品尝过后,纷纷称赞好吃,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杜九龄的老朋友。
由于杜九龄信佛,酷爱九字,提议就叫“九转大肠”,此提议得到认可。
此后,此菜声名鹊起,并遍及山东各地,成为名菜。
烧秦皇鱼骨此菜是孔府的特色大菜之一,选用鱼骨、鳜鱼中段、鲜香菇、冬笋为原料,以烧法制成,味型咸鲜香。
据传,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鲥,将《尚书》、《论语》等经典书籍偷偷藏于孔府故宅夹墙内。
到了西汉景帝三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封为鲁王。
鲁王在治宫中,发现了孔鲥偷藏的这批经典书籍,重新加以保存,当时被秦始皇几乎烧尽抄绝的史书和六经得以流传至今。
鲁菜的代表菜介绍有哪些故事

鲁菜的代表菜介绍有哪些故事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这里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鲁菜是中国汉族历史最悠久、技法最全面、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鲁菜的代表菜,欢迎阅读。
鲁菜的代表菜糖醋鲤鱼糖醋鲤鱼是山东省经典的汉族名菜之一,属于鲁菜系。
据说“糖醋鲤鱼”最早始于黄河重镇——泺口镇。
糖醋鲤鱼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甜酸醇。
葱烧海参葱烧海参是山东省经典的汉族名菜,中华特色美食,属于鲁菜系。
从山东源入,以水发海参和大葱为主料,海参清鲜,柔软香滑,葱段香浓,食后无余汁。
是“古今八珍”之一,葱香味醇,营养丰富,滋肺补肾。
九转大肠九转大肠是山东省汉族传统名菜,属于鲁菜系。
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首创,开始名为“红烧大肠”,后经过多次多次改进,红烧大肠味道进一步提高。
许多着名人士在该店设宴时均备“红烧大肠”一菜。
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别有滋味,为取悦店家喜“九”之癖,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便将其更名为“九转大肠”。
汤爆双脆汤爆双脆,汉族名菜,属于济南菜,质地脆嫩,汤清质淡,味道香醇。
养身调理健脾开胃调理营养不良调理。
香酥鸡香酥鸡是山东地区汉族传统风味名菜之一,属于鲁菜菜系。
传遍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区。
此菜选用笋母鸡,以高汤蒸熟,火候足到,入油再炸,焦酥异常,其色红润,肉烂味美,是佐酒之美味。
油爆海螺油爆海螺是在山东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鲁菜系,是油爆双脆、油爆肚仁的基础上沿续而来的。
明清年间流行于登州、福山的传流海味菜肴。
山东沿海盛产海螺,以蓬菜沿海产的“香螺”为主。
海参肘子海参肘子是鲁菜经典菜谱之一,以海参为制作主料,海参肘子的烹饪技巧以烧菜为主。
特点:红润光亮,时肉酥烂,汁浓味厚,肥而不腻,海参软濡滑润,葱味浓郁。
鲁菜的代表菜之一: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鲁菜经典的代表菜之一,因通常每四个为一份,兼取丸子团圆喜庆之意,故名“四喜丸子”。
菜名典故和传说

菜名典故和传说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菜名典故和传说的内容,欢迎阅读菜名典故和传说1在清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首创了香肥可口的“红烧大肠”,赢得了顾客的广泛欢迎,后又经过改进,逐渐闻名于世。
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客品尝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别有风味,为取悦店家“喜九”之癖,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宛如道家的“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便将其更名为“九转大肠”。
关于“九转大肠”还有一说:相传从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
临行前,其母用晾干的猪大肠,里面装上食品,供其一路食用。
秀才一路历尽艰辛,九死一生,高中状元后,依然保留着原来母亲做的那根干大肠。
为了感谢老人和朋友的恩情,他让厨师将这根干大肠精心加工,制成一道菜。
因为这道菜先苦后甜,包含多味,寓意历经磨难,苦尽甘来,不忘过去,故将此菜取名为“九转大肠”。
菜名典故和传说2又称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是著名的德州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之一。
德州扒鸡是汉族传统名吃,鲁菜经典。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
五十年代,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车选购德州扒鸡送给毛泽东主席以示敬意。
德州扒鸡因而闻名全国,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鸡”。
