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二讲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练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四讲 水圈和水循环

一、选择题(2017·上海市嘉定区模拟)全球水循环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
右图是全球水循环模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既属于大循环,又属于小循环的环节是()A.①④B.②③C.③⑤D.⑤⑥2.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图中各环节水量发生变化,其中与海平面上升直接相关的是() A.①减少B.④增加C.⑤减少D.⑥增加3.实践证明,干旱的内流区大面积造林最终可能导致干旱加剧,原因是()A.降水总量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大气水体总量减少B.地表水下渗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地表水体总量减少C.向区域外输送的大气水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D.向区域外输送的地表径流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解析:第1题,从图中箭头①可知,甲、丁位于海洋上空和海面,乙、丙位于陆地上空和地面。
⑤为海洋水汽蒸发,⑥为海洋降水,①为水汽输送,③为陆地降水,②为陆地蒸发、蒸腾,④为径流。
③既属于陆地内循环,也属于海陆间大循环;⑤既属于海上内循环,也属于海陆间大循环。
第2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汇入海洋的径流量增加。
第3题,干旱的内流区干旱加剧,说明水分减少。
内流区径流范围局限在内流区,水分减少只能通过空中路径。
答案:1.C 2.B 3.C(2017·湖北省教学合作体10月联考)读某河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4~5题。
4.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变化的是()5.造成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出现上题变化的原因有()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③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图示河流是尼日尔河,呈弧形水系。
上游地区发源于热带多雨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减少、热带草原区的动物饮用水、种植区引水灌溉等),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增加,大量支流汇入,径流量回升明显。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一讲 自然界的水

[基础巩固组](2017·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一)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
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径流2.读图1和图2,关于该取水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解析:第1题,图示取水管作用是把集水器收集的淡水取出,类似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
第2题,图示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太阳辐射膜下不可能高于膜上,则可能是塑料薄膜增强了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
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温度低于膜内,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内高温且膜内外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0~18时之间。
答案:1.D 2.D(2017·湖南六校联盟联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共识。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A.地下径流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4.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①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②解决城市洪灾③增加下渗量④补充地下水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3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路面硬化面积增加,减少了雨水下渗,使得地表径流总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地下径流减少;硬化路面阻断了土壤和大气的直接接触,蒸发量可能会减少;城市化对区域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仅对城市局部地区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整个区域的降水来说,影响极小)。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练习第一部分单元检测(二)

单元检测(二)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一、选择题(2017·洛阳联考)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又称大茂山),雄驻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 869.8米,山上布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天眼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
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A.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B.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C.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D.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2.下列关于该地区地质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黑白妖石”含有火山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C.“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解析:第1题,由地质构造图可知,沉积岩Ⅱ岩层发生了褶皱,顶部岩层被侵蚀,后沉积岩Ⅰ形成,还受到流纹岩的侵入,因此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是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D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知,“天眼石”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喷出岩;“黑白妖石”中的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泥岩是沉积岩,是岩浆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故B项正确。
答案:1.D 2.B(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村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4.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解析:第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基岩为花岗岩,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故A项错误;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谷地区,故B项错误;由图例可知,丙村位于冲积平原黏土上,丁村位于山麓处,黏土土层厚,故C项正确;根据图中引水渠水的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可以推断,丁村比丙村的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故D项错误。
