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复习1 精品
高一物理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通用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通用版【本讲主要内容】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移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的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
W G=mgh。
2. 重力势能:(1)重力势能的概念: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具有与它的高度有关的能称为重力势能。
表达式为。
E m ghp注意:①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能量。
②数值E p=mgh与参考面的选择有关,式中的h是物体重心到参考面的高度。
③势能的正、负号用来表示大小。
(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大。
即:W G=-△E p3. 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与它的形变量有关的势能称为弹性势能。
4. 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E)的概念: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机械能。
即E=E k+E p。
(2)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在只有系统内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3)机械能守恒条件的表达式:mgh2+1/2mv22=22 11mvmgh ,即E P2+E K2= E P1+E K1,表示末状态的机械能等于初状态的机械能。
(4)系统机械能守恒的三种表示方式:①E1总=E2总(意义:前后状态系统总的机械能守恒)②△E p减=△E k增(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系统增加的动能)③△E A减=△E B增(A物体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物体增加的机械能)注意:解题时究竟选择哪一种表达形式,应灵活选取,需注意的是:选①时,必须规定零势能面,其他两式,没必要选取,但必须分清能量的减少量和增加量5. 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1)用做功来判断:只有重力和系统内的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合力做功为0),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用能量转换来判断:只是系统内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无其他形式能量之间(如热能)转化。
2022物理第五章机械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学案

第3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必备知识预案自诊知识梳理一、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1。
重力做功的特点(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物体始末位置的有关。
(2)重力做功不引起物体的变化。
2.重力势能(1)公式:E p=。
(2)矢标性:重力势能是,但有正、负,其意义是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比它在参考平面上大还是小,这与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不同。
(3)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共有的。
(4)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的选取有关。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的,与参考平面的选取。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1)定性关系: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就;重力对物体做负功,重力势能就。
(2)定量关系: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W G=—(E p2-E p1)=。
二、弹性势能1.弹性势能(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2)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及有关。
(3)矢标性:。
(4)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选弹簧形变为零的状态为弹性势能零点。
2.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类似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W=。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和统称为机械能,其中势能包括和。
2。
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①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①注:(1)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不是合外力做的功等于零,更不是合外力为零;中学阶段可理解为“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但要明确不是“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
(2)利用守恒观点列机械能守恒的方程时一定要选取零势能面,而且系统内不同的物体必须选取同一零势能面。
(3)守恒表达式考点自诊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3)弹簧弹力做正功时,弹性势能增加。
()(4)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5)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时,机械能一定要变化。
机械能守恒章节复习学案

机械能复习学案(4)制定人:陈志红审核:高一物理使用时间:2012.5.28 编号:1404【自主复习】一.功1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
2.恒力对物体做功大小的计算式为:,其中各量的物理意义是:;3.功的单位:;4.功是量,是量。
5.求合力功的方法:(1)(2)6.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⑴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
⑵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例1.一斜劈M方在水平地面上,在一水平衡力F的作用下匀速运动,斜劈上有一个木块m随斜劈一起运动(两者相对静止)。
求:恒力F、木块所受的摩擦力f和支持力各做多少功?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L的细线悬挂而静止在竖直位置。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分别用水平拉力F将小球拉到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
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各是多少?⑴用F缓慢地拉;⑵F为恒力;⑶若F为恒力,而且拉到该位置时小球的速度刚A.θFL C.()θcosFL B.θsincosmgL1-FL D.()θ1-cos小结:求功时应注意二.功率1.功率的概念:;2.计算功率的两个公式:;对公式的说明:;3.功率是量,其单位:;4.机车的启动问题:(1)恒定功率启动:(2)匀加速启动:三.动能定理1.动能的概念:,物体动能的大小:,动能是量。
动能的变化:;2.动能定理的内容: ; 表达式: 。
例4. 将小球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在不计空气阻力的理想状况下,小球将上升到某一最大高度。
由于有空气阻力,小球实际上升的最大高度只有该理想高度的80%。
设空气阻力大小恒定,求小球落回抛出点时的速度大小v 。
小结: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例5.一个小球从距地面h 处自由下落,小球质量为m ,打入沙地深度为d , 求:沙地对小球的平均作用力f四.机械能1.重力做功的特点:①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 有关。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
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机械能守恒定律

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 受力情况,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 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变质量问题
01
02
03
火箭发射问题
分析火箭发射过程中的质 量变化和受力情况,利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运 动定律求解。
雨滴下落问题
