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基础性实验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掌握不同菇种的适宜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培养食用菌的生产运营能力。
二、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室和材料,包括培养箱、培养基、菌种、水等。
2. 块菌种培养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生长,生长1-2周后,切成小块,将小块菌种放入培养袋中,注入适量水分,进行培养。
3. 瓶菌种培养将菌种接种到环境适宜的瓶子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和水,进行培养。
注意要掌握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因素。
4. 菇类栽培将充分发育的菌种加入菇培养床中,掌握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待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形成菌头。
5. 食用菌收割根据不同的菇种,掌握适宜的收割时间,进行有效的收割和运输工作。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培养出了白蘑菇和香菇两种食用菌,分别进行了块菌和瓶菌培养试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都能生长健壮。
在菇类栽培的试验中,我们采用了蘑菇堆栽培和袋装栽培两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蘑菇生长健壮,颜色鲜艳,形成了完整的菌头。
在收割方面,我们掌握了不同菌种的收割时间,并进行了有效的收割和运输工作,确保了食用菌的质量和香味。
四、实验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食用菌的基本栽培技术,了解了各种菌类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培养了自己的食用菌,同时也对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艰苦创业的精神,掌握了科学的生产技术,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生产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食用菌的基础知识。
2、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3、通过平菇、香菇、金针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4、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二、实验内容1. 代料栽培培养基的制备2. 培养基的灭菌3. 接种三、实验原理(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四、实验材料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1)食用菌:香菇、平菇。
(2)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仪器或其他用具: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1)试剂:棉籽壳、麸皮、蔗糖、CaCO3(2)仪器或其他用具:平菇菌种、香菇菌种、金针菇菌种、姬菇菌种、茶树菇菌种、台秤、盆子、聚丙烯塑料袋、颈圈、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 5.5—9.0)、记号笔、麻绳等棉籽壳3900g 麸皮1000 g蔗糖50 g CaCO350 g自来水5000 ml pH 7.4~7.6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1)拌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棉籽壳和麸皮放入大盆中用手搅拌混合均匀,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棉籽壳和麸皮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
搅拌好后,焖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2)侧培养水分培养料搅拌好后,用于抓一把培养料握在手中,攥紧,手指缝中有水印但无水滴滴下,这时的含水量适合,为60%—62%,若含水量不足,可再加少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在检测,直至含水量合适为止。
(3)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3/4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木棒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4)灭菌126 ℃高压蒸气灭菌90分钟。
(5)接种栽培袋冷却到25℃左右,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或接种枪夹取所需菌种(1个鸡蛋大小)放入培养料袋的洞中。
食用菌实验

