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分期方法及比较[1]

合集下载

2022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常用临床分期(全文)

2022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常用临床分期(全文)

2022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常用临床分期(全文)摘要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

不同阶段的肝癌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预后亦不相同。

因此,肝癌的临床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长期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

截至目前,世界各地已提出了多种肝癌分期系统,如TNM分期、巴塞罗那分期、东方分期、香港肝癌分期和中国肝癌分期等。

本文旨在分析常用的肝癌分期,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

肝癌发病因素复杂,70%~90%的患者有长期慢性肝病史[2]。

据估计,到2025年,每年新发肝癌人数将超过100万[3]。

虽然肝癌的诊疗手段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但患者总体预后仍不佳,死亡率极高,五年生存率不足20%[4]。

不同阶段的肝癌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预后亦不相同。

因此,肝癌的临床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长期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

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肝癌分期的关键在于确定重要的临床预测因素。

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肝癌的预后评估不仅要考虑肿瘤特性,还要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储备和全身状态[5]。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已提出了11种以上的肝癌分期,它们分别被纳入了不同的预后评估因素,并在不同的患者群体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包括奥田分期(Okuda分期)[6]、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TNM分期(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Tumor Node Metastasis staging)[7]、意大利肝癌计划评分(Cancer of the Liver Italian Program,CLIP)[8]、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Clinic Liver Cancer,BCLC)[9]、香港中文大学预后指数(Chinese University Prognostic Index,CUPI)[10]、日本联合分期(Japan Integrated Staging,JIS)[11]、东方分期(Eastern staging)[12]、香港分期(Hong Kong Liver Cancer,HKLC)[13]、肝癌患者生存率评估模型(Model to Estimate Survival in Ambulatory HCC patients,MESIAH)[14]、意大利肝癌分期(Italian Liver Cancer,ITA.LI.CA)[15]以及中国肝癌分期(CNLC,China Liver Cancer)[16,17,18]。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剖析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剖析

②显微镜下描述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是指在显微镜下于内皮细胞衬覆的 脉管腔内见到癌细胞巢团,以门静脉分支为主(含包膜内血管) *病理分级方法: M0:未发现 MVI; M1(低危组):≤5 个 MVI,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 M2(高危组):> 5 个MVI,或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 MVI是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应作为常规病理检查指标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常用对比剂Gd-DTPA),因其具有无辐 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参数成像,并具有形态结合功能 (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综合成像技术能力,成为临 床肝癌检出、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 若结合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使用,可提高≤1.0cm肝 癌的检出率和对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 在MRI或 CT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在动脉晚期),肝癌呈不均匀明显强 化,偶可呈均匀明显强化,尤其是≤5.0cm的肝癌,门脉期和/或实质平衡期 扫描肿瘤强化明显减弱或降低,这种“快进快出”的增强方式是肝癌诊断的特 点 * 肝癌MRI和CT诊断,尚需结合其它征象(如假包膜等),尤其是MRI其
目录
1、概述 2、筛查和诊断 3、分期 4、治疗
第一部分
概述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 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 (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 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 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 “肝癌”指肝细胞癌。

临床肿瘤TNM分期标准大全(第八版)

临床肿瘤TNM分期标准大全(第八版)

TNM分期标准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TNM分期标准(第7版):原发(T)TX:原发无法评价T0:切除标本中未发现Tis:原位癌:位于上皮内,未侵犯粘膜固有层T1a:侵犯粘膜固有层或粘膜肌层T1b:侵犯粘膜下层T2:侵犯固有肌层T3:穿透浆膜下层结缔组织,未侵犯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T4a:侵犯浆膜(脏层腹膜)T4b: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区域淋巴结(N)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N1:1-2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2:3-6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3:7个及7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N3a:7-15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3b:16个(含)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远处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存在远处转移分期:0期:TisN0M0IA期:T1N0M0IB期:T1N1M0、T2N0M0IIA期:T1N2M0、T2N1M0、T3N0M0IIB期:T1N3M0、T2N2M0、T3N1M0、T4aN0M0IIIA期:T2N3M0、T3N2M0、T4aN1M0IIIB期:T3N3M0、T4aN2M0、T4bN0M0、T4bN1M0IIIC期:T4aN3M0、T4bN2M0、T4bN3M0IV期:任何T任何NM1结直肠癌TNM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结TNM分期系统(第七版)原发(T)Tx 原发无法评价T0 无原发证据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 侵犯黏膜下层T2 侵犯固有肌层T3 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T4a 穿透腹膜脏层T4b 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区域淋巴结(N)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a 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 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c 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种植(TD,tumor de 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2 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M1a 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M1b 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解剖分期/预后组别:注:1 临床TNM分期(cTNM)是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所有资料都是原发瘤首诊时经、影像学检查和为明确诊断所施行的病理活检获得的。

