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概念部分(脑残版word2003版)..
水土保持学 绪论

需要研究的重大基础课题有:泥石流滑坡形成机理;泥石流滑坡动力学和成灾 机制;山地灾害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制。
2.2 水土保持关键技术方面: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
(2)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
(3)坡地整治与沟壑坝系优化建设技术。
(4)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建造技术。
(5)林草植被自我修复技术。 (6)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与调控技术。 (7)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开发技术。 (8)在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方面,主要内容有:泥石流滑坡 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和业务平台;泥石流滑坡监测技术和警报器研制; 山地灾害减灾决策机制与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 水土保持学
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 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 科学。
◆主要研究内容:
(1) 各种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小流域径流的形成与损失过 程;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和土壤侵蚀的特征。
(2) 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即研究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地 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 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在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为制 定水土保持规划和设计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 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提供理论根据;研 究各项措施的技术问题;
(2)与地貌学的关系 地形条件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水蚀及风蚀等水土流失作用又对 塑造地形起重要影响。各种侵蚀地貌是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对象。
(3)与地质学的关系 水土流失与地质构造、岩石特性有密切的关系。滑坡、泥石流等大规模的水土 流失形式和水土保持工程涉及的地基、地下水等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都需要运用 第四纪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专业知识。 (4)与土壤学的关系 土壤是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破坏的主要对象,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贮水、 渗水和抗蚀能力。因此,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水土流失关系密 切。同时,水土流失地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也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课程编号:19371166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防止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系统介绍土壤侵蚀危害、形式和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水土保持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并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及方法,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灵活应用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教学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3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0.5学时)一、水土流失二、土壤侵蚀三、水土保持四、水土保持学第二节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与内容(0.5学时)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内容及动态第三节水土流失现状(全国和安徽省)及危害(0.5学时)第四节水土保持的意义(0.5学时)第五节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5学时)第六节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5学时)难点: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及流域水文要素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如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面降水计算方法,下渗概念及公式,径流的涵义和径流的形成过程蒸发和土壤水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

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水土保持措施: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措施的总称。
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
水土流失:是指某一地貌单元内的地表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多发生的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一定时间地段内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亚稳平衡状态:沟的大小形状和比降能够适应它所输送的径流量时,侵蚀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雨滴中径D50:又叫雨滴中数直径,指所有大于某一直径的雨滴的总体积等于小于该直径的雨滴总体积时的直径。
土壤流失方程:A=KSLRCP风蚀:只在强风作用下,土壤表层被吹蚀,使土壤肥力下降而在另一地区遭受风沙埋没的现象。
包括:剥蚀、搬运、分选、磨蚀。
其移动方式有滚动、跳动和悬移。
滑坡:指坡面上大量的土体母质碎屑岩石等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崩塌:指在陡峭山坡上部稳定的岩体土体碎屑,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蹦落、翻转和滚落的现象。
风蚀荒漠化:亦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脆弱的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过程。
以风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壤退化的现象。
起始降雨强度:又称临界雨强,通常是指能够引起明显侵蚀的降雨强度。
水土保持规划: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专业水利规划或按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段制定水土保持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复合农林技术:有称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指采用是当地栽培的多种土地经营与利用方式,在同一土地利用单元中,将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养殖等多种成分同时结合或交替生产,使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提高的一种土地利用系统。
《水土保持学》试题库

《水土保持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土壤侵蚀、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速度、土壤流失量、流域产沙量、侵蚀模数、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加速侵蚀、现代侵蚀、水力侵蚀、溅蚀、面蚀、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山洪侵蚀、重力侵蚀、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泥石流、泥流、石洪、风力侵蚀、植物侵蚀、层流、紊流、水流挟沙力、块体运动、起沙风速、输沙率、热融作用、热融滑塌、热融沉陷、侵蚀转折坡度、横坡耕作、区田、圳田、治坡工程、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谷坊、山洪、荒溪、拦沙坝、变坡工程、排导沟、明硐、渡槽、急流槽、改沟工程、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化、林带结构、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林带疏透度、林带透风系数、林带夹角、防护距离、有效防护距离、防护范围、有效防护范围、植苗造林、埋干造林、扦插造林、植物阻沙作用、机械沙障。
二、填空题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3、(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4、面蚀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根据它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称为(溅蚀)。
6、切沟侵蚀的横断面呈(V)型,而冲沟侵蚀则呈(U)型。
7、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
8、陷穴沿流水线连串出现时叫(串珠状陷穴),成群状出现时又叫(蜂窝状陷穴)。
9、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0、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11、地表径流的水流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基本流态。
水土保持学的定义是