[推荐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鲁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四单元 第二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
![[推荐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鲁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四单元 第二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https://img.taocdn.com/s3/m/0159500daf45b307e8719758.png)
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1~2题。
1.气旋()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2.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极地东风D.北赤道暖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影响地区位于西经度范围,而南亚位于东经度地区,A项错误;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B项错误;③移动方向为逆时针,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C项错误;④生成的经纬度位置位于太平洋热带洋面,D项正确。
第2题,东南信风影响南半球,A项错误;④移动路径位于中、低纬度地区,而极地东风影响高纬度地区,C项错误;北赤道暖流影响赤道地区,D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1.D 2.B(2017·长沙模拟)下图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A.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减轻的趋势B.洪灾受灾面积加大、旱灾受灾面积减小C.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大体呈负相关D.该地区洪、灾受灾面积比旱灾大4.下列不属于减轻洪、旱灾害危害的措施是()A.不断改良土壤B.监测预报灾情C.加强植树造林D.兴修水利设施解析:第3题,据图可以看出,洪、旱灾害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是洪害受灾面积减小、旱灾受灾面积加大。
而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旱灾受灾面积比洪灾大,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故C项正确。
第4题,植树造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兴修水利设施,在丰水期蓄积一部分水源,在枯水期释放一部分水源,起到削丰补枯的作用,可以减轻洪、旱灾害危害;及时、准确的发布灾情监测预报也可减轻洪、旱灾害的危害;改良土壤不能起到减轻洪、旱灾害的作用,故选A项。
答案:3.C 4.A(2017·四川联考)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A.49毫米B.99毫米C.149毫米D.199毫米6.依据泥石流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B.地形陡峻,降水丰富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解析:第5题,图中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mm,则甲降水量为700~750mm、乙降水量为800~850mm,两地最大差值接近150mm,故C项正确。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鲁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四单元 第二讲 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1~2题。
1.气旋()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2.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极地东风D.北赤道暖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影响地区位于西经度范围,而南亚位于东经度地区,A项错误;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B项错误;③移动方向为逆时针,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C项错误;④生成的经纬度位置位于太平洋热带洋面,D项正确。
第2题,东南信风影响南半球,A项错误;④移动路径位于中、低纬度地区,而极地东风影响高纬度地区,C项错误;北赤道暖流影响赤道地区,D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1.D 2.B(2017·长沙模拟)下图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A.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减轻的趋势B.洪灾受灾面积加大、旱灾受灾面积减小C.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大体呈负相关D.该地区洪、灾受灾面积比旱灾大4.下列不属于减轻洪、旱灾害危害的措施是()A.不断改良土壤B.监测预报灾情C.加强植树造林D.兴修水利设施解析:第3题,据图可以看出,洪、旱灾害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是洪害受灾面积减小、旱灾受灾面积加大。
而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旱灾受灾面积比洪灾大,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故C项正确。
第4题,植树造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兴修水利设施,在丰水期蓄积一部分水源,在枯水期释放一部分水源,起到削丰补枯的作用,可以减轻洪、旱灾害危害;及时、准确的发布灾情监测预报也可减轻洪、旱灾害的危害;改良土壤不能起到减轻洪、旱灾害的作用,故选A项。
答案:3.C 4.A(2017·四川联考)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A.49毫米B.99毫米C.149毫米D.199毫米6.依据泥石流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B.地形陡峻,降水丰富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解析:第5题,图中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mm,则甲降水量为700~750mm、乙降水量为800~850mm,两地最大差值接近150mm,故C项正确。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人教版)练习:综合达标 Word版含解析

综合达标第Ⅰ部分(选择题,共44分)本部分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为我国2017年春运迁出率、迁入率前十位城市表(根据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制作)。
下图为我国2003~2016年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图。
据此完成1~3题。
1.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反映了()A.在广东省打工的安徽人最多 B.劳动力由广东向安徽转移C.广东省人口返回安徽省最多D.广东省外来劳动力多2.推测2003~2016年间()A.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B.沿海地区投资呈下降趋势C.产值内陆地区超过沿海地区D.全国投资呈下降趋势3.材料反映的劳动力流动特征对我国产业的影响有()A.促进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B.阻碍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C.促进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D.对我国产业转移没有影响解析:第1题,春运数据显示,广东5座城市人口迁出率最高,说明在广东5座城市外来劳动力多,春运返乡迁出率最高,D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数据显示,沿海地区投资占全国比重在下降,说明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A项正确。