操作方法: ①将实验用的材料用品和仪器用具准备好、摆放整齐,并 按照超净工作台的使用方法使其处于工作状态。 ②在超净工作台的无菌区,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常规 的手部消毒和器械的烧灼灭菌。随后用75%酒精棉球对 子实体进行表面消毒。 ③可以直接将子实体沿菌柄迅速纵向撕开,用灼烧灭菌后 的尖头镊子移取菌盖、菌柄交界处组织块(绿豆大小)。 移至试管斜面培养基的适当位置,迅速塞上棉塞。 ④将分离的试管放在25℃恒温箱培养,培养期间每天都要 检查菌种的萌发与生长情况,对污染的试管及时挑选、 处理。经过7~10 d培养,菌丝体长满试管,即为纯菌 种。
三、方法步骤 1.种菇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菇形正、大小适中、颜色 正常、尚未散发孢子、七八分成熟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 最好在第一潮菇中采摘,保持菇体洁净备用。 2.母种分离方法 (1)组织分离法。此法是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操 作简便,菌丝萌发快,分离所得的菌种遗传性较稳定,在 培养基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保持原有菇种的优良性状和 特性。
5.培养
接种后,在恒温培养箱中闭光培养,及时淘汰杂菌污 染的试管,一般10 d左右菌丝可长满管。
实验二
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一、目的要求 了解食用菌菌种分离基本原理,通过操作熟悉掌握子 实体组织分离、担孢子采集关键技术。 二、实验材料 1.材料用品 平菇、香菇等新鲜子实体、试管斜面培 养基、三角瓶培养基、95%酒精、75%酒精棉球、记号笔等。 2.仪器用具 超净工作台、酒精灯、尖头镊子、接种 针、接种铲、刀片、金属丝、培养皿、废物罐等。
3. 母种培养基的灭菌 按照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规程对培养基进行 灭菌。一般121℃灭菌30min。灭菌结束后待温度、压力降 到“0”,打开锅盖,让锅内多余蒸气逸出,利用锅体余 热烘干棉塞后取出已灭菌物品;趁热将试管摆成斜面,培 养基以试管长度的1/2到2/3为宜,斜面试管上应覆盖洁净 的厚毛巾或几层纱布,防止试管内产生过多的冷凝水。斜 面制成后,如不马上使用,可在5℃的冰箱中保存待用。
食用菌培养实验报告

食用菌培养实验报告篇一: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1 实验流程1.1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1.2 培养料的制备、灭菌1.3 将栽培种接种于菌袋1.4 出菇管理1.5 采收1.6 菇棚参观2 食用菌菌种的制作2.1 食用菌菌种的概述菌种母种(一级菌种或试管种)原种(二级种)栽培种(三级种)鉴定洁白,健壮,无虫害,有蘑菇香味洁白,健壮,有凝水,不干燥洁白,健壮,有凝水,不干燥, 一般不超过25-35天2.2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无菌操作)2.2.1 组织分离法菇片消毒:取1张香菇菇片,用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培养:将塞好棉塞的斜面放置于25℃恒温箱培养1周,观察。
实验结果我取了三张香菇菇片进行母菌的制作,分别编号为①②③。
经过一周的培养可以看出,①试管里面菌丝很少,可能是在无菌操作时,接种环的的温度过高,烫死了菇片。
②试管里面有白色菌丝,同时菇片变黑了,可能是取用的菇片较老,经过一周的培养,老化更为严重了,产生的菌丝也不多。
③试管菌丝洁白,较为理想。
2.2.2孢子分离法选用成长较好的秀珍菇,按下图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结果在进行操作时,没有将菌褶取出,故秀珍菇的菌丝长得比较多,但效果还比较令人满意。
3 食用菌的栽培3.1 培养料配方:棉籽壳3900g,麸皮1000 g,蔗糖50 g,CaCO3 50 g,水5000 ml,pH7.4~7.6。
(宽15cm*长24cm的菌种袋可装12袋)3.2 拌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棉籽壳和麸皮放入大盆中用手搅拌混合均匀,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棉籽壳和麸皮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
搅拌好后,焖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3.3 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1/2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大拇指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食用菌栽培技术作业

食用菌栽培技术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2012级免费师范(2)班
课程:食用菌栽培技术
姓名:甘国东
学号:299201217010003
采集人:甘国东
采集地点:化学化工学院旁
生境:路边
采集时间:2014年10月8日
鉴定人:甘国东
鉴定结果:
目:伞形目(Agaricales)
科:鹅膏菌科(Amanitaceae)
属:鹅膏菌属(Amanita)
种:金疣鹅膏(Amanita inaurata Secr)
参考文献:《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P136
生境
菌盖俯视
菌体
菌体特征描述:
子实体单生、散生至群生。
菌盖直径2.5—13.5cm,幼时钟形至扁球形,后平展,淡土黄色至灰褐色,中央色稍深,上有灰褐色至灰黑色易脱落的粉质颗粒,稍粘,边缘有明显的条纹。