(1)水土保持学的定义是: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和运用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由水土保持学的根本任务和当前学科发展状况来看,它的基本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
即研究地表土壤及其母质、基岩受水力、风力、重力、冻融和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侵蚀形式,以及被侵蚀物质的搬运、堆积形式及危害;研究径流的形成与损失过程;研究水土流失的分布情况,包括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研究水土流失对国民经济,包括对农业生产、江河湖泊、工矿企业、水陆交通、城镇居民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害。
2、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原理。
即研究在不同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流失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在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3、研究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及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和运用工程、林草、农业耕作等措施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4、研究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评价(2)(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稳定生态系统的建设,以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水土保持基本原理的一部分。
(4)(5)水土流失关联着生态系统,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中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更严重。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地位,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只要水土保持住了,保持好了,许多环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水土资源是生物赖以生存与繁衍的重要地质资源,保护好水土资源,就是保护生物群落,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当去尽力修复好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环境。
水土保持学(第一章)

指生态系统在结构未受到直接损害 时,其功能受到影响的情景。
• 自然干扰的生态系统总是返回到生态系统演 替的早期状态,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扰使生 态系统呈周期性的演替,自然干扰也是生态 演替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 • 人为干扰下生态演替可能加速、延缓、改变 方向甚至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人为干扰常常 产生较大的生态冲击或生态报复现象,产生 难以预料的有害后果。
五、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大气
气象的
土壤和岩石矿 物质
剩余有机体 (活的和死的)
气象的
溶于水和土壤
★价值增殖 ★信息传递 六、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平衡 1.概念 是保持生态平衡条件下的经济平衡,是生态平 衡与经济平衡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矛盾统一体, 是在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进化过程中,流域管理 的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的平衡状态。
不同 稳定性不同
二、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水土保持基本原理
第一节 水土流失地带性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地带性(physical geographic district) 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要素、过程和现象在空间分布上 都依据各自所有的自然地理特点,呈有规律的带状排 列。
二、土壤侵蚀的地理分布 (一)地表水、热状况与外营力的关系 地表水、热状况不同,决定了不同性质的外营力 作用及其强度。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
地理学
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 和方法研究景观
景观可分为 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
一、景观生态的属性
空间组成
地球化学背景 自然干扰 植被内源演替 人类活动
异质性
空间构型 空间相关
点格局 线格局
水土保持学大纲

⽔⼟保持学⼤纲⽔⼟保持学⼤纲第⼀部分:⽔⼟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基础⼀、⼟壤侵蚀、⽔⼟流失、⽔⼒侵蚀、风⼒侵蚀、重⼒侵蚀、混合侵蚀、荒漠、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防治⼯程、封沙育草育林、风沙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起沙风速、机械沙障等基本概念。
⼟壤侵蚀:⼟壤或其他地⾯组成物质在⽔⼒、风⼒、冻融、重⼒等外营⼒作⽤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流失: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及⽔的损失,亦称⽔⼟损失⽔⼒侵蚀:是指在降⾬⾬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分作⽤下,⼟壤、⼟壤母质及其他地⾯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风⼒侵蚀:指⼟壤颗粒或沙粒在⽓流冲击作⽤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表⾯过程中,使岩⽯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重⼒侵蚀:是⼀种以重⼒作⽤为主引起的⼟壤侵蚀类型。
它是坡⾯表层⼟⽯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所受的重⼒作⽤(很多情况还受下渗⽔分、地下潜⽔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混合侵蚀:是指在⽔流冲⼒和重⼒共同作⽤下的⼀种特殊侵蚀形式。
包括⽯洪、泥流和泥⽯流三种形式。
荒漠:⼲旱⽓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
荒漠化:指包括⽓候变化和⼈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作⽤下,⼲旱、半⼲旱和亚湿润⼲旱区的⼟地退化沙漠化:⼲旱、半⼲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在脆弱⽣态条件下,由于⼈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态平衡,使原⾮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荒漠化防治⼯程:指在⼲旱、半⼲旱和亚湿润⼲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程的、⽣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段。
封沙育草育林: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的地段,通过封禁和⼈⼯辅助⼿段,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植被的⼀项技术措施。
风沙流:风通过⾃⼰的搬运能⼒,将地表疏松的沙粒纳⼊⽓流,并携带着⼀起运动,便形成风沙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的沙粒量起沙风速:沙粒在⼀定的风⼒作⽤下开始运动,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即为起动风速。
水土保持学资料

