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
假设春分日某时刻太阳直射(0°,120°E)这一点,120°E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
对于(0°,120°E)这点来说,它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是0°,它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
一般时间太阳高度角随着地方时和太阳的赤纬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等)以δ表示,观测地地理纬度用φ表示(太阳赤纬与地理纬度都是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地方时(时角)以t表示,有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t正午时间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
时角是以正午12点为0度开始算,每一小时为15度。
即14点和10点分别为30度和-30度。
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90°),时角为0,以上的公式可以简化为:sinh=sinφsinδ+cosφcosδ由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得sinh=cos(φ-δ)因此,对于太阳位于天顶以北的地区而言,h=90°-(φ-δ);对于太阳位于天顶以南的地区而言,h=90°-(δ-φ);二者合并,因为无论是(φ-δ)还是(δ-φ),都是为了求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差,不会是负的,因此都等于它的绝对值,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具体计算:还是举个例子来推导,假设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某时刻太阳直射(0°,120°E)这一点,120°E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
对于(0°,120°E)这点来说,它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是0°,它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
另外一个观测点,(1°N,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1°此时,这一点的太阳高度角为89°(根据上面的公式h=90°-|φ-δ|)。
等太阳高度

3、读春分日某时刻的等 太阳高度图回答问题
1)OC的纬度差是多少?
30º
2)OD的经度差呢?
30º
3)A点和G点的纬度 分别为多少度? 4)F、H位于A点的 什么方向?( 正南方 )
4、太阳直射经线上的纬度跨度为180°
①、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
②、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位于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之 间纬度差等于直射点的纬度度数
③、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位于最南点以北,南极点与最南点之间 的纬度差等于直射点的纬度度数
3、经纬度大小的判读 计算纬度: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差=纬度差
1.等太阳高度线:太阳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以直射点为中心的同心圆
2.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晨昏线递减
距离直射点越近,其太阳高度就越大 与直射点距离相等的点其太阳高度也相同 晨昏线上的点与直射点的距离为90*111 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其 太阳高度为最大90度;此时昼半 球上的太阳高度就是以直射点为 N
70°W
下图为地球上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分布图, 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6-7:
6、此时北京时间为 6 月 22日 4 时。 7、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 与A点的正午太阳高 度的差值是 19.5°。
90°
hA = hN = HN = 90°- 纬度差
HA= 90 °—| 23.5°+23.5°|
8、下图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同心圆为等 太阳高度线,圆心为90°)
中心,向周围辐射递减,到晨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应用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它的计算与应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以及其在气象学、地理学和测量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计算方法1.基本概念```///////---------地平线```2.计算方法sin h = sin φ * sin δ + cos φ * cos δ * cos(ωt)其中,h表示太阳高度角,φ表示纬度,δ表示太阳赤纬,ωt表示时角。
这个公式是基于球面三角学的原理推导出来的。
纬度φ指的是地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可以通过GPS或地理坐标确定。
太阳赤纬δ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的夹角,根据日期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时角ωt指的是当地时钟时间与正午的时间差,通常以度数表示。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还可以使用在线计算器或专门的天文软件进行。
这些工具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和日期,自动计算出正午的太阳高度角。
二、应用领域1.气象学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对气象学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与太阳直射角度有关,将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度,从而影响到气温、降雨和气象条件等方面。
气象学家可以通过计算太阳高度角来预测天气变化,例如:雷暴发生的可能性、天空云量等。
此外,太阳高度角还可用于计算太阳辐射的强度,从而为太阳能利用和太阳能发电提供依据。
2.地理学太阳高度角与地球的日照强度和气候有关。
地理学家可以通过计算太阳高度角,确定地理区域的日照时长,从而影响到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此外,太阳高度角还可用于地球表面温度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合适的农业种植区域和气候适应策略。
3.测量学太阳高度角对测量学也有重要意义。
在大地测量、导航和遥感等领域,准确测算太阳高度角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例如,定位系统和GPS导航等技术,需要借助于太阳高度角来确定位置和方向。
另外,太阳高度角还被广泛应用于摄影、建筑设计和太阳能设施的规划等方面。
摄影师可以根据太阳高度角来选择合适的拍摄时间,以获得理想的光线效果。
正午太阳高度角

命题方向4 命题方向4 :计算楼间距
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 h(楼高 楼高) 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 h(楼高) 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 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如下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在正午时前楼不会影响后楼采光的情况下, 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在正午时前楼不会影响后楼采光的情况下, 减小楼间距,腾出更多的可利用土地。 减小楼间距,腾出更多的可利用土地。 N
)
(2)9个月后,下图中正确的是(
)
命题方向1 命题方向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 直射点距离越近( 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 差越小) 差越小),正午太阳高 度越大。 度越大。
重要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重要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赤道上:66°34’≤H≤90° 赤道上:66°34’≤H≤90° 90° 90° 66° 66°34’ 南北回归线上: 43°08’≤H≤90° 南北回归线上: 43°08’≤H≤90° 90° 90° 66° 66°34’ 43° 43°08’
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 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 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一年中甲、 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一年中甲、 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 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

H
后楼
α
L
前楼
例2、某疗养院(北纬36.5°) ,计划在一幢20米高 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 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问:新楼至少要距原 楼多少米?