菌肉白色,薄。
菌褶白色或微带灰色,离生,稍密,盖缘处每厘米长有16—18片,宽5—7mm,中部较两端宽,长短一致,偶尔有短褶,有少量分叉。
菌柄细长,圆柱形,长8—18cm,粗9—20mm,上部白色,下部灰色,上有深色绒毛状小鳞片并常常形成花纹,纤维质,内部松软至空心,基部略膨大。
菌托浅灰色,厚,脆,海绵质,上有棉毛状灰褐色粉质环带2—3圈,易脱落。
孢子印白色,光滑,近球形,12—15um×10—12um,内含1—3个油滴。
(参考文献:《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物,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食用菌类栽培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讨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食用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食用菌是一类具有特定菌株特性的真菌,它们生长迅速、营养丰富,并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特殊功能。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其天然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养分和环境条件,加速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最终实现高效率的生产。
二、底物的选择和处理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底物的选择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一般而言,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底物有秸秆、木屑、麦秸、稻草等有机材料。
底物的处理包括破碎、消毒、调配等步骤。
破碎可以增加底物的比表面积,有利于菌丝生长。
消毒可以杀死底物中的有害微生物,保持培养环境的纯净。
调配可以使底物的碳氮比适宜,提供菌丝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种菌和接种种菌是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关键步骤。
种菌的选择应根据不同食用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可以选用菌丝体、孢子等。
接种是将种菌与底物充分混合,使种菌在底物中生长繁殖。
接种的方法有点孔接种、埋条接种、混合接种等。
接种时要注意卫生,避免杂菌和外来菌的污染。
四、培养环境的调控培养环境的调控是食用菌类栽培中的重要环节。
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因素都会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
温度是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食用菌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应提供适宜的温度范围,有利于菌丝的伸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湿度对食用菌的生长影响较大,过高或过低的湿度会导致菌丝受抑制或产生异常。
保持适宜的湿度,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扩散。
光照可以促进食用菌子实体中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质量。
但是,过高的光照会导致食用菌产生光敏感反应,需根据不同食用菌的特点进行调整。
通风是保持培养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排除二氧化碳和调节氧气含量。
适当的通风可以提供有利于食用菌生长的气候条件。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一、引言食用菌是一种富含营养价值且味道鲜美的食物,其栽培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食用菌栽培的影响,以期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食用菌菌种:选择了常见的香菇和金针菇。
- 培养基: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分别为玉米秸秆和木屑。
- 培养容器:选用了塑料袋和木箱两种不同的容器。
2. 实验方法:- 菌种接种:将菌种培养在琼脂平板上,待菌丝生长至一定长度后进行接种。
- 培养基制备:将玉米秸秆和木屑分别进行破碎、消毒,然后进行调配,使其达到适宜的水分和营养含量。
- 培养容器准备:将塑料袋和木箱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 栽培条件控制: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1. 不同培养基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玉米秸秆培养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香菇在玉米秸秆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丝繁茂且菌盖形成较快。
