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教育总结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教育总结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教育总结一、手足口病的概念和病因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口腔和咽喉疱疹、手掌和脚底皮疹、肠道症状。
该病在夏秋季节流行,易对儿童造成危害。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两种途径。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患者的唾液、血液、粪便、尿液、呕吐物和鼻涕等有病毒的体液而感染。
三、手足口病预防措施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卫生教育和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幼儿有手足口病的症状,立即采取措施。
以下几种措施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
3.1、常规卫生措施给幼儿养成勤洗手、妥善处理口鼻分泌物、使用个人毛巾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幼儿室内外环境的卫生清洁消毒。
3.2、饮食措施要求幼儿进食时勿使用公共餐具和杯子,并要做到煮熟、食物分开,生冷熟食分开。
3.3、季节措施在夏秋季节,加强对幼儿室内外的空气流通。
及早发现并隔离患儿,防止病毒继续传播,同时做好环境消毒。
四、幼儿园应急响应流程幼儿园应建立手足口病的应急响应流程。
如发现幼儿有手足口病症状,要隔离患儿并及时通知家长,引导家长带患儿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对幼儿室进行彻底消毒。
五、幼儿园手足口病的教育方法幼儿园在手足口病预防教育方面应采用“启发式”教育、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与传播方式,学习遵循卫生标准的正确健康习惯,并且提高幼儿对于自我防范和帮助他人防范的意识。
六、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处置当幼儿确诊为手足口病患者时,应引导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必要的护理,同时保持患儿严格休息,在家中隔离患儿,减轻症状,并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治疗,直到康复为止。
七、结语通过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教育,幼儿们能够学习到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手足口病的危害。
同时,幼儿园和家长也要在平时对幼儿进行科学的饮食营养和生活规律的指导,使幼儿能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7篇)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手足口病是目前正处于各类传染病多发期,幼儿园是幼儿集中易发群体,为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幼儿园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病的防控工作一、指导思想:以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导,建立幼儿园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处理机制。
迅速、及时、积极开展全园防控手足口病紧急情况的处置工作,有效、切实维护幼儿生命安全和教育稳定。
二、目标任务1、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幼及幼儿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手足口病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手足口病不在本园蔓延。
4、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全园各线人员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消除发病诱因和隐患。
5、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
每日进行晨午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患儿,立即通知家长将孩子送往医院诊治,及时对患儿所在班级所用桌椅及其它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发现蔓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规范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幼儿园成立预防手足口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按照“四早”要求,保证早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具体举措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园长、职责:负责全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副组长:卫玲仙(副园长)、职责:负责全园手足口病防控的统一安排部署与调度工作。
组员:卫仙利(后勤主任)、薛华燕(保健员)张淑红(保育组长)、陈怀斌(灶房班长)、职责:负责全园手足口病的具体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拖)拭或浸泡。消毒对象:门把手、课桌椅、玩具、水龙头、扶 梯、地面、室内游乐设施。室外游乐设施每日清洗消毒1次;儿童 到校前开窗通风半小时。 四、寝具应勤洗勤晒。 五、食堂应按食品卫生要求落实相关措施。 六、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单做到家长人手一份,并在托幼机构/ 小学醒目处设置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
三、经检查,达不到卫生要求的托幼机构或小学作停 课处理。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规范 托幼机构和小学防控工作要点
定义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 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 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 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 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第五条 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 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 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 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按照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学校 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 行)》(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和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晨 检技术指南(见附件1)的要求全面做好手 足口病病例发现和报告工作。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通用6篇)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通用6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2024 篇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空腔等部位的疱疹,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夏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可防止幼儿园发生集体感染,确保幼儿健康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幼儿园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园行政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做好园内卫生保健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略)2、成立工作小组(略)二、防范措施1、建立报告制度,幼儿有异常症状,各部门负责人要及时报告园领导;病情报告分工,园负责人白艺娟,分管负责人井改红,病情报告人张琼玉。
2、坚持幼儿入园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制度,认真做好一摸:是否发烧。
二看:咽喉、皮肤和精神状况。
三问: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保健医生每周一次对全园进行室内外大面积消毒。
4、班上教师在每餐前就用84消毒液兑水擦洗幼儿餐桌,保证餐桌卫生清洁。
5、各班用84消毒液清洗幼儿玩具、用具,每天并对教室进行消毒,保健医生负责督促落实。
6、把好食品采购关,不买无检验合格证的食品,蔬菜、水果保证新鲜。
7、食堂炊事员认真清洗幼儿餐具及食堂用具,严格执行饮食卫生“五四”制,做到生熟菜板、生熟食物分开,食具一餐一消毒。
8、炊事员要坚持上灶前洗手,入厕前脱工作服,便后用肥皂洗手。
9、炊事员应保证餐具、用具的消毒温度及消毒时间。
10、对园内饮用水源经常抽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1、注意园内教室、环境的卫生保洁工作,保持通风,定时打扫消毒,清扫积水、尿垢、粪便,确保厕所清洁。
12、教师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常规,养成游戏后及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13、班上教师要勤晒幼儿被褥,注意清洗幼儿被套和床单。
14、幼儿园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有关防治手足口病的知识,以及幼儿在家应注意事项。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一、手足口病的概述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小儿,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毒A16、Coxsackie A16和Enterovirus71等。
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每年约发生2000万例,且有不少儿童出现并发症,如脑炎等。
中国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疫情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了最高峰,之后逐渐减少,但仍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包括两人之间的接触、共用杯筷以及玩具等。
2. 飞沫传播:由于病毒可通过口鼻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因此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病毒传播到空气中。
3. 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手帕、餐具、肥皂、手指等可传播病毒。
4. 父母传播:父母亲在接触患儿的上呼吸道、肠道病原体时,会成为患者起重要传染源,传染给其他小朋友,造成集体感染。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1. 监测儿童的健康状况:家长应每天 Check 儿童的体温,如果发现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疮等症状,需要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
2. 发现病例立即隔离:如果家中有儿童患手足口病,需要立即隔离患儿,避免他与其他人接触,具体隔离标准可根据医生给出的指导。
3. 避免高风险行为: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需尽量减少前往人流较大的场所,如游泳池、小型游乐园等。
4. 保持个人卫生:儿童在家中使用专属的洗漱用具和毛巾,定期更换被褥和枕头套等物品。
