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课件:第四章(付,165页)
合集下载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生物的进化 精品教学课件

2.拓展探究:某同学认为“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变异的方向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 一致的”,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说出你的理由。(科学思维) 提示:不正确。在自然选择之前,生物中存在多种变异,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自 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
【典例探究】 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使人们认识到,原来自然界的万
【类题精练】 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 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 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解题思维】解答本题需突破以下两个关键点:
【解析】选C。长颈鹿长脖子的出现不是环境引起的,而是种群内本来就存在长 脖子的变异,环境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 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 猎豹和斑马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 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正确;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 而失去视觉是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D错误。
③秦岭地区所有金丝猴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 ( √)
【问·答】——教材二次开发 教材“积极思维”: 个体生育能力相同的种群在没有迁入和迁出,不考虑致死,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 自交后代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会变化吗? 提示: 基因型频率会变化(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减少),基因频率不会变化。例如: 一个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此时A基因的频率为1/2,若此种群自交,得到的F1 中,AA∶Aa∶aa=1∶2∶1,F1中A的基因频率仍然为1/2。
高一生物苏教版必修二课件:第四章_第四节_第一讲_基因突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癌变的原因是由于细胞内抑癌基因和原癌基 因发生突变,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能进行无限增殖, 医学上通常使用一定量的化学药剂对癌症病人进行 化疗。另一方面接受化疗后的病人身体非常虚弱。 结合基因突变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化疗能够治疗癌症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化疗的作用是通过一定量的化学药剂干扰癌 细胞进行 DNA 复制,从而抑制其分裂的能力,或者杀 死癌细胞。
(4)突变发生在 DNA 分子中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会 改变生物性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1.基因突变的原因、结果、特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基因突变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1)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突 变可通过无性生殖传给后代,但不会通过有性生殖传 给后代。 (2)基因突变若发生在精子或卵细胞形成的减数 分裂过程中,突变可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3)生殖细胞的突变频率一般比体细胞的突变频 率高,这是因为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对外界环境变 化更加敏感。
5.基因突变一般具有发生频率低、方向不确 定和随机发生等特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多 个不同方向突变;突变由环境因素诱导,但其不决定基 因突变的方向;突变是随机的,多发生在间期 DNA 分子 复制时,但在其他时期也可能发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填充:①增添、缺失或改变
②随机性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四节基因突变(共21张PPT)

1、DNA复制时(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2、外因(自然或人为的诱发突变) 1.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 例如:太空椒,皮肤癌等 2.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 特别提醒: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远离这些因 素, 养成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 内因(自发突变) 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
【问题1】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 为什么不一样? 【问题2】镰刀型贫血症病人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 (怎么样)被缬氨酸取代? 【问题3】镰刀型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 因是什么?
病因分析
蛋白质
氨基酸
正常 谷氨酸
异常 缬氨酸
RNA
GAA
GUA
C T T 替换 C A T
DNA
GAA
GTA
DNA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合作探究一:
【问题1】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 为什么不一样? 【问题2】镰刀型贫血症病人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 (怎么样)被缬氨酸取代? 【问题3】镰刀型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 因是什么?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是合成血红蛋 白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
上述变异性状的后代 为何仍然是蓝紫色花呢?
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蓝紫色花的 后代仍是蓝紫色
变异 的类型
生物变异的类型
不遗传的变异:
仅仅由环境不同引起,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 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基因突变
遗传的变异: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一、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910年,赫里克医生的诊所来了一位黑人病人,病人脸色
后
mRNA:-AUG-GGA-UAU-CCU-CGG-GUA-
2、外因(自然或人为的诱发突变) 1.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 例如:太空椒,皮肤癌等 2.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 特别提醒: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远离这些因 素, 养成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 内因(自发突变) 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
【问题1】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 为什么不一样? 【问题2】镰刀型贫血症病人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 (怎么样)被缬氨酸取代? 【问题3】镰刀型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 因是什么?
病因分析
蛋白质
氨基酸
正常 谷氨酸
异常 缬氨酸
RNA
GAA
GUA
C T T 替换 C A T
DNA
GAA
GTA
DNA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合作探究一:
【问题1】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 为什么不一样? 【问题2】镰刀型贫血症病人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 (怎么样)被缬氨酸取代? 【问题3】镰刀型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 因是什么?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是合成血红蛋 白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
上述变异性状的后代 为何仍然是蓝紫色花呢?
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蓝紫色花的 后代仍是蓝紫色
变异 的类型
生物变异的类型
不遗传的变异:
仅仅由环境不同引起,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 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基因突变
遗传的变异: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一、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910年,赫里克医生的诊所来了一位黑人病人,病人脸色
后
mRNA:-AUG-GGA-UAU-CCU-CGG-GUA-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四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共20张PPT)

