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他聪明、胆识、勇武,能够一手建立汉中之业。

但又因过于独断独行而遭人唾弃,被作家罗贯中塑造成欲望强烈、政治才能极高但缺乏道德原则的形象。

本文将探究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点及其深层寓意。

关键词:曹操;三国演义;形象分析;寓意Abstract: Cao Cao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He is intelligent, brave and able to establish the enterprise of Han Zhong. However, because of his overly independent behavior, he was despised and was portrayed by the author Luo Guanzhong as having a strong desire, great political ability but lacking moral principl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o Cao's image in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and its deep meaning.Keywords: Cao Cao;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image analysis; deep meaning一、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1.1 聪明睿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极其聪明睿智、明察秋毫的人物。

他善于斗智斗勇,在政治军事上都表现出显著的才华。

评价曹操论文3000字

评价曹操论文3000字

评价曹操论文3000字篇一:曹操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罗贯中就借用许邵的话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通过从政治﹑军事﹑处世﹑用人,等多个层面出色的塑造了曹操的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能臣奸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

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其中以曹操人物形象最为突出,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在一起,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人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英雄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

在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者的全部特点:坦率真诚而又虚伪狡诈,笼络人心而又忌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嗜杀成性而又悲天悯人。

凡此种种构成曹操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曹操这些复杂﹑多重的人性特征,本文拟对其性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奸”与“能”进行粗浅分析。

一曹操的“奸”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曹操的“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 政治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世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典型表现。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献帝受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发现洛阳“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都是篙草。

”① 献帝进退两难,曹操谋士荀彧献计:“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示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入将失我而为之矣。

”② 曹操从其计,将献帝接入许昌,汉献帝有了安身之地,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以中央名义打击地方诸侯军阀,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曹操由当初的隐蔽转向放肆。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曹操是魏国的一位武帝,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曹操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阅读!曹操议论文作文篇1曹操,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从他的诗词,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颇有大志之人,从他的事迹,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

更有甚者认为曹操是奸臣,而我心中的曹操,大概就是那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什么在一个伟人身上能同时出现两种如此极端的评价?我对曹操没有深入的了解,但仅从《隆中对》中诸葛亮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狭天子而令诸侯”中,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才智过人,并且胆识过人的政治家。

也许很多人认为“狭天子”这非君子之为,甚至觉得卑鄙。

但是有“狭天子”的气魄,有“令诸侯”的胆量,这已不是一般人。

更何况在乱世当中,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斗争中,为什么还要装出一副伸张正义的样子?敢作敢为,若是能一统天下,这又算得了什么?是的,他奸,但他是一个奸雄,他并不是小人的心计,而是一统天下的壮志。

为此他必须不择手段,环境是不能适应人的,只有人才能去适应环境。

弱肉强食,我欣赏他,一个有谋有略有心计之人。

曹操议论文作文篇2曹操,对许多人来说,他都是一个大反派、大坏蛋。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其实,曹操也有很多优点。

曹操特别的有才华。

曹操有过许多著名的诗。

就拿《短歌行》来说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也很聪明。

有一年夏天,曹操攻打张绣。

在途中,将士们特别渴,但却没有水。

于是,曹操便对将士们大喊:“将士们,前面有梅子。

”将士们听到“梅子”这个词,便想到了那又酸又甜的味道,于是浑身充满了力量,走了一会,便离开了此地,来到了一个有水的地方。

曹操也特别的有眼光。

当他曾经的一名下属刘备来到他营下时,他就察觉到刘备很可能是一个英雄。

于是,他就邀请刘备来喝酒,并且以此试探刘备是不是一个英雄,自己应不应该防着他一下。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免费范文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免费范文

内容提要: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

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关键词:曹操《三国演义》奸雄一、曹操其人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

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

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

曹操“散家财,合义兵”①,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

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

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

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

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

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①《三国演义》第五回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

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

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

”①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②二、曹操的“奸”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③可谓一语中的。

曹操议论文

曹操议论文

曹操议论文曹操议论文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如果说三国是一段不得不读、扑朔迷离的历史,那么曹操则是一位不得不提、褒贬不一的人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因为多疑,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九口。

因为多疑,赤壁大战前,周瑜使反间计,令曹操疑心大起,立斩蔡、张二将,导致赤壁之战大败。

因为多疑,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因刘备一方将士夜夜击鼓鸣炮,竟使其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马上将部队后撤三十里。

因为多疑,他以为华佗为其治病是替关羽报仇,一代名医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多疑而不明断,一意孤行,害人害己,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然而,不要忘了,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

