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行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

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

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

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笔记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笔记

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1社会心理学导论定义:研究人类的思想、感觉、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像的存在的影响。

社会影响的威力:超越人们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成为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性的基本动机:社会心理学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解读。

一个人对社会的解读来自两种基本动机:维护自尊的需求;正确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

只有考察人们如何解读社会环境的动机,才能了解社会影响的力量,避免归因错误。

社会心理学作用:应用到各种社会现实性问题解决,如减少偏见、遏制暴力及劝导人们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而不是依赖常识或长者的智慧。

2 研究方法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假说的来源自研究者的灵感或以前的研究和理论。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

外部观察不会加入他们自己的任何预成观点;参与观察法,研究者和被观察者互动;档案观察法。

相关法:相关系数高并不能决定因果关系。

实验法:社会心理学偏好的设计,因为他能使研究者推论出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外,没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结果。

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确保实验结果能外化到不同的人群与情境中。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取舍被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困境:不要尝试在单个实验中做到滴水不漏,通过实验室实验可以确保内部效度,通过现场实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外部效度。

跨文化研究表明:在某些文化中的发现并不总是能类化到其他文化中去。

基础研究旨在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能随时离开实验的自由)、确保匿名性、私密性、实用后释疑(尤其使用了欺瞒手法的时候)。

3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社会认知:关于人们如何选择、解释以及运用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的研究。

自动化:低付出思维,它不带意识、意图和目的,不需要努力。

图式对我们所识、所思、所记都有强烈影响,非常有用,也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人们自动形成刻板印象。

图式的可提取性是指图式和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先性,以及我们在做关于社会世界的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二部分 第3章 自 我【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二部分 第3章 自 我【圣才出品】

第3章自我一、单项选择题1.在詹姆斯看来,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属于()。

A.物质我B.社会我C.心理我D.主体我【答案】B【解析】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将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A项,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

B项,社会我是指个体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其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

C项,心理我是指人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

D项,主体我是指自我的执行者,它的功能包括控制冲动、计划未来,监控并评价自己的进步、控制自我表现的方式。

2.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的心理学家是()。

A.沙利文B.詹姆斯C.米勒【答案】A【解析】A项,沙利文开创了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人际关系的产物。

B项,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前者包括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C项,米勒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D项,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它代表一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3.詹姆斯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答案】B【解析】自尊是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詹姆斯提出一个经典的自尊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负,即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4.有利于提高个体自尊水平的做法是()。

A.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比较B.扬长避短C.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答案】B【解析】自我提高与自我确认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是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自我提高可以利用美化现象来实现,扬长避短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成员:魏华120501101沈锦艳120501127徐昱菲120501144赵润坤1205011491.确立除教材以外的参考书《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版2.在分析问题时体现出社会心理学视角?3.预习A: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又称观察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个人、行为、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社会行为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方面的社会学习过程。

其中动机又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

B:社会交换:霍曼斯,强化原理提出6大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四个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

随后发展出承诺、情感和信任。

C: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

条件:1)逻辑的违背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

D:社会同一性:又称社会认同理论(塔吉菲尔),基本观点为社会分类、群际比较以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

社会同一性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及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个过程。

E:自我类化:社会类化主要有两个过程:1)同化2)对比异化。

个人同一性会于社会同一性。

在群体中也有新的认同可能性,当人们认同与自辩体时出现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F: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能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变化。

G:自我价值定向:4个基本命题。

讨论内容复习:1举例说明本章节所有理论A:社会学习理论: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并付诸行动。

B:社会交换理论:一白领通过超负荷工作来获得高额工资。

C:图式理论:一个人通过别人给予的图示对一个陌生人产生最初印象。

D:认同理论:一个转学生刚转来,会从一开始的孤立,变成融合,这就是整个班级对其的认同。

E:同一性理论:中国人在国外,绝对不允许他国人侮辱自家国家。

F:自我类化:一个人作为学生,会做学生该做的事情。

G:自我价值定向论:当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就会向其发展。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第3章自我概念一、单项选择题1.在詹姆斯看来,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属于()。

A.物质我B.社会我C.心理我D.主体我【答案】B【解析】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将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A项,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

B项,社会我是指个体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其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

C项,心理我是指人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

D项,主体我是指自我的执行者,它的功能包括控制冲动、计划未来,监控并评价自己的进步、控制自我表现的方式。

2.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的心理学家是()。

A.沙利文B.詹姆斯C.米勒D.罗杰斯【答案】A【解析】A项,沙利文开创了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人际关系的产物。

B项,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前者包括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C项,米勒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D项,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它代表一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3.詹姆斯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答案】B【解析】自尊是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詹姆斯提出一个经典的自尊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负,即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4.有利于提高个体自尊水平的做法是()。

A.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比较B.扬长避短C.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D.取长补短【答案】B【解析】自我提高与自我确认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学考集市】黄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社会行为

【学考集市】黄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社会行为

第4章社会行为1.结合有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答∶(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家关心的问题。

行为主义学派过分强调外界环境因素的决定作用。

但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人们却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弗洛伊德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

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b.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通过优化个体而存在,而且也通过优化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来发挥作用。

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档案研究法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调查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A.不会出现研究对象的反应倾向问题B.可以使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和较广的空间中考虑假设C.容易找到材料验证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假设D.可以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角度去检验假设【答案】C【解析】档案研究法是通过对现存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而获取资料的一种方法。

档案法的优点有:①它是一种不被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方法,因此不存在因被试意识到自己被研究而产生的心理干扰;②它将会使一段时期内社会心理趋势的估计、对往事的追溯与探源、对若干课题研究的跨文化比较成为可能;③它有助于某些假设的检验,有时也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线索。

