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关于《三国演义》的议论文

关于《三国演义》的议论文关于《三国演义》的议论文经常有人问我:你觉得《三国》中谁是真正的英雄?我的回答由于年龄的增长而不同。
过去年幼的我自然是喜欢血染沙场的铁血武将。
我曾惋惜吕布的有勇无谋,曾哀叹关羽的轻狂殒身,曾替赵云感无奈,曾替张飞叹可惜…而刘备,哭哭啼啼;孙权,江东小儿;曹操,奸诈阴毒!再年长一点,开始喜欢诸葛亮之类的谋士人物,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似乎他总能与神奇相连,就连死后,尸体也可吓走阴险狡诈的司马懿,真是“诸葛近妖”啊!时至今日,我早已摒弃了原来的看法。
武将再勇,终是匹夫!试问一人再强,可能强过百万雄师?谋士再智,不过臂膀!谏君王,辅主上,虽有重位,然其若无主不过闲士,主若无他却亦是君王。
放眼东汉之末,可称英雄者,不过尔尔。
而其中,必有孟德一席之地!《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思想,将很多人带入了误区,其中故意捏造、肆意篡改的很多情节使人们给曹操冠上了“一代奸雄”的称号。
诚然,曹操是枭雄,但他亦是英雄!董卓专政,凶狠残暴,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是曹操义无反顾,假借献刀之名刺董,未遂而逃。
献帝落难,颠沛流离,唯有曹操率众相迎,虽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质疑,但谁能肯定他没有辅佐之心在胸?关羽叛逃,闯关斩将,曹操对其施以重恩却换来这般回报,最终也只是无奈一笑,任其离去…巧计刺董,见其热血;护帝安民,见其爱国;诚待关羽,见其豪迈!可恰恰相反,说他夺权谋位、横行朝野,阴险狡诈、工于心计,残暴嗜杀、多疑无情者倒是甚众。
试问,若无他护佑,献帝恐早就魂归黄土,诸侯恐早已称帝封王,且他终身未曾取献帝而代之,何为忤逆?战场作战,攻伐以谋,用智谋来获取战争胜利,何为狡诈?弑数人之命,可保全千万人之性命,即便佯梦杀人,也是为蒙蔽敌人,防范己身,而非肆意为之,何为嗜杀?至于性格多疑,确是弊处。
错杀吕伯奢使满村无辜枉死,误斩蔡瑁致使千万将士成殇,这是无法挽回之悲痛,也是曹操不可否认之过失。
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之说,绝非曹操本人之言,至少原话不是如此,含义也决然不同。
论《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文化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文化《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群雄逐鹿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文化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文化《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制度的多元性《三国演义》中的政治制度多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政治制度的多元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例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政治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这种政治制度多元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多元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政治文化的多元性《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文化多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例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政治文化,就是政治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这种政治文化多元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多元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政治思想的多元性《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思想多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思想的多元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例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政治思想,就是政治思想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这种政治思想多元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多元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
二、《三国演义》中政治文化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这些政治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多元性、政治文化多元性、政治思想多元性等特点。
例如,政治制度多元性、政治文化多元性、政治思想多元性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政治文化。
此外,这些政治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多元性、政治文化多元性、政治思想多元性等特点。
其次,这些政治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三国演义》的军事思想探讨

《三国演义》的军事思想探讨作者:刘会杰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1期[摘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时期,其描写的主要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一阶段的历史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美化、丑化等方式,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历史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国演义》中对战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其中也渗透了很多军事思想和谋略,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著作的真正含义,还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可以吸收其中有利之处,运用到现代的军事训练当中,以备不时之需。
針对自身对《三国演义》这一著作的了解,对其中包含的军事思想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军事思想;策略;探讨[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34-01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时代军事思想初见端倪,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军事思想逐渐进入成熟阶段,自秦朝至五代时期经历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直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三国演义》中描述了上百次的战争场面,其中涉及很多军事思想,有的一场战争中甚至包含了很多种军事思想在里面,除去精彩的文字描写之外,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三国演义》在众多的小说中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本文对其军事思想的体现做出了以下几点总结:一、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说明了良将是非常难得的,将领在战争中有着十分强大的作用。
重视将领的作用才能为战争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选择将领也是十分重要的,“为将者,智、信、仁、勇、严,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说,作为将领综合素质要高。