而金针菇在玉米秸秆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慢,且菌盖较小。
- 木屑培养基:与玉米秸秆培养基相比,木屑培养基对金针菇的生长更有利。
金针菇在木屑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盖形成较大。
而香菇在木屑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慢,菌盖较小。
2. 不同容器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塑料袋:使用塑料袋作为培养容器,菌丝生长较为迅速,菌盖形成较大。
这可能是因为塑料袋能够保持较高的湿度,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
- 木箱:与塑料袋相比,木箱对食用菌的生长影响较小。
菌丝生长速度较慢,菌盖形成较小。
这可能是因为木箱对湿度的保持能力较差。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不同培养基对食用菌的生长有明显影响,玉米秸秆培养基适合香菇生长,而木屑培养基适合金针菇生长。
2. 不同容器对食用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塑料袋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食用菌的栽培条件进行调控,探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想要栽培食用菌,我们主要要注意基质的调配、温度的控制、遮阴的措施和湿度的管控等。
基质应选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木质纤维木屑,温度控制在24-27摄氏度左右,遮阴工作要做得彻底,保持空气处于湿润状态即可。
食用菌如何栽培
1、调配基质
想要栽培食用菌,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调配好合适的基质。
食用菌与植物不同,适宜生长在木质纤维的基质中,因此我们可以使用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进行压制消毒杀菌等工序后,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基质使用。
2、控制温度
食用菌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菌类,而大部分的菌类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耐高温,在温度过高、气候炎热的天气中就会变得生长缓慢或停滞,因此我们要保证植株的温度控制在24-27摄氏度之间,不宜过高。
3、做好遮阴
食用菌大多数对于阳光没有需求,和植物不一样,菌类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我们要为栽培食用菌的容器进行遮光的处理,不能有过于明亮的光线进入其中。
如果没有做好遮光的处理,食用菌有可能会因此死亡。
4、管控湿度
绝大部分的食用菌都喜欢生活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中,它们不需要人工浇水,只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基质中的水分生存,因此我们要保证栽培食用菌的容器周围的空气湿度足够大,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用菌栽培技术基础性实验》实验项目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建议学时数每组人数必选/可选1 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2 2 必选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23 必选3 高压蒸汽灭菌 24 必选4 母种的转管及分离技术 2 1 必选5 主要病虫害的识别 2 3 必选实验一、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常见与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和腹纲的一些种类,它们由双核菌丝分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是有性孢子着生的器官其孢子外生在担子上,并聚集成一层子实层,但它们的子实体(担子实)形状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故为我们认识食用菌类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能找出食用菌次生菌丝的特征,分辨伞菌的微观构造;熟练制作标本片,能在显微镜下快速找出目标;并能分析图像不清的原因或排除显微镜的某些故障。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1. 器具:光学显微镜、尖头镊子、解剖刀、解剖针、解剖剪、刀片、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蕃红染色剂、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2. 材料:平菇、草菇、香菇、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的斜面菌种与平板菌落,及其各种鲜子实体,胡萝卜。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实验内容1.次生菌丝体的观察(菌苔形态及微观形态的观察)2.子实体的观察(外观形态及菌褶微观构造的观察)(二)方法步骤1、次生菌丝体的观察(1)肉眼观察从颜色、菌丝生长势、爬壁力、有无无性孢子、菌苔边缘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