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而DNA 位于染色体上,所以讨论基因的行 为,归根到底就是讨论染色体的行 为。
1、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何处? 2、重新组合发生在什么时期? 3、什么基因会进行重新组合? 4、基因重新组合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①基因的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的组合.
②基因的互换: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 染色体之间发生局部互换.
碱基对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吗?
红细胞 圆饼状 镰刀状 圆饼状
蛋白质
正常
氨基酸 谷氨酸
mRNA GAA
DNA
CTT GAA
异常
正常
缬氨酸 谷氨酸
GUA
CAT GTA
GAG
CT C GAG
袁隆平在培育“超级水稻”时,对各种不同 品种的植株进行了筛选,选取各品种中的优良性 状进行杂交,例如,将高杆抗病品种与野生矮杆 不抗病品种进行重组,获取了矮杆抗病的新品种。 这种性状是亲代不具有的,新性状的出现进一步 增强“超级水稻”的竞争力。
蝇)中最先诱发了突变。
物理因素
1928年L. J. 斯塔德勒用X射线在植物(玉米)
中最先诱发了突变。
2、1942年C. 奥尔巴克首次使用了化学诱变 化学因素
剂,用氮芥诱发了果蝇的突变。
3、1943年卢里亚等最早在大肠杆菌中证明 对噬菌体抗性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生物因素
基因突变的特征
• 资料一: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以及人,
2、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 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C.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有害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2)

例1 [2023·江苏连云港高一期末](多选)自生命诞生以来,生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CD ) A.大量的化石证据表明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进化而来的 B.比较同源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不能成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C.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有彼此相似的阶段支持了他们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D.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能为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提供支持
对__细__胞__代__谢__等方面的研究。例如,细 胞呼吸方式多为细胞有氧呼吸或细胞
无氧呼吸
分子生物学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生物
的生物大分子进行组成分析,或 利用__分__子__杂__交__方__法__
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__一__套__遗__传__密__码__, 遗传信息的传递都__遵__循__中__心__法__则__
2. 生物的进化导致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 五界系统进化树
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多种多样 长期进化
物种
共同的祖先
原生
植物
病毒
动物 真菌界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__物__种__多样性和__遗__传__多样性,以及 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__生__态__系__统__多样性。
(3) 协同进化 ① 概念:不同__物__种__之间、__生__物__与__无__机__环__境__之间,在__相__互__影__响__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这被称为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 ②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协同进化的现象在自然界__普__遍__存在。彼此关系 密切的生物,如绿色开花植物和传粉动物、寄生虫和寄主、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双方相互 选择,协同进化,能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共26张PPT)

料: 20种氨基酸
的 转运工具:tRNA
翻 译
碱基配对方式:A-U U- A G-C C- G 产 物:多肽链(蛋白质)
核糖体
mRNA
g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概念: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 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4种碱基
20种氨基酸
思考:
假设1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就只能决定 4
位点1
位点2
甲硫 氨酸
天冬
异亮氨酸 ……
氨酸
CU A UAG A U G G A U A U C ……U A A
位点1
位点2
转录与翻译的比较
转录
翻译
场所
细胞核(主要)
细胞质
模板 原料
DNA的一条链 4种核糖核苷酸
mRNA 20种氨基酸
碱基配对 A-U T- A C- G G-C A-U U-A G-C C-G
的相应碱基为: C
A.GCA B.CGA C.GCT D.CGT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哪些内容?
核孔
DNA mRNA
细胞质 mRNA
蛋白质
RNA与DNA结构的比较
RNA的结构
DNA的结构
P
核糖
A
AT
P 核糖
G
TA
P 核糖
C
GC
P 核糖
U
CG
z
产物
RNA
蛋白质
课堂反馈
根据蛋白质合成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在下 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入相应的字母:
G DNA双链
C
A
C
G
T
信使RNA
G
C
A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

