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孔子

合集下载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1.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简洁越好有关孔子的小故事:1、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2、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3、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

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4、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

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孔子的故事优秀8篇

孔子的故事优秀8篇

孔子的故事优秀8篇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的小故事篇二因此这人回来后并没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来是想去赎他出来的,可是一想,我赎了后,若去报帐,别人肯定要议论:以往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好。

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人就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不去赎人了。

因此,此做法就阻碍了许多鲁国奴隶被人赎出,是错误做法。

孔子的小故事篇三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你不知道的名人小故事

你不知道的名人小故事

学习篇【学无止境】孔子论死而后已有一次,子贡对孔子说:“我已厌倦不停地学习,很想去辅佐君主,那样可以得到休息。

”孔子听了,温和地对他说:“你读过《诗经》吧,《诗经》上说,‘每天要勤勤恳恳地去侍奉国君,而且态度要温顺恭敬,办事要小心谨慎。

’辅佐君主是很难的,怎么会得到休息呢?”子贡想了想,继续向孔子恳求道:“那就让我停下学习去侍奉父母吧。

”孔子仍然和蔼地对他说:“《诗经》上说,‘一个孝子是永远不会停止做孝敬父母的事情的。

’侍奉父母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哪里会得到休息。

”子贡听了,又说道:“既然这样,那就让我停下学习回到妻子身边好啦。

”孔子笑了笑,说道:“《诗经》上说:‘对自己的妻子要多加疼爱,对家里的兄弟也要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整治好。

’可见这也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

”子贡看了孔子好一会,说道:“那么,就让我停下学习去结交朋友好啦。

”孔子对他说:“《诗经》上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同时在交友中还要注意仪表的庄重。

’交朋友也很难,更需要认真对待。

”子贡有点火了,说道:“那我回家种地,这样可以得到休息了吧?”孔子说道:“《诗经》上说:‘就是到了冬天,农夫们也是白天割茅草,晚上搓草绳,还得赶急盖房子,新年一开始便又要忙于耕田播种了。

’耕田种地是很辛苦的,一点也不能懒惰。

”子贡无可奈何了,便冲着孔子说:“这样说来,我就不能得到休息了吗?”孔子站起身来,指了指窗外,严肃地说道:“你看到远处那大大小小的山丘了吧,它们多么像坟墓啊!你现在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得到休息了吧?”子贡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孜孜不倦地学习,奋斗不息,死而后已,而不能苟且偷生啊!”薛谭学唱薛谭是战国时期著名歌唱家秦青的弟子。

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因此秦青想将自己所有的唱歌技巧全部教给他。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诀窍掌握得差不多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

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道:“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

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doc

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doc

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doc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世界上也有广泛的影响。

下面是我对孔子的认识和了解。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家中次子,家境贫寒。

孔子年少时好学不倦,曾在鲁国的太庙中做过管理祭祀的小官。

30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宣扬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他曾在鲁国担任过一些官职,但因为与当时的权贵不合,最终离开了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

晚年回到鲁国后,他专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这部著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仁的核心是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及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

2.义: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他认为“义”是人们在实现“仁”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3.礼:孔子认为,“礼”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他主张恢复周礼,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4.智:孔子认为,“智”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智慧的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认知水平。

5.信:孔子认为,“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他主张人们应该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以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和信任关系。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孔子还强调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认为学习应该是自觉自愿的,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反思。

他还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共九篇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共九篇

我眼中的孔子我眼中的孔子(一)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

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孔子的简介

孔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的贵族,因避乱迁居鲁国陬邑。

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士,以勇力闻名于诸侯。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他幼年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15岁时立志于学,因家境贫寒,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他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是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他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
的最博学者之一。

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他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贤人。

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说说你心目中的孔子]我心目中的孔子及儒家学说

[说说你心目中的孔子]我心目中的孔子及儒家学说

[说说你心目中的孔子]我心目中的孔子及儒家学说篇一: 我心目中的孔子及儒家学说我心目中的孔子及儒家学说假如时光倒流,我愿席地而坐,,静静倾听一代圣人传授为人之道,待人之礼.假如时光倒流,我愿成为那精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与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

假如时光倒流,我愿与这位老人共同将古代先哲的智慧播撒人间,用仁爱的思想焕发神州大地的活力。

假如时光倒流,我愿伴他左右,修身立志.假如...... 孔子,一个另人为之动容的名字.每当提及孔子,心中总有一种震撼,一种敬畏.正式的接受孔子儒雅的思想应该是从小学那篇课文----论语十则.小时候跟着老师吟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一段段论语经典,那时心中对孔子已然有了一种淡淡的崇拜.也许那时,我还无法完全读懂那些文字,但浑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潜移默化间触动着我。

真正开始读孔子,读儒家学说,真正的尝试去理解,去体味,我想应该是从高中吧,随着年龄的成长,阅历的增加,让我对孔子,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幼时所学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句话也随着时间的沉淀,在心中慢慢发酵。

现在的我更觉得,孔子已经渐渐由曾经神一样的圣人转化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力。

同时我心中的孔子已经不在如小时那般懵懂,模糊。

细读孔子生平,青年时就以齐国、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为政以德”,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和“太平盛世”的“大同”理想,在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

