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案(上交)

合集下载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了解数学广角的定义,感受数学广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角的分类教学内容:学习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各种角。

3. 第三课时:角的计算教学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掌握量角器的使用,能准确计算各种角的度数。

4.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角教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角,理解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5. 第五课时:数学广角的运用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广角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各种角,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广角的价值。

六、第六课时: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内容:学习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分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它们。

教学准备:准备各种几何图形的图片和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它们的特点。

七、第七课时:图形的变换教学内容: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图形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形变换的教具,如拼图、魔方等。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图形变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第八课时:图形的大小和面积教学内容:学习比较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大小和面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数学广角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和意义。

1.2 培养学生对数学广角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2.1 数学广角的定义:介绍数学广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广角的含义。

2.2 数学广角的性质:讲解数学广角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和发现数学广角的特性。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数学广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学广角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学广角的特性,巩固所学知识。

3.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检验对数学广角的理解。

第二章:三角形的特点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

1.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三角形的定义:介绍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2.2 三角形的性质:讲解三角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新课导入: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三角形的特性,巩固所学知识。

3.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检验对三角形的特点的理解。

第三章:四边形的特征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四边形的定义和特点。

1.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四边形的定义:介绍四边形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四边形的特点。

2.2 四边形的性质:讲解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和发现四边形的性质。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四边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新课导入:讲解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数学广角》参考教案

《数学广角》参考教案

《数学广角》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数字的规律、图形的对称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2.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结合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第三课时:数学广角——时间与日期教学内容:学习时间的计算、日期的推算,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4. 第四课时:数学广角——几何图形教学内容: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 第五课时:数学广角——概率与统计教学内容:通过简单的概率实验和统计方法,让学生感受概率与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说明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表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课堂表现活跃,说明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广角》相关内容。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几何图形模型、时间工具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的生活案例、数学故事、概率与统计素材等。

4. 学生作品:购物小票、日期推算表格、几何图形绘制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或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数学广角的兴趣。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小学“数学”学科课题目标备课
小学“数学”学科课题备课




课题:数学广角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请学生算算一共用多少人,从而出现了学生算的人数与老师调查的人数不符,出现了认知冲突,就此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激发了探究欲望,接着我安排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巧妙的设置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充分交流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从上面的充分感知中,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

整节课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感受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广角的定义及特点2. 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数学广角的相关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2.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数学广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数学广角的魅力。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广角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学广角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广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学广角案例,让学生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和应用。

2.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广角进行思考和解答。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数学广角的解决方法。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数学广角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 问题素材: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3. 分组讨论工具:提供必要的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延伸1. 数学竞赛: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对数学广角的兴趣和热情。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将数学广角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体会并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学广角”: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索“数学广角”: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运用“数学广角”: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广角”的概念。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学广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 实例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分享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数学广角”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讨论评价、课后作业评价等。

3. 评价指标:观察学生参与程度、思考深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学图片: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图片。

2. 教学道具:实物模型、几何图形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镶嵌特点。

(2)培养学生利用图形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材P69“数学广角”中的例1和“做一做”。

2. 教材P70的“数学广角”中的第1题和第2题。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体验平面图形的镶嵌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图形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镶嵌的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可以进行镶嵌,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面图形的镶嵌。

2. 探究新知:(1)教师展示教材P69的例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平面图形的镶嵌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教师总结并讲解平面图形镶嵌的规律。

(3)学生根据规律,自主完成教材P69的“做一做”。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教材P70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教师出示教材P70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 实践拓展:(1)学生分组进行平面图形镶嵌创作,要求作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2)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师生共同评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平面图形镶嵌的规律。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作业布置:(1)教材P71的第1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平面图形镶嵌的知识,设计一幅创意作品。

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数学广角的概念及性质1. 引入数学广角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广角。

2. 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广角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等。

第2课时:数学广角的运算方法1. 引导学生总结数学广角的运算方法,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边相等。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广角运算方法的理解。

第3课时:数学广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广角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面积等。

2. 让学生体会数学广角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数学广角的概念及性质。

2. 数学广角的运算方法。

难点:1. 数学广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学广角的模型、练习题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数学广角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广角的性质。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对数学广角性质的理解,培养合作意识。

4. 教师讲解:总结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讲解数学广角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有关数学广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拓展: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广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导学案
石龙小学:黄仕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3例2,做一做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引出话题。

1、师生谈话。

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会做什么呢?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不仅在文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题)
——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简单而平实的导入把课堂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学的,正是我们生活中要用到的,这样的学有所用,才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

与此同时,这样的设计又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整合,“一边……一边……”正说明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这两件事之间即有内部联系又有不同的方式,而这其间的合理安排,正是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统筹方法。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

(学习例2)
1、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

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

(出示例2画面)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各项工序图片)谁能说给大家听?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后提问)小明先烧水行吗?看来,合理安排时,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

(板书:先后顺序)
师:那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都挺善于开动脑筋的。

那小明要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

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然后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多长时间?(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安排的?(请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师引导学生叙述设计的过程:你们先干什么?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师;还有谁有更快的方法?(请另一组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4、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为什么?
生:第一种,因为用的时间少。

师:在哪节省了时间?
生:烧水的同时洗茶杯。

找茶叶,同时做了3件事,所以更节省时间。

师:说得真好!看来,合理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哪些事应该先做,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

(板书:同时进行)那么,像这种能让客人最快喝上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

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为我们呈现的这种最优方案的流程图。

(出示流程图)
5、小结:上面①③这两种方案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的。

③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两件事,而①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

看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沏茶,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同样的理念去解决。

请和老师一起去看看一些生活小问题吧。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
原则,我首先创设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

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

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
三、实践应用(我是小小设计家)
1、书上114面做一做第2题
2小明早上起床后的活动如下,怎样安排时间比较合理?
①穿衣2分钟②刷牙、③洗脸5分钟④听广播5分钟⑤吃早饭25分钟
3、小明放学回家,妈妈对他说:“我今天给你做你最喜欢的红烧鱼!不过你要帮妈妈设计一下,怎样合理安排所用时间最少。

”请你为小明设计一个顺序使他尽早开饭。

A.杀鱼、洗鱼5分钟 B做红烧鱼10分钟 C淘米2分钟 D做米饭15分钟
(学生汇报,老师出示最佳流程图)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又设计了“我是设计小行家”的生活小问题。

让学生能运用新掌握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最优化的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4、师: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对设计优化方案、合理安排事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下面,对于他们的安排,请你说说看法。

(出示课件:(1)、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


(生:乘车看书时,车子在行驶中会使车内的光线忽明忽暗,车子在行驶中摇晃,会使眼睛与书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会影响视力,损害眼睛健康;看电视,是大脑在进行活动,大脑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而人在吃饭时,也需要有大量的血液和消化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两者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者都得不到充分的血液。

因此,既防碍了食物消化,影响了健康,也看不好电视。

所以说这样的安排都是不科学的。


师小结:通过分析上面的事情,我们明白了,合理安排事情,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人身的健康和安全,更要讲究科学。

[设计意图:对合理安排事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再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升。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并合理安排事情的真谛。

]
5、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合理安排的事情,聪明的人总是把事情进行最优的安排来提高效率。

请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的?(生说)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的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

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呢?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在生活中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这样的一句话:(课件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铬印,给学生以启迪。

]
五、课后作业:
设计一张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合理安排时间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