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更是一种无奈。

面对像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同心,想来曹操从内心而言也是羡慕的吧。

作为一代枭雄,面对战火纷飞,群雄并起,如果没有曹操多疑的性子,何以步步为营,成就霸业?所谓成也多疑败也多疑,多疑让曹操赢得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来。

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老母……他的残忍和冷酷并非本性,若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

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曹操虽然多疑、奸诈、残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能臣,一位有着雄心抱负的明主。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曹操爱才,他明明知道关羽不会背弃刘备,却不忍杀之,亲送关羽千里走单骑,任他过五关斩六将;他可以让赵子龙在军队中七进七出;他可以重金厚待曾经写过讨贼檄文辱骂自己的陈琳。

正因如此,其手下将领文臣无论是桀骜不驯,还是倔强执着,甚至是奸诈狡猾,都无不心悦诚服于曹操之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曹操有才。

他精于兵法,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他擅长诗词歌赋,留下《短歌行》、《观沧海》等千古名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

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

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

乱世之奸雄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

一名吉利。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

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3]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或者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总是杀人不眨眼,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

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

如此多疑和霸道让人汗颜!(二)治世之能臣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更有“雄”的一面,他的胸怀宽广,他的诚挚更能令人赞叹。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政治家曹操(1)求贤若渴,重视人才;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

在他的麾下,“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

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

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9],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

[10]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2)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

“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

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

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

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2、军事家曹操(1)以法治军,治军有道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

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曹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作战时能身先士卒,领兵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所致。

第十七回,曹操行军途中,见一路麦已熟,曹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

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受惊而踏了麦田,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11]于是,曹操便要拔剑自刎,经众人力劝方才罢休,割下一绺头发“割发带首”作为处罚,于是三军悚然,没有人不遵守军令的。

(3)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13]。

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4)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

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见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

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

”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14]遂当领兵直入。

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

罗贯中虽然在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的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对曹操所作所为进行贬斥,但曹操却以其所为超出了作者笔下的范围,以一个治世能臣的形象展示于人们眼前。

文学家曹操作为建安时期的大诗人,大文学家,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

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

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二.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及原因简析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曹操的“奸”与“雄”的对立在他的性格系统中是统一的。

1、曹操形象的发展性。

早期小说的人物形象大多单一缺少发展,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似乎是一个例外,在定都许昌之前,艰苦创业,曹氏集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曹操的形象是英雄睿智。

曹操尽管有野心,但尚未超出封建纲常。

自“挟天子”以后野心勃勃,为所欲为,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奸雄的形象。

曹操的形象是变化的,大致说来,奸雄智愚各有其份,令人爱恨参半。

2、曹操形象的矛盾性。

《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形象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曹操的性格具有矛盾性。

曹操的性格的矛盾性不但表现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矛盾,更表现于共时性的矛盾之中,对百姓曹操既讲仁义又滥杀无辜;对人才,既求贤若渴又嫉贤忌能(如对扬修就有这种意思);待人既诚恳又讲权术,对劝告既从谏如流又刚愎自用,对自己既能严以律已(如割发代首)又自我放纵;气量既宏规又狭小,既奸诈狡猾又机智勇敢,既野蛮放肆又不乏恻隐之心。

“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层次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提示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即人在自己性格深层结构中的动荡不安,搏斗等矛盾内容。

”“没有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就不能个性化地把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冲突表现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与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15]在曹操这一充满矛盾的形象中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在描写这一人物形象时,走进人物的内心的深处,从而在一定深度中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曹操形象的多面性。

曹操这一形象的丰满还在作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多方开拓,如为人处世层面的奸诈。

个性方面的豁达,大度和刚愎自用,政治上的狼子野心和顾虑重重,军事层面的积极乐观和敢作敢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曹操跃然纸上。

4、曹操性格的和谐性。

刘备、诸葛亮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但鲁迅先生说他们一个“近伪”,一个“近妖”。

[16]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不大可信,不太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更别说历史真实了。

但曹操的性格确是统一的和谐的,也是真实的。

曹操性格中的矛盾性多面性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于一个真实、丰富、丰满的曹操性格系统之中,作者始终扣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中心来塑造,曹操的性格上的矛盾性,发展性总是服从于人物特定的时代、时期、事件之中。

曹操的形象是一种丰富而且完整的有机生命体。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人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来开掘曹操这形象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曹操这一艺术形象得以完整和丰富,摆脱了早期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平面化、程序化的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