肝癌stage分期标准

肝癌stage分期标准

肝癌stage分期标准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肝癌的分期是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分期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目前,肝癌的分期标准主要有几种,包括美国癌症协会(AJCC)分期、中国抗癌协会(CACA)分期和中国肝癌分期(CLIP)等。

下面将针对这几种分期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美国癌症协会(AJCC)分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分期标准之一。

该分期标准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来进行分期。

具体分期如下:0期,肿瘤局限于肝脏,未侵犯血管和淋巴结。

I期,肿瘤仍然局限于肝脏,但已侵犯到了血管。

II期,肿瘤侵犯了周围组织或器官,但尚未转移到淋巴结或其他部位。

III期,肿瘤侵犯了周围组织或器官,并且转移到了淋巴结。

IV期,肿瘤远处转移,如转移到肺部或骨骼。

中国抗癌协会(CACA)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肝功能情况来进行分期。

具体分期如下:A期,肿瘤大小小于5cm,未侵犯血管和淋巴结。

B期,肿瘤大小在5-10cm之间,或侵犯了血管,但未转移。

C期,肿瘤大小大于10cm,或转移到了淋巴结。

D期,肿瘤远处转移。

中国肝癌分期(CLIP)是根据肿瘤的大小、肝功能情况和AFP水平来进行分期。

具体分期如下:0分,单个肿瘤,直径小于5cm。

1分,单个肿瘤,直径大于5cm。

2分,多个肿瘤,或单个肿瘤直径大于5cm并伴有局部扩散。

3分,肿瘤侵犯血管或淋巴结。

4分,肿瘤远处转移。

不同的肝癌分期标准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分期标准。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肝癌的分期标准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增强治疗信心。

总之,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不同的分期标准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分期标准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应对肝癌这一严重疾病。

原发性肝癌的肿瘤分期

原发性肝癌的肿瘤分期

“右肝肿物切除标本”:原发性肝细胞癌。 T1N0M0,Ia期
“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标本”:高分化肝细胞癌(小肝癌), 周围纤维组织呈小结节性肝硬化。T1N0M0, Ia期
T2N0M0,IIb期
T2N1M0,IIb期
T2N1M0,IIb期
T3N1M0,IIIa期
T4N1M1 IIIb期
T4NxMx,IIIb期
原发性肝癌的肿瘤分期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位于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占与肿瘤有 关的死因的第三位。中国是原发性肝癌的 高发区,全世界一半左右肝癌病例发生在 中国,肝癌死亡率自1995年上升到恶性肿 瘤的第二位 。
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病因的流行病学 资料不同,肝脏合并病变各异,诊断水平 及治疗水平也不一样,出现了许多不同的 肝癌分期方法,但是没有一个公认的、最 好的分期方法。
TNM6分期
T1:所有孤立肿瘤,无论大小,只要无血管 侵犯
T2:所有孤立肿瘤,无论大小,只要有血管 侵犯,则和最大直径≤5cm的多发性肿瘤
T3:最大直径>5cm的多发性肿瘤和肿瘤 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一级分支
T4:肿瘤侵犯除胆囊以外其他邻近器官 和肿瘤穿透肝脏包膜
三、中国分期(CS)
国际抗癌联盟推崇的建立在病理组织学 检查基础上的TNM分期,并未涉及肝功部 分,不符合中国原发性肝癌多伴有肝硬化 之特征。 2001年全国第八届肝癌学术会议 在参考TNM5分期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期。
限于一叶≤2cm孤立结节,未侵犯血管,或 单个>2cm结节,无血管侵犯
T3: >2cm孤立结节,侵犯血管;或多个 ≤2cm结节局限一叶,侵犯血管;或一叶内 多个>2cm结节,有或无血管侵犯

肝癌的临床分期

肝癌的临床分期

1.Okuda分期:Okuda分期[2]是以肿瘤大小、腹水有无、血清白蛋白与胆红素高低四项分为三期, 从1985年一直沿用至今,为最早使用的分期方法之一。

它第一个包括了肿瘤和肝功能因子,但对肿瘤的大小估计较主观并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的肿瘤因子,比如肿瘤是单病灶的还是多病灶的,抑或弥漫性的,是否有血管侵犯,这些与预后都密切相关。

Peng Yan等人[3]认为Okuda 分期过于偏倚于胆红素。

2. 法国分期:法国分期[4]包括卡氏评分,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FP及门脉癌栓5个参数,将患者分为三期。