分析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的 质量变化和受力情况,利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 运动定律求解。
分析弹簧振子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 况,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简谐运动 规律求解。
单摆问题
分析单摆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利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简谐运动规律求 解。
多物体系统问题
两物体碰撞问题
分析两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动 量、能量等物理量的变化,利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求解。
连接体问题
分析连接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 况,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运 动定律求解。
完全弹性碰撞
碰撞前后机械能守恒,无能量损失。
非完全弹性碰撞
碰撞后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导致 机械能损失。
弹性势能储存与释放过程
01
02
03
04
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 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形变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
当物体恢复原状时,弹性势能 转化为动能或重力势能等其他
形式的能量。
爆炸问题
分析爆炸过程中的质量变 化和受力情况,利用机械 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 律求解。
03
实验探究与验证方法
实验原理及步骤介绍
• 实验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 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
实验原理及步骤介绍
实验步骤 1. 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滑轮、细绳、钩码等。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24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目标⒈正确理解机械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⒉能判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重难点掌握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参考考纲授课方法讲授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________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__________有关.(2)重力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________而具有的能.②表达式:E p=________.③矢标性:重力势能是________,正负表示其________.(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①定性关系: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就________;重力对物体做负功,重力势能就________.②定量关系:重力对物体做的功________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W G=-(E p2-E p1)=________.2.弹性势能(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2)大小: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及劲度系数有关,弹簧的形变量________,学生活动:注意探索事物的本质,思考规律的特点。
学生活动:把左边的基础知识填好。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劲度系数________,弹簧的弹性势能越大.(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类似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用公式表示:W =________.二、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机械能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机械能,即E=________,其中势能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____________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____________.(2)表达式:①E k1+E p1=________________.(要选零势能参考平面)②ΔE k=________.(不用选零势能参考平面)③ΔE A增=________.(不用选零势能参考平面)3.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物体或系统;(2)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3)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初、末状态时的机械能;(4)选取适当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程形式(E k1+E p1=E k2+E p2、ΔE k=-ΔE p或ΔE A=-ΔE B)进行求解.阅读问题,理清思路,阐述自己的观点。
高考物理总复习 5 第3讲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第3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一、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1.重力做功的特点(1)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做功不引起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2.重力势能(1)表达式:E p=mgh。
(2)重力势能的特点:①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②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1)定性关系: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对物体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定量关系: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W G=-(E p2-E p1)=-ΔE p。
二、弹性势能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和劲度系数有关。
2.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即W弹=-ΔE p。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表达式:E k1+E p1=E k2+E p2。
3.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对单个物体,只有重力做功;对系统,只有重力或系统内的弹簧弹力做功。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被举到高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不为零。
(×)2.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反而是减小的。
(√)3.弹簧弹力做正功时,弹性势能增加。
(×)4.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5.物体除受重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则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有关重力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受拉力和重力作用向上运动,拉力做功是1 J,但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有可能不是1 JB.从同一高度将某一物体以相同的速率平抛或斜抛,落到地面上时,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相同的C.从同一高度落下的物体到达地面,考虑空气阻力和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相同的D.物体运动中重力做功是-1 J,但物体重力势能一定不是1 J解析根据重力做功特点与经过路径无关,与是否受其他力无关,只取决于始末位置的高度差,再根据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可知B、C两项正确,且重力势能与零势能面选取有关,所以D项错误;当物体加速运动时克服重力做功少于1 J,重力势能增加少于1 J。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高考物理复习

学习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知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会判断研究对象在某一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 3.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单个物体或系统的机械能守