提示 (1)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的老弱病残的个体,客观上起到 促进被捕食者种群进化的作用。有狼群的地区,羚羊在躲避捕食者追捕的 过程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 (2)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3)各种昆虫的口器不同,只有具有细长口器的昆虫才能吸食到这种兰花的 花蜜,被选择保留下来,而被保留下来的这种昆虫又能够为这种兰花传粉, 使这种兰花种族得以延续,正是这种相互选择促进了生物协同进化。 (4)说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 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 适应特征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题干中四种生物DNA的相似度很高,很可能具有共同祖先,A项不合理; 不同生物的DNA差异的大小揭示了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B项不合 理;人类与黑猩猩的某同源DNA差异百分比是0.99%,而碱基进化速率为 1%/百万年,通过计算可知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积 累,C项合理;通过比较各物种与人类某同源DNA的相似度可知,人类与大猩 猩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得多,D项不合理。
知识点二 生物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1.分歧进化:由一个 原始物种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因适应不同的环境 而向 不同 的方向进化,逐渐形成 新物种 的方式,称为分歧进化,也 可以称为 趋异进化 。 2.趋同进化:由于 相似或相同 的生活环境,一些不同种类的生物在
自然选择 下出现形态结构向着 同一方向 进化的方式,称为趋同进 化。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共23张PPT)