(2)显微镜观察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蕃红,用无菌接种针拨去气生菌丝,取其下绿豆粒大一薄片培养基置于蕃红染液中。
放盖片,颠吸水纸后用手指适当按压,将培养基压碎,使其均匀平展于载玻片上。
镜检:将标本片固定于载物台上,低倍镜下找理想目标,高倍镜下观察菌丝的分支、分隔、锁状联合等特征。
2.子实体的观察(1)肉眼观察先观察完整子实体,从颜色、大小、及其菌盖、菌褶、菌柄、菌环、菌托等特征将各菌类的子实体进行比较识别。
用解剖刀纵切子实体,观察菌盖和菌柄等部分的组成。
从菌肉颜色、质地、菌褶着生情况;菌柄的质地、粗细、是否中实等方面进行比较。
(2)微观观察切片:用尖头镊子取一小块菌褶,将其夹于胡萝卜条的切线中间,用刀片横切,切下的切片放入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切片要求薄而均匀。
制片:载玻片中央滴蒸馏水,用解剖针挑取最薄的切片放于载片水滴中,放盖片。
镜检:将标本片固定于载物台上,用低倍镜找理想目标,再用高倍镜观察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态、大小及排列状况。
四、思考题与实验报告1. 表格总结平菇、蘑菇、草菇、金针菇、香菇等子实体各部分的宏观特征2. 出次生菌丝、担子、担孢子及子实层的图像实验二、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母种是菌种生产的关键,要求纯度高,不能混生杂菌,同时母种的菌丝体较为纤细,分解培养料的能力较弱。
因此,母种菌丝体需要培养在营养丰富,易被吸收,表面光滑易于鉴别有无杂菌感染的琼脂培养基上。
一、目的要求掌握固化培养基的配制,学会棉塞的制作方法。
分析有天然原料与无天然原料培养基在配制过程中的不同。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1.器具:天平、称量纸、牛角匙、精密pH试纸、量筒、刻度搪瓷杯、试管、三角瓶、漏斗、漏斗架、玻璃棒、烧杯、试管架、铁丝筐、剪刀、棉花、线绳、牛皮纸、皮筋、纱布、电炉、菜刀、菜板、小铝锅等。
2.材料: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麸皮、琼脂、水。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实验内容1.制马铃薯滤液2.融化琼脂3.培养基的分装4.棉塞的制作(二)方法步骤1.配方(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20g,自来水1000ml,pH自然。
2.制作方法(1)制滤液马铃薯刮去粗皮,去芽眼,切成碎块,称量后放锅中,加水1200~1300ml,将其煮沸20min。
用双层纱布过滤,取1000ml滤液。
(2)化琼脂将滤液加热至即将沸腾时加入琼脂,不断搅拌(控制火力不要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
琼脂完全融化后加入剩余原料,并使其溶解(用热水补足水量)。
(3)分装通过漏斗装置,趁热将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装量约占试管高度的1/4(分装三角瓶,其装量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
管口或瓶口不要沾染培养基。
(4)制棉塞棉花以白色长绒的不脱脂棉花为宜。
根据试管口大小取棉花,将其卷成棉塞,最好外包一层纱布。
将棉塞塞入试管口。
棉塞长度约6~7cm,塞入试管2/3。
要求外表光滑,外包的纱布无皱折,松紧适宜等。
A.正确;B.不正确(5)包扎管口堵入棉塞后7或9支试管扎一捆,棉塞部分用牛皮纸包扎。
在包装纸上标明培养基名称,制备组别和姓名、日期等。
四、思考题与实验报告1.制取母种培养基时,配方中的天然原料应怎样处理?2.何时加入琼脂?融化时注意什么问题?3.分装的技术要求有哪些?4.棉塞的作用和技术要求有哪些?5.菌种培养时管口堵胶塞或软木塞行吗?为什么?实验三、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消毒和常压蒸汽消毒统称湿热灭菌。
通过饱和蒸汽杀死物体上和介质中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及其孢子和芽孢。
湿热灭菌的饱和蒸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破坏病原微生物及其孢子和芽孢的核酸、使蛋白质变性凝固、酶失去活性。
一、目的要求了解高压锅的构造及其功能,能独立完成各环节的操作。
并能解释安全阀自动打开或灭菌不彻底的原因。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1.材料培养基2.器具高压锅,1cm粗的木棍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实验内容1.高压锅的构造2.高压锅的使用3.斜面培养基的摆制4.灭菌效果的检验(二)方法步骤1.高压锅的构造2.高压锅的使用3.斜面与平板培养基的制作将试管培养基趁热斜置于木棍条上,倾斜度以培养基约占管长的1/2为宜,不要使其滚动。
若温度低可盖毛巾,以免形成过多的冷凝水。
趁热将三角瓶中的培养基以无菌操作法注入无菌培养皿中,每皿的装量15~20ml(刚覆盖皿底)。
4.灭菌效果的检验将凝固的斜面培养基放入37℃温箱培养2~3天,若光滑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
四、思考题与实验报告1.图解说明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并指明要点。
