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文

合集下载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第一,身披板甲但必先了解人心《三国演义》中诸位名将在征战中展示出了各自的卓越能力,有的英勇顽强、有的谋略过人,但都有一项共同的要求:具备洞察人心的能力。

著名的许褚,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十分粗鄙愚钝。

虽然被视为一个门外汉,许褚却熟悉士兵的心理,能够在战场上激励士气、稳定局面。

在这一点上,他的能力比许多有才华的将领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他了解的是人性。

因此,无论是对于军事领域还是商业领域,了解人心乃是用人之道的根本。

第二,视实绩为唯一标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是最值得借鉴的。

在他看来,任何人才都必须先走上动手做的道路,只有在经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重用。

而这种用人法则,最终使得曹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成为当时金戈铁马的强国。

若在用人上,只看重学历背景、职称头衔,而忽略了实际表现,那么用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只有在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坚持考察人才实际表现,才能真正解决用人之道的难题。

第三,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以信义为本、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人,他的招才收人秉持着这份原则,最后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历来强调“人以信为本”,实际上便是在传递这一信息: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机构,人之间的交流都需要信任的基础,而且任何一种“短视行为”都可能严重损害用人信誉。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一旦失去信份,便难以在用人市场立足。

因此,以道德、尊重、信任作为用人之道的核心准则,是任何企业、国家、机构应牢记的智慧。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虽然是历史书上的故事,但随时间推移却愈发证明了它的价值。

综合来看,《三国演义》共传达出三条精髓的思想:了解人心,视实绩为唯一标准,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

对于今天的社会,这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原则。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篇1相信大家都认识诸葛亮吧,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他是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军师。

他料事如神,在每回故事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

现在,我们便可以怀着神圣而崇高的心情翻开这本历史悠远的书了。

刚翻开书,便看见开头那神圣的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也肯定了我看这本书的心态。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以自己机智的思想,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

大家肯定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吧。

对,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秘计黄盖受刑”。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

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这一回我看了有好多次,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每次看都记忆犹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使我感受深刻:周瑜是那样的小心眼,是那样嫉妒诸葛亮;而诸葛亮却那样的镇定自若,神机妙算,面对周瑜的刁难,他只是机智的面对,连鲁肃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和正直。

这也正是我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以诸葛亮为榜样的原因,了解了诸葛亮,也使我真正体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在赤壁决战中,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主要书写了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三国英雄的故事。

小说塑造了许多精彩的角色形象,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三国演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历史意义《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对于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于历史的诠释和解读。

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虽然有时候与历史有所出入,但是却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状况。

由于小说的广泛流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往往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并认识中国古代历史。

同时,小说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内涵1.忠诚与智慧:《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英雄形象都表现出忠诚和智慧的双重品质。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忠诚的仁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智者。

而刘备、张飞、关羽等人则是忠诚勇敢的代表。

这些形象给了人们对于忠诚和智慧的正面价值观念。

2.义薄云天:小说中不乏英雄人物以身孤身立义的精神。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联手对抗曹操,体现了义字当头的精神追求。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传承,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

3.智谋与策略:小说中的角色们经常使用智谋和策略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战争。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曹操的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智谋和策略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为后来的军事战略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对于艺术的贡献《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在艺术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情节丰富多样、扣人心弦,并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小说充满着生动的艺术魅力。

1. 角色形象塑造: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例如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权谋等等,这些形象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情节布局: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趣,曲折离奇,适合戏剧性的表现。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描绘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探讨,探讨了小说对历史、文化的贡献,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贡献1. 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对于编年史传记之类的历史著作来说,更注重人物塑造和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

由于后人难以真实还原当时的局势和情况,所以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时候会稍微夸张,但是依然是我们了解三国历史的主要途径。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蜀汉、东吴和魏国三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当时的历史局面。

2. 形成各种历史文化现象《三国演义》不仅提供了历史事件,同时还在小说中描绘了许多各种文化事件,如装饰艺术,生产技术,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等。

这些文化事件传承至今,对后世的文化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塑造历史眼光和价值观《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板等等。

这些形象广为流传,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三国演义》注重良心感化,通过展现人物命运和行为,呼吁人们重视道德和正义。

二、《三国演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三国演义》提到了许多有关成才成功的故事,如刘备一开始是一个孤独的青年,但是由于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番大业。

这对于现代青年来说,就像是一个绝佳的榜样。

同时,小说中也通过人物塑造来告诉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卑不亢,坚定前行,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

2. 推崇正义《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的形象,就表现出了维护正义和捍卫信仰的精神。

这种精神通过当时的社会持续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成为许多现代人心中的精神楷模。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培养,推崇正义,维护道德,目睹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3. 相信人类的进步《三国演义》中不乏许多士人和治国名臣的形象,他们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社会智慧的谦虚和创新精神。