唯一的事实是结环氧化酶,DescriptAD为一款广谱抗体,能够针对1300多种已知的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5. 定期通风消毒:日常对儿童常接触的场所、用品进行定期消毒,如桌面、椅子等。
6. 构建健康环境:对于家庭住宅需保持空气流通,尽量让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帮助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7. 对父母亲进行教育:对于父母亲来说,需要加强卫生习惯的养成,对自己进行健康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健康与安全。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精选8篇)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精选8篇)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
2、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3、正确对待手足口病。
4、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过程】1、传播途径(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2)主要通过粪口,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3)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4)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2、症状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
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3、预防(1)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2)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吃生食。
(3)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4)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5)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
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6)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7)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
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篇2活动目标: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活动重难点: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措施。
活动准备:手足口病例图。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每天老师都会给你们量体温、检查小手和嘴巴,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请幼儿讲述)二、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1、看来小朋友们对手足口病都已经有所了解,那手足口病都有哪些症状呢?(幼儿讨论)得出结论:症状:潜伏期2—5天,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很疼。
还会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病重的会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
它通常引起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并发症。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份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详细介绍了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了解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3-7天,感染后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前一天就会具有传染性。
二、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后。
-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2.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 定期清洁:清洁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桌子、玩具等。
3. 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口水、鼻涕、唾液等分泌物。
- 避免接触患者的粪便和尿液,特别是在更换尿布或处理排泄物时。
4. 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 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杯子、毛巾等个人物品。
- 避免与患者共用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
5. 注意饮食卫生- 食用熟透的食物:确保食物充分加热,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
- 避免生食:避免食用生的蔬果或未经处理的食材。
6. 加强个人免疫力- 增加户外活动:适度参与户外活动,增加阳光暴露,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 均衡饮食:摄取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三、家庭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 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到患者或患者的物品后。
2.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子、椅子等。
3. 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如餐具、杯子、毛巾等。
个人物品最好单独使用、清洁和消毒。
4. 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距离,避免亲密接触,特别是患者出现症状时。
5. 家庭成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尽量避免生食。
幼儿园手足口病小常识

幼儿园手足口病小常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
它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生,病毒传播迅速,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手足口病,本文将介绍一些幼儿园手足口病的小常识。
1. 手足口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染给他人。
当一个患者咳嗽、打喷嚏或接触到物体表面时,会释放病毒,其他人通过吸入病毒或接触到病毒后再接触口、鼻或眼睛,就会感染手足口病。
2. 手足口病的症状和表现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口腔溃疡、皮疹等。
发热通常在感染后的1-2天内出现,喉咙痛和口腔溃疡则是病情进展的早期症状。
皮疹往往出现在手掌、脚心和口周等部位,可以是红疹、水疱或溃疡。
3.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手足口病在幼儿园传播,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剪指甲等。
- 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增强免疫力。
- 避免与患病儿童亲密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 保持教室和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 做好幼儿园的通风工作,保持空气流通。
4.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处理方法一旦发现幼儿园中有手足口病患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将患病儿童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儿童。
- 告知家长并建议其及时就医。
- 对幼儿园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公共区域和玩具。
5. 幼儿园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孩子的症状:- 控制孩子的体温,保持适宜的室温。
- 给孩子提供流质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 给孩子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 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烧药、口腔溃疡药膏等。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幼儿园传染病,但只要我们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就能有效减少其传播。
通过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希望家长和幼儿园能够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手足口综合征,人们习惯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
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一种病毒性感染。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
广为流行。全年均可发病,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这种病传
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
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儿童也会传染上这
种病,但是由于大部分以隐性感染为主,所以没有很明显的症状。
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
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
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
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
可经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
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
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
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及时隔
离治疗,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
延扩散。
3、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见下图);
5、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
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
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7、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
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
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
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