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学案文档: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学案文档:第二章 第二节 有性生殖

第二节有性生殖【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文,简述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
3.结合教材图文,说出绿色开花植物和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及个体发育过程。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1.概念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始于两细胞细胞膜的接触,终于两者细胞核的融合。
2.受精的过程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的细胞质后,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精子的尾部留在外面。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于卵细胞(母方)。
4.意义(1)使卵细胞的缓慢代谢转变为旺盛代谢,从而启动受精卵不断地分裂。
(2)受精决定生物个体的性别。
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为男性,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为女性。
(3)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共同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1.概念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或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1)双受精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 .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
b .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
③适用范围: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被子植物子房各部分发育成为果实的图解子房⎩⎪⎨⎪⎧⎭⎪⎬⎪⎫子房壁——果皮胚珠⎩⎪⎨⎪⎧⎭⎪⎬⎪⎫珠被——种皮胚囊⎩⎨⎧ 卵细胞——受精卵—胚2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种子果实 (3)胚乳的发育①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等种子。
②一些植物的种子胚乳发达,储藏大量的养分,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4)胚的发育①实质: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
高一生物苏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学习目标: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设计思路4.生物类型与遗传物质类型的关系5.DNA粗提取的原理和过程[教材梳理]一、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2.格里菲思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2)结论:无毒性的R型活球菌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球菌混合后,有部分无毒性的R型球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球菌,且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
(2)设计思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3)过程:(4)结论:DNA是使R型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及方法(1)T2噬菌体的结构及代谢特点:(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实验过程及结论 (1)实验过程:(2)实验结论: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三、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RNA 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实验:①烟草花叶病毒结构:②实验过程:烟草花叶病毒水、苯酚――→震荡分离⎩⎪⎨⎪⎧RNA ――→感染烟草烟草叶发病蛋白质――→感染烟草烟草叶不发病③结论:控制烟草花叶病毒性状的物质是RNA ,不是蛋白质。
(2)TMV(烟草花叶病毒)与HRV(车前草病毒)的病毒重建实验: ①实验过程:⎭⎪⎬⎪⎫TMV 的蛋白质HRV 的RNA →重建病毒――→感染烟草→HRV 的病斑――→后代的类型HRV⎭⎪⎬⎪⎫TMV 的RNA HRV 的蛋白质→重建病毒――→感染烟草→TMV 的病斑――→后代的类型TMV②结论:控制TMV 、HRV 性状的物质是RNA 而不是蛋白质。
2.人类的探索结论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
生物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1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基因的表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的内容,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基因的表达》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主干知识点主要是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的场所、模板和过程,揭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信使RNA、核糖体和转运RNA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概述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遗传物质作用原理的核心内容,在必修二的模块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后续选修模块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设计思想: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生物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生物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
本节课程的设计,力求以高中生物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不仅微观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因此学生不易理解,同时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都懂,学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中,尽量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材简析:本章是在前两章解决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紧接着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基因的表达问题,除了顺理成章外,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后续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主干知识过程中,插入讲解tRNA、密码子等侧枝相关知识。
这种逐步展开知识的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旧教材思路基本一致,但不同的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种独立成段的问句,有利于启发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同时能够突出转录和翻译的主干过程,保证主线清晰。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染色体畸变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课时染色体畸变1.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
2.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3.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不管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此物种的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其体细胞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等阶段,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秋水仙素或低温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对应学生用书P691.染色体畸变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2.染色体结构变异(1)染色体结构变异概念: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
(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连线]:(3)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①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②大多数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4)举例: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缺失”发生,它们有什么不同?提示:基因突变缺失的是碱基对,缺失后基因数量不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的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基因数量发生改变。
2.如何区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提示: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则观察不到。
3.交叉互换和易位有什么区别?提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区别(如下图所示)2.易位与交叉互换的比较[特别提醒]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染色体结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
高中生物 必修二 第四章 第一节 蛋白质(26张PPT)

13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 -◇-◇-◎-◎ ◇-◇- ◎-◎-◇-◇
(3)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肽链的结构则不同。
(4)空间结构不同
空间结构不同, 肽链的结构则不同。
14
三、蛋白质的功能
羽毛 胃蛋白质酶结晶
1、结构蛋白: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如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等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HOH
NH2 C C N
肽键
R1
二肽
HO
H
C C OH H N
R2
H2O H2O
H C COOH R2
10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氨基酸的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HOH