沿海地区投资占全国比重下降,投资额和产值没有数据显示,B、C、D 项错误。
第3题,从春运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主要由内陆地区迁往沿海地区,而我国产业是由沿海地区往内陆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逆向迁移会导致内迁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阻碍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B项正确。
答案:1.D 2.A 3.B金沙江下游、川滇交界的溪洛渡水电站克服窄河谷、高水头、巨泄量的技术难题,将厂房、道路全设在开挖的巨大地下洞室内,筑坝石料则全源于从洞室挖出的玄武岩。
溪洛渡水电站因遵循“质量、廉洁和可持续性”的核心原则,拿下了水电站领域的“诺贝尔奖”,开启了中国水电大坝智能时代。
据此完成4~6题。
4.溪洛渡水电站建设过程中()A.冬季经常因低温冻害影响工期B.喀斯特溶洞危及洞室的安全C.库区蓄水后会淹没大量农田D.必须提高大坝、洞室的抗震能力5.溪洛渡水电站的“可持续性”体现在()A.提高水电站场内的道路桥隧化B.场内建设多处工业废水处理厂C.在库区设置鱼类增殖放流站D.水电站建设及运行高度智能化6.溪洛渡水电站的运行可能会()A.减少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B.长江下游河床迅速拓宽加深C.增加三峡库区蓄水库容D.延长三峡库区的预期年限解析:第4题,溪洛渡水电站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气候温暖,很少有影响工程建设的低温冻害天气,A项错。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四章 第2讲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四章第2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Word版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潍坊月考)下面两图分别为太平洋不同海域沿岸洋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洋流判断,正确的是()A.甲洋流增温增湿B.乙洋流是暖流C.丙洋流增温增湿D.丁洋流是暖流2.下列关于①②两处附近地区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处沿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②处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C.①处的渔场是北海道渔场D.②处的渔场是北海渔场解析:由题目信息分析,两海域均位于太平洋,且①②两处均为洋流交汇,根据太平洋洋流分布,出现洋流交汇的海域是日本附近海域和赤道海域(太平洋东侧),则可确定①为日本海域附近,②为赤道海域。
甲、乙、丙、丁洋流分别是千岛寒流、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
①沿岸为温带季风气候,②沿岸为热带雨林气候,①处有北海道渔场,②处有秘鲁渔场。
答案:1.B 2.C(2019·合肥二模)下图示意某年6月琼东沿海某地理事物分布(图甲)和海水表层等温线分布(图乙)。
据此完成3~5题。
3.6月,琼东沿海的盛行风是()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4.根据乙图推断甲图所示地理事物最可能是()A.浮游生物B.降水总量D.渔场丙饵料丰富,渔业丰收解析: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甲图所示渔场为北海道渔场,由洋流①②交汇而成;洋流①为日本暖流,位于北半球的大洋西岸;②洋流为千岛寒流,它能加快海洋污染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乙图所示渔场为纽芬兰渔场,由洋流③④交汇而成;洋流③为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丙图所示渔场为秘鲁渔场,受洋流⑤秘鲁寒流的影响而形成,秘鲁寒流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所跨纬度范围广。
丁图所示渔场为北海渔场,由洋流⑥⑦交汇而成,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对航海不利。
答案:6.C7.C(2019·武汉质检)读太平洋沿某一纬线表层水温变化简图,回答8~9题。
[推荐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一讲 地球与地球仪 Wor
![[推荐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地理(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一讲 地球与地球仪 Wor](https://img.taocdn.com/s3/m/d71ca3efd5bbfd0a78567303.png)
[基础巩固组]读经纬网圆柱投影图(局部),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处在北寒带B.b点位于西半球C.c点位于大西洋D.d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2.关于L1、L2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较,正确的是()A.L1=2L2B.L1=1.5L2C.L1=L2D.L1=0.87L2解析:第1题,a点位于60°N纬线上,属于北温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点位于150°E,不位于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
第2题,L1位于60°N,a、b两点的经度差为180°,L1表示的实际距离为cos60°×180×111 km=90×111 km。
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差为60°,所以L2表示的实际距离为60×111 km。
答案:1.D 2.B3.下图为阿拉斯加输油管道位置图。
该石油管道的长度最接近()A.800千米B.1 200千米C.1 600千米D.2 200千米解析:G1与G2相隔约10个纬度,两点大致位于同一经线上,计算可得管道长度最接近1 200千米。
答案:B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5.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解析:第4题,两幅图图幅大小相等,但图乙所跨经纬度大于图甲,则图甲的比例尺大于图乙,表示的范围小于图乙。
第5题,楠迪经纬度大约为(18°S,178°E),而莫尔兹比港经纬度大约为(10°S,147°E),则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巩固组]
下图为某岛屿略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性质和流向分别为()
A.暖流、西南流向东北B.寒流、西南流向东北C.暖流、东北流向西南D.寒流、东北流向西南2.甲城市1月和7月均温分别为()
A.-19.2℃、22.8℃B.-13.6℃、20.6℃
C.-14.2℃、16.0℃D.5.1℃、15.0℃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经纬度看,图示岛屿位于北大西洋海域中,图中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第2题,此处的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低月均温应该在0℃以上。
答案:1.A 2.D
(2017·湖南联考)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海域位于()
A.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B.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C.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D.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4.与图中甲海岸相比,乙海岸()
A.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小
B.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C.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
D.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
解析:第3题,由图中盛行风向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且该大洋环流是逆时针方向,可知应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