噬菌体是什么?它是如何侵染细菌的?
作为科学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这一实验应该 怎样操作?
噬菌体
噬菌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结构特简单! 它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细菌)才 能生存。
概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括
:
一
吸
二
注
三
合
成
,
组
装
释
放
再
侵
染
对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思考
1、从过程看,释放的子代噬菌体是否遗传了亲代噬菌体的 特性?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2、子代噬菌体合成的“控制模板”是什么?原料是什么? 场所在哪里?需要酶和ATP吗?来源于哪里?
(1)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使R 型菌转化为S型活菌。
(2)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格里菲思仅推论: 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该实验
还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
例1、(2013小高考)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为实验 材料,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其中所用的R型活 细菌无毒性,S型活细菌有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B.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C.注射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 D.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 不死亡
可见,对噬菌体间接实现标记,不可直接标记!
改用CHO的同位素对噬菌体进行标记是否可行?
问题探讨:
1、保温、搅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如果保温时间控制不好(过长或过短)会对实验 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同理,不搅拌过不彻底对实验 结果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实验过程及结果:
分组
结果
作为科学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这一实验应该 怎样操作?
噬菌体
噬菌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结构特简单! 它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细菌)才 能生存。
概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括
:
一
吸
二
注
三
合
成
,
组
装
释
放
再
侵
染
对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思考
1、从过程看,释放的子代噬菌体是否遗传了亲代噬菌体的 特性?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2、子代噬菌体合成的“控制模板”是什么?原料是什么? 场所在哪里?需要酶和ATP吗?来源于哪里?
(1)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使R 型菌转化为S型活菌。
(2)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格里菲思仅推论: 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该实验
还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
例1、(2013小高考)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为实验 材料,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其中所用的R型活 细菌无毒性,S型活细菌有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B.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C.注射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 D.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 不死亡
可见,对噬菌体间接实现标记,不可直接标记!
改用CHO的同位素对噬菌体进行标记是否可行?
问题探讨:
1、保温、搅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如果保温时间控制不好(过长或过短)会对实验 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同理,不搅拌过不彻底对实验 结果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实验过程及结果:
分组
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在培养基上生存,A错误;该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 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 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A.活菌甲是有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无荚膜的S型细菌 B.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活或死的S型细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 D.死菌乙未导致鼠3死亡,由此说明未处理的S型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由题图可知活菌甲是无荚膜的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而活菌乙是有荚膜的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A错误;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在死鼠2的血液中有 活菌乙,其最初是由活菌甲转化而来的,活的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但是死的S型细菌不能使 小鼠死亡,B错误,C正确;死菌乙未导致鼠3死亡,可说明死的S型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不能 说明未处理的S型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
01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第1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刷基础
题型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山西大同一中2019高一下期中]下列对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实验中分离S型细菌体内各种物质的方法是提纯和鉴定 B.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 C.如果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仍能发生转化 D.实验结果表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刷基础
题型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该实验中分离S型细菌体内各种物质的方法是提纯和鉴定,A正确;由课本中实验内容可知,只有加 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这说明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 质,B、D正确;如果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不能发生转化,C错误。
刷基础
2.[天津一中2019高一下期末]某科研人员为了验证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实验鼠进行 了4次注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刷基础
3.[浙江绍兴一中2019高一下学考模拟]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DNA酶与S型活菌混合后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患败血症致死 B.提取S型活菌的DNA直接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会患败血症致死 C.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培养液中有无荚膜的细菌 D.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S型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菌的染色体上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它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体内只有一种 核酸,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细胞生物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错误。
解析
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细胞组成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①正确;原核生物由原 核细胞组成,遗传物质是DNA,主要位于拟核中,②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③正确,④错误;甲型H1N1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RNA,⑤错误。故C项符 合题意。
刷基础
7.[安徽怀宁中学2018高一下期中]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解析
S型活菌的菌体外面有多糖类荚膜,DNA酶不能催化该多糖类荚膜的水解,因此DNA酶与S型活菌 混合后,S型活菌仍然存在毒性,将DNA酶与S型活菌混合后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会患败血症 致死,A错误;S型活菌的DNA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因此提取S型活菌的DNA直接注射到正常小 鼠体内,小鼠不会患败血症致死,B错误;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培养液中 有无荚膜的R型菌,C正确;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因是基因重组,但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不 具有染色体,D错误。
刷易错
易错点 判断实验使用的标记元素的去向
8.[浙江诸暨中学2019高一下期中]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 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 射性部位主要是( D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刷基础
题型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北京四中2019高一下期中]下列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磷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动物细胞和大肠杆菌中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
T2噬菌体中的核酸(DNA)含有磷元素,而蛋白质中不含磷,A错误;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 杆菌中的病毒,因此其不能寄生于动物细胞中,B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T2 噬菌体可利用寄主(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进行大量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D正确。
刷基础
5.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在培养基上生存,A错误;该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 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 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A.活菌甲是有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无荚膜的S型细菌 B.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活或死的S型细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 D.死菌乙未导致鼠3死亡,由此说明未处理的S型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由题图可知活菌甲是无荚膜的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而活菌乙是有荚膜的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A错误;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在死鼠2的血液中有 活菌乙,其最初是由活菌甲转化而来的,活的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但是死的S型细菌不能使 小鼠死亡,B错误,C正确;死菌乙未导致鼠3死亡,可说明死的S型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不能 说明未处理的S型菌不会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
01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第1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刷基础
题型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山西大同一中2019高一下期中]下列对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实验中分离S型细菌体内各种物质的方法是提纯和鉴定 B.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 C.如果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仍能发生转化 D.实验结果表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刷基础
题型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该实验中分离S型细菌体内各种物质的方法是提纯和鉴定,A正确;由课本中实验内容可知,只有加 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这说明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 质,B、D正确;如果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不能发生转化,C错误。
刷基础
2.[天津一中2019高一下期末]某科研人员为了验证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实验鼠进行 了4次注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刷基础
3.[浙江绍兴一中2019高一下学考模拟]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DNA酶与S型活菌混合后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患败血症致死 B.提取S型活菌的DNA直接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会患败血症致死 C.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培养液中有无荚膜的细菌 D.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S型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菌的染色体上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它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体内只有一种 核酸,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细胞生物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错误。
解析
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细胞组成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①正确;原核生物由原 核细胞组成,遗传物质是DNA,主要位于拟核中,②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③正确,④错误;甲型H1N1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RNA,⑤错误。故C项符 合题意。
刷基础
7.[安徽怀宁中学2018高一下期中]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解析
S型活菌的菌体外面有多糖类荚膜,DNA酶不能催化该多糖类荚膜的水解,因此DNA酶与S型活菌 混合后,S型活菌仍然存在毒性,将DNA酶与S型活菌混合后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会患败血症 致死,A错误;S型活菌的DNA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因此提取S型活菌的DNA直接注射到正常小 鼠体内,小鼠不会患败血症致死,B错误;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培养液中 有无荚膜的R型菌,C正确;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因是基因重组,但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不 具有染色体,D错误。
刷易错
易错点 判断实验使用的标记元素的去向
8.[浙江诸暨中学2019高一下期中]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 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 射性部位主要是( D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刷基础
题型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北京四中2019高一下期中]下列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磷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动物细胞和大肠杆菌中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
T2噬菌体中的核酸(DNA)含有磷元素,而蛋白质中不含磷,A错误;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 杆菌中的病毒,因此其不能寄生于动物细胞中,B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T2 噬菌体可利用寄主(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进行大量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D正确。
刷基础
5.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