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心学: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
自我修炼感悟

自我修炼感悟
x
这个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纷繁复杂的事情让人无从下手,自我修炼就包含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实践。
对于自我修炼,我有一些感悟:
一、学会耐心,不急躁
想要自我修炼,首先要学会耐心。
一件事情不能轻易急躁,修炼需要日积月累,把握好节奏。
有耐心,可以坚持自我修炼,苦尽甘来,体味成功的滋味。
二、脚踏实地,静心思考
脚踏实地,要以实际行动来落实自己的想法。
不要幻想过高,要有一个缓慢而稳定的进步。
定期静下心来,进行反思和改善,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路,把控好自己。
三、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
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乐于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保持开放的心态。
多读书,多了解,多参与,保持一个好奇而有学习欲望的心态。
四、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自我修炼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艰辛努力和挫折的一个过程。
要勇敢面对挑战,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勇往直前,最后可以获得成就感。
总的来说,自我修炼是一项需要持久坚持的工作,需要不断思考,勇于尝试,积极进取,最终才能发现内心的力量,让自我更加强大!。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旧院小学杨芩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我觉得教师是一份平凡的职业,作为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平凡心。
拥有平凡心第一要务实。
务实就是脚踏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就是实事求是地论人论事。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职责和义务。
任何职业,都首先是生存的手段和谋生的方式,教师也不例外。
只要从业的人不是尸位素餐,而是兢兢业业,老老实实,辛辛苦苦,那么就可以说是个不错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要务实。
拥有平凡心第二要回归生活。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这种过于伦理化、理想化、一元化的师表形象使教师远离“平凡”,远离“生活”,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神。
它也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偏执的观念,即教师是标准的完人形象,教师是没有错误,没有内心矛盾,没有喜怒哀乐甚至没有自己生活的“超人”。
没有缺点,没有“人”的生活的教师,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合乎人性的形象,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
让自己回归于生活才能以一个人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拥有平凡心第三要淡泊名利。
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师的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
”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拥有平凡心第四要安于平凡。
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的。
做个有良知的人

做个有良知的人
做个有良知的人,意味着不仅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还要秉持着道德、公正和正义的准则。
一个有良知的人,会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不轻易违背自己的原则。
他们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并始终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做个有良知的人,也意味着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和环境。
他们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会关注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们。
他们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社区和公共事务,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他们也会关注环境保护,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然和生态的平衡。
最后,做个有良知的人,更意味着坚持真理和正义。
他们会勇敢地站出来发声,支持正义,反对不公和不道德的行为。
他们不会被金钱、权力或其他任何因素所左右,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
这样的人,不仅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更是社会进步的守护者和推动者。
因此,做个有良知的人,远远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有良知的人,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1 -。
王阳明心学人生的七种境界

王阳明心学人生的七种境界
1.觉醒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内在的世界,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 明辨境界: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学会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等。
3. 心无旁骛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干扰。
4. 赤子之心境界: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保持一颗纯真、朴素、无私的心,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内心。
5. 入世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结合起来,学会和其他人相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自己的价值。
6. 无我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超越自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及不同观念的存在,从而避免产生自我中心的想法。