它是通过对76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ox回归分析建立起来的,其中47%的患者做过专科治疗,试验组中I、II、III期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9%、31%、4%,2年生存率分别为51%、16%、3%,反映了该队列包括了多数晚期患者,较适用于该期患者,而在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还有待阐明和观察。

该分期法与Okuda和CLIP相比,纳入了功能评分和ALP,并且权重大。

3. Clip评分法:Clip评分法[5-6]包括Child-Pugh 分期、肿瘤形态、血清AFP和门脉癌栓这四个参数,这些被认为是独立的负预后因子提高了其预测能力,专家再根据分数划成7个期。

在后来的前瞻性研究中,作者和其他研究机构证明有效,且与Okuda和TNM分期相比,有较好的预后能力,亚洲组报道[6]其生存率的差异比原作者的报道更明显,保证了有效性的外延。

它的缺点是没有针对肿瘤分期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法,因此不用于为每个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

Levy等人[7]用CLIP系统对257例患者的分析证明该评分系统有效,与Okuda评分和Child-Pugh相比,它增加了肿瘤标志物AFP,提高了其预后能力,他们认为CLIP系统可将预后最好的患者(CLIP0)同即使有一个预后不佳的因子的患者区别开来。

Caselitz M等人[8]将CLIP 和BCLC与Child-Pugh, Okuda 及UICC的TNM分期比较,62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是11.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Okuda, TNM, CLIP 和BCLC的分期与短的生存期关系较密切,而Child Pugh 无预后意义,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只有CLIP和TNM 及HBV感染是独立危险因子。

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
概述
该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和证据,旨在帮助医生制定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提供最佳的诊疗结果。

诊断
- 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和肝区肿块等,应引起医生的注意。

- 必须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扫描或MRI)来确认肝癌的存在。

- 确认病理学诊断是确诊和分期的关键步骤。

分期
- 采用肝癌分期系统(如TNM分期)对患者进行分期,以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治疗
- 小肝癌(小于3cm):对于早期诊断的小肝癌,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或经动脉化疗栓塞术作为替代治疗。

- 中晚期肝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或姑息治疗的选择,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缓解症状。

- 转移性肝癌:对于转移性肝癌,综合治疗包括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随访
- 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定期随访是必要的,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可能的复发。

- 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预防
- 预防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方法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指南提要,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

手术切除为主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比较

手术切除为主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比较

手术切除为主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比较作者:林小提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8期【摘要】目的:比较中国分期(CS)、CL IP评分系统和UICC第6版肝癌TNM分期,对本地区经手术切除为主的肝细胞肝癌临床疗效的评价和对预后的判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570例经手术治疗为主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病理诊断情况,按CS分期、CL IP评分系统和UICC第6版肝癌TNM分期分别作出分期,分别计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以Kaplan-Meier曲线表示,并以Log-rank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男479例,女91例,平均年龄47.55(12-70)岁。

HBsAg阳性者占75.96%(433/570),无肝硬化者占24.91%(142/570),轻度肝硬化者占46.14%(263/570),中度肝硬化者占20.88%(119/570),重度肝硬化者占8.07%(46/570)。

本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5.79%、39.04%及25.67%。

按中国分期各分期累积生存率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本地区经手术切除为主的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国分期法能更好判断其预后,从而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肿瘤分期预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分期,目前最常用的有中国分期(CS)〔1〕、CL IP评分系统〔2〕和UICC第6版肝癌TNM分期〔3〕。

现对我院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570例经手术切除为主的肝细胞肝癌患者,采用中国分期、CL IP评分系统和UICC第6版肝癌TNM分期分别进行分期,并进行归类统计及比较,以期更好地判断预后,从而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570例经手术治疗为主的肝细胞肝癌患者,其中男479例,女91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7.55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方法及比较 鄢毅权(综述) 李介秋(审校) 周光华(审校) (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急诊科,湖南 长沙 410003) [关键词] 肝肿瘤/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27171(2008)0120108205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位于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占与肿瘤有关的死因的第三位[1]。

中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全世界一半以上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肝癌死亡率自1995年上升到恶性肿瘤的第二位[2]。

近几年来,肝癌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对高危人群的随访发现了更多的早期患者。

但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对于进展期、晚期肿瘤和因肝功能原因不能手术的患者,最近也发展出一些新的治疗措施,对这些治疗措施疗效的评价也正在进行之中。

肿瘤的分期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彻底地分期,有助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资料交流和比较,它还能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将患者分组来评估某种治疗方式的作用。

许多肿瘤都有良好的、被广泛接受的分期方法,但是对于原发性肝癌来说,情况却较为复杂。

这是由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不仅仅与肿瘤有关,还与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关。