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之后,在用将方面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有足够的信任,就像《三国演义》中周瑜之于孙权、黄盖之于周瑜等。
三国演义小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三国演义》无疑是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其中包罗万象,让人目不暇接。
这一学期,我研究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姓氏,得出了一些观点。
(仅限个人观点)一、三国鼎立,罗贯中巧布局众所周知,三国是三国鼎立。
那么罗贯中是如何写出三国鼎立的呢?从统计的姓氏来看,其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据我统计,在《三国演义》中,姓司马的有14个,姓诸葛的有14个,而姓周的也有14个。
司马懿,诸葛亮和周瑜都是三国时顶尖的政治家,而他们又在三个国,彼此互相争斗。
罗贯中为什么要安排相同数量的司马姓、诸葛姓和周姓出场?是巧合吗?我想是因为他想写出三国鼎立,三国的实力相同。
而魏蜀吴三国的总人数也相差无几,在《三国演义》中,我统计出一共写了1178人,其中群雄(包括吕布,貂蝉,于吉等)有179人,魏国有353人(包括晋国),蜀国298人,吴国324人,还有一些少数名族(孟获等)和仙人(南华老仙、紫虚上人)。
魏蜀吴三国人数竟只差50人,看来罗贯中在布局时非常细心。
二、古今对比,姓氏彰显玄机我们来看一张表格。
相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张、刘、王、李、陈、杨在两表中都出现,而曹、孙、韩、马就未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孙是当时吴国王姓,曹是魏国王姓,韩遂和马超也是西凉的太守。
可见三国时期王姓比较吃香,皇室人数较多。
三、姓氏分布,突显三国价值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留给我们什么吗?那是当然的,我只研究了其中一个部分,姓氏分布。
刘姓是现在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为什么会导致刘姓如此之多?我们看刘姓的起源(以下摘自刘氏起源)“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湖、广西、海南、港澳、云贵川,另外在东南亚南洋的刘姓,也以源出中山的客家刘姓居多。
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并辐射到邻近的鄂、川、江浙、两广、云贵等省区;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另外还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国。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儒家思想是其思想根基。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所包融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书中处处尽显“中华之风”,特别是儒家的精神,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书中的仁、忠和义尤为突出。
作为一名万民景仰的君主,必须爱民如子。
“仁义、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具有深刻的体现。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的一个代表。
刘备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期间,“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可见,一个爱民的官员是受到百姓的爱戴的。
相反,“十常侍”被处死时,百姓“争食其肉”、董卓的暴行也使百姓恐惧反感,董卓死时,百姓“手掷其提议,足践其尸”。
《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世人的对于“仁政”的向往。
可见,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要有爱民之心,正所谓“仁者爱人”。
封建社会时代,“忠君”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倡导,在《三国演义》中,“忠君”的思想也是比比皆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从古至今为君子所不齿,关羽、诸葛亮等蜀将忠军爱国的行为被大家称赞,而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身为汉室的皇叔,是所谓的正统。
因而“拥刘反曹”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由此可见这种“拥刘反曹”从根本上肯定了那个时代“忠君、爱国”。
谈及“忠君”,关羽、诸葛亮实为突出。
关羽的忠表现在,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以高官厚禄留他,他不为所动,唯一看中的曹操给的礼物是那匹“赤兔马”,留下马的目的也是为了早日回到哥哥的身边。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毅然带着两位嫂嫂回到刘备的身边。
这一方面表现他对兄弟的情义,也表现了他对所效忠国家的忠。
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诸对于蜀汉的忠贞,他“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发展了刘备不是很强大的事业。
忠心耿耿,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义无返顾。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
三国演义读书思想总结800字(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书思想总结80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读书思想总结800字篇1“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这是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
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老奸巨猾。
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读物。
袁阔成在电视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他们为底本改变的电影,电视,戏曲令人目不暇接。
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讲《三国》,评《水浒》,都没有超出文学评论,文艺欣赏,历史考证的范围。
许多人公开反对那种“读了《三国》轨道的不良倾向,但《三国演义》还正是以“诡道”吸引人们的。
其实,读《三国》学诡道这并可怕,并不奇怪,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在兵书里,“诡道”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涛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
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记。
《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载魏,蜀,吴三方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
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
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事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
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论文概述

概述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
中国文化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处于探索状态,经历了众多起起落落,现代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快餐式文化。