解析: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 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 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30°,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 L=20×cot 30°=34.7 m。 答案: 34.7 m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0 H=90 -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 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和冬至 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原县(41°N) 41° 41° + 23.5° 23.5°
0°
夏至
冬至
例1、求五原县(41°N)夏至日和冬至 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5°N,
A
16º 34′
B
63º 26′
C
40º
D
23º 26′
2、楼间距问题
楼间距问题实际是一个影长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前一幢楼产生的影子不能挡 住后一幢楼的采光(一般以太阳光线能照射至后一幢楼的底层为标准),如下图
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一般取当地的最小值。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 意味着前一幢楼的影子是一年中最长的,而此时的楼间距能保证,则一年 四季都能确保。故一般地北半球取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的取夏 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过程如下: tanH=h/L →L=h· cotH 结论: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呈反比;与前一幢楼的楼高呈正比。
【审题】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的实质是 热水器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和为 90° 解析: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进一
【解题方略】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与变化规律

1 / 1
【大招解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与变化规律
1.解题要点:远小近大,来增去减。
直射90°
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小(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小)
2.计算公式:H=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3.适用问题:求日影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题目可用。
或通过日影长短变化,反向推断所在地地理纬度的题目
典型例题
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
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
发生日食的这天,在上图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大招解题:
根据“远小近大”原则,甲距离直射点纬度差最小,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在中午时刻(12:00)时,相对于观测地平面的角度。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观测地的纬度、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因素。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太阳高度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太阳高度与地球所处的纬度有密切关系。
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几何体,太阳光线与地面的相交角度取决于地球所在的纬度。
在赤道处(纬度为0度),太阳在正午时刻的高度最高,为90度,太阳直射地面。
而在北极点(纬度为90度),太阳在正午时刻的高度为0度,太阳光线以几乎平行的方式照射地面。
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太阳高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in(θ) = sin(φ) * sin(δ) + cos(φ) * cos(δ) * cos(H)其中,θ为太阳高度角,φ为地点的纬度,δ为太阳赤纬,H为太阳时角。
这个公式被称为斯南公式(Sine of azimuth)。
太阳赤纬的计算方法为:δ = -23.45 * cos(360/365*(N+10))其中N为今天是一年中的第几天。
太阳时角的计算方法为:H=15*(T-12)其中T为当地的真太阳时,以小时为单位。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引起的变化:地球自转引起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引起的。
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是倾角,约为23.5度。
因此,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上,太阳高度角会有所变化。
夏至和冬至是太阳高度角变化最明显的时候,当纬度越低,太阳的高度角越小。
地球公转引起的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并不是一个完全圆形,而是一个椭圆。
因此,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即近日点),太阳高度角相对较大;而离太阳远的时候(即远日点),太阳高度角相对较小。
这会导致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综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综合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角变化与所在地的纬度有关。
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2)同一日,同一纬线各地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相等,所以同纬线上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是相同.(3)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4)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着背离太阳的方向。
(5)楼层之间的间距:L=h×cotH(6)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A广州 B北京 C重庆 D拉萨选择:拉萨,因为这里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
(7)热水器倾角a与正午太阳高度角H之间的关系为a+H=90°,与建筑物夹角为H。
(8)某时刻晨昏线与该地经线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相等。
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方法1:日出时刻+日落时刻=24时方法2:日出时刻=12-昼长的一半;日落时刻=12+昼长的一半.昼长=(12-日出时刻)×2(9)在太阳直射北纬10度时北半球纬度高于多少的北极地区就出现极昼?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所以答案是80°N以北的区域出现极昼现象。
(10)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总是出现在12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就是太阳里地面照射垂直时,是光线受大气的折射,反射最小的时候,光能从太阳到地球能量衰减的少,能量多了自然就热。
这个问题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总是出现在12点,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同一纬线各地,日出地方时相同,日落地方时相同,所以昼长相同,夜长也相同,因为晨昏线在一天内将同一纬度的白昼与黑夜分割的比例是不变的。
3、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相等,二分日任何地方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其他时间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不同。
昼长为日出至日落的一段时间。