为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波一生,受尽苦难。

晚年从事著述,整理典籍,删诗书、定礼乐等工作。

一生忙忙碌碌,却无一为己。

这是何等的超然?何等的气魄?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

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

品读孔子它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胸襟;教会我“温故知新”的超凡脱俗的学习态度;教会我“不耻下问”的谦虚的人生信条;教会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好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所不知道的孔子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后世帝王不断追封,最高封为“衍圣公”。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是迂腐的、呆板的,或者说因为孔子是圣人,反而让你感到这是一种古怪的人。

其实不是,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性情中人。

孔子在当时应该是个名人。

1、射箭高手、驾车高手
射箭和驾车都是当时的贵族应该必须掌握的技能,是属于“武”的方面,也是“六艺”中的两个科目。

当时,季氏的一个家臣阳虎(或叫阳货)也是这两方面的高手,他们就比试了,最终阳虎输了。

当时,两个人比赛的时候,一定是很轰动。

并且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折合现在的尺寸是六尺),在当时鲁国人给孔子起了一个绰号“长人”。

可以想象,孔子和阳虎在比赛驾车时,孔子身材高大,会吸引多少目光。

2、音乐达人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极高。

孔子曾向一个名师学习音乐。

老师让他练习一首曲子,过了几天,他已经练习得非常熟练了。

老师接着让他练习下一首曲子。

孔子说他还没有掌握曲子的主旨。

又过了几天,等孔子完全掌握了曲子的主旨
时,孔子仍不满足,他希望了解曲子里赞美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最终,孔子明白了曲子赞美的是德行很高的文王。

孔子晚年修订《诗经》三百篇,自己全部谱曲并弹奏。

孔子在齐国期间,研习韶乐三个月,其中的韵味令孔子陶醉,竟然品尝不出弟子为自己准备的肉羹中的肉味,这就是“三月不知肉味”的由来。

孔子当年作“相礼”,类似今天的司仪,不过有婚礼、丧礼、冠礼等几种。

当孔子听到有人唱一首好听的曲子时,总是让对方再唱一遍,自己和一遍。

可以肯定,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一定很高。

3、文化名人、名师
在孔子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

鲁国人都知道孔子在礼仪很有研究。

孔子的儿子出生时,当时的鲁国国君派人送来了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起名孔鲤。

当时,孔子的身份是士,就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级。

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啊。

孔子三十岁左右,开始创办私学。

就是今天的民办大学。

当时鲁国很有权势的孟孙氏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在55岁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

本来是希望推行仁政,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惜四处碰壁,但是在此期间还是又收了不少弟子。

卫灵公、齐景公、楚王都准备重用孔子,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

4、杰出的政治家
孔子在50岁---55岁期间,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职务,最后“行摄相事”。

就是代理行使各种行政权。

经过孔子的治理,鲁国大治,国力提高,令当时的邻国---齐国群臣大为震惊。

在齐鲁会盟时,孔子随鲁定公会盟。

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带上鲁国军队。

在会盟时,据理力争,让齐君归还了之前占领的汶阳之地。

(阳虎叛乱时,把汶阳之地献给了齐国)
在“行摄相事”时,制定“隳三都”政策,意在加强公室力量,削弱三家大夫力量(指专权的三桓)。

先是公山不狃叛乱,孔子提前判断出公山不狃会趁国都兵力不足时袭击国都,而提前对军队作调遣,最终平定叛乱。

隳三都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很欣赏孔子的政治才干。

55岁那年,孔子不被季氏重用,被排挤,最终离开鲁国,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历程。

5、性情中人
对弟子,他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有时还不失风趣幽默。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周游列国时,一次颜回遇
到危险而掉队,等颜回赶上孔子的大部队时,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回答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可惜的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用脑过度,颜回还是先孔子而去了,孔子当时大恸。

孔子平时教育学生时,经常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有弟子就问老师这样算不算过于悲痛了。

孔子说:“如果对颜回不这样悲痛的话,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悲痛呢?”其实,颜回过世时,孔子比自己的儿子孔鲤过世时还要悲痛。

孔子对颜回特别钟爱,孔子曾说颜回是弟子中最好学的。

颜回悟性也很好,并且颜回比孔子小许多,其他弟子年龄大都比颜回大。

孔子是希望颜回来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子路也是孔子特别喜欢的弟子。

因为子路性格直,不会变通,孔子经常提醒子路,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子路可以学会变通。

可惜的是,最终子路还是因为自己的直,而死于卫国内乱。

子游担任武城宰,就是武城的长官。

用孔子教自己的礼乐来教化百姓。

孔子和其他的弟子来武城,看到这一切,就说:“杀鸡焉用牛刀”。

子游就很认真的向孔子解释,最后,孔子说,“我之前说的是玩笑话”。

6、坚强之人
孔子三岁丧父,17岁(一说20岁)丧母,从小家庭贫
困,50---55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

68----73岁,返回鲁国。

67岁丧妻,70岁丧子(孔鲤),71岁颜回去世,72岁子路去世。

73岁,孔子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当时,孔子应该是高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