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病因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同,肝脏合并病变各异,诊断水平及治疗水平也不一样,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肝癌分期方法。

但是没有一个公认的、最好的分期方法。

本文比较了目前国际上的几种肝癌分期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阐明了目前临床对一个好的、广泛接受的分期方法需要的迫切性,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展望。

下面共分析了11种肝癌分期方法,本文将按照其发表时间顺序分别予以介绍。

对于经过多次改进的分期方法,我们参考其最新版本发表时间为标准。

1 Okuda分期肝癌的Okuda分期法是由Okuda等在1985年[3]提出。

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第一个将肿瘤情况与肝脏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评分方法,它更是目前唯一一个提供了未加干预措施的各期肝癌患者生存期资料的评分方法。

Okuda评分法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研究表明即便加上各种治疗措施的影响,它也能有效地评估不同分期病人的预后,以至于目前各种评分方法提出及推广时均将其作为对照,甚至有的评分法直接将其作为评分参数之一。

但是由于受当时对肝癌认识水平的影响,Okuda评分法没有纳入一些重要的与预后有关的因素,如血管的侵犯、肿瘤的数目等等;它对肿瘤侵及范围的确定有些过大;总胆红素3mg/dl的标准也过高。

因此, Okuda评分对于早期肝癌的鉴别能力较差,难以将之与进展期肝癌区别开来。

当前随着对肝癌高危人群随访加强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许多肝癌在早期得到确诊,Okuda评分显得有些过时,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这也是目前出现多种分期方法的原因之一。

2 Izumi改良分期法Izumi等[4]在1994年回顾性分析104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发现门静脉侵犯是最显著的预后因素。

而用U ICC(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法分期后,其stageⅠ期与stageⅡ期、stageⅢ与stageⅣA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于是对TNM分期作了改进,纳入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改良分期法。

Izumi的改良分期法是建立在TNM分期法基础之上,其强调了肿瘤对血管侵犯对预后的影响。

但其主要缺点及特点也和TNM分期相同,只适用于手术治疗的患者,而且缺乏肝功能方面的指标,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 CL IP评分法CL IP评分法[5]是由意大利肝癌小组于1998年在对435名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提出的。

目的是为了克服TNM分期的缺点,同时也对各参数在预后方面作用进行更精确的量化。

他们应用Cox 多元分析模型筛选出4个与预后有关的因素:Child -Pugh评分、肿瘤形态、甲胎蛋白、门静脉栓塞,根据其风险系数构建了这个评分方法。

与Okuda评分法相比,作者认为CL IP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作用更强,并有助于筛选出适合更“积极治疗方法”的病人[5]。

尤其是对较早期的肝癌患者;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指导作用。

CL IP评分法是新推出的肝癌分期方法中唯一进行过前瞻性应用研究的方法,在多个地区、不同类型患者中应用并证明有效,但是它是否优于其他方法目前还无定论,还需多中心的、前瞻性的对比研究来证实。

4 French评分法1999年Chevret等[6]研究了761例来自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的肝癌患者,将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验证组。

在研究组中利用Cox多元分析模型筛选出5个与预后有关的因素:Karnof sky评分[14]、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门静脉栓塞,根据其回归系数构建了一个评分方法,将患者分为低度危险组A、中度危险组B、高度危险组C。

经过验证其1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与Okuda评分相比对评分较低的患者具有更好地鉴别能力。

但是在这个研究中只有少数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不包括肝移植),并且研究的病例都来自西方国家,因此作者“并没考虑是否适用于非西方国家”[6]。

5 BCL C分期法BCL C分期法[7]是1999年巴塞罗那肝癌小组提出的。

作者认为以往的分期方法都建立在中晚期肝癌患者基础之上,对于较早期的、有可能从“根治性治疗”中受益的患者分辩能力不足,尤其是在目前诊断技术提高和对高危患者随访加强后,其不足之处益发明显。

而且以往分期法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无指导作用。

有鉴于此,作者将肝癌患者分为4期:早期stageA(能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患者)、中期stageB、进展期stageC(中期和进展期定义为不能采用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及晚期stageD(生存时间预计不超过3个月者),归纳出每期中对预后有明显作用的因素,合并后形成新的分期方法,每期又适用于不同治疗措施。

BCL C分期法最大的特点是其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以及对早期患者的鉴别作用,临床实用性很强。

但是目前尚没有BCL C分期法在其他医疗中心中应用的研究报告,其适用性尚需进一步证明。

6 香港中文大学预后系数(CU PI)评分系统香港中文大学预后系数(CU PI)评分系统是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在对926名华裔肝癌患者(79%是HBsAg阳性患者)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后总结出来的。