绪论一、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二、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三、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资源:表土层流失,土层变薄,地形破碎;(2)河道、水库淤浅,加剧洪涝灾害;(3)影响交通运输;(4)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五、水土保持的意义(不考)①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生产力。
②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
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④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⑤减少江河湖库非点源污染,保护与改善水质。
第一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一、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风等;地质:地貌:岩石、构造、坡度等;土壤:透水性、蚀性和抗冲性等;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等;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球表面是成带性分布的。
二、风化作用:指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其形状、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现象。
三、搬运作用:将风化的松散物质由原来的地方搬运到附近或很远的地方并堆积起来的过程。
四、沉积作用:风化产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搬运后,由于介质的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下来的过程。
第一章土壤侵蚀的基本类型一、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二、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三、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1)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
其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运动形式有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和断裂运动四种形式。
2)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学》概念部分(脑残版)1.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降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2.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
5.系统论: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6.系统工程学:是系统科学的应用科学.是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运筹学以及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特别是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研究和建立最优化系统。
7.黑箱:黑箱作为科学概念,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尚不能够或不便于直接观察到的,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现实系统。
8.黑箱方法:是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而不通过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来定量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9.大系统控制论:大系统控制论是控制论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它研究各种不同领域(生物生态、社会经济、工程技术)中大系统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和方法。
10.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11.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为前提。
12.生态脆弱带:指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
13.小流域: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
14.流域治理:是根据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15.交换周期书: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以不同的周期或速度更新。
水的这种循环复原特性,可以用水的交替周期表示。
由于各种形式水的贮蓄形式不一致,各种水的交换周期也不一致。
16.水量平衡:水量平衡是表示水循环的连续性。
在一定的时域空间内,水的运动保持着质量守恒。
17.雨滴特征:雨滴特征包括雨滴形态、大小、降落速度、接地时冲击力、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等。
18.雨滴大小:小雨滴直径约为o.2mm,大雨滴直径约为7mm,其降落时的终点速度随雨滴直径增加而变大。
19.雨滴降落速度:雨滴降落时,因重力作用而逐渐加速,但由于周围空气的摩擦阻力产生向上的拉力也随之增加.当此二力趋于平衡时,雨滴即以固定速度下降.此时的速度即为终点速度。
20.地表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人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21.流量: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s 。
22.径流总量:径流总量W是指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常用的单位为m3。
23.径流深度:径流深度R是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mm为单位。
24.径流模数: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
25.径流系数:径流系数α是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R与相应的降水深度P之比值。
26.水力粗度:泥沙在静水中均匀沉降的速度称水力粗度,以cm/h。
27.含沙量:单位浑水体积内所含泥沙的质量。
28.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断面的悬沙质量。
29.输沙量:一定时间内通过断面的悬沙数量。
30.水流挟沙能力:当水流挟带一定数量的泥沙通过某一段河道时,如果既不冲刷也不淤积,这时水流的挟沙量就是水流挟带泥沙的最大能力,称水流挟沙能力。
31.基本推移质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宽河床的推移质的数量,以kg/s.m)计。
32.推移质断面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断面河床的推移质数量,以kg/s计。
33.起动流速:使泥沙从不动到升始滚动的流速。
34.总输沙量:底沙输沙量与悬沙输沙量之和。
35.输沙模数:河流某断面以上单位面积上所输移的泥沙量。