恒问题。
目录
目录
CONTENTS
01 夯实必备知识 02 研透核心考点 03 提升素养能力
目录
1
夯实必备知识
目录
夯实必备知识
判断中正确的是( AD )
A.甲图中小球机械能守恒
B.乙图中小球机械能守恒
C.丙图中物体A的机械能守恒
D.丁图中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图1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解析 甲图过程中轻杆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小球的机械能守恒,故A 正确;乙图过程中小球在绳子绷紧的瞬间有动能损失,机械能不守恒,故B错误; 丙图中重力和系统内弹力做功,物体A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但物体A 的机械能不守恒,故C错误;丁图中绳子张力对A做负功,对B做正功,代数和 为零,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故D正确。
图3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解析 如图所示,设小环下降的高度为h,大圆环的半径
为R,小环到P点的距离为L,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12mv2 解得 v= 2gh,故 B 错误;
由几何关系可得 h=Lsin θ
sin θ=2LR
联立可得 h=2LR2 ,则 v=L
g R
故 C 正确,A、D 错误。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解析 小球从半圆形槽的最低点运动到半圆形槽右侧 的过程中,小球对半圆形槽的力使半圆形槽向右运动, 半圆形槽对小球的支持力对小球做负功,小球的机械 能不守恒,A、D错误;小球从A点向半圆形槽的最低 点运动的过程中,半圆形槽静止,则只有重力做功, 小球的机械能守恒,B正确;小球从A点经最低点向右 侧最高点运动的过程中,小球与半圆形槽组成的系统 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C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复习学案)
一、全章知识脉络
二、复习提纲
Ⅰ功和功率:
1、功:
(1)功的计算公式:
(2)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1)(2);
(3)功是标量、是过程量。
注意:当=时,W=0。
例如:线吊小球做圆周运动时,线的拉力不做功;当<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也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取正值)
2、功率:
(1)定义: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际单位:__________;其他单位:1千瓦=1000瓦特。
(4)其他计算公式:平均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瞬时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额定功率是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实际输出功率或额定功率。
Ⅱ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
(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有关,而跟物体的运动的无关。
(2)重力势能的定义:
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重力势能是标量、状态量、相对量。
当物体位于所选择的参考平面(零势面)的上方(下方)时,重力势能为()。
但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的选择。
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
(4)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联系:重力做的功等于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小,即W G=;如重力做负功,即<,重力势能增加。
2、弹性势能:
定义: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弹性势能是标量、状态量。
注意:弹性势能E P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或者压缩量l的大小有关,对于同一根弹簧,弹簧的伸长量或者压缩量l,弹性势能E P。
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联系:弹力做的功等于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减小。
Ⅲ动能和动能定理:
1、动能:
(1)定义: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2)性质:动能是标量。
注意:动能没有方向,不要把速度的方向误认为是动能的方向。
动能是状态量、动能是相对量,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其动能可能不同。
2、动能定理:
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表示:W=E K2-E K1;
讨论:当W>0时,E K2 >E K1,动能增大;当W<0时,E K2 <E K1动能减小;当W=0时E K2 =E K1动能不变。
注意:(1)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于动能定理上,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一般来说,不是等于物体动能的本身。
(2)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的功(包括各段的运动过程)的代数和。
(3)适用对象:适用于单个物体。
Ⅳ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
这里的弹力指研究弹性势能的物体(如弹簧)的弹力,不是指通常的拉力、推力。
不能误认为“只受重力(弹力)作用”。
表达式:E2=E1。
注意:(1)研究对象是系统;(2)分清初、末状态。
推导:应用等量转换法,根据动能定理W G=E K2 - E K1
推出 E K2+ E P2= E K1+ E P1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W G =E P1 - E P2 (即E 1=E 2)
三、本章专题剖析
1、功的计算方法:
(1)W =FS cos θ,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求恒力的功;
(2)W =Pt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求恒定功率时牵引力做功;
(3)用动能定理求功,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多个力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4)利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求,如果物体只受重力和弹力作用,或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
如果求弹力这个变力做的功,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求解。
【例题1】如图所示,质量m 为2千克的物体,从光滑斜面的顶端A 点以v 0=5 m / s 的初速度滑下,在D 点与弹簧接触并将弹簧压缩到B 点时的
速度为零,已知从A 到B 的竖直高度h =5米,求弹簧的弹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例题2】质量为4000kg 的汽车,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功率前进,它经3
100秒的时间前进425m ,这时候它达到最大速度15m/s 。
假设汽车在前进中所受阻力不变,求阻力为多大。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力可以是变力,也可以是恒力,只要符合守恒条件,机械能就守恒。
而且机械能守恒,只涉及物体系的初、末状态的物理量,而不须
分析中间过程的复杂变化,使处理问题得到简化。
应用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2)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3)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态时的机械能。
(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例题3】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思考:
(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
四、课堂练习
1、有三个质量都是m的小球a、b、c,以相同的速度v0在空中分别竖直向上、水平和竖直向下抛出,三球落地时
A.动能不同
B.重力做功不同
C.机械能相同
D.重力势能变化量不同
2、如图,小球自a点由静止自由下落,到b点时与弹簧接触,到c
点时弹簧被压缩到最短,若不计弹簧质量和空气阻力,在小球由a→b
→c的运动过程中
A.小球和弹簧总机械能守恒
B.小球的重力势能随时间均匀减少
C.小球在b点时动能最大
D.到c点时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3、将一物体以速度v从地面竖直上抛,以地面为零势能参考面,
当物体运动到某高度时,它的动能恰为重力势能的一半,不计空气阻力,则这个高度为
A.v2/g
B.v2/2g
C.v2/3g
D.v2/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