昼夜长短的计量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涝分布的总体特点:东部多,西不少;沿海多,内陆 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 多,西、北坡少。 P40 1. 6-9月城陵矶水位站流量大、水位高,但二者不 成正比。1998年该段流量远低于历史最大流量,但其 水位一直居高不下,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可见, 1998年该段洪水灾害的特点:小水量,高水位、大灾 难。 2.观点一:正确。由于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 失加重。 观点二:正确。由于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为解 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在长江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 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小。
P34 1.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 旱、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 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 尘暴、寒潮等灾害为主。 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 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为主。 2.还可以向当地的林业局报告。
P5:
1. 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均海拔 10米以下,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2.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大部分地区 降水量达到2000-3000毫米,东北部地处山地迎风坡,年降 水量达到5000-6000毫米。每年7-9月为雨季,降水丰沛, 占全年的80%。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势力强大时, 降水强度增大,历时时间增长,出现洪涝灾害。 3. 该国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流有230多条,河湖面积占 全国总面积的10%。最大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平原和 三角洲,水量大,当降水过于集中时,泄洪不畅,河道泛 滥,水深可达1-4米,易加重孟加拉国的水灾。 4. 对。孟加拉湾是世界上爆发风暴潮最频繁的地区。风暴 潮和海水的顶托,阻碍了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加重了水 灾灾情。 5.地形、气候河流、位置等。
旱的几率越大;降水变率越小,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 小,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小。 2.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4—5月的降水变率大,可知两 地春季最易出现干旱。
3.我国江南丘陵7—8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该地盛夏 季节最易出现伏旱。 P38 “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表 结论: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 海 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P38 图2-4 我国洪涝分区 多洪涝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 次多洪涝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区; 海河、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 河、松花江地区。 次洪涝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最少洪涝区:西北、内蒙古和青藏高原
探究提示
B
B点的纬度
提示三:在球面上画正午太 阳高度
北极
探究提示
B
B点的正午 太阳高度角
B点的纬度
太 阳 光 线
提示四:图解法求正午太阳 高度示意图(见课本24页)
探究提示
说明:图中的δ表示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φ表示已知地B的纬 度,H表示已知地B正午时候的太阳高度。
问题:请分别求证两幅图中的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何计算。
观点三:正确。由于人口增多,使耕地不足、柴薪不足,导致大量 植被破坏。 观点四:正确。由于气候异常,导致长时间持续暴雨成灾。 3.水位高、流量大,持1990-1997年,我国年均水灾受灾,成灾规模较大;1970— 1979年,我国年均水灾受灾、成灾规模较小。
1.具有冷锋的性质,为快行冷锋。 2.中国气象局规定寒潮天气标准:当寒潮锋面过境后,气温在24小 时以内下降10度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度以 下。 3.在淮河以南的地区降水的几率大一些,因为淮河以南地区各地暖 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大。因此淮河以北地区受寒潮的影响以大风降 温天气为主,淮河以南地区受寒潮影响以雨雪天气为主。
P45 1.最多的是东北地区,其次分别是: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
2.地形特征对冷空气的影响较大。一是当地形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 方向垂直时可以阻挡冷空气的前行,从而削弱了冷空的影响,如 我国阴山、秦岭、南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二是当地形的走向 与冷空气的移动方向平行时可以形成冷空气的前行通道,进而加 剧冷空气的移动,如我国东部像太行山这样大致成南北走向的山 脉或山地缺处,是入侵我国的寒潮很容易进入我国的黄河流域, 甚至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三是地形对冷空也有涉引的作用, 如大兴安岭西坡缓东坡陡,西部缓坡涉引冷空气很容易爬上山顶 后长驱直下,加剧东部地区的降温幅度。
探究结论总结
结论二: 如下图:
C
C
探究结论总结
结论二:
H
C
H
C
H=900 -(φ - δ)
H=900 -(φ + δ)
完善结论
请利用自己总结的 结论计算图中C点的 正午太阳高度。
C
完善结论
H=900 -(φ - δ)
H φ H
H=900 -│φ - δ│
C
H=900 -(φ + δ)
H=900 -│φ ± δ│
探究结论总结
结论二: 如下图:
C
C
探究结论总结
结论二:
H
C
H
C
H=900 -(φ - δ)
H=900 -(φ + δ)
完善结论
请利用自己总结的 结论计算图中C点的 正午太阳高度。
C
完善结论
H=900 -(φ - δ)
H φ H
H=900 -│φ - δ│
C
H=900 -(φ + δ)
H=900 -│φ ± δ│
P7 1. 存在联系。水汽少将导致气候变化激烈,吸收 长波辐射的热量减少导致寒冷。 2. 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导致一连串的其他 灾害,这种情形称之为灾害链,也叫次生灾害。 如地震后导致的房屋倒塌、交通线中断、各种 生命线系统损坏、火灾爆发、传染病等就是典 型的灾害链。
提示二:纬度划定示意图
北极
• P35
• 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华北旱灾区:阴山与秦岭之间的华北平原、黄土西部。 华南西南旱灾区:南岭以南的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 川南部。 长江中下游旱灾区:湘赣南部 东北旱灾区: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 1951年—1988年间出现旱灾的频次都在20次以上
P37
1.降水相对变率越大,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大,发生干
公式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公式为: H=900 -│φ ± δ│
正午太阳高度=900 -│当地纬度 ± 直射点纬度│
(说明:两地位于同一半球用减法,位于不同半球用加法)
P47 1.台风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
(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水汽条件;源源不断 的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南北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垂直方 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而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 2.高纬度的海洋上因为纬度高,海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较少,水温 较低,无法为台风的生成提供充足的能量。 3.台风登陆后因陆地地表面地形起伏不平,摩擦力大,空气涡旋会 逐渐减弱,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