7. 泯然众人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彻底融入社会整体,不再有自我意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整体的行动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1 -。
王阳明心学中的十二种修养

王阳明心学中的十二种修养
1.心静:保持内心平静,避免被外界干扰和影响。
2. 心正:保持内心正义,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做到心有所属。
3. 心诚:保持内心真诚,做到言行一致,讲求信用。
4. 心精:保持内心精致,注重细节,做到精益求精。
5. 心明:保持内心清晰,不被迷惑和欺骗,做到明辨是非。
6. 心正气:保持内心正气,坚持正义和道义,不受贪欲和私欲的左右。
7. 心齐:保持内心统一,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做到整体和谐。
8. 心定:保持内心沉静,控制情绪,避免冲动和失控。
9. 心忍:保持内心耐心和忍耐力,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
10. 心恕:保持内心宽容和忍让,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善待他人。
11. 心与物合:保持内心与外界事物相合相应,不忘本源,不离实际。
12. 心与道合:保持内心与道义相合,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做到思想和行为一致。
- 1 -。
阳明心学良知清澈心得感悟

《良知清澈》
阳明心学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学说,其核心概念是“致良知”。
通过良知清澈的感悟,我对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良知清澈是一种内心的纯净和明朗。
当我们的良知清澈时,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观。
我们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遵循自己的良知指引。
在阳明心学中,良知不仅是道德判断的标准,也是行为的动力。
当我们的良知清澈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行善,因为我们深刻理解到善良和正义的行为是符合我们内在本质的。
这种行为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利益的考虑,而是出于内心的自觉和对良知的听从。
通过良知清澈的体验,我明白了个人内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我们与自己的良知保持连接,并以良知为指引时,我们能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定和勇气。
良知清澈使我们能够超越个人的私欲和情绪,做出明智而公正的决策。
总而言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清澈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提醒我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在良知,保持心灵的清明和纯净。
通过致良知的实践,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平凡的哲学: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

《平凡的哲学》————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平凡哲学三字经》《成语智文》—————长沙景芳苑白沙月著《平凡的哲学: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目录序第一章、圣人学说一、儒家理论二、佛教大乘菩萨观第二章、平凡哲学一、从儒家、佛教中吸取营养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三、平凡哲学的理念: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四、平凡哲学的目的:完善自我,活好每一天第三章、平凡哲学的主要内容一、“五以”原则(新五行论)1、以良知为道:土2、以空静无为为心:木3、以谋略为术:火4、以辩证为法:水5、以进取为势,以乐观为怀:金二、“四不”原则1、不乱性2、不赌博3、不抽烟4、不酗酒三、家庭原则四、孝顺观五、爱情观六、朋友观七、金钱观八、事业观九、行者论十、心魔观十一、进取观十二、善恶论十三、无主宰论和命运后定论十四、因果论和轮回论十五、儒佛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的区别十六、最基本的个人修为附一:“空邪”-“顺正”-“生善”三段循环论附二:顺天而行附三:心要附四:阳明心学感悟及“三界两径说”附五:新心学——“五以四合三界两径一因果”序人刚生下来的时候简单得就象一张白纸,纯净得就象一汪清泉。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张白纸上渐渐的出现了一些线条和颜色,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最开始无意居多,渐渐的有意占了主导地位。
有些人不知道该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那些线条和颜色混乱不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东西。
有的人画出了英雄,有的人画出了小人,有的人画出了天使,有的人画出了魔鬼,有的人画出了天使和魔鬼的混血儿——两面人。
也许每个人都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复杂的社会、变幻的际遇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只有少数人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虽然其中也经历过迷茫和动摇,但自省这盏明灯一直照耀着他们,让他们能在迷雾中看清自己的目标。
从清纯的校园步入复杂的社会,人的思想观念会受到猛烈的冲击。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
体系,它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行为。
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一些感悟: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
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当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知,需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唤醒它。
良知是道德的源泉,只有遵循良知的指引,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三)敬畏之心:王阳明心学认为,我们应该对自然、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保持敬畏之心。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才能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四)反省与改正:王阳明心学强调反省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错误和不妥之处要及时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简单生活:王阳明心学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内心的平静和修炼。
我们应该减少物质的欲望,避免过度复杂的生活方式,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追求内心的成长和道