德州扒鸡名曰扒鸡,是指扒鸡的制作工艺,借鉴扒肘、扒牛肉的烹制工艺,以扒为主。
扒是我国烹调的主要技法之一,扒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两种以上方式的加热处理。
首先将原料放开水中烧滚,除去血腥和污物,再挂上酱色入油锅中烹炸,炸后一种是用葱姜烹锅,加上调料和高汤,加入原料后旺火烧开,用中小火焖透,然后拢交芡翻勺倒入盘内。
扒鸡,是用经年循环老汤,配以砂仁、丁香、玉果、桂条、白芷、肉桂等二十多种中药材烹制,以文火焖煮。
菜名典故和传说3传说中的麻婆本姓陈,专门以做豆腐为生。
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是商贾聚集之地,陈老太在此开了一家豆腐店,由于她点浆技巧过人,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烧制的豆腐菜又特有风味,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
鲁菜萝卜丸子文化典故

鲁菜萝卜丸子文化典故
鲁菜萝卜丸子是中国山东鲁菜的一种传统小吃。
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将萝卜切成小块,加入面粉、水、盐等调味料搅拌均匀,再用手把面团揉成小丸子,最后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
虽然它看似普通,但是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典故。
首先,鲁菜萝卜丸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宰相叫做范蠡,他在一次巡视时发现百姓们饥寒交迫,于是他就想出了一种用萝卜和面粉搓成的丸子来救济百姓。
后来,这种丸子在鲁国也得到了发展和流传,并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传统小吃。
其次,鲁菜萝卜丸子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相传,明朝朱祐樘曾到山东考察,他在品尝了鲁菜萝卜丸子后,大加赞赏,称它为“普天之下无双美味”,并特地写下了“萝卜丸子”三个字。
后来,这个故事被流传开来,使得鲁菜萝卜丸子的名气更加传播开来。
另外,鲁菜萝卜丸子的制作方法也有一些小技巧。
当制作萝卜丸子时,萝卜一定要切成细小的块,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面团中。
而在煮萝卜丸子时,一定要先将水烧开后再放入丸子,这样才能保证丸子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总之,鲁菜萝卜丸子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小吃,更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典故的传统食品。
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断地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品尝和了解它。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xx背后都有一个xx的传说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早在《诗经》里就有食用黄河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
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比如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王吃的易牙,实际上是当时善于调味的烹饪大师。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道经典鲁菜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九转大肠
说到鲁菜,很多人会想到九转大肠。
此菜是济南传统名菜,以猪大肠为原料,配以药材,红烧而成,味型咸甜酸辣香,成菜色泽红亮,大肠软嫩,肥而不腻,久食不厌。
相传清光绪年间济南县东巷北首有一处“九华楼”饭庄,老板杜九龄,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归一”之说。
有一次,他到一个做肉食的朋友家去喝孩子的满月酒,酒后朋友回礼并额外送给他一挂猪下水。
回到九华楼,杜九龄找来大厨于长宝,让他做个肥肠尝尝,于长宝回到厨房,左思右想反复试做,都不好吃,他又去肉铺买了一些大肠回来继续做,反复试制多次,终于做出了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肠菜。
杜九龄听到消息,立刻赶了过来,见到盘中油亮金灿的猪大肠,夹起一块送入嘴中,连声称香极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尝此菜并为之定名。
次日,宾客们来到九华楼,店小二张罗着先上一些别的菜,就在客人们翘首以待的时候,大肠上了桌。
人们品尝过后,纷纷称赞好吃,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杜九龄的老朋友。
由于杜九龄信佛,酷爱九字,提议就叫“九转大肠”,此提议得到认可。
此后,此菜声名鹊起,并遍及山东各地,成为名菜。
烧xx鱼骨