36.层流与紊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紊流的水质点呈不规则的运动,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37.湿周:过流断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界线,称为湿周。
常用χ表示,湿周是过水断面的重要水力要素之一,湿周越大水流阻力及水头损失也越大。
38.土壤侵蚀:是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39.正常侵蚀与加速侵蚀:在自然状态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其侵蚀速度非常缓慢,称为正常侵蚀,也叫自然侵蚀;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的活动逐渐破坏了陆地的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土壤侵蚀速度的加剧,使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这种侵蚀过程称为加速侵蚀。
40.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古代侵蚀是指远在人类出现以前的地史时期内,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所造成的地形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侵蚀作用;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出现以后,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土壤侵蚀现象。
41.重力侵蚀: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42.滑坡:当雨水渗透至土层底部,在不透水层或基岩上形成地下潜流。
土体不断吸水增重,土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土体沿着一定滑动面发生的位移现象称为滑坡。
43.泻溜:泻溜指崖壁和陡坡的土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泻的现象。
44.崩塌:边坡上部岩土体破裂隙分开或拉裂后,突然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破坏现象称为崩塌。
发生在岩体中的崩塌,称为岩崩;发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规模巨大、涉及大片山体的,称为山崩。
45.陷穴:陷穴是黄土地区存在的一种侵蚀形式。
指地表径流沿黄土的垂直缝隙渗流到地下,由于可溶性矿物质和细粒土体被淋溶至深层,土体内形成空洞,上部的土体失去顶托而发生陷落,呈垂直洞穴,这种侵蚀现象称为陷穴。
46.安息角(安全角、休止角):指在重力场中,粉料堆积体的自由表面处于平衡的极限状态时自由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47.冻融侵蚀:温度影响导致的侵蚀,主要指温度在0℃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
48.冰川侵蚀:高山高原雪线以上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外力作用,转化为有层次的厚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冰川冰,而后沿着冰床作缓侵的塑性流动和快体滑动,造成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49.混合侵蚀(泥石流,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石洪,泥流):混合侵蚀系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
50.风力侵蚀(扬失,跃移,滚动):风力侵蚀系指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被运和培积的过程,简称风力侵蚀。
51.生物侵蚀:植物侵蚀,亦称生物侵蚀。
一般来说,植物在防蚀固土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但是在人为作用下,有些植物对土壤产生一定侵蚀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
52.土壤的抗蚀性: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能力。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土粒和水的亲和力。
53.土壤的抗冲性:土壤的抗冲性是土壤对抗流水和风等侵蚀营力的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
54.复种指数: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55.林冠截留作用:所谓林冠截留作用,是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枯枝和树干所临时容纳,尔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56.林冠饱和截留量(林冠贮水容量):当降水量达到某一值之后,降水量增加、林冠截留量不再增加,达到它的极限值,即所谓的林冠饱和裁留量,也叫林冠贮水容量。
57.林冠饱和截留率:林冠饱和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称为林冠饱和截留率。
58.干流(树干截留或径流)(干流量,干流率):指在降雨时由于林冠截留作用,降雨的一部分从林冠转向树干流向地面而形成的径流。
59.水源涵养作用:水源涵养作用指暂时贮存的水分的一部分以土内径流的形式或以地下水的方式补充给河川,从而起到调节河流流态,特别是季节性河川水文状况的作用。
60.林种的水平配置与林种的立体配置:“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合形成。
61.立地条件,适地适树,适地适林:在林业生产中,影响树木或林木的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总和,称为立地。
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即立地条件。
62.绿化植被工程:植被工程是工程绿化的重点,是在通过基础工程整理好的地基上所进行的植物栽培工程。
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植物选择,植物种植(苗木栽植、种子播种喷洒等)技术环节。
63.客土喷播:客土喷播是以团粒剂使客土形成团粒化结构,加筋纤维在其中起到类似植物根茎的网络加筋作用,从而造就有一定厚度的具有耐雨水、风侵蚀,牢固透气,与自然表土相类似或更优的多孔稳定土壤结构。
64.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技术):指以保土、保水、保肥为主要目的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耕作措施。
65.等高耕作:等高耕作或称横坡饼作,是指在坡面上沿等高线方向所实施的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业。
66.等高带状间作:沿着等高线将坡地划分成若干条地带,在各条带上交互或轮流地种植密生作物与疏生作物,或牧草与农作物的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
67.沟垄耕作:即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和垄,在沟内和垄上种植作物或牧草,用以蓄水拦泥、保水、保土和增产。
68.掏钵(穴状、坑田)种植:又名区田。
适用于15°~ 30°的土层较厚的陡坡上.有较大的水土保持作用。
一般每hm2地上可修10000个种植钵,每个钵的有效容量平均为o.05m3,可拦蓄地表径流500m3/hm2。
69.少耕技术:指在一定的生产周期内,尽量减少耕翻次数,如将每年深翻一次,改为隔年深翻,或3年深翻一次。
70.免耕技术:也称零式耕法,是指不耕不耙,也不中耕.它是依靠生物的作用进行土壤耕作,用化学除草代替机械除草的一种保土耕作法。
71.轮作:轮作是指在一定的周期之内(一般是1年、2年或几年),两种以上的农作物,本着持续增产和满足植物生活的要求,按照一定次序,一轮一轮倒种的农业栽培措施。
72.间作:两种作物同时在一块地上间隔种植的一种栽培方法,如玉米间作大豆、玉米问作马铃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