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部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考点总结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考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形状,按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轴是地球的自转轴;北极是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是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

6.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8.二分二至点:9.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的特征: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10.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的缩小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2.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北方);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没有指向标或经纬网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13.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14.地图一般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16.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状况。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17.等高线的判读:①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②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1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高度的范围着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19.陆地五种基本地形:2.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地球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人教版七上地理考点总结

人教版七上地理考点总结

人教版七上地理考点总结
以下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
1. 经纬网: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是用来确定地理坐标的。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而所有的纬线都相交于赤道。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叫做自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叫做公转。

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 世界的气候类型: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天气状况。

世界各地的主要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4. 世界的主要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

世界的主要地形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5. 世界的人口和城市: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而城市则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沿海地区。

6. 世界的人种:世界的人种包括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等。

不同人种在体质特征、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7. 世界的主要语言和宗教:世界主要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主要的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学问点梳理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知道全球海陆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世界海陆分布特点:1. 世界海陆分布不匀称就南北半球来说,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就东西半球来说,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2.地球上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很多大小不同的陆块二.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洲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三..娴熟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点(课本34/35页)。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根据平均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四.看图写出特别经纬线(赤道、南北回来线、南北极圈、0°、180°)经过的大洲大洋(参照课本最终一页的世界地形图)主要位于北半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南美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完全在东半球——非洲,完全在西半球——南美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来线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回来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同时被南北回来线穿过的——非洲、大洋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大洲——亚洲、北美洲没有热带的大洲——南极洲、欧洲没有寒带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非洲寒带面积最广的大洲——南极洲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大西洋,穿过欧洲非洲0度纬线既赤道,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18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太平洋被五大洲环绕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被四大洲环绕的大洋:印度洋,被三大洋环绕的北冰洋五.熟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其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经线与经度: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度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称为东经(E),以西的称为西经(W)。

纬线与纬度: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度的起始线是赤道,其纬度为0°。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至90°,北极和南极的纬度各为90°。

赤道以北称为北纬(N),以南称为南纬(S)。

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字比例尺。

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二、海洋与陆地海陆分布: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

海陆变迁: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

三、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而气候指某地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受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降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地形、洋流等。

四、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人种具有地域性特点。

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其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五、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具特色。

国际合作与发展:国际合作对于促进全球发展和解决共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教材、地图和练习题进行深入理解和巩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常考考点复习资料总结归纳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常考考点复习资料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1【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是的纬线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赤道纬度为0°,是纬度起始线。

赤道以北叫北纬,用“N”表示;以南叫南纬,用“S”表示。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6.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是经度起始线。

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E)和西经(W)。

7.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8.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9.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产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0.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共五个温度带。

11.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要学会测量距离,辨认方向、识别图例。

12.辨认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

13.地图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公园游玩要用导游图,外出旅行参考交通图。

14.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1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16.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态;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自然地理要素1. 陆地和海洋:陆地是指地球表面的无水地面部分,海洋则是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

地球上陆地分布不均匀,绝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半球。

海洋呈现出广阔连绵的特点,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1%。

2. 山脉和河流:山脉是地球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山峰连绵而成的地形体,河流是水流不断地流向海洋或湖泊的自然水道。

世界上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著名的河流有尼罗河、长江等。

3. 气候和气温: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和气温密切相关。

气温是空气中的温度,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较大,冷暖空气相遇形成气温梯度,导致气候带的形成。

4. 大气层和水循环:地球的大气层是由大气组成的气体包围的地壳外部环境,它起到保护地球生物和保持稳定温度的作用。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等。

5. 地震和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板块发生破裂和相互移动而引起的地壳振动,火山则是地球表面喷发岩浆和释放火山气体的地形。

地震和火山活动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缘,构成了地球的构造活动。

二、人文地理要素1. 居民点和人口分布:居民点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地方,人口分布则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数量和分布不均匀,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沿海城市。

2. 城市和农村: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工作和交流的地方,以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为标志。

农村则是相对城市而言,人口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3.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4.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手段,交通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移动方式,通信则是信息的传送和交流。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5. 文化和旅游: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具有特定内涵和特色的思想、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1.地球的形状:地球呈略微梨形,中间膨胀,两极扁平。

2.地球的尺寸: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0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6千米。

3.地球的运动: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公转则导致季节变化。

4.地球的倾斜:地球轴倾斜使得地球在一个轨道上公转时,不同地区与太阳的角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季节不同。

二、地球的坐标系统1.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的自转圈上的任意一个弧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

2.东西向和南北向:经度指示地球上东西方向的分割线,纬度指示地球上南北方向的分割线。

三、地图的绘制和使用1.地图的绘制方法:沿经线和纬线等距离绘制。

2.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地球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3.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南指向地图的上方。

第二章中国的位置一、中国的地理位置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2.领土边界:陆地边界与14个国家接壤。