第4题,甲处为暖流,乙处为寒流,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答案:3.D 4.D
(2017·扬州调研)下图为世界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该海域存在一个势力较强的洋流,这个洋流对沿岸气候和海洋生物有着重要影响。
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洋流是()
A.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暖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暖流
C.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寒流
D.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寒流
6.受该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
A.高温多雨B.炎热干燥
C.冬暖夏凉D.温和多雨
7.该海域存在一个大型渔场,与该渔场形成有关的盛行风是()
A.东南信风B.东北信风
C.西风D.极地东风
解析:第5题,图中等温线是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根据洋流顺着等温线弯曲方向流动,且该洋流是从温度低的海域流向温度高的海域,可知此洋流为自东南流向西北的寒流。
第6题,由上题推断和图中经纬度信息可判断,该洋流为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该地纬度低,常年受低纬信风控制,加上寒流的影响,沿岸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点为炎热干燥。
第7题,该渔场为秘鲁渔场,是在离岸的东南信风作用下,表层海水被吹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涌把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而形成的。
答案:5.C 6.B7.A
8.下图为两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季节分别是和。
(2)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请分析其影响因素。
(3)在甲、乙两图中各有一洋流,用“→”标出其运动方向,并标明洋流的名称。
(4)分析甲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和乙图中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出,甲图中陆地为北美洲局部,乙图中陆地为南美洲局部。
甲、乙两图中陆地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因此图中所示地区都处于夏季。
第(2)题,甲图和乙图中等温线弯曲分别是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
第(3)题,等温线的指向即洋流的流向,这两股洋流都是寒流,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
第(4)题,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使流经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
答案:(1)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夏季
(2)海洋上是受洋流(寒流)的影响;陆地上是受地形的影响。
(3)
(4)甲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乙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促使渔业资源丰富。
[能力提升组]
(2017·江西赣州二模)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 cm 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见的深度。
下图为中国沿海夏季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单位:m)分布图。
读图,完成1~3题。
1.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A.海水深度变小
B.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
C.海水深度变大
D.水质较浑的寒流流经
2.冬季时,乙处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
A.向东移动B.向南移动
C.向西移动D.向北移动
3.从总体看,图示各海域中渤海透明度最低的原因是()
①表层浮游生物密度大
②周围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③入海河流含沙量大
④海域较封闭,污染物难扩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1题,图示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该处海水透明度大于两侧海域,则可能是有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所致。
第2题,乙处位于长江口,冬季因长江流域降水少,水土流失较夏季轻,使河流入海口处的水质较清澈。
第3题,渤海是我国内海,海域封闭,水体与外界交换慢;同时黄河等河流带入泥沙多、周边陆上排污量大,使其透明度最低。
答案:1.B 2.C 3.D
(2017·合肥二模)下图示意某年6月琼东沿海某地理事物分布(图甲)和海水表层等温线分布(图乙)。
据此完成4~6题。
4.6月,琼东沿海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5.根据乙图推断甲图所示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A.浮游生物B.降水总量
C.光照资源D.风能资源
6.与甲图所示地理事物时空分布最相似的海区是()
A.澳大利亚西部沿海
B.秘鲁西部沿海
C.索马里东部沿海
D.美国东部沿海
解析:第4题,乙图显示,琼东沿海水温低于海洋中部,而夏季应该是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沿海水温应高于海洋中部。
出现沿海水温低的原因可能是离岸风形成的上升流所致,同时乙图显示东部海域水温等值线向东北方向凸出,据此可推断,琼东沿海6月盛行风为西南风。
第5题,从该事物分布来看,越靠近海岸越多。
由于该季节盛行西南风,琼东沿海地区为上升补偿流,海水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盛,A正确;琼东沿海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地带,降水少,B错误;光照资源大体与纬线平行,而图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C错误。
琼东沿海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地带,风力小,D错误。
第6题,甲图所示地理事物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与索马里东部沿海空间位置相似,并且索马里沿海与海南岛东部沿海夏季时均为西南季风导致的上升补偿流,二者最为相似。
答案:4.C 5.A 6.C
7.(高考经典题)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4)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解析:第(1)题,根据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风的成因可知,西南风是南半球的信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
第(2)题,图中有两条等温线,沿岸等温线向北温度递增,故可知洋流来自相对低温区,是寒流。
第(3)题,7月,索马里半岛盛行西南风,来自陆地的离岸风,使沿岸表层海水流失,底层海水上涌,带来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吸引鱼群。
第(4)题,沙漠带的成因主要是全年都受来自陆地的较干燥的风,及夏季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的影响。
答案:(1)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寒流。
依据: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3)较多。
依据:因为该季节这里盛行西南风,易于形成涌升流,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4)该区域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地区的干旱程度。
(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