档案法的缺点有:①难以得到充分而足以检验假设的材料,而一些材料也可能包含编者由于偏见所造成的歪曲性内容;②工作量大,耗时耗资多;③分析有赖于分析者抽样的方法和抽象、概括及发现的能力,否则难以得出一般性结论;④是相关性的研究,难于作因果判断;⑤记录往往是不完整的或不够详细,并且搜集的方式也不是很系统。

2.最能体现乔治·米德社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

A.《意识、自我与社会》B.《超越自由与尊严》C.《民族心理学》D.《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答案】A【解析】乔治·米德并没有发表过任何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专著,他的著作都是在逝世后根据学生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

其中最能集中表现其社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意识、自我与社会》。

3.海德(F.Heider)的朴素心理学,琼斯(E.F.Jones)和戴维斯(K.Davis)的对应推论学说,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属于社会认的三种归因理论,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阐述的都是有关归因偏差的内容B.都将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情境三种形式C.都将行为原因归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原因D.都包含对行为内因的阐述【答案】D【解析】海德(F.Heider)的朴素心理学将行为的发生归因于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社会行为
5.1 复习笔记
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1.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人们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弗洛伊德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2.行为主义学派则过分强调外界环境因素的决定作用。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只要控制环境条件,就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

3.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1)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2)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
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1.家庭环境
(1)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

(2)现代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

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
①共同性的影响,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

②非共同性的影响,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

2.文化环境
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说明文化的作用。

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

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生物进化不同,文化进化有自己的特色:
(1)从速度上看,与生物进化相比,文化进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文化进化的基础是知
识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

(2)从结果上看,生物进化使人或动物拥有一些特质,文化进化则决定了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由遗传得来的能力。

(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Scarr提出的这一观点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他的养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

这种建构有如下三种形式:(1)被动型: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使遗传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

(2)唤起型:孩子在遗传基础上作出某种反应后,这些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遗传特征。

(3)主动型:人们基于遗传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
(1)为了区分遗传和环境的相对影响,行为遗传学提出了两个前提:
①一种心理或行为(智力分数),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

②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由环境决定。

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行为遗传学强调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它同时认为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

(2)行为遗传学通过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来区分二者的影响。

双生子研
究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来区分二者的影响。

3.概率渐成论
Gottlieb从概率渐成论的角度分析了遗传与环境在生物学基础上如何起作用。

他指出,分子生物学强调基因对蛋白质结构的作用顺序是DNA-RNA-蛋白质合成。

与此相反,概率渐成论则认为是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了适当的蛋白质。

4.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1)有助于人们对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清楚的认识。

(2)有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是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的,这种差异既有遗传的基础,又受环境的影响。

二、人类的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概述
1.什么是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界定侵犯行为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②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③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的情绪,比如愤怒。

(2)侵犯行为的分类
①敌对性侵犯,它是一种源自愤怒的行为,目的是将痛苦或伤害施加给别人。

②工具性侵犯,它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这伤害是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而非以造
成痛苦为目的。

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
(1)杏仁核
人类身上的侵犯行为,和大脑中某个核心区域有关,这个区域被称为“杏仁核”。

这个区域被刺激后,温顺的动物体会变得暴戾,而当这个区域的神经活动受阻后,暴戾的动物会变得温顺。

但也必须注意到这些表现也是有弹性的,社会因素会对神经机制的作用产生影响。

(2)化学物质
某些化学成分被证明会影响侵犯行为,例如复合胺。

它是存在于中脑的一种化学物质,会对侵犯行为的产生起抑制作用。

还有一种叫做睾丸激素的雄性激素,同样具有这样的效果。

(3)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侵犯行为。

一个人在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在8岁时没有表现侵犯倾向的儿童,成年后也不会成为具有侵犯性的人。

侵犯性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地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环境的影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虐待更敏感,反应更强烈,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响的。

3.文化与侵犯行为
有研究证实,早期的家庭经历或电视上的侵犯行为会影响儿童的反应。

此外,当侵犯来自团体内的权威而不是更低级别的团体成员或团体之外时,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成员更能够容忍这些侵犯。

4.愤怒与侵犯行为
(1)使人愤怒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愤怒”的经验,愤怒常常是侵犯行为产生的根源,心理学家分析表明,以下几个因素会使人们愤怒:
①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这是引起愤怒的最常见的原因。

②遭受挫折
挫折指任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外部条件。

早期的挫折-侵犯理论把挫折和侵犯看成是互为因果,即挫折必然导致侵犯,侵犯也必然以挫折为前提,并且认为宣泄是减少侵犯的有效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挫折侵犯理论又提出了一些批判,提出挫折并不一定导致侵犯,并且对于宣泄的看法也未必全对。

针对这些争论,Berkowitz修改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挫折只是引起侵犯的因素之一,这些因素还有疼痛、极端的温度以及遇到讨厌的人等。

③归因的影响
一个事件之所以能产生愤怒或侵犯行为,关键在于受害者必须知觉到这种侵犯或挫折是他人有意造成的伤害,因此人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会影响到自身会不会愤怒以及处理愤怒的方式。

a.当人们认为他人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或伤害自己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b.而当人们认为他人是无意伤害自己时,往往就不会产生愤怒。

(2)处理愤怒的方式
心理学家分析了人们愤怒时的反应,指出人们常常采用四种方式:
①直接的侵犯行为,这包括口头或象征性攻击、拒绝或收回某些利益以及身体攻击。

②间接的侵犯行为,这包括向第三者诉说或诅咒、伤害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

③替代性侵犯行为,这包括攻击无生命物体、攻击另一个人。

④非侵犯性行为,这包括平静活动、就此了事不伤害无礼者。

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