NH2 C C N
肽键
R1
HOH
CCN
肽键
R2
H
三 C COOH 肽
R2
二肽
H2O H2O
• 以此类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链状)。
11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2、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过 程:
12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 ◇-◇-◇-◇-◇-◇
(1)氨基酸种类不同
氨基酸种类不同, 肽链的结构则不同。
◇-◇-◇-◇-◇-◇ ◇-◇-◇
(2)氨基酸数目不同
氨基酸数目不同, 肽链的结构则不同。
R1
R2
7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氨基酸的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HO
HH
高中生物 苏教版 必修2 第四章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第1课时)

七、课后作业:完成学习资源 49-54 页。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教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师的主导下,灵活利用媒体有步骤、分层次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 学生探究、发现,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初步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达到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 球菌转化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得出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这 一结论,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确定实验设计思路、正确选择实 验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 受知识,而是重新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 习,处于主体地位。在较好地实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培养了 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5
2
S 型活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分别与 R 型活细 菌混合培养
R
R
R
R
R\S R\S
结论:只有加入 DNA 的一组出现了 S 型细菌,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 结论收到质疑,怀疑 DNA 的纯度,可能混入特殊蛋白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蔡斯和赫尔希的实验方法: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 S、 P 标记是因为 DNA 中含有 P 而蛋白质中没有 P;蛋白质中 有 S 而 DNA 中没有 S。 展示实验过程并分析各步骤目的:提供问题讨论: 1.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此实验证明 DNA 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 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带 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 35 P 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 P 标记蛋白质 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 32 细菌内部;而用 P 标记 DNA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 即表明噬菌体的 DNA 进入了细菌体内。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全套学案

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与方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基因的表达的生物学意义。
【学习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学习难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法指导】注重分析与理解教材所给图解,找出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知识链接】1、基因是有的DNA片段.基因通过来控制生物性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中的上.2、简述DNA的复制过程及所需条件?【学习过程】一、遗传信息的转录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那么,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到细胞质中去的呢?分析推理: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
【问1】: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问2】: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理解过程)①DNA双螺旋,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时,两者以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分子上;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而后,DNA双链。
2.转录得到的RNA仍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质。
那么,RNA上的碱基序列如何能变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呢?mRNA如何将信息翻译成蛋白质?【问3】mRNA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给蛋白质的?①mRNA进入细胞质后,就与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结合起来,形成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
②将蛋白质搬运到“生产线”上的“搬运工”是。
其一端的3个碱基可以与mRNA 上的互补配对,从而按一定顺序搬运氨基酸到mRNA上,合成肽链。
③核糖体可以沿着mRNA移动,不停地读取密码子进行肽链的合成,直至读到为止。
④肽链合成后,就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被运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学案文档:第一章 第1课时 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1课时生物科学和我们[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说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结合教材P4~5,尝试像科学家2一样思考。
[重难点击]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作物与解决粮食问题的关系。
一人类面临的粮食问题1.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试根据提供的有关材料探究世界粮食的现状,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
1950年至198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增长了180%还多。
此期间,世界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增长约90%。
据此可得出世界粮食存在的现状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迅速,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________人口的增长速度,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呈现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据统计,世界人口与粮食的分布情况如下:发达国家的粮食问题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据此可知,世界粮食的现状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世界粮食问题的含义是:世界粮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粮食______,又没有能力更快地___________,大量人口处于__________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____________。
2.2000年我国粮食大幅度减产,总产量比1999年减产4.5×1011 kg,减产量约占当年总产量的10%,试结合相关材料探讨粮食减产的原因。
(1)材料一我国的粮食价格自1996年以后连续几年持续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很多地方针对粮食品种结构矛盾,大幅度减少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我国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土地压力巨大,由于过度种植、化学农药的大量投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等,耕地土壤质量持续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第一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Ⅰ)【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文,阐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2.结合所给材料,阐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3.结合教材图文和相关材料,阐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加强对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理解。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2.(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转化)(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的发现①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不需要完整细胞。
②构成S型活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中,是DNA使球菌的致病性发生了转化。
③实验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1)T2噬菌体①结构(如图1):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②特点:营寄生生活,在宿主细胞外没有(有、没有)独立代谢能力。
③生活史(如图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的噬菌体。
(2)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