3.自然条件:国土面积辽阔,沿海线长,地貌多样,气候复杂多样。

二、中国的主要地理单元1.西南地区:地势较高,地貌复杂,群山连绵,河流纵横。

2.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是中国的农业和经济重要区域。

3.长江流域: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为中国最重要的水路。

4.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5.珠江三角洲:中国南方重要经济区域,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三、中国的自然环境问题1.自然灾害:中国地大物博,经常发生地震、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2.环境污染:工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第三章中国的气候一、气候概论1.气候和天气: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地的平均气候状态;天气是指一段时间内某地的气象状况。

2.气温:气温是气象要素之一,是指空气的热度。

3.降水: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总结(详细版)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总结(详细版)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总结(详细版)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和掌握地理知识。

单元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球2.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 地球呈近似椭球形,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在赤道上稍微胀大,而在极地上略微扁平。

3. 地球的构造包括哪些层次?-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4. 地球的重心在哪里?- 在地球的内核中心5.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是多少?- 自转速度约1670公里/小时,公转速度约每小时30公里。

6. 地图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地图是一种反映地球表面或地球某一部分的图形、图像或绘制物体的手绘或印刷物。

常见的地图种类有政治地图、物质地图、专题地图等。

单元二:水资源与利用1. 水资源对人类有何重要意义?- 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2. 人类如何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设水库、开挖水井、修建引水渠等途径。

3. 什么是水循环?- 水在地球上完成由水体到大气,再从大气到水体的循环的过程。

4.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哪些问题?- 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单元三: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 太阳、八大行星、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星云演化过程中。

3. 地球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自转和公转4. 地球自转引起了哪些现象?- 昼夜交替和星空的变化5. 地球公转引起了哪些现象?- 四季交替和年份的变化单元四:地球的水1. 地球的湖泊和海洋分布情况如何?- 湖泊主要分布在大陆表面,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2. 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洋分别是什么?- 太平洋和大西洋3. 什么是盆地?- 盆地是指地壳下陷形成的地表低洼地区,通常水体在盆地内聚集形成湖泊。

4.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哪个?- 里海单元五:大气层与天气1. 大气层的组成有哪些?-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例如:月食、海上观船帆、麦哲伦环球航行)2.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纬线都平行。

①纬线是不等长的,纬线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减,直到两极缩成一点。

②除了两级外,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闭合的圆,纬线有无数条,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③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度范围为0°~90°,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增。

④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N”和“S”表示纬线所在的半球。

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也叫子午线。

①经线是等长的,0°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来表示。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③经度范围是0°~180°。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递增直到180°重合。

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8.地球绕地轴不停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

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9.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公转产生现象是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四季的变化10.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春分日: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

3、4、5三月为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6、7、8三月为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9、10、11三月为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12、1、2三月为北半球的冬季。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11.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66.5°N--90°N,北极圈以北)、北温带(23.5°N--66.5°N,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热带(23.5°N--23.5°S,南北回归线之间)、南温带(23.5°S--66.5°S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南寒带(66.5°S--90°S南极圈以南)我国大部分处于北温带。

.五带特点:寒带:终年严寒,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1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3.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实地距离。

比例尺类型:线段型、数字型、文字型比例尺大小判断: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越简略。

14. 通常地图上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方向;指向标的箭头始终指向北;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

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15.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16.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走势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鞍部位于山顶间,陡崖重叠等高线。

17.陆地五种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18.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公园游览——导游图,看世界国家和地区——世界政区图,乘车——交通图登山——地形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七大洲(按大面积大小划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面积最大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

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亚欧大陆四大洋按面积大小:太大印北。

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

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3.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4.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5.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6.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表划分为七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七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例如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日本、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

7.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8、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9、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在升高、红海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将会消失。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将消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红海将扩大: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运动。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1、天气与气候: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特点①短时间,时刻变化的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①多年的平均状况②稳定,变化不大。

2、风向:指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力: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3、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与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达,对人体有害。

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气温1、气温:大气的温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2.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个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3.气温日(年)变化: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反之。

5、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6、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气温曲线图读取:①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②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③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④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7、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步。

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数值越大,气温越高;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之,为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等温线值由北向南递增,南半球等温线值由北向南递减8、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海陆因素: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同纬度,海拨高、气温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度。

三、降水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计总和)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将水的季节变化。

4、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降水量相等。

5、降水的分布规律:(四多四少)纬度因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海陆因素: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地形因素: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6、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乞拉朋齐(珠穆朗玛峰南坡);阿塔卡马沙漠四、世界气候1、气候的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2、气候类型的分布纬度因素影响:海陆因素5、影响气候的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①对气温的影响:低纬度地带全年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年平均气温高;高纬度地带全年获得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因此,世界平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②对降水的影响: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例如: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地形因素:①对气温的影响: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逐渐下降。

②对降水的影响:被封破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

例如,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海拔较高,所以气候寒冷;海陆位置:①对气温的影响: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冬季陆地气温较低,海洋气温较高。

②对降水的影响: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小少气候干燥;沿海受湿润气流影响降水多,气候湿润。

例如: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6、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