为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精力投入到能够直接带来利益的专业学习,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淡漠。
但快餐文化不能作为人们永远的精神食粮,只能带给人们较多的空虚。
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以伟大的思想为主体,带给人们思想的滋润,这也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人们永远的思想启迪和精神寄托。
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比较有代表性的并为人所熟知传颂的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它们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
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一,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
《三国演义》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我在文化大背景下汲取冰山一角。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残暴不仁的董卓、乱世奸雄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备、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周瑜等,都给后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影响。
本文从“一、出场定型法的运用,二、反复渲染法的加强,三、长于对比烘托等手法”几方面详细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试图找出作者塑造人物如此成功的原因。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三国演义》原著有无主题,其主要倾向是什么?关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主题问题,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
有的认为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的认为是“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有的认为是“突出宣扬一个‘义’字”,有的认为是“为当时的市井细民写心”,还有的干脆主张“无主题”说。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主题的,即“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
这十六字,既是这部作品思想之精华,也正是其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巨大精神魅力之所在。
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是《三国演义》原著思想的主要之点。
在小说中,刘备为帝室之胄,所行乃为绍续正统、兴复汉室,因而作者是将刘备集团作为正义一方来写的,书中到处洋溢着对刘备及其集团中主要人物的拥戴和颂扬,将许多优良品质都赋予刘备集团中人。
曹操有篡窃之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其子曹丕果篡汉位,因而曹魏集团是被作为“邪恶”一方来演叙的,书中也到处充满着对曹操及其集团中人的丑化与贬斥。
至于书中的孙吴集团,则往往是在其与曹操集团对立时,便被描写为正义;而在其与刘蜀集团抗衡时,则又被刻画为非正义的一方。
就其书中所着意刻画的典型人物来说,刘备被塑造成了“仁德”的化身,关羽被塑造成了“忠义”的化身,诸葛亮被塑造成为“智慧”的化身,而曹操、司马氏父子则被描绘成了“奸佞邪恶”的化身。
即使在表现“智慧”方面,诸葛亮、姜维的智慧也被描写为正义凛然的“大智”,而曹操、司马懿、邓艾、钟会的智谋则都被描写成了奸邪不正的“小智”。
对于周瑜,其在赤壁之战前后与曹操为敌时,被描写为代表正义的“大智”;而在以诸葛亮、刘备为对手时则被描写为器量狭小、总逊一筹的“小智”了。
全书自始至终,作者匠心独运地调动一切手段来维护和完善正义、仁德的刘蜀一方,同时也极尽其致地刻画和贬斥奸佞邪恶的曹魏集团一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
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
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
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
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从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点。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
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段。
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策略手段。
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三《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桃园三结义”。
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人,采用民间结义形式,撮土为炉,捻草为香,异姓结为兄弟,并誓曰:“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体现的是民间的“信义”,例如:在26开回“袁本初败兵拆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写到曹操谋士“程昱”说“关云长有万夫不敌之勇,希主用智谋收之”。
曹操便设计擒住了关云长,关云长暂住曹营后,曹操因爱才,欲留住关云长,便让张辽前去试探他。
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共论乎?”从这一点看来,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来看待刘备了。
又如曹操为留住关羽,先是为关羽修宅
一座,紧接着又送去金银器皿,自从关羽到许昌后,曹也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送美女十人侍奉,然而关羽最终依然弃曹操而去,后人有诗赞曰: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圣不降曹。
关羽的这种言行,就连曹操也大为赞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的属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汝等皆当效之。
”在这里“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便是“忠”。
关羽曾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赤胆忠心,其中有几个字可视为关羽人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义”和“忠”是关羽最为突出的特色,所以可以说关羽便是“忠义”的化身。
再看诸葛亮。
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多智”,然而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
例如在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写到刘玄德不顾寒冬雪天,躬请卧龙,卧龙感其知遇之恩,便出山辅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可不出”。
因此,在85回以前,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在三个国家中,蜀国最小,它崛起于蛮荒之野,崛起于夹缝之间,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诸葛亮依然没有弃刘备而去,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恩义”,更是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