此菜是孔府的特色大菜之一,选用鱼骨、鳜鱼中段、鲜香菇、冬笋为原料,以烧法制成,味型咸鲜香。
据传,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鲥,将《尚书》、《论语》等经典书籍偷偷藏于孔府故宅夹墙内。
到了西汉景帝三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封为鲁王。
鲁王在治宫中,发现了孔鲥偷藏的这批经典书籍,重新
加以保存,当时被秦始皇几乎烧尽抄绝的史书和六经得以流传至今。
这就是“鲁壁藏书”的故事。
明朝重修孔庙,在诗礼堂的后面单独建了一座“鲁壁”,落成之日,孔府大摆宴席庆祝。
厨师用鳜鱼配合鱼骨做了一盘菜肴献到席上,为迎合“衍圣公”,就给此菜取名“烧秦皇鱼骨”,以表达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愤慨和对鲁壁的纪念。
“糖醋鲤鱼”与xx
济南北临黄河,盛产著名的“黄河鲤鱼”,用它烹制的“糖醋鲤鱼”极有特色:
鱼头鱼尾高翘,显跳跃之势,寓意“鲤鱼跃龙门”。
此菜糖醋汁酸甜可口,十分开胃。
黄河鲤鱼鲜美肥嫩,营养极为丰富,故有“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之美名。
《食疗本草》称:
“将鲤鱼煮汤食,最有补益而利水。
”至今黄河两岸广大地区,宴席必以鲤鱼为珍肴。
我国最早饲养鲤鱼的,传说是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的范蠡。
勾践打败吴王之后,范蠡大夫谢绝了越王重用他的好意,不愿当权臣辅宰,却要过平民生活。
他携西施泛舟五湖,离吴之后到了齐国。
因他善于经营,又得齐威王重礼相聘,从事渔业。
他认为“养鲤鱼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
”
有趣的是,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生了儿子后,鲁昭公以鲤相送,表示祝贺。
孔子还给儿子取名“孔鲤”。
那时山东的鲤鱼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还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请xx吃豆芽
孔府的豆芽名菜,始于乾隆,以后盛行不衰,一直是宫廷显贵们爱食用的佳肴,清代食品专著中多有记载。
《清稗类钞》中就有一说:
“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嘉庆时最盛行。
”
相传乾隆皇帝的女儿下嫁平民,给孔子后代当媳妇,乾隆曾几次到孔府作客,光是用膳便让孔府上下煞费苦心。
有一次乾隆又驾临孔府,于是孔府的厨
师别出心裁,做了一款豆芽美馔。
别看豆芽平常,可是经过掐头去尾,将绿豆芽梗掏空,用竹签向梗里面装鸡肉泥、火腿泥,酿成红白两种,清炒入盘,色形味香均属绝佳。
不过,这可是很费工夫的菜品,就是两个熟练的厨师,也需做几个小时,方能端上餐桌。
后来,孔府豆芽菜从宫廷走到了民间,各地都仿效起来。
不过,孔府名菜还是孔府制作的精品。
为了长盛不衰,孔府专设了一个“掐豆芽”的劳动部门,称作“掐豆芽户”,这也算是中国饮食史上罕见的了。
宫爆鸡丁
传说清同治年间,清朝重臣丁宝桢被派到济南任山东巡抚,恰逢宦官安德海潜行出京,丁与皇帝密谋以违犯宫廷规矩为名杀这个慈禧太后的红人,但此时慈禧不杀的旨意也到了,于是丁上演了一个前殿接旨后殿杀人的戏,而名扬天下。
他不仅是个有胆有识的官吏,而且还是个著名的美食家,他在济南最爱吃的菜是这里的爆炒鸡丁,因为他被赐封为宫保,人们便把这道菜称为宫爆鸡丁,原来本是不放辣椒的,但为照顾丁宝桢贵州人的习惯加上了红干椒沿用到今,因此这道菜颇有川鲁两大菜系相互结合的特色。
锅溻黄鱼
相传,福山有一女厨娘善煎黄花鱼,一次因主人催得紧,鱼没有煎熟,主人叫她重做一条,女厨娘想另做一条时间过长,主人又要发火,于是在情急之中,将锅内添了些汤汁和调味品,将煎鱼放入锅内溻熟,汤汁将收干时盛出端上,主人一吃绵软香嫩,大加赞赏,问这叫什么做法,女厨娘根据烟台人叫干东西受潮为溻的意思便说,叫“锅溻黄鱼”,女厨娘不仅发明了一道名菜,同时也发明了“溻”这一烹调方法。
八仙过海闹xx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时的第一道名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的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为众多,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孔宴闻名四海,八仙过海闹罗汉,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富,盛器别致,该菜取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芦笋、火
腿等十几种原料为主,以鸡作为“罗汉”,其中八种主料为“八仙”,故名为八仙过海闹罗汉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十分热闹。
xx一品锅
“孔府一品锅”是由皇帝赐名的一款孔府名菜。
据说清朝历代皇帝常到孔府,而孔府也常带厨师进宫制作孔府佳肴,请皇太后、皇帝和娘娘品尝。
清朝继承明朝品官等级制,把官衔分为一至九品,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
清朝将孔府列当朝一品官的官府。
因而,皇帝对孔府用鸡、猪蹄、鸭、海参、鱼肚等各种珍贵原料一起烹制成的汤菜,赐名为“当朝一品锅”,成为孔府及所有一品官府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