(三国)曹丕《论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三国)曹丕《论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三国)曹丕《论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文(三国)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属文:写文章。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 字议论文五篇三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财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作文三国800 字议论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巨著,每个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得视其中的某个人物为自己所欣赏得人,我也不例外。

三国当中,我心中的英雄是诸葛亮。

为什么喜欢诸葛亮呢,原因有很多,简单得跟大家分享一些吧。

一,我欣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在诸葛亮跟随刘备以后的每次战役当中,诸葛亮都是周密计划,没有瑕疵的。

突出的特点就是机智、谨慎、灵巧。

可以说,诸葛亮这三个特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他没有胆怯去回避问题,每次大战来临都是尽心尽力思考、谋算,如此才为刘备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二,我敬重诸葛亮的忠孝诚实。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完全有权谋实力,然而他受刘备知遇之恩,从来不忘。

受刘备托孤之重,即使知道单凭蜀国之力进军中原难度太大,也呕心沥血,拼命为了兑现诺言而竭力奉行。

并且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没有去做那种篡权逆上的行为。

三,欣赏诸葛亮的洒脱与安逸。

现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心浮气躁的,好像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就屈才丢脸一样,就巴不得每一分钟都是忙碌的,可以挣钱的。

其实通过了解诸葛亮,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人一生当中未必需要时时刻刻都这么干着急,瞎折腾。

诸葛亮尽管学富五车,然而学成以后也不过是安卧隆中,每天闲云野鹤,到了刘备登门求贤,真正有需要施展才华的.时候再出山。

而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能够闲得住、耐得住的人,这点就很值得欣赏。

当然,我知道人无完人,然而我总是希望看到诸葛亮的优点,学习优点是对我们有益的。

以上三点就是我视诸葛亮为心中三国英雄的原因了。

历史的长卷中,有许多英雄,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位英雄,那就是三国英雄“曹操”。

曹操是一名军事家。

他军事才能突出,代表战争是“官渡之战” 。

他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开动脑筋,听取了故友许攸的建议,把袁军的粮库——鸟巢烧毁。

曹操用了六万军消灭了袁绍七十万大军,在中华上下的历史长卷中,又创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传奇战绩。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诗云:一吕二赵三颜丑,马张许典皆平手,五庞六黄寿亭侯,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因为我们之所以喜欢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关张赵马黄也只有因为小说才会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中国古代乱世很多,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武将我们最为熟悉,还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

所以不必深究正史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闲暇时看看三国,三国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赵云是三国武将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智勇双全,个人认为,赵云是三国第一武将!当然,我的依据是《三国演义》。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三国中武艺最高强的人是吕布,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完全是因为一种印象。

其实这些根本不能说明他们的武艺有多高强,一次战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下面将对这些比试逐一分析,另外同赵云的.一些战役做比较,从而就可以得出赵云武艺三国第一的结论了。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同类战斗典型列举比较法” ,中学生作文《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一、与著名武将交手战斗的分析大家常说,关羽能温酒斩华雄,能斩颜良诛文丑,好像杀死了许多名将,赵云似乎没有这么有名的战役,赵云杀的绝大多数是很一般的武将。

其实,一个武将能够战胜或者杀死其它著名的武将,除了同这个武将自身的武艺有关以外,还和他的机遇有关,如果他没有机会去和那些著名武将交手,他当然不可能杀死这些名将,从而使自己成名。

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这个武将自己武艺不高的证据。

当然,赵云也有和成名武将交手的经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赵云刚出道时,演义上称“少年将军” ,曾和文丑战过五十余合,杀退文丑,而关羽也曾与文丑交战,只一刀就把文丑拿下了,有人据此说关羽的武艺比赵云高,其实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演义中说有过这样的描写“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诸将栗然。

”可见徐晃是打不过颜良的。

可是后来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时,演义中又有这样的记载,“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
机制113 曹艺 33111301
三国的历史从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晋灭吴(280年)共96年,从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晋灭吴共84年,从魏文帝代汉(220年)到晋灭吴共60年。

在这段历史中,总的态势是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正是从文艺的角度描写了这条主线。

但是,三国的历史要比这丰富得多。

因为,为实现新的统一而出现的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只是三国历史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魏、蜀、吴等各派政治力量为实现统一的目的,又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奋发图强,锐意革新。

政治上,用人唯才,用法严明,贤能得用,政治清明;经济上,轻徭薄赋,大兴屯田,南方和边区经济得到开发。

同时,在这种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斗争都相对活跃的历史时期,各类人才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形成了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

当时各方面的斗争是互相联系的,而人才问题又居于核心地位。

为实现统一,三国的君主都很重视人才,彼此之间的人才争夺是相当激烈的。

曹、刘、孙在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无疑是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同时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赞、吕布等则由于在人才政策方面不如他们,甚或出现重大的用人失误,因而很快就被历史淘汰。