德的完善。
总之,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对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体系,它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敬畏之心、反省与改正以及简单生活的价值。
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心学——《平凡的哲学: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长沙景芳苑白沙月著序第一章、圣人学说一、儒家理论二、佛教大乘菩萨观第二章、平凡哲学一、从儒家、佛教中吸取营养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三、平凡哲学的理念:做一个平凡、真实、有良知的自我四、平凡哲学的目的:完善自我,活好每一天第三章、平凡哲学的主要内容一、“五以”原则(新五行论)1、以良知为道:土2、以空静无为为心:木3、以谋略为术:火4、以辩证为法:水5、以进取为势,以乐观为怀:金二、“四不”原则1、不乱性2、不赌博3、不抽烟4、不酗酒三、家庭原则四、孝顺观五、爱情观六、朋友观七、金钱观八、事业观九、行者论十、资源论十一、心魔观十二、进取观十三、善恶论十四、无主宰论和命运后定论十五、因果论和轮回论十六、儒佛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的区别十七、成功模式十八、企业与个人的“五行理论”十九、最基本的个人修为附一:“空邪”-“顺正”-“生善”三段循环论附二:顺天而行附三:心要附四:阳明心学悟要附五:新心学核心——“五以四合三界两径一因果”序人刚生下来的时候简单得就象一张白纸,纯净得就象一汪清泉。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张白纸上渐渐的出现了一些线条和颜色,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最开始无意居多,渐渐的有意占了主导地位。
有些人不知道该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那些线条和颜色混乱不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东西。
有的人画出了英雄,有的人画出了小人,有的人画出了天使,有的人画出了魔鬼,有的人画出了天使和魔鬼的混血儿——两面人。
也许每个人都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复杂的社会、变幻的际遇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只有少数人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虽然其中也经历过迷茫和动摇,但自省这盏明灯一直照耀着他们,让他们能在迷雾中看清自己的目标。
从清纯的校园步入复杂的社会,人的思想观念会受到猛烈的冲击。
你会发现以往的理想主义完全不能融入社会生活,你会迷茫、困惑、彷徨、不知所措。
你会发生激烈的思想斗争,你会思想混乱、萎靡不振,你会考虑是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还是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或者做一个逃避世事的人。
当你看到太多没有道德原则的人发财致富,功成名就,你是否还会坚持你传统的道德理想,当你一事无成、贫穷落魄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也要象他们一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你是否会愤然抛下《论语》、《孟子》、《道德经》,而去钻研《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和《君王论》,你是否会去片面的理解甚至歪曲先哲的理论而为我所用。
现代社会是个经济的社会,追求成功,追求财富。
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传统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只是农业社会的陈迹,已经不值得效仿。
但是为了金钱、名利而生活,忽略了情感的需求,忽略了亲情、友谊以及基本的道义,却丧失了生活的真谛,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行走在金钱和名利之中,让你变成皮影戏里的傀儡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个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因为缺乏适合这个社会的思想体系的指导。
以往的圣贤学说,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论和“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佛教大乘佛法都离我们太过遥远。
因为我们大多数只是平凡的人,不是圣人,更不是神,没有能力去治国、平天下,也没有能力救苦救难,普度世人。
正因为如此,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会放弃那些过于高远的道德追求,反而会去追求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
我们会去嘲笑孔子的天真,因为他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教书育人而已,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政治理想。
我们会去嘲笑老子的懒惰、不思进取、逃避竞争,因为他最终只是骑着一头青牛,去了遥远的地方,我们会去嘲笑菩萨的慈悲,因为不管哪个年代,都少不了恶人横行、好人遭罪。
你只所以会有这些想法,是因为你心灵空虚,没有适合现代社会的思想体系作为指导,一旦对那些高远的理想失去信心,便会随波逐流、入于庸俗。
我自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是个真诚、宽厚、仁慈的人,也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
在学生时代我就喜欢读儒家的书籍,注重自己的修养,但是步入社会以后,我迷茫了,不仅是事业上的迷茫,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迷茫。
我觉得那些圣贤的思想捆住了我的手脚,使我处处被动。
别人的成功让我一度想放弃自己的修身养性,去随波逐流,象别人一样去生活。
没有思想作指导的人就象墙头草,很容易被风吹过来吹过去,思想的缺位让我一度非常迷茫和痛苦,不知道该如何作选择。
虽然迷茫,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过自省,一直在思考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努力去学习哲学,了解儒家理论、佛教理论和西方的哲学,希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我在余姚了解到王阳明的“致良知”“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学说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我不要做圣人,圣人的时代离现实太遥远,在普通人身上,圣人理论的“知”和“行”难以统一起来。
我也不要做俗人,那样的话,生命就太没有意义了,白白来世上一遭,岂不可惜。
我要做一个平凡的、真实的、有良知的、进取的和乐观的人。
本书的内容只是我在“致良知”“知行合一”上面的一些感悟,当然与王阳明所说的又大不一样,因为每个时代,情况是大大变化了的,我只是想靠这些思想的指导活出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自我。
第一章圣人学说一、儒家理论儒家哲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旷世大儒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个高深庞大的体系。
