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教案
5上数学9月上交教案第一单元

我的方法:解决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
课后作业
基础性
拓展性
课本第61页页第3、4、5题
一张课桌的面积是23.4平方分米,长是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竖式)
15角=1.5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竖式)
8、第8题。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同桌讨论,全班汇报。
9、第9题。脱式解答,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予以鼓励。
10、第10题。由学生独立看懂图意并进行解答。同桌讨论,全班汇报。
11、作业:第6题。第9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知道,重点11题等应用题。
课后作业
基础性
“自主合作探究六环节”教学案
课题
精打细算
日期
学习
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除法计算方法。
2:能够进行小数除法的运算。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A层:通过具体情景,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除法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小数除法的运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B层:通过具体情景,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除法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小数除法的运算。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个性化学习
教
学
环
节
一、自学探究(3-分钟)
呈现情境图——打扫卫生,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又想知道什么呢?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提出问题:平均每把笤帚多少钱?
二、合作探究(9分钟)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主题,通过学习凤尾竹的种植、养护、欣赏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凤尾竹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1.2 课程目标(1)了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分布区域。
(2)掌握凤尾竹的种植、养护技巧。
(3)欣赏凤尾竹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了解凤尾竹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凤尾竹的形态特征(1)竹子的结构(2)凤尾竹的叶、秆、节、根等特征2.2 凤尾竹的生长习性(1)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凤尾竹生长的影响(2)凤尾竹的繁殖方法2.3 凤尾竹的分布区域(1)我国凤尾竹的分布特点(2)世界各地凤尾竹的分布情况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凤尾竹的基本知识。
3.2 演示法教师展示凤尾竹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凤尾竹。
3.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参与凤尾竹的种植、养护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凤尾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凤尾竹的美。
4.2 讲解凤尾竹的基本知识分别讲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知识。
4.3 欣赏凤尾竹的美展示不同品种的凤尾竹图片,让学生欣赏凤尾竹的美。
4.4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凤尾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种植、养护凤尾竹过程中的表现。
5.3 课后作业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凤尾竹的种植技巧6.1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1)光照条件:凤尾竹喜半阴,应选择阳光充足但避免直射的地方。
(2)土壤要求:凤尾竹喜湿润土壤,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
6.2 种植时间春季和秋季是种植凤尾竹的最佳时间。
《报任安书》上交教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背景介绍]1、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并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2、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点彩游戏》上交的教案

二、制定依据:
解读文本: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空间混合的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并积极运用这些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创造欲望。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目标)
导入:观察发现(1分钟)
美术书第3课,观察与以前画的画的区别。
(板书:点)
发现点。
都是彩色的点。
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发现新的绘画技法用“点”表现,为新授作铺垫。
新授:玩玩赏赏(15分钟)
1、感受、体验“点彩游戏”中三原色混合产生的色彩空间混合的视觉魅力。
课题
《点彩游戏》
教时
1
日期
李娜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色彩空间混合视觉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点彩画”的特性。
2、操作目标:选择合适的色彩,运用正确的点彩方法进行表现。
3、情感目标:学习点彩派画家一丝不苟的绘画精神,从游戏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
展评(4分钟)
作业展评。
针对练习要求评价。
学生互评
互相学习提高。
总结拓展(1分钟)
请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拓展:
1、点彩工具。
2、(PPT)生活中的所有画面都由彩点组成,都能用点彩来表现。
总结。
开拓视野。
拓展思维,联系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情感升华。
上交材料 李永升教案

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李埝中学李永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原因、经过及影响,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概述凡尔登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了解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参战双方、战争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课文、查看地图、观看影像资料,收集归纳信息,概括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的主要过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尤其是突发事件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对战争的灾难性后果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对和平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教学方法〗学生、教师平等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看、阅读、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2、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3、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性质。
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2、知识竞赛巩固复习二、讲授新课:(一)谁点燃了“火药桶”1、信息搜索:学生观看《萨拉热窝事件》视频资料,2、展示自读提示3、历史情景体验: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萨拉热窝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影响。
六国论上交教案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崔秀坤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2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二、教学课题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通过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传统品格,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3、把阅读、感悟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通过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传统品格,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材分析苏洵的《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五单元课文,它是议论文中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作品。
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又富于变化,本文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通过他的《六国论》不仅可以学习并巩固文言重点实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还可以学习如何为自己的文章确立观点,运用多变的论证方法,进行严密的论证。
本节课时:第二课时课类:讲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2、理解本文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意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掌握文言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2、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方法和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理解作者对封建皇帝进行讽谏的行为,体会作者心忧天下的爱国胸怀。
教学重点: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写法关键:诵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引导、提问、讲授文言文字、词、句的讲解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头疼”并不是因为这个知识点难讲,而是因为学生不爱听。
而本文课文不长,但具有故事性的背景,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六国破灭的背景、六国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与本文的文言字词句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
叮铃铃上交教案范文

叮铃铃上交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叮铃铃上交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交际,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叮铃铃总部分工艺制作过程、材料用途介绍、市场调研数据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创设情境:请学生谈论一件他们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并向全班展示该物品。
2.引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叮铃铃的制作过程和市场调研数据,你们可以了解到创业的难点和成功的关键,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展示叮铃铃的制作过程(20分钟)1.使用投影仪展示叮铃铃总部分工艺制作过程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叮铃铃的制作有个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分析叮铃铃制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三、小组互动探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让他们一起讨论叮铃铃的制作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什么,以及能否找到解决方法。
2.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合作解决困难,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市场调研分享(2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数据的分析和讨论,了解叮铃铃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
2.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市场调研结果和对叮铃铃市场前景的看法。
3.全班共同讨论并梳理出叮铃铃市场发展的机会和挑战。
五、合作创新实践(40分钟)1.将学生重新分组,让每个小组组成合作团队,以制作一个创新的叮铃铃为目标。
2.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创新思维,设计和制作独特的叮铃铃,同时注重实用性和市场需求。
3.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有效交流合作,并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六、展示与总结(20分钟)1.将学生的叮铃铃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学生对其他团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减法的性质(上交的教案)皮士英

减法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性质,即从一个数里面去掉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面去掉这几个数的和。
2. 培养学生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面去掉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面去掉这几个数的和。
2. 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减法的性质,掌握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复杂问题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性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实物、图片等教学道具。
2. 练习题、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3. 教学PPT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减法的性质。
3.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并演示减法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4. 练习巩固:让学生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练习设计与作业布置:1. 设计一些运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布置一些有关减法性质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减法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课后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减法的其他性质,如减法的逆运算等。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相关的数学活动,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3. 家长协助: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减法的性质,并在家中鼓励孩子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