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经济军事实力最强,曹操本人也是第一流的领导人才,但是,曹操一生戎马生涯30余年,却没能实现统一。

三国历史何以独具魅力?三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唯独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为什么?我以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三国历史的特殊魅力
三国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只有半个多世纪,比较集中;从政治格局来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很富有戏剧色彩;从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且三国的君主都可称明主,手下网罗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从事功方面看,三国都是打着正统或维护正统的旗号,谋求剪除异已,实现新的
统一。

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中了这样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也是罗贯中要选取三国这一历史时段来创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和理学家们尊刘抑曹密切相关
三国历史故事,西晋时已出现空城计等传说,南朝《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个。

据记载,貂蝉的故事,北宋时已出现1。

而且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

由于南宋是一个偏安政权,人们强烈呼唤正统秩序。

朱熹编纂《通鉴纲目》时,尊崇类似南宋的刘蜀为正统,加上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升华和强化,这些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认定。

宋元时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说书人,在民族矛盾的影响下,浸透了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们对历史故事加工后,"史"的成分在淡化,"艺术"的成分在增加,从而宣讲的主旨逐渐在英雄传奇中,大力渲染正统观和忠孝仁义。

最早的三国话本元代《全相三国志评话》,虽只"粗具规模",但其主题思想倾向已同罗氏《三国演义》接近。

这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加工,无疑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互相影响
这种影响的效果犹如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如前所述,在宋元时尊刘抑曹的正统观一经确立以及儒家思想强化后,说书人已经可以撇开历史的真实,完全按照儒家的正统观和伦理标准来塑造三国人物了。

刘备逐渐成为仁的化身,诸葛亮成为忠和智的代表,关羽成为义的化身,曹操则被丑化为残忍和谲诈的奸雄。

《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遵循这样一个模式来塑造三国人物的。

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想了解三国历史本来面目的人也是先读《三国演义》而后去翻《三国志》的。

这一现象表明,他们是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看的,只是在怀疑、好奇之后,才去读《三国志》,探寻三国历史的真面目。

同时,我们还有理由认为,《三国演义》有"三国"的历史之根,而三国历史又有"演义"加以渲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动,使彼此都逐渐超出了它本来的能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和艺术魅力。

封建政权的支持和宣扬
明清两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除加强君主专制外,企图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来维护统治。

以关羽为例。

关羽由人向神的转化,始于两宋之交,当时宋王朝岌岌可危,希望有像关羽这样"大义大勇"的神来保护它。

北宋末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关羽成为拯救民生劫难之神。

明清两代对关羽的推崇达到极点。

明政府封关羽为"武庙"的主神,与"文庙"的孔子相对应。

清朝时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1,以后屡加晋封。

同时关羽显灵保卫明、清王朝的神话不断出现,而且见于诏书之中。

在封建王朝的提倡下,关羽"庙祀遍天下"。

显然,政府的支持作用,更巩固和强化了人们对三国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

个人看法:我的三国,不是你们的三国
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我没有很认真的读三国演义,正是因为没有深读,所以对三国不敢有过多的言论,以免其他人有所误解,到时百口莫辩就不好办了。

纵使我再不了解也好,都不能掩盖三国以及那些围绕在三国周围各色各样的故事:悲欢离合的爱情,豪情万丈的将士,出其不意的招数,凄然泪下的儿女情长,这些,我也感动过!只是大家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而已!
很多人喜欢曹操,我就不喜欢他,但我还是要写他,就如你讨厌一个人的话,肯定是把他也放到你的心里面才会去对他做出各样的评价,如果没有在内心的话,眼皮都不会对他抬一下的。

我心目中的曹操:
一、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
下人负我”。

官渡之战时,曹操为平息官兵的怨气,杀了并没有任何
过错的粮草官。

表面上看是解决了一时的士气问题,从长远来看实
际上却失去了中上层将领人心。

这样子的性格到了老年更加明显,
经常夜不成寐,乱砍人、、、
二、狠毒。

经常翻脸不认人。

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在那儿对大家
说,大家看看,要是没有我,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

曹操
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就这样把许攸杀了,你说这样子毒不毒。

三、宽容。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曹操
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

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
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
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

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
洋洋洒洒,痛骂曹操。

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
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
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
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

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
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
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
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
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
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

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
操是很宽容的
四、狡猾。

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
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

这回在这出现这张脸,等下在那又
出现了另外一张不同的脸,你可以说他这样子很了不起,但在我看
来,这就是狡猾,这也是现在这个社会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不过能
变化多端到这样的程度,我看也就有曹操了。

以上的评论包含了大量本人观点和以前看过的书中所说的某些事例,我知道对于曹操的了解我的知识还是沧海一粟,但希望以后能多多了解三国的故事,那些英雄气概,那些儿女情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