它包含TNM分期[11]、临床症状、腹水、甲胎蛋白、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等6个参数,依其回归系数确定相应分值,并根据总的积分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组,经过比较,作者认为在合并有乙型肝炎的HCC患者中,CU PI评分法较TNM分期法[11]、Okuda评分法[3]、CL IP评分法[5]能更好地将患者进行分组,能更好地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明其在其他种族肝癌人群中的适用性。

7 日本TNM分期法及日本J IS积分法日本TNM分期法是由日本肝癌研究组(L CS2 G J)推行的肝癌分期方法,经过多次改进,目前是2000年推出的第4版[8]。

它也是在TNM分期法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得,与AJ CC/U ICC的TNM分期法主要不同在于对原发瘤(T)的分期不同。

它的T 分期主要决定于以下3个因素:单个肿瘤、直径<2 cm、无血管侵犯。

Ueno S等[15]认为由于缺乏评估肝功能的指标,其作用不如CL IP评分法。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2003年Kudo等[9]将L CSG J的TNM 分期[8]与Child-Pugh评分结合起来,整合成一个新的评分方法—J IS评分法,并将其应用于722例肝癌病人。

结果表明,与CL IP评分法相比,特别在低分值上,J IS评分对于预后较好的病人具有更好的鉴别能力。

日本TNM分期法及日本J IS积分法尚未应用于日本以外的肝癌病例,要被其他国家接受尚需进一步推广应用。

另外,虽然Kudo等将J IS评分法直接应用于非手术治疗的病人,但对于未手术的病人,其应用合理性及评分准确性尚值得商榷。

8 Vaut hey简化分期法Vaut hey简化分期法[10]是Vaut hey等在2002年在对55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提出的。

作者发现5个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主要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严重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多发性肿瘤及肿瘤直径>5cm。

应用AJ CC/ U ICC的TNM分期[11]中T分期对患者进行分组后发现T1与T2、T3与T4的预后相互重叠。

于是作者根据预后将T分期作了调整,简化成T1、T2、T3三级,再合并肝纤维化评分法[16]构成了一种新的分期方法。

每一个分期又可根据是否合并严重肝纤维化而对预后作出更精确的估计。

Vaut hey简化分期法[10]包含了肿瘤及肝脏两方面因素,较TNM分期更简单,对预后评估更准确,值得在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中应用。

正是由于以上优点,其很快被AJ CC/U ICC采纳,形成最新的TNM分期[12]。

9 肿瘤的TNM分期TNM肿瘤分期方法是Pierr Denoix在1943年建立,日本肝癌研究会首先用来评估肝癌的预后, 1988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 CC)及国际抗癌联盟(U ICC)开始采用TNM分期[17]。

TNM分期主要根据原发肿瘤情况(T)、淋巴结侵犯(N)及有无远处转移(M)来对肿瘤进行分期,一般将肿瘤分为4期。

但其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其主要缺点在于这种分期方法是建立在外科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基础之上,这只占目前肝癌病人中一小部分[4]。

以及这种分期方法不包括对肝脏功能的评估,而残余肝脏的功能对肝癌预后是十分重要的[7]。

此外还有其过于复杂的T分类(包括10余个亚类),有争议的2cm 的分界线,不同T亚类预后的重叠等等[4]。

许多研究认为TNM分期方法缺乏足够的评估肝癌预后的能力[4,7]。

2002年,为了改进TNM分期,国际肝癌协作组分析了多个肝胆外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共557例肝癌病例[10],确认了5个与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

分别是大血管侵犯(定义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一级分支)、微血管侵犯、严重的肝硬化、多发性肿瘤和肿瘤直径大于5cm。

根据这项研究,提出了更为简便的原发瘤(T)分期方法。

这种新的分期方法也被AJ CC/U ICC正式采纳,应用于2003年1月1日生效的第6版的TNM分期[12]。

第6版TNM分期较第5版[11]最大变化在于根据预后不同将T分类作了简化:所有孤立肿瘤,无论大小,只要无血管侵犯,均归于T1;所有孤立肿瘤,无论大小,只要有血管侵犯,则和最大直径≤5cm的多发性肿瘤一起归于T2;最大直径>5cm的多发性肿瘤和肿瘤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一级分支归于T3;肿瘤侵犯除胆囊以外其他临近器官和肿瘤穿透肝脏包膜归于T4;取消了侵犯双叶的多发性肿瘤亚类;stageⅣ定义为只要有远处转移,取消了原有的stageIVA及stage2 IVB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