2.排除冷空气的时机、目的及方法是什么?3.保压的时机与方法是什么?4.灭菌时间从何时算起?5.摆制斜面的时机与方法是什么?6.导致灭菌后的培养基长有杂菌的原因有哪些?该怎样处理?7.灭菌在微生物实验操作中有何重要意义?实验四、母种的转管及分离技术将母种移入新斜面培养基上的过程,称为转管。
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操作,常用的工具是接种环。
无论引进或自己分离的母种,都需要适当传代,使之产生大量再生母种,才能源源不断供应生产。
将子实体、菌核、菌索等一小块组织放于斜面培养基上,使其萌发为纯菌丝的方法,称为组织分离。
该法具有简便、易成功、能保持原菌种性状等优点,但重复多易退化,应与孢子分离交替进行。
组织分离法适用于绝大多数食用菌(胶质的耳类食用菌除外)。
一、目的要求清楚无菌操作要点,熟练操作母种转管、多孢分离及组织分离技术。
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接种结果。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1.材料空白斜面培养基、平菇母种、平菇子实体等2.器具酒精灯、接种环、火柴、尖头镊、酒精棉球、大镊子、接种箱、超净工作台、高锰酸钾、37%甲醛溶液、紫外灯、2%来苏水、标签纸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实验内容1.接种环境的处理2.母种的转管3.组织分离4.多孢分离(二)方法步骤1.接种环境的处理(1)接种箱的熏蒸先用2%来苏清洁接种箱内外,放入接种所需的物品,用甲醛熏蒸。
每立方米空间一般用甲醛10ml,加半量高锰酸钾(5~7g)使甲醛氧化挥发。
先将高锰酸钾放入接种箱内的容器中,再注入甲醛,立即产生强烈刺激的甲醛气体。
熏蒸时间至少保持30min以上。
(2)超净工作台的消毒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后放置接种所需物品,开启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灯,照射20min后使用。
2.母种的转管(1)手及菌种管的消毒用肥皂洗手,再用75%酒精棉球擦手和菌种管表面,在酒精灯焰上略烧试管外的棉塞后,立即将菌种管放入接种箱内。
(2)转管两手从接种孔伸人接种箱内,酒精棉球擦拭接种环。
左手持菌种管和斜面管,两支试管口对齐于火焰上方。
右手持接种环,并将其在灯焰上干热灭菌,用小指及无名指拔掉棉塞,使棉塞底部朝外。
接种环冷却后伸入菌种管内取略豆粒大带有培养基的菌种块,迅速移人斜面培养基的中部,菌丝朝上。
然后,将棉塞在火焰上烧一下,立即塞入试管口,旋紧棉塞。
接种环不要触碰管口及管壁。
接种后的试管应立即贴标签,注明菌种名称及接种日期,再进行适温培养。
3.组织分离法此法是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菌丝萌发快,分离所得的菌种在培养基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保持原菌种的优良性状。
(1)种菇消毒在接种箱内,用镊子夹着燃烧的酒精棉球迅速擦拭菇体。
(2)取接组织将菇体撕开,用无菌尖头镊在柄盖交界处取绿豆粒大组织,放入斜面培养基上。
迅速塞上棉塞。
4.多孢子分离(1)钩悬法是一种特别适用于耳类,也适用于伞菌类的多孢分离法。
在接种箱内将一小块消毒的耳片或菇片悬挂于无菌三角瓶内(装约1cm厚的培养基),在25℃左右条件下,约24h现孢子粉时以无菌操作法取出分离材料。
适温培养后挑取健壮尖端菌丝转管。
(2)孢子印分离法取成熟子实体经表面消毒后,切去菌柄,将菌褶向下放置于灭过菌的有色纸上,在20~24℃静置一天,大量孢子落下形成孢子印,接种环沾少量孢子在试管培养基上划线培养。
5.母种的培养将斜面朝下斜置叠放于瓷盘中,放于培养箱中适温培养。
2~3天后每天都要检查菌丝生长情况。
及时挑拣污染试管(出现粘膜或杂色)。
6.注意事项(1)纯化菌丝长至斜面1/2时,挑尖丝转管,培养成再生母种。
(2)出菇试验将再生母种扩成原种、栽培种,使其出菇。
看产量、质量、形态、长势、抗性如何,鉴定为优质菌种后,才可供生产使用。
(3)控制菌龄菌丝即将长满斜面(一般7~10天)终止培养。
分别用于菌种保藏或繁衍原种。
四、思考题与实验报告1. 评比接种结果。
2.分析自己接种成败的原因。
3.孢子分离的母种为何一定要做出菇试验?4..试设计一个分离野生平菇菌种的实验方案。
实验五、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识别食用菌所需的生态条件与生活条件同样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
若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控制,杂菌与害虫就会大量发生,对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随着食用菌生产迅速发展,由于多品种的周年性生产,以及作坊式简陋的生产方式,缺乏配套性病虫防治措施,使病菌、害虫种类日趋增多,危害加重,病虫害已成为食用菌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使用有效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管理内容。
一、目的要求正确识别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及侵染症状,分析产生的原因,能采取正确的防治方法。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1.材料:被侵染的培养料和子实体2.器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接种针、尖头镊、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酒精灯、火柴、无菌水、染色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