3.实验过程 (1)标记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含35S 的培养基―→含35S 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含32P 的培养基―→含32P 的大肠杆菌 (2)标记T 2噬菌体⎩⎨⎧T 2噬菌体+含35S 的大肠杆菌―→含35S 的T 2噬菌体T 2噬菌体+含32P 的大肠杆菌―→含32P 的T 2噬菌体(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1)T 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T 2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 来遗传的。
5.实验结论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判断正误(1)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有毒;R 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无毒。
( ) (2)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和R 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S 型细菌。
( )(3)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的DNA 是遗传物质。
( ) (4)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 )(5)使R 型双球菌转化为S 型双球菌必须用S 型双球菌的完整细胞。
( )(6)构成S型活双球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中,是DNA使球菌的致病性发生了转化。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同时标记T2噬菌体,证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8)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若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造成上清液中有很高的放射性。
()(9)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后,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来自自身携带的物质。
()(10)用含32P的普通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标记噬菌体的DNA。
()答案(1)√(2)√(3)×(4)√(5)×(6)√(7)×(8)×(9)×(10)×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体内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2.(1)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R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实质是S 型细菌DNA 与R 型细菌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细菌的性状。
(3)转化后形成的S 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 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根据格里菲思的实验,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可能是什么?为此艾弗里设计了怎样的实验?答案 “遗传物质”可能是蛋白质、DNA 或荚膜多糖,为此艾弗里将S 型细菌的这些物质分别提取出来加入到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长出的活菌的种类,以判断哪种物质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 型和S 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 )A B .②说明S 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 .③和④说明S 型菌的DNA 是遗传物质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问题导析】(1) ①组和②组的实验结果均为只长出R型细菌,所以二者分别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和荚膜多糖不是遗传物质;(2) ③组实验说明R型细菌→S型细菌;(3) ④组实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从反面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答案 C【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实验中S菌的DNA+R型活菌培养基上生存的细菌都是S型菌。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1)×(2)×(3)×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思路及方法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地单独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2.侵染特点及过程(1)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2)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
3.结果及分析是遗传物质”(结论)。
1.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含35S 和32P 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T 2噬菌体?答案 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而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2.能否用14C 和18O 标记噬菌体?能否用32P 和35S 同时标记噬菌体? 答案 不能, 因为DNA 和蛋白质都含C 和O 。
不能用32P 和35S 同时标记噬菌体。
2.为证明蛋白质和DNA 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 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 标记,A 、C 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
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 标记的无机盐B .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C .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 .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问题导析】(1) 由题干信息可知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 标记,则锥形瓶中培养液内的营养成分应无放射性标记;(2) 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应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二者为相互对照类型;(3)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4) 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细菌裂解导致的,也可能是部分噬菌体的DNA未侵入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到上清液中。
答案 B【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2)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3)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4)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1)×(2)√(3)×(4)×1.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成功的表明了()A.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DNA已经失去活性而蛋白质仍具有活性B.DNA是遗传物质C.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 C解析格里菲思并没有提出遗传物质的本质。
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答案 D解析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
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3.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答案 D4.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________。
如果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_______。
(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仅有图3的实验过程,_______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④①(2)噬菌体只有蛋白质和DNA组成(3)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4)不能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基础巩固】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哪些类型的细菌()①有毒R型②无毒R型③有毒S型④无毒S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 C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促成R型细菌发生转化。
这个事实能证明() A.S型细菌的蛋白质和DNA的结构都很稳定B.S型细菌的蛋白质的结构特别稳定C.S型细菌的DNA结构比蛋白质的结构稳定D.任何条件都不能破坏S型细菌DNA的结构答案 C解析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仍能促成R型细菌发生转化,说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虽然失去了活性,但DNA仍具有生物活性,说明S型细菌的DNA结构比蛋白质的结构稳定。
3.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关于此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说明了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C.说明了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的答案 A解析格里菲思实验只证明了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并没有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内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细菌内蛋白质含32S,DNA含31P,用该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后,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S和P 的分布规律是()A.外壳中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B.外壳中只有32S,核心内只含有32PC.外壳中有35S和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D.外壳中只有32S,核心内都含有31P答案 D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细胞内,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模板复制出新的DNA分子和控制形成新的蛋白质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