虽然各个时代儒家思想并不相同,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是其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儒家哲学是一种理想和务实相结合的哲学,既有精神层面的高远理想,也有操作层面的务实规范,它是一种渐进的哲学,从修身到齐家,从齐家到治国,从治国到平天下,步步修炼,步步提高,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对儒士的要求也不同,进可以“兼济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为修学者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进学、进德、进功之法。
儒家哲学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相一致的,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但是如果剥离当时的环境,对儒家学说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很多东西也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说“色者,发于情,止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在封建礼教这种背景下,这种言论是扼杀人性的,牺牲了人的情感需求。
但在现代社会,以现代眼光来解读,却体现出一种尊重和责任,一种担当(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尊重和责任,因为现代社会异性之间可以自由的交往,没有太多的强力限制,主要靠自己来约束自己,把握分寸)。
儒家学说就其根本来讲是一种圣人哲学,其最终目的是要成为圣贤,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向圣贤靠拢。
儒家的很多思想都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有的还很偏激、很极端。
比如“二十四孝”的故事,里面就有太多的愚昧的地方,鲁迅先生曾经就非常痛心、非常严厉的批评过。
忠孝仁义礼智信,如果中间没有了“智”,就变成了“愚忠、愚孝、愚仁、愚义、愚礼、愚信”,这种“愚”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产物,这些思想是与现代平等、自由、民主的观念相违背的,是应该丢进垃圾筒的。
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古人讲得太多,现代人也解读得太多,我不想也没有这种修为去详作介绍,只是就自己的理解大概的说一下,为自己的理论做个引子。
毕竟儒家里面的很多东西还是很有用的,是自己非常赞同的。
二、佛教大乘菩萨观佛教学说与儒家学说一样历史久远、内容博大,充满了高深的智慧。
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佛教修的是菩萨行,要求修习者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他,带着悲悯救世之心,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起从愚痴中解脱出来,从苦恼中救度出来,即“大慈大悲,普救众生”。
这种学说无疑是典型的圣人学说,甚至超越了“圣人”而达到了“神”的境界。
要想彻底了解佛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象唐三藏那样熟知“三藏”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研修佛法绝不是普通大众可以随便挂在嘴巴上说的,佛的境界离普通大众太远了,并且佛教讲究一个“空”字,也许你皓首穷经,到头来只得了一个“空”字而已,就算做到了六根清净、万般无惧,也只与草木金石无异。
第二章平凡哲学一、从儒家、佛教中吸取营养儒家和佛教历史悠久、典籍繁多,要想彻底了解两大哲学的思想,为己所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甚至穷其一生也只能观其大概,不能做到件件了然于心,可见将儒家、佛教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很费工夫的,甚至可能茫然无绪、无处着手。
普通大众虽然难以全面了解和精确把握儒家、佛教的思想,却可以从局部着手,一点一点的去吸取有利于自己思想的养分。
总的来说,儒家、佛教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扬善止恶。
儒家的善体现在“忠、孝、仁、义、礼、信、诚、恕、敬”等诸多方面,这些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封建社会,它们是服务于等级制度的,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而在现代社会,它们是植根于公平、公正、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人文环境之中的,因此我们理解这些“善”,就不能按照从前典籍中的注解去理解。
比如,“忠”由忠君变成了忠于国家、民族,忠于职守和责任;“义”由君臣之义、江湖义气变成了社会公义、亲人情义和朋友情义,体现为一种出于良知的价值观和责任;“孝”也由绝对以长辈为尊、绝对服从长辈的“愚孝”变成一种建立在平等互爱基础上的尊重和责任。
佛教的善体现在“慈悲”上面,“慈”是指同情人之喜乐,“悲”是指同情人之悲苦,即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体会对方的感受。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去做伤人利己的事,而会去做利人利己的事,至少是利己不伤人的事。
这与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西方的“己所欲,施于人”是大抵相同的。
儒家和佛教既强调通过鼓舞每个个体修心向善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善,整个社会的和谐,又具有救济众生、教化天下的志向,即达到儒家的“大同世界”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因此,从这“善”这个角度来讲,儒家和佛教是殊途同归的。
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少林禅宗主张“顿悟”,我对王阳明学说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顿悟这种方式上的。
王阳明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传习录》里面,内容比较丰富。
我很早就听说过《传习录》,也听说过王阳明,但那时候只知道《传习录》是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王阳明是一个有名的大儒,仅此而已。
真正关注王阳明是2013年到浙江做业务的时候,因为业务区域在宁波,便有幸到了王阳明的家乡余姚,在新华书店里见到了介绍王阳明及其学术的书籍。
因为想了解余姚,来为业务服务,便想了解一下余姚的名人王阳明以及他的学术,这样与当地客户交流时也可以多些谈资。
抱着这个目的,我大致翻看了书中的简介部分,当“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词语映入眼帘时,我立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认为这些词语讲到了我心里一直在想却没有弄清头绪的东西。
我没有再深入下去仔细的翻阅《传习录》,但我觉得有了“致良知”“知易行难”“知行合一”这三个词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可能与王阳明原来的意思有些不同,那没有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对自己有益,只要这些理解对自己的思想有帮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